【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编写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课时安排建议、编写体例说明、教科书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教材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能方便老师们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教科书编写说明”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说明,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问题考虑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问题,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结构。编写体例:章设置“概述”,内容包括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或提示说明)、参考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等。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网址:

编者

2004年2月

目录前言

教科书编写说明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本章概述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四节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本章概述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本章概述

第一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第三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第四节综合活动:我的家乡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概述

第一节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节使用数据库

第三节剖析数据库

第四节综合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第六章信息安全

本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节综合活动: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教科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

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这样效果较好。考虑到各章篇幅的均衡,全书分为六章,内容体系结构和各章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标准以及课时安排如下表。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表格中的章节与课标内容标准对应的只是大致的关系,课标中有些内容标准要经历几节、几章甚至全书的学习才能完成。例如,“(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贯穿第三章全章和第四章第一、二节,“(四)(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几乎贯穿全书。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具体说明及要求参见各章、各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及教材分析部分。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包含了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用通用工具、智能工具及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等)、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把它分成上、下两章是出于各章篇幅应相对均衡的考虑。

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专门设置一章来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

三、编写体例说明

每章第一版面(章首页)进行专门设置,内容包括三方面:

1.本章学习目的:说明本章内容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本章等。

2.本章学习目标:根据体系结构划分,依据课标内容标准的要求,提出本章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将落实到各节中,具体目标在教师用书该节书中有说明)。

3.本章学习内容:列出本章各节目录,给学生有个总体认识。

各节一般先设计一段“情景引入”语,然后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设置如下一些栏目: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希望通过这些栏目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不同学习内容由于采取的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包含的栏目情况各不一样。各个栏目大致含义如下:

任务:指为完成学习目标而设立的具体要做的事情,课文中一般有完成该任务的学习过程。

观摩:观察实际事物,围绕某些问题思考分析。

实践: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中示范的方法而具体做的事情。

交流:同学之间的问题讨论、交换意见及成果等活动。

探究:对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的探讨、研究活动。

评价:对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评定,一般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练习:一节书后设置的巩固、测试性习题。技术性较强且需要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可能要延续到课后才能完成,这时一般不再设练习。

每章最后设置“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两项。扼要回顾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该章的知识及其联系;学习评价是让学生自我测试掌握该章学习内容的程度,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该章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为方便学生学习,正文旁边设置了一些提示、建议,表示教师的引导,另外还设置了一些旁注,对某些内容作解释。

四、教科书主要特点

1.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教材注意选择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如看云识天气、奥运节目、爱护野生动物、设计旅行计划、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目标——

西部、我的家乡、书报刊管理、计算机文件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校本课程管理、防范计算机病毒、网络使用道德规范等等,都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

2.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必修模块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除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外,高中更重要的是提炼、提升信息技术中蕴藏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侧重点放在加工信息的过程、方法和特点上,并在初中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在“信息资源管理”中,侧重点放在对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方法及特点上,尤其是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上。

第二方面是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必修模块的内容体系结构,使内容丰富的必修模块形成结构严谨的内容体系。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科的逻辑线索,同时有针对性地渗透“信息技术与社会”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第三方面是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必修模块中与选修模块相关的内容,一是界定好两者间的关系,完成必修模块的要求,二是注意为选修模块作些铺垫,以激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应的选修课程。例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提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学习“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提示学生:若想学习如何设计算法和编写程序,可以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在学习“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时,提示学生:要想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和应用,可选修《人工智能初步》课程;在学习“在网上发布与交流信息”时,提示学生:要想了解更多有关网络的知识与应用,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课程;在学习“剖析数据库”时,提示学生:要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可参考选修课程《数据管理技术》。

