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有教读课《孔乙己》《变色龙》,自读课《溜索》《蒲柳人家》。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梳理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溜索》选自于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人物身姿神情毕现。
在学习《溜索》之前,已深入分析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所以我将《溜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了在赏析阿城的语言特色中进行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熟悉的。
七年级时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八年级时学过《社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九年级下册又有《孔乙已》和《变色龙》。
对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学生是熟悉的。
在这样反复学习小说的基础上,自读课《溜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根据小说三要素,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可行的。
而阿城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的深层意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第二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品析语言贯穿文本分析,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应该可以实现。
【教学目标】1.“小”“大”之辩,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文本,探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语言特色。
明确:写出鹰平稳飞行的从容淡定,侧面表现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深、溜索之险。
也映衬了瘦小汉子的勇敢镇定。
第 24 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 《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跳读课文,揣摩环境描写作用,体会语言特色。
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领略英雄本色。
教学重难点1.跳读课文,揣摩环境描写作用,体会语言特色。
2.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领略英雄本色。
【教学过程】一、认识作者,激趣导入他,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他,是当代著名作家、编剧。
首部短篇小说《棋王》一经发表,就以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震动文坛。
他,就是阿城,原名钟阿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笔记小说《溜索》。
二、资料助读,了解信息1.关于溜索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可以溜渡人、货物、牲畜等,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2.关于马帮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在1910年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
加入马帮的人,要面临生意上的风险、自然环境的危险、沿途强盗的威胁,所以他们大多有着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
自2013年建成墨脱公路以来,马帮的铃铛声渐成历史回响,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迎来亘古未有的命运改变。
3.补充资料我国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三、借助单元导读,探究文本内容1.自读单元导读,获取重要信息。
九下语文第7课《溜索》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溜索》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学习目标】1、概括小说的三要素。
2、体会本文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马帮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十二三岁时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
【背景链接】溜索,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指原始的渡河方法。
地处西南的怒江大峡谷,山川险峻,谷深壑长,岩壁陡峭,江河纵横,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难以架设桥梁,更难以行舟摆渡。
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各族人民,依靠溜索来往和运送物资。
溜索的产生,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惊险的通过溜索渡河的经历。
【读音释义】脑髓(suǐ) 滇(diān)西颤(chàn)颤驮(duò)子黏(nián)汗顷(qǐnɡ)刻①锱铢(zī zh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②盘桓(huán):回环旋绕。
③涓(juān)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④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⑤蓦地(mò dì):出乎意料的;突然。
⑦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⑥战战兢(jīng)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整体把握】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我”、马帮(首领、汉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 教案

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
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3.学习人物敢于迎接自然挑战的胸怀,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教学准备:学案、PPT课件、课前搜集关于怒江、溜索的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PPT投影)(怒江大峡谷、溜索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几幅图片(怒江大峡谷)这是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
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图片展示“溜索桥”)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滇西马帮溜索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到怒江大峡谷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活方式。
(投影并板书课题)2.链接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知识链接: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传统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分别有刘心武、冯骥才等和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二、投放学习目标(投影PPT)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
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设计【文本分析】《溜索》这篇小说故事很简单,记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作者阿城,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此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传神凝练的语言,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文中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突出怒江大峡谷的高峻险恶,进而烘托出马帮人物的粗犷和野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内容。
2.分析人物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物象”之美。
4.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感知作品内涵。
【前置学习】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或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图片)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它处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之下,谷底就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即使有,在惊涛骇浪之上也根本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奖,主要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手段。
同学们,想象一下,两岸高山险峻,谷底是汹涌澎湃的急流,人仅仅依靠一条由十几根竹皮扭绞而成的索飞滑而过,会是怎样的心惊动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阿城去体验一把溜索的感受吧。
二、导学活动一:1.快速通读全文,请以“溜索”为核心,添加适当词句,使之概括全文。
预设:首领和马帮汉子带“我”溜索过江。
2.文章是从哪里开始写“溜索”的?预设:第10段。
3.那么1-9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描写怒江峡谷的环境和马帮准备过江的情景。
作者以壁顶为观察点,由近到远再到近,不断变换视角,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描写所处环境,极力刻画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烘托峡谷险峻的气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7 溜索教学目标1. 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2. 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悟人物精神。
3. 结合环境及人物精神探寻乡情民俗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能行动起来,自学课文,完成环境描写的分析;2.分组合作,通过对峡谷、牛、雄鹰等环境描写分析首领、汉子等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2.结合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精神精神,探寻乡情民俗之美。
