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表面检测工艺规程

合集下载

钢结构检测技术规程

钢结构检测技术规程

钢结构检测技术规程钢结构检测技术规程是针对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的检测和评定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份相关参考内容,共500字。

第一章引言1.1 本规程的编制目的和依据1.2 适用范围1.3 术语和定义1.4 检测目标和检测要求1.5 检测方法和步骤第二章检测前准备2.1 检测方案和检测准则2.2 检测计划和进度安排2.3 检测设备和仪器的准备和校准2.4 检测人员的资质和技能要求2.5 检测样品和取样方法第三章钢材检测3.1 钢材的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3.2 钢材的外观检验和尺寸测量3.3 钢材的力学性能检测3.4 钢材的化学成分分析3.5 钢材的无损检测方法第四章焊接缺陷检测4.1 焊接工艺的评定和控制要求4.2 焊接缺陷的外观检测和尺寸测量4.3 焊接缺陷的非破坏检测方法4.4 焊缝的力学性能检测4.5 焊接材料的质量检验第五章表面处理和防腐检测5.1 表面处理的要求和方法5.2 防腐涂层的检测评定5.3 防腐材料的性能检测5.4 表面清洁度和平整度检测5.5 防腐工程的验收标准第六章构件安装和固定检测6.1 构件的安装质量控制要求6.2 构件的预紧和固定要求6.3 构件的偏差和位移检测6.4 构件连接的强度和刚度检测6.5 构件的防震和防风检测第七章校核和评定7.1 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校核7.2 结构各部位的应力和变形评定7.3 结构的结合和连接性能评定7.4 结构可靠性分析和安全评定7.5 结构的防腐和耐久性评价第八章检测报告和记录8.1 检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8.2 检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分析8.3 检测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分类8.4 检测记录的保存和管理要求8.5 检测报告的审核和归档附录1 钢结构检测设备和仪器的说明附录2 各类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国家标准附录3 钢结构相关标准和规范列表附录4 检测样品的取样标准和方法附录5 钢结构无损检测方法说明该例参考内容中包含了钢结构检测技术规程的各章节和附录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从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到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步骤,以及校核和评定等环节。

钢结构工程检测办法

钢结构工程检测办法

钢结构工程检测办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钢结构工程检测方案一、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检测1、原材料检验(1)钢材验收1)检验工具:万能试验机、半自动冲击机、布氏硬度机、冲击试样缺口手动拉床、微机CS 分析仪、RB-1试块、钢尺、游标卡尺等。

2)检验内容:核对材质证书、炉批号、产品名称、数量、规格、重量、品质、技术条件、主要标志等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板尺寸、厚度、钢板标记、表面质量;每炉号复验一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份。

3)检验过程:钢材到厂后,材料采购部提供一份材料到货清单及检验通知单给质检部。

质检部接到通知单后,根据检验内容逐项组织钢材验收;钢材的复验按炉批号分批进行;Z向钢板将组织监理、市质监站赴钢厂进行出厂检验,进行事前控制。

4)合格产品:钢材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不符合标准的钢材不能使用。

合格产品的资料整理、保管:钢材外观及复验检验合格后,填写《钢材验收清单》,对采购的材料需将产品证书、《材料来货报验单》、复验报告及《材料验收清单》由质检部一并整理成册,以便备查。

材料来货验收确认后,由仓管员作好验收标记,并按规定进行材料保管和发放。

(2)焊材验收1)检验内容:检验焊材证书的完整性,是否与实物相符,检验包装情况,焊丝、焊条是否有生锈等现象。

2)检验过程:焊材到货后,材料采购部将‘焊材到货清单’及‘检验通知单’送质检部,质检部接到通知单后应根据检验内容逐项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焊材验收清单》。

焊材的复验分批次进行,每批焊材复验一组试样。

3)合格产品:焊材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不符合标准的焊材不能使用。

4)合格产品的保管:钢材外观及复验检验合格后,送焊材二级库保管,并按规定手续发放。

(3)高强螺栓验收1)检验内容:检验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是否与实物相符,检验包装情况。

2)检验过程:涂料到货后,材料采购部将‘涂料到货清单’及‘检验通知单’送质检部,质检部接到通知单后应根据检验内容逐项验收。

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02)--钢结构焊接工程5 钢结构焊接工程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钢结构制作和安装中的钢构件焊接和焊钉焊接的工程质量验收。

5.1.2钢结构焊接工程可按相应的钢结构制作或安装工程检验批的划分为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