3.注意适应性、选择性、开放性

考虑到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以及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教材以“家乡名人——孙中山”作为范例,配套光盘中提供了范例作品的许多素材和半成品,要求学生完成该作品的制作,并另外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水平高的学生除按课本的方法完成该作品外,还可对该作品作进一步的加工,提高表现水平,此外,会找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获取和加工素材,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表现水平较高的多媒体作品;水平很差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课本的方法直接从光盘中获取素材和半成品完成该作品的制作。再如,在学习“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中,提供了5个活动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自拟活动及项目),而且这些活动项目要求的条件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合适的项目开展活动,使教材具有开放性,因此能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许多学生活动主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主题开展活动。

此外,教科书还设有“拓展”栏目,内容有知识的拓展和活动的拓展,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4.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教学过程,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并按照教学过程序列呈现相关内容,以发挥教科书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并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例如,根据任务需求,自主寻找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高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自主选题,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合作探究常见信息资源管理,归纳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特点;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综合活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等。

教科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式综合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多种多样的活

动中提高综合素质。例如,编制“爱鸟报”(第二章)、设计“旅行”计划(第二章)、制作“家乡名人”多媒体作品(第三章)、制作“可爱的家乡”多媒体作品(第四章)、设计建立“世界文化遗产”数据库(第五章)、开展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第六章),等等。

教材非常重视评价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设置许多交流、总结、评价活动,有自评、小组评、班级评、老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各节还设置具有一定评价功能的练习题;每章最后设置了一个“本章扼要回顾”和终结性评价的“本章学习评价”,让学生自我检查完成该章学习目标的程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此外,还设计了“存在问题与不足”、“我还学会了”、“我还想学习”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也利于老师掌握学生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5.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提供了许多参考网站供学生查找资料,且配有教学光盘。光盘中有多种电子刊报及相关素材、多种多媒体作品及相关素材、计算机程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教学光盘与教师用书一起发行,学生可以复制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胡同森,《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美)June Jamrich Parsons Dan Oja 著,田丽韫,龚波等译,《计算机文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课程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奠定基础。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谁能更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并有效地运用信息,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对于个人而言,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分析、综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

本章设置了两节内容:“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例子,从中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让学生围绕主题内容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本节以讲述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作为引子,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交流和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第一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和概括,而第二节内容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继承和拓展,而且也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宽,它们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并根据高中生已逐渐丰富起来的、能对具体现象或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等特点,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了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这些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的,也是符合并充分体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准确把握信息的基本含义,以及有效地应用信息都十分有帮助。例如: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问题,这使得学生对于合理地参与网上信息活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以及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习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另外,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也可以经过处理加工之后得到增值的,这对于学生如何鉴别信息价值有很大用处;等等。

(2)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并了解其影响。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

的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如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并改善生活质量,帮助自己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则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通过学生实地考察和归纳分析,既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又要关注到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从而辩证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进程中人们积极进取、智慧发现的重要性,发掘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如何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如何从典型实例和代表性的学术解释中,引导学生把握信息概念的具体内涵,则成为值得考虑的教学策略。

(2)信息的应用价值。如何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到信息的应用价值问题。

二、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多,课时少,必须抓住重点,理顺思路,有序地展开教学活动。

1、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因此,对于必修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技术含量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及提高适应能力,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这肯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如课前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与个别学生访谈或者课堂上交谈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1)本章作为开课之篇,既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潜能,又要注意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2)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内容,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

(3)教师要避免把本章内容进行满堂灌,要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案例及其价值,并加以分析和提炼。

(4)本章正文内容设置了多个栏目,如:“任务”、“交流”、“探究”等,是依据认知活动过程设置的,意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线索,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栏目设置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所学内容并参与活动。

(5)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思考和探索等方式,结合视频教学、实地考察、案例学习、问题驱动及交流展示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信息的基本含义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提炼和概括,让学生领略并感受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

三、教学评价

本章学习评价主要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水平,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对一些概念加深理解,例如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对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要有所了解,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懂得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习惯的必要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历程要有所了解,对发展趋势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另外,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四、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课程内容标准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信息”;“二、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是全书及整套书的基础内容。