教学过程一、温故小说环境对人物的作用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小说创作必不可少三要素分别是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是灵魂,是核心,而人物往往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环境对人物形象起到塑造的作用。
那么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思考环境对人物的塑造有哪些作用呢?预设:学生回答:暗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都非常的熟悉,属于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句子单单只是作者赞美景色的优美吗?如果让它们与环境对人物的主要作用一一对应起来,大家会怎么归类呢?接下来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完成。
(将句子拖进对应的框内,正确会自动消失,没有消失说明不准确)预设:环境与人物形象的游戏请学生上台操作。
(利用希沃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互动)师:非常不错,从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看到环境对人物的作用非同凡响,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小说,也有大量的环境描写,首先,通过一个视频,一起来感受下这个故事惊心动魄的的环境背景。
(看视频,感受怒江水势凶险、山崖的险峻。
)二、感知《溜索》险峻的环境美播放怒江视频,感受溜索环境的险峻。
师:通过这个视频,我们了解到这是发生在怒江之边的一个故事,怒江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刺激、壮观、雄壮、触目惊心、不敢想象等师:(溜索资料的补充)看起来很好玩,但想起来让人瑟瑟发抖,但同学们知道吗?这并不是当地人为了寻求刺激的娱乐方式,而是曾经在横断山脉一带常见的过河方式,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所写,以溜索为线索,描绘了怒江峡谷的壮丽景色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提高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怒江峡谷和藏族人民的生活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词语,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提高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生动展示怒江峡谷的壮丽景色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怒江峡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与之间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目标预设】1、淡与不淡——分析小说情节2、变与不变——辩证人与环境3、我与无我——品读叙事角度4、简与不简——感受语言魅力【重点、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小说情节,感受环境描写,挖掘人物形象。
2、通过带入式阅读,品读叙事角度,领悟作品魅力。
【设计理念】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3、不同作家的小说作品也各具特色,比较是深入了解文本特色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表达出来是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会一直用已学过的小说和文言文来辅助品读,在比较中将本文向深度和广度探究,以期能有不同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溜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
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3.学习人物敢于迎接自然挑战的胸怀,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教学难点:
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教学准备:
学案、PPT课件、课前搜集关于怒江、溜索的资料、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PPT投影)(怒江大峡谷、溜索图片)
同学们请看这几幅图片(怒江大峡谷)
这是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
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图片展示“溜索桥”)
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滇西马帮溜索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到怒江大峡谷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活方式。
(投影并板书课题)
2.链接作者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知识链接: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传统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分别有刘心武、冯骥才等和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二、投放学习目标(投影PPT)
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
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3.学习人物敢于迎接自然挑战的胸怀,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三、检查预习,积累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并注意标红字的字形。
腮.帮(sāi)坠.落(zhuì)呕.吐(ǒu)盘桓.(huán)
涓涓.(juān)俯.身(fǔ)顷.刻(qǐnɡ)寻思.(si )
脑髓.(suǐ)跺.脚(duò)呼哨.(shào)鬃.毛(zōnɡ)
战战兢.兢(jīnɡ)锱铢
..必较(zī)(zhū)
探视千钧之力拳打脚踢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那索似有千钧之力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
再有锱铢之力
....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绷。
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2)战战兢兢
....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溜索”这一标题有何作用?
交流明确:交代了渡河工具;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故事情节;点出了小说的核心事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1~9):溜索前经历,马帮抵达高峻险恶的怒江,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高潮(10~21):溜索过程,沉着冷静的马帮汉子在首领沉着冷静的指导下溜索。
结局(22~25)溜索后,全队顺利渡到对岸,再次上路。
五、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交流、讨论、明确)
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人公?
“我”、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汉子、马帮中的其他人。
马帮的首领是主人公。
(小说中的“我”在渡怒江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汉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马帮在首领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过程,更具有真实感。
)
2.马帮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以“我认为马帮首领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来”这一句式回答。
交流明确: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细心、认真、负责)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关爱别人)
(4)回声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动作描写,鲜活的刻画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沉着冷静的神态。
)
(5)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抖一抖裆,说:“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首领眼力好、经验丰富。
)
小结:马帮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1)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瘦小汉子极其利索的溜索过程和溜索后的气定神闲。
)
(2)首领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首领和队员之间的默契。
)
六、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浏览课文,圈点勾画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并在课本旁边做批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细节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高悬、险峻的特点,同时运用心理描写抒发了“我”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烘托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
)(2)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粘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
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
小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的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环境的险恶,又衬托了马帮汉子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
七、拓展延伸,体会主题
思考:小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写一群马帮汉子过河溜索的经历,赞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赞美了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结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
鹰选择了蓝天,便注定在悬崖间盘旋俯冲;牛选择了跋涉,便注定要过峡谷仙境;马帮汉子选择了大山,便不畏惧悬岩峭壁。
路在前方,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就要迎着险路勇敢前行,坚持、勇敢地走下去,直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业,延伸阅读
1.熟记文中的重点词语(字音、字形、词义)
2.运用一系列动词,写一段人物爬山或过河的过程。
(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溜索
溜索前:“我”极端恐惧“我”粗犷豪迈
溜索中:汉子、首领沉着冷静勇敢无畏
溜索后:“我”惊魂未定乐观向上
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