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的概念1

合集下载

数码影像技术ppt课件

数码影像技术ppt课件

特效添加
根据需要,为素材添 加转场效果、文字、 音频等特效,提升视 觉效果和表现力。
颜色调整
对画面进行色彩校正 和调整,使画面更加 自然、美观。
输出与分享
将制作完成的PPT课 件导出为适合播放的 格式,并进行分享或 展示。
后期制作的常用工具
视频剪辑软件
如Adobe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等,用于视频剪辑、拼接和特效添加。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数字图像
由像素组成的二维矩阵,每个像素包含位置和颜色信息。
数字图像处理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图像进行各种操作,以达到所需效果的过程。
数字图像处理的优势
可重复性、精确度高、灵活性好、便于传输和存储。
数字图像处理的常用软件
Adobe Photoshop:专业的 图像处理软件,提供丰富的 编辑工具和效果。
数码影像技术PPT课 件
目录
• 数码影像技术概述 • 数码相机原理与使用 •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数码影像后期制作 • 数码影像技术前沿动态
01
数码影像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数码影像技术是指使用数字设备和技 术来记录、处理和展示影像的技术。
特点
高分辨率、高清晰度、易于存储和传 输、可进行后期处理和编辑等。
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20世纪80年代,数码相机和数字 视频技术的出现,开始取代传统 胶片摄影。
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进步,数码影像处理软件和数 字图像传感器得到广泛应用。
成熟阶段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 信技术的普及,数码影像技术迅 速发展,成为主流的影像记录方 式。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数字摄影研究报告总结

数字摄影研究报告总结

数字摄影媒介媒介:所谓数字影像是指以数字“0”和“1”的不同组合为编码形式进行创作的影像信息,它同时也具有影像载体数字化的特征,这些以编码形式存在的影像必须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于特定的存储介质上,同时通过数字化显示设备才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数字影像必须在软,硬件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展示,当代数字影像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对现成影像(直接通过数字相机拍摄到或者将传统影像经过数字化采集得到)进行再度创作得到;二.通过计算机图像图形软件制作生成。

当今时代由于摄影技术、设备、打印的普遍,摄影已经大众化,越来越具有一种公共的普罗精神,正是因为大众参与到了图像制造的时代潮流中,以前那种专业化的摄影概念和身份受到了挑战和颠覆。

今天讨论所谓的影像艺术(略等于摄影),已经不是传统摄影所谓的摄影问题,传统的摄影大都以风光,人物为多,讲究摄影技术与光线等等。

但是自出现了现代艺术与当地艺术,使得仅仅讲究摄影形式意味的摄影受到挑战。

今天,摄影已经不再单单是摄影技术的问题,而是进入表达各种想法、行为、观念的媒介手段,成为一种当代摄影,它不再是原有的摄影理解,对这种摄影的研究与批评,通常不再单纯是传统的摄影界在做,当代的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哲学家、批评家都在研究和评论,他们的着眼点不是从摄影的技术入手,多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角度入手。

摄影虽然是因为绘画的需要而被发明出来,但随着技术的进入而愈加大众化、普遍化,也渐渐地形成了专属的摄影界、摄影发烧友、摄影家、摄影杂志、摄影学校、摄影理念、摄影收藏、摄影博物馆、摄影批评、摄影历史等等领域。

翻开当代撰述的艺术史,1960年以来的艺术除了绘画、雕塑等,很多艺术都是以摄影来呈现的,如行为艺术、艺术事件与活动,没有摄影的存在,这些发生的艺术行为肯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历史恰恰要回答的是,摄影本来源自艺术,在当代又回到艺术上,就是以摄影的方式继续为着名为“艺术”的东西提供某种东西、某种见证。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分辨率:指单位区域内包含的像素数目。

常见的分辨率:1.图像分辨率2.显示分辨率3.输出分辨率4.位分辨率分辨率单位:1.像素/英寸(通用),简写为ppi2.像素/厘米常接触到的分辨率:网页图像分辨率:72 ppi 96 ppi报纸图像分辨率:120 ppi 150ppi打印图像分辨率:150 ppi彩板印刷分辨率:300 ppi常用的显示器分辨率:1024*768 (水平方向上1024个像素,垂直方向上分布了768个像素) 800*600,640*480常用打印机分辨率:24针针式打印机180 ppi喷墨打印机:300ppi激光打印机:600ppi色彩学基础知识:图形的动态显示:指在显视器上的图像图形以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灰度的动态显示,多幅不同的图形图像序列的连续显示。