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基于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以及信息在社会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明晰的方向和目标,教材中有必要让学生对以往已有的感性经验有一个提炼、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学生认识信息的含义将起到积极的帮助。本节采用了“案例呈现→理解含义→探究特征→评价练习→拓展视野”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

“案例呈现”:本节以“北京申奥成功”的短文及富有感染力的宣传画作为开篇,让学生

从该案例中了解到:当时这样重大的事件一瞬间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让学生在感受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越来越多地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传递,这些途径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由此引入对信息含义的理解和信息特征的探究活动。

“理解含义”:关于信息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教材中只列出了几个对信息概念的代表性描述,本教材也不给出定义,而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并相互交流看法,然后通过设置三个典型例子,并从这些例子中提取有关信息,以帮助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及其用途如下表所示:

表1-1 事例信息分析表

教材中给出了例1的几方面资料,要求学生参照例1,对例2和例3认真思考,完成表格的填写,然后帮助学生从信息传播的过程对信息做一些描述。

“探究特征”。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问题,有利于更全面挖掘信息的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信息的应用价值。教材中例举了5个例子:

表1-2 事例特征描述

在此设置5个例子,其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出发,从已熟知的上述例子中很容易地分析得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这有助于使学生的学习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继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为此,教材中紧跟着的就是学生根据选题,分组探究信息的特征问题。“探究”栏目中的几个选题,如:

表1-3 “探究”栏目的选题分析表

以上选题都试图利用学生熟知的题目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联想,让他们主动搜集和归纳例子,并通过交流和展示等形式,从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知识、运用智慧的,由此更加深刻地了解信息的某些特征。教材中列举和归纳了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并附以例子加以说明,意在加深学生对信息特征的理解。

“评价练习”。“练习”栏目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自我评测和诊断,养成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良好品质。练习题目:“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方法解决某些问题,选题设置有面向城市学生的,也有面向农村学生的,或全体学生,具有多样性考虑。在学习评价方面,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重在对学习效益和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与客观评价,建立诚信的、自我负责和约束的自我教育学习体系。

本节内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问题求解、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信息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加了解信息的本质内容,但信息的特征远远不止教材中所述,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例如可处理性与增值问题)。既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又要让学生更有兴趣探讨认识信息的其他特征,或者从已了解的信息特征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在认识信息含义及了解信息的重要特征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在信息应用中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信息存在的形态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要意识到准确理解信息的本质内涵,仅仅靠这一节课来完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这需要在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具体落实,并在学生今后的实践运用中加以体现和理解。那么在本节课中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具体例子,从不同层面(如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传播媒体、信息的接收方式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等方面)来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结合人们对信息已有的认识,从而对信息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以便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2)实例的理解与运用。为了符合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材中列举了许多实际例子,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教师可以围绕信息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资源。可考虑在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或者网络教室中上课。

2、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例子(或者从信息应用的典型例子着手),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的专家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切忌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学生心生厌意,人为地将理论与现实剥离。另外,在探讨信息特征中,先从比较浅显的案例入手,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良好迁移应用;或者围绕信息的某个重要特征,以一个典型案例(例如孙膑减灶退敌)的分析入手,教会学生从案例中研究和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学习需求和动机。

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是,在通过案例研讨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的是两人为一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活动。这种由独立思考、分散研讨的课堂方式过渡而来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课堂上的灵活组织实施问题。这时可采用“邻座结对”的原则,迅速组队开展活动。教师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可按照“参考选题”或自拟选题成立几个大类的分组,然后在大类分组之下再由2人成为一个活动小组。小组协同工作,大组精选案例汇报;或者采用小组书面展示(网络共享)等方式进行发布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组织灵活而简便,易于操作,也是后面几个章节分组活动的基础和准备,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重在对学生如何分工、开展研

究和表达结果等方法和方式上的引导,以便让学生逐步适应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产生学习效益。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设计和研究案例,引导他们从中发掘内在的知识和关联。教材中的案例涉及面广,领域众多,教师不必面面俱全,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发挥他们集体的智慧,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交流、讨论、展示和归纳的机会,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亮点,并及时归纳知识要点和适时反馈。