说明:5.1.2钢结构焊接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应符合钢结构施工检验批的检验要求。

考虑不同的钢结构工程验收批其焊缝数量有较大差异,为了便于检验,可将焊接工程划分一个或几个检验批。

5.1.3碳素结构应在焊缝冷却到环境温度、低合金结构钢应在完成焊接24h以后,进行焊缝探伤检验。

说明:5.1.3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冷却过程及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能产生裂纹。

普通碳素钢产生延迟裂纹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规定在焊缝冷却到环境温度后即可进行外观检查。

低合金结构钢焊缝的延迟时间较长,考虑到工厂存放条件、现场安装进度、工序衔接的限制以及随着时间延长,产生延迟裂纹的几率逐渐减小等因素,本规范以焊接完成24h后外观检查的结果作为验收的论据。

5.1.4焊缝施焊后应在工艺规定的焊缝及部位打上焊工钢印。

说明:5.1.4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焊工施焊质量的动态管理,同时使钢结构工程焊接质量的现场管理更加直观。

5.2钢构件焊接工程I 主控项目5.2.1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嘴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的规定。

焊条、焊剂、药芯焊丝、熔嘴等在使用前,应按其产品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焙和存放。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烘焙记录。

说明:5.2.1焊接材料对钢结构焊接工程的质量有重大影响。

其选用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

对于进场时经验收合格的焊接材料,产品的生产日期、保存状态、使用烘焙等也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本条即规定了焊条的选用和使用要求,尤其强调了烘焙状态,这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必要手段。

gb50205-95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95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95
4.5.5.2 对接接头在拼接板一侧的螺栓孔为一组;
4.5.5.3 在两相邻节点或接头间的螺栓孔为一组,但不包括上述两款所规定的螺栓
孔;
4.5.5.4 受弯构件翼缘上的连续螺栓孔,每米长度范围内的螺栓孔为一组。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mm)
加工面表面粗糙度
50▽
4.3.3 焊缝坡口尺寸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4.4 管球节点加工
4.4.1 螺栓球宜热锻成型,不得有裂纹、叠皱、过烧。 4.4.2 螺栓球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4.4.2 的规定。 4.4.3 焊接球宜采用钢板热压成半圆球,表面不得有裂纹、折皱,并应经机械加 工坡口后焊成圆球。焊接应符合本章的有关规定。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95
渣和飞溅物。
放样和样板(样杆)的允许偏差
表 4.1.2

目允



平行线距离和分段尺寸 对角线
±0.5mm 1.0mm
宽度、长度 孔距 加工样板的角度
±0.5mm ±0.5mm ±20′
号料的允许偏差(mm)
表 4.1.3

目允
目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95
1 总则
1.0.1 为在钢结构工程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结构工程。 1.0.3 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当需要修改设计时,应征得原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应签署设计变更文件。 1.0.4 钢结构工程施工前,制作和安装单位应按施工图设计的要求,编制制作工 艺和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1.0.5 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应根据工艺要求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并应实行工 序检验,当上道工序合格后,下道工序方可施工。 1.0.6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应使用经计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并应按有关 规定操作。 1.0.7 在钢结构工程施工中,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 标准、规范的规定。

钢结构最全的设计及施工规范标准

钢结构最全的设计及施工规范标准

钢结构所有的设计、检测、试验和验收的标准及规范一、设计施工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191-93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J135-90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1995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GB8923-88钢结构防火涂料 GB14907-200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GB 50300—2001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 50221—95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 82—9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 81—2002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 99-98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046-95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 50621—2010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0755—2012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661—2011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J130—2001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1991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78—91钢网架检验及验收标准JG12-1999钢桁架检验及验收标准JG 9-1999钢桁架质量标准JG 8—1999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J258—200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1998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9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2-2002 J218—200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9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DL/T5085-1999(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CJ01-89(国家建材工业局)钢管混凝土构件N—M相关设计计算图表JCJ02-90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YB9238-92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9082-1997压型金属钢板设计设计施工规程YBJ216-88钢结构-管道涂装技术规程YB/T9256-96冶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YB9081—97钢结构制作安装施工规程YB9254-1995钢结构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规程YB9257—1996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212:2006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构件JG144-2002户外广告设施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48:2003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1996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CECS159:2004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2006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24:90索膜结构技术规程CECS158:2004钢货架结构设计规范CECS23:90立体仓库焊接式钢结构货架技术条件JB/T5323-1991塔桅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80:96拱形波纹钢屋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67:2004包覆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钢结构防护工程技术规范CECS 133—2002 塔式起重机钢结构制造与检验JG/T5112-1991钢结构腐蚀防护若喷涂锌、铝及其合金涂层选择与应用导则JB/T8427—1996 石油化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T 3507—2005石油化工特殊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J 507-1987石油化工企业钢结构冷换框架设计规范SH 3077-1996石油化工管式炉钢结构工程及部件安装技术条件SH 3086—1998石油化工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规范SH 3137—2003炼油厂管式加热炉钢结构工程及配件安装工程技术条件SHJ 1037—1984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1986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工艺规程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工艺规程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工艺规程
1.检查仪器及探头选用
1.1开机检查仪器显示情况;
1.2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厚度选用合理探头;
2.仪器的校准
使用校准快和标准片对仪器和探头组合性能进行校准,校准宜采用两点校准,经校准后方可测试。