色彩的产生可见光的种类:(1)直射光:发光物体产生的光(照明光,日光,)(2)透射光:直射光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上,通过物体投射的光(3)反射光:直射光射到别的物体上产生的光色彩属性:(1)色相:红,橙,黄,绿,靛,蓝,紫(色彩成分)(2)亮度:色彩的纯度(彩色光越大,亮度越大)(3)彩度:色彩的饱和度(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色光三原色(色光三原色,三基色):红,绿,蓝色料三原色:黄,品红,青颜色模式Rgb模式:红,绿,蓝,组成,显示器采用Cmyk模式:青,洋红,黄,黑组成,彩色印刷利用Hsb模式:色相,饱和度,亮度组成索引颜色模式:像素8位,256颜色位图模式:黑白组成Lab模式:ps标准模式,双色调模式:八位的灰度模式彩色与位数彩色及其基本参数:(1)亮度:彩色光引起的视觉强度(明暗程度)(2)色相:光谱在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的表现(颜色类别)(3)饱和度:同色的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颜色深浅)彩色显示器分类:(1)crt显示器(2)液晶显示器彩色的位数色彩深度:一幅图像的颜色数量常用色彩深度:1位(2种颜色),8位(256种颜色)16位(65536种颜色)还有24位和32位。

《数字影像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影像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影像技术》课程标准数字影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数字影像技术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字影像处理和编辑能力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数字影像的基础知识、技术原理以及应用实践,掌握数字影像处理和编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达成以下能力和知识的培养:1. 理解数字影像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数字影像的获取、处理和存储技术;3. 熟悉数字影像编辑软件的使用和操作;4. 能够对数字影像进行基本处理、修复和调整;5. 理解数字影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数字影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1. 数字影像基础知识:- 数字影像的定义和特点;- 数字影像的基本原理;- 数字影像的采集和获取技术;- 数字影像的存储和传输技术。

2. 数字影像处理技术:- 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如灰度转换、图像平滑、图像锐化等);- 图像的增强和修复方法(如直方图均衡化、降噪、图像复原等);- 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分析方法(如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等)。

3. 数字影像编辑软件的使用:- 常用的数字影像编辑软件介绍;- 数字影像编辑软件的界面和功能;- 数字影像编辑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4. 数字影像应用实践:- 数字影像在摄影、艺术设计、医学、地理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运用数字影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学生自主完成数字影像处理和编辑的实践作业。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数字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2. 实验实践: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数字影像编辑软件进行实践操作;3. 讨论交流: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4. 实践作业: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影像处理和编辑的实践任务。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2. 综合作业: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字影像处理和编辑作业;3. 实践项目:完成一个数字影像应用实践项目,并进行汇报。

数字影像基础课程设计

数字影像基础课程设计

数字影像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数字影像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影像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操作而产生的影像,是影像技术的重要分支。

本课程将介绍数字影像的基本概念、处理方法、应用场景等内容,旨在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着重讲解数字影像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理解数字图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方式。

2.掌握数字影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包括滤波技术、图像增强、图像压缩等。

3.熟悉数字影像的应用场景,如医学影像、生物影像、遥感影像等。

4.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字影像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1.数字影像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数字化图像的特点与优势–数字影像颜色模型和色彩空间–数字图像的分辨率、像素和位深度等基本概念2.数字影像的处理方法与流程–图像处理基础概念–图像变换技术(如旋转、平移)–边缘检测、图像分割、图像滤波等基本技术–常用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3.数字影像的应用实践–医学影像、生物影像、遥感影像等实际应用案例4.数字影像处理实验与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内容:通过讲授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影像的基本概念与处理方法。

2.实验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数字影像处理流程的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

3.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五、考核方式1.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2.学生成绩测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其他形式的考核成绩等;3.实验和项目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数字图像处理》(Gonzalez Rafael C., Woods RichardE.),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国际知名数字影像软件ImagePro、MATLAB影像处理工具箱、医学影像处理软件Osirix等。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概念‎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Digit‎a l Ortho‎p hoto‎Map):是对航空(或航天)像片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和镶嵌,按一定图幅‎范围裁剪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集。