3、问题考虑

在收集和挖掘案例时,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而导致无法探究学习的困境,这时教师要做好资源的提供和方法上的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列举案例时,尽量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注意挖掘案例的思想性、知识性、丰富性和教育性等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类整理和归纳工作,使之系列化、有序化。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要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本节课要求学生对信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对信息应用情况有所认识,对案例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的方法和作用有所了解。

教师可以依据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同时也可以据此而建立更具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态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检测记录。

四、练习说明

本节练习设置了题目“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这是在课堂上分析和探究活动基础上的合理延伸和拓展,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参考选题“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某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超市里货物摆放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等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农作物害虫及其防治情况调查”则是农村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际事例,学生可以选择开展。重点考察学生对信息含义以及信息特征的理解与应用方面。

五、参考教学案例

【课题名称】

信息及其特征

【学习任务】

1、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信息应用的情况,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2、通过专题研讨,深入探究信息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信息应用的基本价值。

3、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分组研讨,搜集、分析和概括典型例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学习重点】

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渠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把握信息含义,了解信息特征,关注信息应用,体验信息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1、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充分利用历史典故等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获得知识。

3、将搜集整理的资料分类归纳,分组进行专题讨论(或利用BBS进行课堂讨论)。【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学习过程】

六、参考资料

1、补充资料

资料1:信息的分类

要准确地描述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恰如其分地描述信息的方方面面,显然十分困难。要清楚、具体地认识信息,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

不过,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

按照信息的性质,可以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按照信息的作用,可以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

按照信息的逻辑意义,可以分为真实信息、虚假信息和不定信息。

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可以分为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

按照信息的应用领域,可以分成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

文化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等。

按照信息的来源,可以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计算信息等。

按照信息载体的性质,可以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电磁信息、光学信息等。

按照信息的生成领域,可以分为宇宙信息,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信息。

按照信息管理的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资料2:生死攸关的信息追踪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北京时间),积蓄在地表之下巨大能量,在这一刻撕裂了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这片土地——转瞬之间,电闪风啸,地动山摇,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顿时化为一片废墟!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24万多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丧生!

唐山地震,造成了全世界近400年自然灾害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破坏。

虽然人们对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带的分布等等,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但地震预报仍然是摆在地震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其实早在1966年就已经把警惕的目光投向了包括唐山在内的华北地区。在那一年的3月,河北省邢台地区接连发生了6.8级和7.3级强烈地震。当时的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加强对华北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

这是一场对自然信息的追踪。

与千千万万人乃至整个国家命运攸关的震前信息,会以什么方式进入人的视野呢?

1972年,华北地区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大旱,旱区面积达123万多平方公里。

1973年,华北地区出现气候异常。

1974年,京津唐渤一带小震频繁

孤立地分析每一个别的信息,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把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规律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我国地震预报的权威机构——国家地震局,终于在辽宁省海城地震前几个小时,成功地发布了临震预报。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并没有解除地震科学工作者的戒备状态。因为,华北大地仍然在不安地躁动,京津唐渤地区仍然潜伏着地震的巨大危险。地层深处,巨大的能量迅速向唐山地下积聚,科学家不安地盯着华北大地。

距唐山地震15天,京津唐渤地区大旱、短期气象异常、水氡含量异常、地磁场强度异常、地下水位异常。

距唐山地震2天,河北廊坊地下水氡含量突跳异常。

7月26日上午,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地震队的专业人员紧急会商,一致认为需要发动群众,大量捕捉临震前兆。

与此同时,动物界以自己的方式,比人类更敏感地接收到了大自然的异常信息。

7月25日,唐山的一个鱼塘里,成群的草鱼跃出水面,有的跳起30厘米高,有的竟像陀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6.2网页制作(一)-----民以食为天