3.检测位置的选择
检测位置应具有代表性,在检测区域内分布宜均匀,检测前应清除测试点的防火涂层、灰尘、油污等。

4.抽检比例
按构件数抽查10%,且同类构件不应少于3件。

5检测方法
5.1同一构件应检测5处,每处应检测3个相距50mm的测点。

5.2检测时,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内转角处的距离不宜小于20mm。

探头与测点表面应垂直接触,接触时间宜保持1S~2S,读取仪器的测量值,进行记录。

6.检测结果的评价
6.1每处3个测点的涂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厚度的85%,同一构件上15个测点的涂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厚度。

6.2当设计对涂层厚度无要求时,涂层干漆膜总厚度:室外应为150μm,室内应为125μm,其允许偏差应为-25μm。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钢结构工程检测与鉴定通用标准住建部

钢结构工程检测与鉴定通用标准住建部

钢结构工程检测与鉴定通用标准住建部钢结构工程是指利用钢材构件和构件连接件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一种工程模式。

钢结构工程检测与鉴定是保证钢结构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住建部发布了《钢结构工程检测与鉴定通用标准》,以规范和指导钢结构工程的检测与鉴定工作。

本文将围绕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概述1.1标准的制定背景住建部发布《钢结构工程检测与鉴定通用标准》,旨在加强钢结构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积极推动我国钢结构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保障工程安全。

1.2标准的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各类钢结构工程的检测与鉴定工作,包括钢结构建筑、桥梁、塔架、管线等。

二、检测与鉴定流程2.1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钢结构工程的检测与鉴定之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检测与鉴定的对象、制定检测与鉴定方案、确定检测与鉴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2.2检测与鉴定过程具体的检测与鉴定过程包括对钢结构工程的材料、构件、连接件、焊缝、防腐涂层等进行检测与鉴定,主要包括非破坏检测和破坏检测两个方面。

2.3检测与鉴定报告完成检测与鉴定后,需要及时编制检测与鉴定报告,对检测与鉴定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三、技术要求3.1检测与鉴定方法根据不同的钢结构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与鉴定方法,包括常规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射线检测、渗透检测等。

3.2检测与鉴定设备对于钢结构工程的检测与鉴定,需要使用先进的检测与鉴定设备,确保检测与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检测与鉴定人员进行检测与鉴定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需要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四、质量标准4.1材料质量标准钢结构工程的材料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于进口材料,需要提供相关的质量证明文件。

4.2施工质量标准在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工艺规程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工艺规程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
测工艺规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工艺规程
1.检查仪器及探头选用
开机检查仪器显示情况;
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厚度选用合理探头;
2.仪器的校准
使用校准快和标准片对仪器和探头组合性能进行校准,校准宜采用两点校准,经校准后方可测试。

3.检测位置的选择
检测位置应具有代表性,在检测区域内分布宜均匀,检测前应清除测试点的防火涂层、灰尘、油污等。

4.抽检比例
按构件数抽查10%,且同类构件不应少于3件。

5检测方法
同一构件应检测5处,每处应检测3个相距50mm的测点。

检测时,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内转角处的距离不宜小于20mm。

探头与测点表面应垂直接触,接触时间宜保持1S~2S,读取仪器的测量值,进行记录。

6.检测结果的评价
每处3个测点的涂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厚度的85%,同一构件上15个测点的涂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厚度。

当设计对涂层厚度无要求时,涂层干漆膜总厚度:室外应为150μm,室内应为125μm,其允许偏差应为-25μ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结构表面检测工艺规程1总则1.1为保证公路桥涵、铁路钢桥、钢结构工程、城市桥涵等表面检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数据准确、安全可靠,制订本规程。