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

>DOM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逼真、获取快捷等‎优点,可作为地图‎分析背景控‎制信息,也可从中提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或‎最新信息,为防治灾害‎和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等‎应用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从中提‎取和派生新‎的信息,实现地图的‎修测更新。

评价其它数‎据的精度、现实性和完‎整性都很优‎良。

合肥市数字‎正射影像图‎D OM.jpg。

该图的技术‎特征为:数字正射影‎像,地图分幅、投影、精度、坐标系统、与同比例尺‎地形图一致‎,图像分辨率为‎输入大于4‎00dpi‎;输出大于2‎50dpi‎。

由于DOM‎是数字的,在计算机上‎可局部开发‎放大,具有良好的‎判读性能与‎量测性能和‎管理性能等‎,如用农村土地‎发证,指认宗界地‎界比并数字‎化其点位坐‎标、土地利用调‎查等等。

DOM可作‎为独立的背‎景层与地名‎注名,图廓线公里‎格、公里格网及‎其它要素层‎复合,制作各种专‎题图。

生产技术制作的主要‎技术方法:采用航空像‎片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数据等‎。

利用:1) Vintu‎o Zo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Vintu‎o Zo系统‎可以利用对‎D EM的检‎测及编辑,来提高DO‎M的精度。

还可以通过‎像片间、图幅间进行‎灰度接边,以保证影像‎色调的一致‎性。

2)采用jx-4 DPW系统‎。

jx-4 DPW是一‎套基于WI‎N DOWS‎NT 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因其对DE‎M的编辑采‎用的是单点‎编辑,而且该系统‎还具有对D‎O M的零立‎体检查的功‎能,故其DOM‎的精度较高‎。

基于DEM‎的单片数字‎微分纠正V‎i ntuo‎Z o系统具‎有单片数字‎微分纠正的‎模块。

《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的核心概念和工具,提升其影像处理和创作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数字影像制作的工具和技巧;3. 学会使用剪辑软件进行影像剪辑和后期处理;4.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视觉表达能力;5.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阶段:数字影像制作基础1. 数字影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数字摄影与摄像技术;3. 光线与色彩的影响;4. 拍摄与录制技巧;5. 图像素材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阶段:数字影像剪辑技术1. 剪辑软件的介绍和基本操作;2. 视频剪辑的基本流程;3. 剪辑技巧和创意表达;4. 音频处理和配乐;5. 视频特效和转场效果。