6·2 网页制作(一)-----民以食为天教学设计 (高中)所属模块: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课时:1课时 适用学段:高中一年级上学期 一、教学设想 根据教材,设想第1课时的知识点由“美食”这个主题展开,通过一个示范网站让学生了解网页设计的一般步骤,了解网站的组成(主页面,分页面),了解网页中的各构成元素(图片、文字、超链接等),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网站,掌握网页标题的设置、表格的插入及属性设置、插入文字、插入图片、设置超链接、保存网页等操作,掌握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基本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制作网站有一个很强的概念和认识。在本节中,要求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完成一个简单网站的规划、制作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积极作用。这节所学的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教材、助学网站、教师讲解、学生互助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在1课时内还是应该能够完成一个简单网站的制作,也为后面的网站完善和学生自由创作提供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六章《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的第二节内容《网页制作》的第1课时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网页制作》这一节安排5个课时。本章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我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设想在第1课时就让学生对制作网页网站有一个很强的整体概念,在提供素材的情况下能完成简单网页的制作。在第2课时对网页进行完善及素材的收集,第3-6课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由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对制作网站就有一个很强的概念和认识。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健康积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堂课设计上的一个重点。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比较明确,用一个个相关联的任务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对教材的内容通盘考虑。 三、学生分析 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多数学生在初中没有制作过完整意义上的网页和网站,所以,对于本章的知识和技能而言,基本不存在“零起点”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对于Frontpage,虽然在界面上和Word有些不同,但是很多问题学生可以迁移Word中的知识来学习,相对地说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同学们对于上网都是很感兴趣的,在内心对于能制作一个网站就觉得很了不起,如果自己有能力制作的话那可是太好的事了。有了这个学生心理,就为学习这块内容提供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即使在制作中碰到困难,学生也能迎难而上,用功地制作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及常见问题答疑

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及常见问题答疑 一、2011年基础库工作概况 (2) 二、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 (2) 【新生录入】 (2) 【学生异动——转入申请】 (4) 【学生异动——转出申请】 (5) 【学生异动——其他异动】 (5) 【在校生信息修改】 (5) 【学生档案导出】 (6) 【教师信息】 (6) 【学校占地、场室及校舍信息】 (6) 三、教育基础库系统常见问题答疑 (7) 1、基础库中没有去年学生数据? (7) 2、去年数据没有做升级处理? (7) 3、批量导入新生数据时,提示格式不匹配? (7) 4、批量导入后,导入不成功的数据原因是“籍贯、户口所在地、生源地等代码有误”? (7) 5、批量导入后,导入不成功的原因是“学生档案中已存在相同学生”? (8) 6、批量导入后,导入不成功的原因是“身份证错误”? (9) 7、导入学生数据后,提示导入成功但在学生档案中未找到该生? (9) 8、修改学生信息后不能保存? (9)

一、2011年基础库工作概况 1、录入新生数据; 2、做好学生数据的异动处理,包括:转入、转出、休学、复学、退学、跳级、留级、降级、死亡申报等; 3、做好教师、校舍、校产、占地及场所的新增和变动。 二、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 【新生录入】 1、登录系统,进入“教育基础数据库”系统; 2、进入“班级管理”,点击“添加”按钮,进行建班; 注:录入新生前,一定要先建班,否则录入新生无法与班级匹配,还需要再通过“新生分班”去分配班级,会增加工作量。 3、进入“新生登记”,可通过“添加”按钮进行逐条录入,也可以进行批量导入,点击“批量导入”—>“导入学生”,下载模板,按填写要求填好模板后,点击“浏览”取得待上传数据,点击“开始导入”即可批量导入学生资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 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 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为切实有效地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 东省中小学组织展开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使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 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 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 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动教学、教研、 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 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 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 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 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系统建设 图t 校园悟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建设目标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 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升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 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智蜀校园 *肢毎甘向?智匪泛备< 葩合创新?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三、建设原则 育人为本、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驱动、整体设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创新,重新设计和推动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结构。要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动力,打造适合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虚实融合的育人环境,驱动教育创新与变革。 开放共享、特色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与全省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当地智慧城市建设“一盘棋”,依托省“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通用流程和资源服务的高度共享,鼓励学校联盟发展,避免出现“单兵作战”、“信息孤岛”。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尊重校情,鼓励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强化示范辐射。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四、建设任务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模式创新和学校形态的系统重构,系统框架如图2 所示

