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序言

世纪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极其重要的五年规划。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人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共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本《纲要》由序言和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方面内容组成,《纲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环境做出了分析判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整个纲要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编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从贵阳市情出发,突出贵阳特色。《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和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计划胜利完成

“十五”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4400元,年均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超过1220亿元,年均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8225万美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计达9928元和3135元,年均增长8.5%和6.6%;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2%左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提高,改革开放成绩喜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增强。

总之,“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是贵阳市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2、实施“十五”计划以来的主要经验

五年奋进铸就了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做出了“工业强市”、“环境立市”、“建设生态经济市”等战略决策和部署,对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对“十一五”及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不断增强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做表率、走前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五”期间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做大做强县(区)域经济;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把以农村为重点的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市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是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办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为民办好实事。“十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重点抓好“南明河三年变清”、“农村茅草房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远程教育”等一批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坚持为民办实事,使老百姓得实惠。这些基础性、长远性的大事和实事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是加强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公用事业改革、政府改革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努力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强新动力。

六是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远战略,保持社会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共同推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十五”期间,着力推进“平安贵阳”、“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具有更快更好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存在许多困难。总的来讲,机遇与有利条件大于挑战与困难。

1、机遇和有利条件

(1)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更加有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

(2)国家将对西部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

(3)与“泛珠三角洲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不断加强及“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加深了东、中、西区域和黔中经济带的合作和互动,有利于我市将资源优势更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4)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5)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更加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思路,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6)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区位等优势日益显现,加快发展的自身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2、挑战和不利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结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市层次低、技术落后、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与之相关行业和就业形势也将形成新的压力。

(2)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3)土地、资金、人才等需求和供给矛盾将更加突出。

(4)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城乡就业、收入分配、城乡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环境立市和开放带动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县区之间、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优势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城乡一体化、生态经济市建设等方面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力争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向建设全国重要的磷铝工业基地、全国宜居市和生态经济市目标迈进。

第二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体系;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建立起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全面实现金阳新区第一期开发目标,大力推进金阳新区第二期开发建设,磷铝工业基地、宜居市和生态经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安贵阳”达到新水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宏观调控主要指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累计比“十五”翻一番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左右,累计增加城镇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范围内。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主要指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51.7:43.9;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8%左右;城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每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以县(区)域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得到增强,逐步缓解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

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科学技术发展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关系我市经济发展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点突破,全社会R&D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巩固“普九”成果,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40%左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人才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到13%左右。

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生态经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40立方米/万元,消耗每吨磷矿产出的增加值比“十五”期末提高2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以上;耕地保有量为23.8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左右;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比重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

人口与人民生活主要指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健康水平,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380万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岁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大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完成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改造,农村每千人口病床数达1.5张,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6万人。

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控制在1人以下,百万吨煤死亡率控制在3人以下,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5人以下。

第三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做强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高载能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强势企业、名牌产品和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技术工艺落后的产品和企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左右,形成6个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主导产业集群,8个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培育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

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

数字视听产品、微硬盘变频空调节能设备。重点抓好国家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微硬盘、数字平板电视、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2010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左右。

依托贵州传统材料工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能源、环保、化工、建材、电子、机械等新材料。重点建设好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金属及聚合物改性材料、纳米改性材料等产业化,扩大品种,形成经济规模。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

2、大力发展磷化工、铝工业、煤化工等现实优势产业

依托磷资源、能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走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对磷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抓好矿肥结合、矿化结合,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磷复合肥、精细磷化工和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建设中化开磷(集团)、西洋肥业(集团)、兖矿开磷合成氨、磷铵项目和一批黄磷深加工、黄磷尾气、磷渣综合利用项目,拉长产业链。2010年,销售额达到180亿元左右,磷铵年产量到180万吨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依托铝资源、能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走电、铝联营和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重点发展氧化铝和铝的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完成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电解铝改扩建项目建设,形成年产12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能力。争取新建一个年产80—100万吨氧化铝及深加工项目。支持中铝贵州分公司及民营资本发展卷烟、食品、医药包装和汽车零部件及电子产品配套的铝精深加工项目。2010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生产基地。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走循环经济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道路,重点建设贵州水晶集团甲醇、羰基合成醋酸、甲醛等项目。依托中国化工集团,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2010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左右。