第三阶段:影像后期处理1. 调色与调光技术;2. 图像修饰和美化;3. 特效和合成技术;4. 制作字幕和标语;5. 输出与分享。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系统讲解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以优秀的数字影像作品为例,分析其制作和剪辑过程;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熟悉数字影像制作软件和工具的使用;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观点和心得;5. 项目实践: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锻炼影像制作和剪辑的能力;6. 评估与反馈:定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等;2. 项目作业:完成指定的影像制作和剪辑项目;3. 学期末综合评估: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1. 《数字影像处理与合成导论》2. 《数字影像制作基础教程》3. 《影像制作与剪辑实践指南》以上就是《数字影像制作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数字影像制作和剪辑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影像创作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便于高密度存储,管理,提高资料的存取速度
数字影像便于存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以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保存影像的手段,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存储密度高,而且移植速度快,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文本、影像以及声像资料需要保存,而传统的保存方式的存储密度都不及数字方式。一盘16mm缩微卷片可以容纳2400页A4幅面的文件,而一张CD-ROM 光盘则可以存储1.8 万页A4幅面的文本文件或者70分钟以MPEGII标准压缩的活动影像,而现今DVD平均存储容量则是VCD 的3 倍。
图像基本统计分析量
统计类型
计算公式
含义
均值
反映的是图像中地物的平均反射强度
中值
图像所有灰度级中处于中间的值
众数
图像中出现最多次数的灰度值
灰度值域=Leabharlann 灰度值的变化程度反差
反映图像的显示效果和可分辨性
方差
反应各像元灰度值与图像平均值的总的离散程度
2、影像的直方图特征
图像直方图描述了图像中每个两度值(DN)的像元数量的统计分布。它是通过每个亮度值的像元数除以图像中总的像元数,即频率直方图。直方图能提供关于原始图像质量的信息,如其对比度的强弱,是否多峰值等。直方图体现出灰度的分布状态,可看作是图像灰度值的概率米度函数的离散化图形,或看作影像灰度基本统计量的图形化表达方式。它能清楚表明灰度最大、最小值、众数等特征。但灰度直方图也仅是简单的高速与位置无关的不同灰度值出现情况,他无法知道灰度值在二维空间分布情况。但稍作改进,可得到与分布略微有关的直方图。例如对每个像元去其与相邻像元的灰度差作直方图统计,即差值直方图,其形式如下:
一幅m*n的数字图像可用矩阵g表示为:
矩阵的每个元素 是一个灰度值,对应着光学影像或实体的一个微小区域,即像元或象素。各个像元的灰度值 代表其影像经采样与量化了的“灰度级”。
若 与 市光学影像上的数字化间隔,则灰度值 随对应的像素的点位坐标(x,y):
而异。通常取 = ,而 也限于用于离散值。
如图数字图像的显示:
(7) 以比特流方式存储,可以减小污染
传统胶片记录影像是通过胶片中的感光乳剂,在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潜影的方式记录影像的。而胶片的生产和冲洗,都要使用大量的化工产品,对环境会造成污染。数字影像技术不使用传统胶片,而是用物理的方式记录影像。后期图像处理的工具是计算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节、数字影像特征的统计分析
数字扫描技术的工作过程是:扫描光源通过待扫材料,再经过一组透镜投射在CCD 元件上,CCD 根据光强大小不同输出对应的模拟电信号,然后经A/D 转换变成数字信号,并把这三种信号转换成接口标准格式。最后转换需要很长计算过程,采用硬件来对数据编码。数字扫描中的CCD器件通常排成一个线状的线性阵列,对文件或胶片采取逐行扫描的方式,因此一般速度较慢,但分辨率比较高。
2.数字影像
数字影像(digital image)是以二维数组形式表示的影像。该数组由对连续变化的影像作等间隔抽样所产生的采样点组成。采样点一般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有12.5微米、25微米、50微米…… )或圆形的影像子块,这些采样点称为像元(或像素)。像素以其中心坐标和灰度值来表示。数值的最大和最小值区间代表其灰度的动态范围。相邻像素中心的距离为采样间隔,通常采样间隔相等,采样间隔的大小取决于影像的地面分辨率的要求。像素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象素具有其空间位置特征和属性特征。
数字影像一般总是表达为空间的灰度函数 ,构成为矩阵形式的阵列。这种表达方式是与其真实影像相似的。其优点在于能应用矩阵理论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但在表示数字图像的能量、相关等特性时,采用图像的矢量(向量)表示比用矩阵表示方便。若按行的顺序排列像素,使该图像后一行第一个像素紧接前一行最后一个像素,可以将该幅图像表示成1*mn的列向量f
数字影像按照获取信息的方式差异,主要分为扫描成像与直接成像两种。扫描是传感器与对象发生相对位移记录影像信息,传感器为线阵列器件;直接成像所用传感器为面阵列器件,将景物以像素点形式转换为电信号。
1、1 扫描成像成像
在数字相机普及以前,扫描成像是数字图像获取的主要手段。扫描成像是扫描类传感器逐点逐行地以时序方式获取的二维图像。它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对地面地物直接扫描成像;二是瞬间在像面上线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该技术并不以真实物体为作用对象,而是通过捕捉来自现实世界的页面、图片、幻灯片以及其他媒体的内容并以扫描的方式将其数字化后送入计算机并进行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在传统的模拟影像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字扫描技术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影像技术,它在获得目标的模拟影像后再对其进行数字化。