广东教育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版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上网查找资料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图片、网页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的能 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如何将每一网页中的其中一段文字拷贝到自己的文件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提出任务。 二、自主探索 协同学习加深理解利用计算机展现黄河上游大面积 植被破坏的画面和洪涝灾害给人 们带来灾难的画面 1.怎样从网站上下载与黄河有关 的图片; 2.如何从网站上下载自己想要的 黄河现状的文字资料; 3.怎么样才能将内容发送出去。 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操作计算机, 教师强调: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要 注意二个问题:一是结合教材上的 内容,二是边看书边操作,对不明 白的地方作标记。第三步:每小 组的同学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学 习收获,最后由组长整理好你小组 的学习情况,向全班汇报。 自己学习,然后 同位之间,小组 之间共同讨论, 把这些问题初 步解决, 互相讨论自己 的收获,看还有 哪些不清楚的 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 收集问题,问题 解决,请教老师 或其它小组的 同学。 掌握从网 上下载图 片、网页的 方法。 从小养成 正确的网 络道德意 识 板书设计:上网查找资料 下载图片、网页、发送内容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题第二课留住网上精彩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网址收藏的意义及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在信息浏览过程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 情感目标了解信息的特征,能够根据需求甄别、捕获信息;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收藏夹管理所捕获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根据需要甄别、捕获信息。 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教学活动 引导:上网发现有价值 的信息时,如果靠手抄,既烦 琐又浪费时间。而如果把网页 记下,过后再仔细阅读,才是 一种高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在网上迅速捕获信息的方法。 活动一:收藏网页 1、使用收藏夹收藏网址 任务:登录网站,浏览其中网 页,将网页收藏起来。 (2)关闭浏览器,利用收藏夹 收藏的网址重新登录网站。 引导: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 洋,在上网浏览信息时,要学 会判断和甄别信息,从中选取 最有价值的信息收藏,而不能 泛泛地什么都收藏。 请同学们将刚才收藏的网页 分类整理好。 这个网站是不是很有意思,想 收藏起来吗?对于喜欢或常 用的网页,为了下次用时不必 再搜索,我们可以把它“收藏” 到收藏夹内。 任务完成了吗?棒极了!数数 看,你收藏了几个? 1、讨论:遇到有价 值的资料时,如何记 录和收藏的? 2、在上网时遇到很 有价值的资料时,该 怎么办? 交流,教师补充指 导。 交流:与输入网址相 比,你有什么感受? 小组合作,参考 课本第57、58页的 操作步骤。 讨论:当收藏的网址 越来越多时,我们该 怎么办? 小组合作,尝试一下 “收藏夹”中的“整 理收藏夹”都可以做 些什么?学生交流。 操作要点: (1)进入“卡秀”的 网页 (2)点菜单项“收藏” 了解网址收 藏的意义及 分类的方法; 了解网址收 藏的意义及 分类的方法;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参(全套)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

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 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 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 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 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布置作业: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

【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编写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课时安排建议、编写体例说明、教科书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教材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能方便老师们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教科书编写说明”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说明,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问题考虑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问题,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结构。编写体例:章设置“概述”,内容包括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或提示说明)、参考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等。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网址: 编者 2004年2月

第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12.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 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 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整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说明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老师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编写体例:章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参考网站”。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 编者 2003年12月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附件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 建 设 指 南 2017年11月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1 / 24

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二、建设目标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 2 / 24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自我归纳