3、加快发展中药、烟草、食品等特色产业

依托中药材和苗药资源优势,走科技兴药、品牌立药的发展道路。以发展独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医药产品为重点,加强中药、苗药新产品开发。提高产业集中度、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益佰制药、同济堂等一批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抓好以修文扎佐、清镇、乌当、花溪工业园为重点的一批医药工业园建设;建设符合GSP要求的以经营贵州地道中药材为主的大型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2010年,中药产业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左右。

抓住国家对卷烟行业扶优限劣的机遇,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支持黄果树烟草集团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名优产品。支持黄果树烟草集团完成贵阳卷烟厂搬迁改造,形成200万大箱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辅料、包装印刷等卷烟配套产品。2010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左右。

依托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重点发展以辣椒制品为代表的特色调味品,以刺梨、猕猴桃、杨梅为代表的特色果汁饮料,以富硒米为代表的特色粮油食品加工及乳制品加工。抓好“老干妈”调味品、三联乳业为重点的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优质猪、肉牛、奶源、家禽、水产等生态畜牧业食品工业基地。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

4、振兴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

抓住世界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依托现有产业物质技术基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升级。通过进一步合资、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大型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机械基础件。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发展一批名牌产品。重点建设贵州矿山机械厂年产4000台履带、轮胎式液压挖掘机、险峰机床厂大型数控轧滚磨床基地。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

抓住我国汽车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机遇,推动军工、民用结合,整合制造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汽车零部件、轮胎及车用橡胶制品要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配套、维修两类市场,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专用汽车要加强新产品开发,形成系列产品,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重点建设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子午线轮胎等项目。2010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左右。

第二节做大服务业,增强城市竞争力

抓住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消费结构逐步升级,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以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

1、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贵阳林城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和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挖掘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旅游、阳明文化、民族风情和喀斯特生态特色,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重点支持息烽乌江峡红色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花溪生态旅游区、开阳南江峡谷喀斯特生态旅游区、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以及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区、县)。加强旅游宣传网站和营销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品,开通贵阳至全省及本市主要旅游景区的专线客车,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西部地区向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下通道的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物流业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全省、面向西南、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二戈寨—改貌、龙洞堡航空港、扎佐—阳关等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公路、铁路、水路联合运输,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物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3、优化商业布局、积极发展超市等新型商业

调整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逐步形成由市级中央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特色商业街、步行商业街形成的城市商业网络格局,逐步建成西南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消费中心和综合性服务中心。

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重点发展一批面向全省、辐射西南的各具特色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实现区域布局和功能优化。依托供销社积极稳妥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5-6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超市2-3个。

4、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鼓励金融保险业务创新,开发新产品,改进服务,扩大规模。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搞好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积极争取和支持外资银行以及国内更多股份制金融机构入驻贵阳;支持保险业拓展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积极稳妥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典当业。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进一步推进贵阳金融安全区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先导性的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增值业务和数据库服务业,大力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体系。

5、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继续稳定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饰装修业,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兴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有益大众化的娱乐、健身等文化和体育产业。

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公用设施、旅游、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重要基础。

1、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对外交通以配合省“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体系市域内建设项目为重点,构筑与省内外连接的大交通框架。市内交通以“一纵两横三环线”和“一环一横七射线”城乡公路网体系建设为支撑,打造城区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交通网络经济圈。继续推进老城区道路改造、加快城市环线和出口道路及城市主干道建设、金阳新区道路建设,基本形成网络通畅、性能良好的公路和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实施贵阳过境段高速公路、贵阳西出口高速公路、扎南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高等级公路、桐木岭至惠水公路、盐务街至沙子哨公路、粑粑坳至修文公路、瓮安至修文公路、清镇至金阳高等级公路、站街至鸭池河公路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交通项目等一批公路建设项目。到2010年,力争等级公路建设达2000公里以上,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900公里。