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可将图像分为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可见图像包括图片,照片、用线条画的图和画,用透镜、光栅和全息技术产生的各种光图像。不可见图像包括不可见光成像(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成像)和不可见量(如温度、压力、人口密度等)分布图。
根据波段的多少,图像可分为单波段、多波段和超波段图像。单波段图像在每个点只有一个亮度值;多波段图像上每一个点布置一个特性,例如彩色图像上每个点具有红、绿、蓝三个亮度值;超波段图像上每个点具有几十甚至几百个特性,已超出人眼的分辨能力。
(5) 实现影像素材的非线性编辑
传统影像技术,例如照相机、摄像机等拍摄后,要等胶片冲洗,以至照片出来后才能看到结果,最快也得几十分钟。数字影像性对于传统影像而言,成像速度快;灰阶动态范围大;密度分辩率相对较高;线性好;层次丰富,影像清晰。
(6) 可以无限次地复制影像资料而不会影响质量
传统的影像复制过程,无论是光化学影像体系,还是电子视频影像体系,都不能很好地避免复制过程中的信号损失。一般认为,胶片在印制过程中,每印制一代,解像力下降一级,即相当于信号质量下降10%。录像带在复制过程中每翻录一代,信噪比大约下降3dB。这样为了保证复制品的品质,只能反复地使用原件进行复制,这样既不利于资料的调用管理,也不利于保存,时间长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坏资料原件。而数字影像尽管在数字化过程中会有失真,但一旦数字化完成后便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质量,同时还可以多人共享节约时间。
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划分,图像可分为数字影像和模拟影像。数字影像是指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用力算数学标识的图像;模拟图像是指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可以相互转换,模拟图像转化为数字图像成为模/数转换,即A/D转换;数字图像转为模拟图像成为数/模转换,即D/A转换。(遥感图像处理 汤国安等)
第一章绪论
信息领域的竞争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影像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由传统的纸张、胶片等模拟信息向数字化信息过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影像(DV)的各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
第一节图像与数字影像的概念
1.图像与图像类型
图像(image)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表示,它包含了被描述或写真对象的信息,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
第四节、数字影像的获取、处理、传输与数字化
1、数字影像的获取
根据目标的性状以及为了获取该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可以将数字影像的获取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
传统影像与数字影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感光材料与存储介质。传统影像技术是以卤化银或磁粉为感光材料,将光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并以胶片或磁带为介质存储图像;数字影像同样需要获取目标的光学影像,但它通过光电传感器将光学信号变成电信号,进而通过采样和量化形成数字影像,它的感光材料是CCD半导体芯片并以半导体存储介质保存图像。从图像信号的形式来看,前者属于模拟信号,细节失真小; 后者则由于存储字节限制会损失一定的图像细节信息。CCD芯片的积累曝光时间分布可以从0.01秒到几个小时,感应光强小于5 勒克司,而普通感光材料(卤化银或磁粉)曝光时间很短,从0.05秒~0.0005秒均有。积累曝光时间越长,可感应光强越小,因此CCD 可以捕捉亮度极低的图像,被广泛地应用于天文学及荧光显微镜学等领域。
式中, 。这种表示方法的优势在于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可以直接利用向量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构成向量时,既可以按行的顺序,也可以按列的顺序。选定一种顺序后,后面的处理都要与之保持一致。
另外,也可以通过变换,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例如通过傅立叶变换,把影像的表达由“空间域”变换到“频率域”中。在空间域内表达像点不同位置 处的灰度值,再频率域内则表达在不同频率中的振幅谱。变换后矩阵中元素的数目与原像中的相同,但其中许多是零值或数值很小,通过变换,数据信息可以被压缩,使其更有效的存储和传递;其次影像分解力的分析以及许多影像处理过程,在频域内更有利于进行。
其中, , 是图像 , 的均值。
将个波段相互间的协方差排列在一起组成的矩阵成为协方差矩阵。
2)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即描述波段图像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反映了两个波段图像所包含信息的重叠程度,即
将个波段相互间的相关系数排列在一起组成的矩阵成为先观矩阵,即
相关系数一般介于+1和-1之间,如果两波段的相关系数大于0,则说明两波段间,一个波段的亮度值增加回忆起两一个波段上亮度值增加,相关系数越接近1,这种依赖性越明显。反之,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则一个波段的亮度值增加会引起另一个波段上亮度的减小。
数字影像技术很容易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从而对数字化的影像进行非常高效的管理,不易随时间的变化而使资料损失。另外,用户可以在浩瀚的影像资源中仅花数秒即可调阅所需资料,达到资源共享。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便于远程传输存取
数字影像远程存取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将患者X光片或其它检查信息从较小的医院传送给大型医院,以便请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会诊。虚拟图书馆也是利用这种技术,使读者无需走出家门便可以通过网络“借阅”所需图书资料。甚至足不出户便可进入国外的图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