一、 第一章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 ,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量 控制论创始人之一——维纳 揭示信息的特质 信息的主要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度量性 信息论发展阶段:狭义信息论,一般信息论,广义信息论 随机事件所含的信息量为自信息量-log2P (x ),自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大,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它发生后提供的信息量越小 信息熵 信息科学体系的三个层次:信息哲学层,基础理论层,技术应用层 现代通信技术:数字,卫星,微波,光纤 图灵机:带子,命令,控制器 维纳首先提出采用二进制编码形式,确保计算机的可靠性,稳定性及高速性 Bit 是最小信息单位,byte (字节)最常用,也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1byte=8bit 任意一个图形字符都次用两个字节表示 与* 或+ 抑或输入相同为1,不同为0 第五章 数据库组成:数据库,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核心)功能:描述管理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用户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可实现数据共享,可减少数据冗余,可实施标准化,可实施标准化,可保证数据安全,可保证数据完整性 三级模式: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 E-R 图 关系模型的性质 22111 ()log log (12)n n i i i i i i H X p x p x p x p x === =--∑∑ ()()()()

(1)关系中每个属性值是不可分解的。也就是表中元组分量必须是原子的。 (2)关系中每个元组代表一个实体,因此不允许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元组。 (3)元组的顺序无关紧要,可以任意交换,不会改变关系的意义。 (4)关系中各列的属性值取自同一个域,故一列中的各个分量具有相同性质。 (5)列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换,不改变关系的实际意义,但不能重复。 关系模型的三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关系完整性:实体,参照,用户定义 数据库系统设计:需求分析、概念数据库设计、逻辑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创建与维护 第六章 算法的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输入,输出 算法的表示:自然语言,程序流程图,伪代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列举,归纳,递归,分治,回溯 算法的评价: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复杂性 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问题描述,算法设计,代码编制,调试运行,编写程序文档 二、 第二章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现代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采用电子管计算机的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5;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 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 CPU内部结构:控制器,运算器,寄存器 CPU一条指令执行过程:取指令——分析指令(译码)——执行指令 用二进制位的位数bit来表示CPU字长 计算机总线: 数据总线:用来传送数据信息,是双向的(输入和输出) 地址总线:传送CPU发出的地址信息,是单向的;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的最大寻址能力 控制总线:发送控制信号、时序信号和状态信号 主存储器简称主存或内存,存储单元的总数是2的方幂 1KiB(Kilobyte)=1024B , 2^10字节,“千字节” 1MiB(Megabyte)=1024KiB,2^20字节,“兆字节” 1GiB(Gigabyte)=1024MiB,2^30字节,“吉字节” 1TiB(Terabyte)=1024GiB,2^40字节,“太字节” 1PiB(Petabyte)=1024TiB,2^50字节,“拍字节” 1EiB(Exabyte) =1024PiB,2^60字节,“艾字节”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教学参考(教师用书)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教学参考(教师用书)第一单元信息收集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使用浏览器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学会用收藏夹和历史记录访问网站的方法。 ()了解使用网址清单和主页设置的方法。 ()了解常用的门户搜索引擎。 ()了解关键字的概念,掌握搜索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的方法。 ()学会保存网页内容和保存网页中的文字。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看书,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环境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网上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认识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的兴趣。 ()让学生对南京的美有所认识,激发学生对城市的爱。 ()培养学生认识搜索引擎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收集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明安全地使用计算机。

()热爱祖国,关心支持我国软件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其进行物理上的连接,并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在大量信息充斥,以及讲求信息时效性和信息共享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 而上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技术上也越来越完善。 是一个开放的免费的海量的,无界限的空间,这使得任何人无论在何地只要能连上就能通过网络来寻找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当前会上网,能熟练使用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本单元教材按照浏览器操作—>主页收藏夹设置—>网络搜索—>网络下载—>网络使用须知和基本道德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教学,符合认知的客观规律,并且对各知识点进行分解,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教学,使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循序渐进,有利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重点与难点第课古都美景带回家是本单元的重点,第课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第课金陵美食知多少与第课石城景点全接触是本单元的难点。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第课因特网上游南京初步了解因特网了解计算机网络和的概念浏览金陵旅游网认识浏览器窗口,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第课南京美食知多少收藏夹里藏美食掌握收藏夹的操作历史记录记美食掌握历史按钮的操作网址清单列美食掌握利用地址栏快速访问的