积极支持以强化枢纽节点和提高运输能力为重点的铁路建设,重点建设贵阳铁路枢纽工程、境内川黔线复线、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力争实施清镇(堰塘坎)—新店支线铁路改造、久长至开阳支线铁路、小寨坝至中心专线改造等铁路工程。

积极支持规划建设候机楼扩建和龙洞堡机场滑行道、停机坪及联络道的扩建工程。以经济流向和客流量为导向,不断拓展通向全国主要大城市及旅游城市航线及航班,实现贵阳龙洞堡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2、加强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

配合省抓紧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型骨干水利工程,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在缺水区域实施“雨水采蓄利用工程”,完善缺水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源水库的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好利用亚洲银行贷款的水资源综合开发项目。

3、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

重点发展水火并举的电源点,实施清镇电厂异地改扩建工程,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积极推进铝电、磷电、煤电联营。

加快市中心区电网地缆化改造,加大城市中低压电网改造力度,提高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加快电力建设和城市电网改扩建,提高电力高负荷产业集中区域供电能力,抓紧建设下坝水电站和西郊变电站等电力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微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建设。

加快清镇、修文等煤矿资源勘探,重点发展年产30万吨以上煤矿,坚决关闭安全隐患和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小型煤矿。

4、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以县城、卫星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供、排水工程,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和供水质量,新建金华水厂、松柏山水厂,改造、新建一批供水管网。加强防洪设施及排涝设施的建设。

加快贵阳煤气气源厂的资产重组工作,抓好气源建设。完善补充输气管网建设。抓好煤气储配站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供气系统。

力争启动贵阳老城区至金阳新区及贵阳市中心环线城市轻轨交通的建设。加大公交中心枢纽站、停车场、始发站建设和金阳新区枢纽站建设,推进城区客运站、花溪第二客运站、一市三县客货运站点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重点加快建设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的新庄、清镇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项目;实施综合管网入地工程。着力抓好乌当区新天园区排污工程等建设;推广生活污水无害化生物处理技术,加快污水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进程。到2010年,每个县城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

在现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加快分类收集系统、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南郊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加强对电子、家电、医疗等有害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重点建设全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项目。

5、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以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平台为重点,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展IPV6第二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用户驻地宽带接入网。到2010年,全市长途光缆总长达到44436芯/公里,出口带宽达到0.24G/万人,信息网络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完善两网、四库电子政务基本框架,推进“金”字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好依托贵阳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系统、市民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建好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建成规范、有序、高效的电子政府。

以制造业为重点,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261”工程。继续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重点推进旅游信息化,实施“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工程”。

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

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施以六项任务、五统筹、四突破、三创建为主要内容的“6543”工程,以建设生态经济村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继续抓好“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广

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快建设一批以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为重点的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创造条件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逐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实现乡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左右。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推进县、乡、村公路及站、场建设,建成通畅、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改革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加大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沼气建设,3年内完成农村可建沼气户的“四改一气”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造中低产田土15万亩。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建设,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及模改数和5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达95%。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生物多样性、利用环境差异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采取多项目覆盖、多渠道投入的办法,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消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瓶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

在保证远山、深山地区农户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道路,围绕“老干妈”调味品、“三联”乳品、“黔山牌”蔬菜等知名品牌,继续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加快形成有竞争能力的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沿高等级公路、国道和省道,规划建设一批商品化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重点实施好107国道晚番茄蔬菜种植基地、花溪辣椒系列制品种植基地、乌当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开阳富硒农产品基地、息烽畜禽养殖基地和乌当天麻、清镇板蓝根、开阳射干等GAP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及乌当阿栗杨梅、修文猕猴桃等经果林基地建设,抓好白云、乌当、小河金山等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养殖业,新增并建成一大批养殖小区,切实改变城市居民蛋、禽、肉等需求主要依靠外运的局面;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组织方式,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就业岗位,逐步减少农民。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到2010年,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