1.2本标准适用于钢结构中有关表面无损检测方面质量的现场检测及相应检测结果的评价。

1.3 钢结构现场无损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缺陷检测方法1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在检测过程中,对结构的既有性能没有影响。

钢结构中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指目视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等。

2目视检测 visual testing用目视或2~5倍放大镜检查材料表面质量的方法。

3磁粉检测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根据磁粉在试件表面所形成的磁痕检测钢材表面和近表面裂纹等缺陷的方法。

4 渗透检测 penetrant testing用渗透剂检测材料表面裂纹的方法。

5超声波检测 ultrasonic testing采用超声波检测仪检测金属材料或焊缝缺陷的方法。

6 射线检测 radiographic testing用x射线或γ射线透照钢工件,从荧光屏或所得底片上检测钢材或焊缝缺陷的方法。

2.1.2 缺陷与损伤1线型缺陷 linear defects其缺陷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3。

2 圆型缺陷 circular defects其缺陷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3。

3 裂缝缺陷 crack从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伸入构件内的缝隙。

4 焊缝夹渣 weld slag inclusion焊接后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

5焊缝缺陷 weld defects焊缝中的裂纹、夹渣、气孔等。

6平面型缺陷 planar discontinuity用某方法检测一个缺陷,若只能测出它的两维尺寸,则称为平面型缺陷。

属于此类缺陷的有裂纹、未熔合等危险性缺陷。

7 体积型缺陷 volume discontinuity用某方法检测一个缺陷,若能测出它的三维尺寸,则称为体积型缺陷。

属于此类缺陷的有气孔、夹渣、夹杂等。

2.2.1 引用标准名录《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3基本规定3.1钢结构检测的分类3.1.1 钢结构的检测可分为在建和既有钢结构质量的检测。

3.1.2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在建钢结构的要求进行检测:1 在钢结构施工质量的验收过程中需了解施工质量时;2 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或争议,需要通过检测进一步分析结构的可靠性;3 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

3.1.3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既有钢结构的要求进行检测:1 钢结构安全鉴定;2 钢结构抗震鉴定;3 建筑大修前的可靠性鉴定;4 建筑改变用途、改造、加层或扩建前的鉴定;5 受到灾害、环境侵蚀等影响建筑的鉴定;6 对既有钢结构的工程质量有怀疑或争议。

3.1.4 钢结构的现场检测应为钢结构质量的评定或钢结构性能的鉴定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和检测结论。

3.2 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3.2.1 钢结构检测工作的程序,宜按图3.2.1的框图进行。

图3.2.1 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2.2 现场和有关资料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工作内容:1收集被检测结构的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记录、施工验收和工程地质勘察等资料;2调查被检测钢结构现状,环境条件,使用期间的加固与维修情况和用途与荷载等变更情况;3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4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检测目的和具体要求,并了解是否已进行过检测。

3.2.3现场检测应根据检测项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

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概况,主要包括结构型式、建筑面积、总层数、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建造年代等;2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3检测依据,主要包括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等;4检测项目和选用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的数量;5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情况;6检测工作进度计划;7所需要的配合工作;8检测中的安全措施;9检测中的环保措施。

3.2.4检测的原始记录,应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数据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追记、涂改,如有笔误,应进行杠改。

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符合有关要求。

原始记录必须由检测及校核人员签字。

3.2.5当发现检测数据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进行补充检测。

3.3 无损检测方法及选用原则3.3.1钢结构中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指目视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

3.3.2 钢结构的检测,应根据检测项目、检测目的、建筑结构状况和现场条件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

可按照表3.3.2选择无损检测方法。

表3.3.2 无损检测方法的选用3.3.3 钢结构中的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应经目视检测,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

3.3.4 在对钢结构焊缝进行无损检测时,钢结构一级、二级焊缝质量等级与缺陷分级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表3.3.4 钢结构一级、二级焊缝质量等级与缺陷分级3.4 抽样比例3.4.1当为下列情况时,检测对象可以是单个构件或部分构件;但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1委托方指定检测对象或范围;2因环境侵蚀或火灾、爆炸、高温以及人为因素等造成部分构件损伤时。

3.4.2 在建钢结构检验批的质量检测应按照《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规定的抽样比例进行。

3.4.3 既有钢结构按检测批检测时,其最小样本容量不应小于表3.4.3的限定值。

3.5 检测报告3.5.1检测报告应做出所检测的项目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或相应验收规范的规定。

