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火车的变迁
火车四个阶段的简介

火车四个阶段的简介
火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蒸汽机车时代、电力机车
时代、内燃机车时代和高速铁路时代。
1. 蒸汽机车时代,蒸汽机车时代是火车发展的最初阶段,蒸汽
机车是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火车。
这一阶段始于19世纪初,一直
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蒸汽机车时代是火车运输发展的起点,也是
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 电力机车时代,20世纪初,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力机
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火车的新动力源。
电力机车时代的到
来使得火车的运行更加高效、环保,并且提高了运输的速度和质量。
3. 内燃机车时代,内燃机车时代是20世纪中叶至今的阶段,
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为动力,成为了火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内燃机车
的出现使得火车的运行更加灵活,能够适应更多的运输需求。
4. 高速铁路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
成为了火车发展的新阶段。
高速铁路以其高速、高效、安全的特点,成为了现代城市间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四个阶段的火车发展,见证了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CONTENTS 目录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空中交通
总结
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
在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 车,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这种交通工具
鸦片战争前后又一盛行交通的工具便是轿子, 主要使用人群为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这
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在 1874年引进中国。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
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 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
运载旅客和邮件。1921年6月27 日试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 正式开航。后因机场设备差,经 费困难而停航。
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总 结
总结
1、由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 需要,只有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 种外来的交通工具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遭到 多方抵制,发展缓慢。 2、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 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 施上,带来的后果就 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 差距。 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3、新的交通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到目 的地,大大提高了传递速度、容量和范围。同时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人 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 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行车数量不断增加。据记载:到1948年,全
市有自行车176970辆,成为北京人出行的 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水路交通
水陆交通
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 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 船厂.
中国交通工具的变迁

有 轨 电 车 转 盘
上海南京西路铺 设有轨电车轨道
解放后,拆除有轨电车轨道
无轨电车则开通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 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 “按电车之制,轨有多种,因地制宜,而无轨之法 则创自上海,环球各国未之先有,差足称豪”。 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 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 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 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 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 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 九人,分坐两边。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 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 “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 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 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 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 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他们出出入入,均乘 坐轿子。
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 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 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 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 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雇日人 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 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 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 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 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 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 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 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开通。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
运营。 ——依据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教材整理
与铁路运输业相比,材料表明中国航空业发 特点:航空事展业历的程发有展起何步特较点晚?,但是发展较快。
交通拥挤
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
不良信息
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
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 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 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 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 情况表明( )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上海成为女性解 放的中心、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民族 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从材料中可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谈谈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信息: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 展迟滞。
原因:清政府的迂腐;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
如果说世纪、年代,中国铁路开始出现但 受阻挠,到了世纪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 了,原因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 出(投资或贷款)的新时代。
“黄鹄”号轮船
“万年青”号轮船
创办于年上海轮 船招商局是近代最早 的航运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的经营广告:“宗旨——发展中国航 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 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 评”等。对该“广告”解读错误的是
.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1.新中国成立前(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了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3)中国的第一条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