广东教育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B版(第一册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广东教育版)B版第一册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包括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来源、思想品德、心里素质状况;学生知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概况。)四年级学生共有人,那女比例约为1:1,学生均来自古市本镇各村。学生个性活泼,学生对计算机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但是由于学生来自本地农村,学校电脑设备也薄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学生的电脑基本知识较弱,电脑操作技能技巧也较差,有待于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同进步,从而为日后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应有的基础。 二、本册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特点: 本学期采用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册,全册共有12课,内容包括"学会英文打字"和"用计算机写作文"两个主题。第1—6课为前一主题,第7-12课为后一主题。 课本以贝贝和玲玲作为贯串全书的角色,把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实例编成故事,作为学习的情景导入学习内容,让同学们倍感自然、亲切和有趣。课本中设置了"学着做"、"试一试"、"说一说"、"小妙招"、"显身手"、"长见识"、"小盘点"等栏目,引导同学们学得实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键盘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练习中提高指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是使用日常的办公软件Word把作文、日记和各种有用的文字资料保存到计算机中,并在计算机中进行文稿的编辑、修饰和打印。 3、本册教材教学任务及目标: 1)认识计算机键盘的应用于布局开始,尝试通过键盘按键,输入和保存各种字母符号。 2)了解使用键盘的基本规范。 3)逐步熟悉英文打字指法与击键要领,并借助打字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法训练不断,不断提高自己的键盘操作技能。 4)使用日常的办公软件Word把作文、日记和各种有用的文字资料保存到计算机中,并在计算机中进行文稿的编辑、修饰和打印。 5)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创作表达的能力。 三、主要措施和教学方法(要求详细、具体、切实可行。) 1、任务驱动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2)与德育整

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导语:广东省公共服务平台晒课版是一款广东公共服务平台, 还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上“晒课、云教云平台一师一优课网上晒课网址,通过省活动平台进入教育部活动网站进行晒课、优课评选等活动。下面是的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欢迎点击登录! 点击进入: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又开始啦 不知不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来到第四个年头,它对汇聚共享优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 活动目标 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组织引导教师在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晒课”,数量达到270万堂以上,从中遴选2万堂“优课”纳入国家平台优质库,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活动内容 组织网上晒课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国家平台或已和国家平台对接的地方平台登录,利用国家平台提供的“晒课”功能进行实名制网上晒课。 1.版本要求 “晒课”教材的版本为经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教材,以教育部公布的xx年度教学用书目录为准(教基二厅〔xx〕12号)。 2.晒课内容 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完整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教育部“优课”征集的为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鼓励教师上传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应展现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最低不少于30分钟),画面清晰。 晒课内容须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要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性质和特点的融合,注重展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除民族语文、外语课程外,其他课程晒课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所提交的内容须为本人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内容,不得冒名顶替,杜绝抄袭,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3.晒课时间 为防止网络堵塞给教师传课带来不便,综合考虑各年段教师数量和晒课数量等因素,本年度晒课采取按学段分阶段传课的方式,不同学段传课时间安排如下:

一、网络课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5 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为落实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加快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资源,特制定《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一、建设原则 教师培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1)适切性原则:在对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成人认知方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等研究成果为依据,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2)前瞻性原则:本着信息技术动态发展的观点,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要体现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以及教师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3)实用性原则: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应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必须符合信息技术特点,体现技术的应用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公开征集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500学时数字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研修工具等。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资源种类与基本要求 (一)资源种类 2013年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重点建设的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和研修工具。 1.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培训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 2.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在记录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典型案例有两类,一类是培训案例,可用于培训者总结培训教学经验,开展培训研究,促进培训水平提高。这一类培训案例需要包括培训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培训学员点评)。另一类是应用案例,可用于培训学员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激发培训学员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能力。 3.“微课”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