既有钢结构性能的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项目的检测结论,并能为钢结构的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3.5.2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当事方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可书面予以解释。

3.5.3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委托单位名称;2建筑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结构类型、规模、施工日期及现状等;3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名称;4检测原因、检测目的,以往检测情况概述;5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的标准;6抽样方案及数量;7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8检测项目的主要分类检测数据和汇总结果;检测结论;9主检、审核和批准人员的签名。

3.6 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3.6.1 钢结构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和量具有产品合格证、计量检定机构的有效检定(校准)证书或自校证书并处于正常状态。

仪器设备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

3.6.2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从事钢结构除目视检测外的无损检测人员应有相应的检测资格证书。

3.6.3 钢结构无损检测人员按技术等级分为高级(Ⅲ级)、中级(Ⅱ级)、初级(Ⅰ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对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6.4 从事钢结构无损检测的人员,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每年应检查一次视力,其近距离视力(裸视力或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

2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的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3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3.6.5 现场检测工作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检测人员承担。

4 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4.1 一般规定4.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现场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

4.1.2 直接目视检测时,眼睛与被测工件表面的距离不得大于610mm,视线与被测工件表面所成的视角不得小于30º。

4.1.3 被测工件表面应有足够的照明,一般情况下光照度不得低于160lx;对细小缺陷进行鉴别时,光照度不得低于540lx。

4.2 辅助工具4.2.1 对细小缺陷进行鉴别时,可使用2~5倍的放大镜。

4.3 检测内容4.3.1 检测人员在目视检测前,应了解工程施工图纸和有关标准,熟悉工艺规程,提出目视检测的内容和要求。

4.3.2 钢材表面的外观质量的检测可分为是否有夹层、裂纹、非金属夹杂和明显的偏析等项目。

4.3.3 钢结构焊前目视检测的内容包括焊缝剖口形式、剖口尺寸、组装间隙;焊后目视检测的内容包括焊缝长度、焊缝外观质量。

4.3.4 对于焊接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应在焊缝清理完毕后进行,焊缝及焊缝附近区域不得有焊渣及飞溅物。

4.4 检测结果的评价4.4.1 钢材表面的外观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表面不得有裂纹、折叠,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4.4.2 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伤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1/2。

4.4.3 焊缝剖口形式、剖口尺寸、组装间隙等应符合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4.4.4 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

一级焊缝不允许有外观质量缺陷,二、三级焊缝外观质量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中附录A的要求。

5表面质量的磁粉检测5.1 一般规定5.1.1 本章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熔焊焊缝表面或近表面裂纹的检测。

5.1.2 钢结构原材料的表面或近表面裂纹,可参照本章的基本原则进行检测。

5.2设备与器材的技术要求5.2.1 磁粉探伤装置应适合试件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并满足对缺陷的检测要求。

5.2.2 磁轭法检验装置,在极间距离为75mm ~150mm 时,交流电磁铁提升力应大于44N ,直流电磁铁提升力应大于177N 。

5.2.3 交叉磁轭检验装置,激励磁势不低于1300AT×2,提升力应大于88N ,四个磁极端面与探伤面之间的间隙不宜超过1.5mm ,跨越宽度不宜大于100mm 。

5.2.4 管子、轴类对接和其它特殊试件焊缝可采用线圈法、平行电缆法等其它装置。

5.2.5 铸钢件可采用触头法通过支杆直接通电,触头间距宜为75mm ~200mm 。

5.2.6 磁粉探伤仪的其它装置应符合《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GB/T15822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5.2.7 干法中的磁粉施加装置应有足够的气流使干燥的磁粉呈均匀分散地喷落到试件上。

5.2.8 湿法中的磁悬液施加装置应能均匀地喷洒磁悬液到试件上。

5.2.9 在配制磁悬液时,应首先把磁粉或磁膏用少量载液调成均匀状,然后在连续搅拌中缓慢加入所需载液,使磁粉均匀弥散在载液中,直至磁粉和载液之间达到规定比例。

常用的油剂为无味煤油、变压器油、煤油和变压器油的混合液,常用的水剂为含有添加剂的水。

5.2.10 磁悬液中的磁粉浓度一般非荧光磁粉为10g/L ~25g/L ,荧光磁粉为1g/L ~2g/L 。

磁悬液的配置及检验可按《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第二部分:检测介质》GB/T15822.2的方法进行。

5.2.11 用荧光磁粉或荧光磁悬液探伤时,应采用黑光灯照射装置,照射距离试件表面在380mm 时测定紫外线辐照度应大于8μW/mm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