(4)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5)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1920年,民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
(6)各种运输方式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新中国成立后(1)铁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b.许多铁路修建复线,实现了电气化。
c.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干线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②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
(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①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二。
②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京杭运河和珠江航运最为发达。
③上海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
3.意义(1)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知识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人均拥有电话数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1)特点:迅速发展。
(2)表现①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采用地下光缆微波同轴传送和卫星传输,使通信畅通无阻。
(3)意义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②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密切、多渠道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 —1949 )(1 )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 00 烦心的快乐 3级2010-07-05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
最后到飞机 (3 )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评论(0) 00卓尔不群 7级2010-07-07。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着。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开放。
10111、陆路交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面对13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15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
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25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26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出海通道。
大面积提速调图
• 1997年4月1日 • 1998年10月1日 • 2000年10月21日 • 2001年10月21日 • 2004年4月18日 • 2007年4月18日 • 2014年12月10日铁路提速
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称为“万国机车 博物馆”。
美国进口的1897年制造的American型机车
比利时进口的1901年制造的六轮式机车
俄国进口的1909年制造的八轮式机车
德国进口的1910年制造的复合式机车
捷克进口的1936年制造的草原式机车
米轨是指1000毫米以及小于1435毫米大于 1000毫米的轨距。米轨的好处在于能承载更大 的火车。
• 动力车和非动力车组合 • 动力提供方式 • 内燃 电力
• 速度,联动装置) • 环保 • 服务
现代(20世纪90年代之后)
铁路发展情况
路线方面
• 中国铁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突破7万公里,位居亚 洲第一,世界第三。
的新理念
• 主要城市间客车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旅行时 间大幅度压缩。
• 推出了一批客货运输新产品 • 直达特快旅客列车 • 冷藏快运专列和集装箱快运专列 • 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 铁路客运能力将提高18% • 形成以北京、上海、哈尔滨为中心的快速
客运通道 • 主要城市间的旅行时间将大幅度压缩
制约,进一步增强铁路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在大的城市群中大量开行城际快速客车——有 效地提升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城镇化建设;
• 在跨区域的中心城市间开行动车组客车——实 现各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
速流动,这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
• 重新修订了列车分类和列车车次
• 进一步优化了运输产品结构,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货 运输品牌系列以及铁路适应市场的产品系列
第四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 提速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
• 进一步树立了夕发朝至列车等客货运输品 牌的形象
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 集中体现了铁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新水平
• 展示了铁路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
2014年12月10日铁路提速
• 动车组列车成为“主力军” • 普速旅客列车品质将得到提升
• 货运能力得到释放,服务更加完善 • 安排3条中欧班列运行线 • 正点率提高
重大意义
• 适应又好又快发展需要 • 铁路“瓶颈”制约的状况十分突出,运输
能力紧张仍然是当前铁路面临的主要矛盾。 • 这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对缓解铁路“瓶颈”
蒸汽机车
水 蒸 汽
第一辆 中国人自己设计
1956年9月 和平型——前进型
内燃机车
汽油气 天然气
1959年试制 1964年批量生产
我是东方 红1~
电力机车
• 电动机
电磁感应 原理
电能→机 械能
韶山1号 1958年制成 1968年改进
• 污染小 • 噪音小 • 自重轻
• 无自带能源
动车组
• 16 • 28万5千
• 1881唐胥铁路“马车铁路” • 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 • 9.7公里 • 英国 轻钢、轨距 • 开平煤矿全面投资 • 金达 设计图纸 • 0-3-0型蒸汽机车 • “龙号” • 晚70年
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0-3-0型蒸汽机车
“龙号”蒸汽机车
意义
• 列强掠夺 • 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推动近代化
第二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 进一步扩大了提速范围,提高了列车速度
• 优化了运输产品结构和运力资源配置
• 开行了大城市间的城际客车,并且适当安排了 短途客车、假日列车、民工专列等客车。首次 开行了旅游热线直达列车
第三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 初步形成了中国铁路提速网络
• 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时速提高了5.1公里
第一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对中国铁路传统运输组织方式的一次深刻 变革。
• 运行速度飞跃 • 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提速列车最高运行
时速达到了140公里 • 全国铁路旅客列车的平均速度增加了6.8公里
• 运行图制根本变化
• 首次开行了快速列车和夕发朝至列车。 • 被旅客赞誉为“移动宾馆”
• 优化了客货列车开行结构
火车车型的发展(1882——1949)
• 中国第一辆火车
• 但是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是它
“0”号机车
目前由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 上有一个大大的 “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
万国机车博物馆
• 从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 • 修建铁路——9137.2公里 • 中华民国——20多年统治中 • 设立交通部、中华全国铁路协会、中国铁路总公司 • 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
•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若 干年间,中国铁路要实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尽快建立起“八纵八横”大通道,充分发挥铁路 的网络优势。
八纵八横大通道
• “ 重八点纵建八设横和” 强是 化我 改国 造其的“基铁十本路一特主五通”征道期:间。提出 • “八纵”指京哈、东运部输沿强海度铁路大、京沪、
中国近代火车的变迁
李弘翔 冯雨涵 齐恒慧 刘修齐
火车引进中国
• 1865 • 中国第一条铁路 • 1公里 • 英国商人杜兰德 • 宣武门外 • “怪物”
• 1875吴淞铁路 • 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 • 4.5公里 • 英国怡和洋行 • 上海至吴淞 • 清政府 论证时期 • 表面:购买土地修建马路 • 实际:筑路基、铺铁路
• 夕发朝至、一站直达等品牌列车开行数量 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 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瑞士进口的1939年制造的团结式米轨机车。
机车的用途
• 合造车——行李车和邮政车 • 首批21 型行李车是1955年设计的 • 1903年,开办火车邮局,邮政车也来开序幕,
不过那时的邮政车都是外国制造的。
从动力的改变看中国近代火车发展
(1949——1990)
• 蒸汽机车 • 内燃机车 • 电力机车 • 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