第三节实施农村脱贫工程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按照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通过扶贫机制的创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户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开展扶贫开发,抓好统筹协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整体推进贫困村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指导,对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扶持和自身努力能够摆脱贫困的,采取开发式扶贫的方式实现脱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实现脱贫;对农村特困人口实施定期救助,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继续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和定点扶贫,积极开展项目扶贫、产业化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到2010年,全面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第四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协调城乡改革进程,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合法权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路子,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林业产权制度和水价、供销社等

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增加市、区、县(市)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约束机制和支农服务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力争使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得到显著改善。

积极配合国家、省实施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县城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及基本医疗设施配置,突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同时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制,规范农村医疗管理,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2010年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人。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做好农村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70%。大力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初保由温饱型达到小康型合格县标准,让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设施质量,加大农村教育设施投入,消灭危房,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实施“户均一名高中生、村均一名大学生”等教育工程。到2010年凡设置初中的乡镇都建成一所寄宿制初中,农村初中住校生数占在校生人数到达70%左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外出打工的竞争能力。

全面建成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立健全县级文化馆、乡文化站和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进一步搞好文化“三下乡”活动。

以创建“体育先进县”为龙头和创建“农村体育先进乡镇”为重点,在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中培育、发展、形成有地方民族、民间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

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培育,大力弘扬科学文明新理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文明卫生素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塑造新形象。

大力开展农村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生态经济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第五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立足于将贵阳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之一、黔中产业带的龙头、“泛珠三角洲经济区”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着力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功能明晰、分工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进一步明晰各级区域功能定位,强化产业特色,提高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以点轴式为基础的网络式模式展开,形成由核心区、次核心区、外围区和6条放射状经济带组成的“二四四六”的产业空间布局。核心区由云岩、南明、金阳构成,是西南地区和贵州省的重要交通、贸易、金融中心,立足于发展高起点、强辐射的商务贸易、现代服务业等;次核心区由小河、乌当、白云、花溪组成,突出依托三个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材料和新材料等工业,兼顾发展服务业;外围区由清镇、修文、息烽、开阳等城郊县(市)组成,重点发展铝工业、磷煤化工等资源型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形成产业集群。由核心区向外辐射,逐步

形成6条经济带,第一条是由贵新公路、株六复线铁路贵阳以东段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物流带”,重点发展航空服务、旅游、物流、食品等产业;第二条是由贵阳至罗甸公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贸易,先进制造业带”,连接小河、孟关,重点发展贸易、旅游、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第三条是由贵黄公路、贵昆铁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装备制造、能源、橡胶业带”,重点发展旅游、贸易等产业,连接三桥、马王庙片区,发展橡胶、装备制造等工业和贸易业,连接清镇片区,发展电力、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等工业;第四条是由贵遵公路、川黔铁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重点以铝、磷、医药等工业为主的“铝、磷、新材料、医药业带”,连接白云、扎佐、久长、小寨坝,形成产业核心带并带动铝磷基地、现代中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第五条是由贵毕公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铝工业、建材业带”,重点发展铝工业、建材等产业;第六条是由贵开公路接开阳至瓮安公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磷及磷化工、北部物流带”,重点发展磷及磷化工、物流。依托工业产业带的布局、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先期启动小河至孟关、白云至扎佐南北两条先进制造业产业带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南明——云岩中心城区商务商贸金融经济板块、乌当(新天)——小河——金阳——白云高新技术板块、开阳——息烽——修文(久长)——清镇磷及磷煤化工板块、白云——修文——清镇铝及铝加工板块、修文(扎佐)——乌当——清镇——花溪现代中药板块,白云——花溪——乌当都市农业板块等六大经济板块建设。

第二节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以壮大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就业为主要任务,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为主要途径,以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经济强县和生态经济县为载体,以深化改革和增加投入为主要动力,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支撑贵阳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区,成为聚集人口、加快城镇化的主要区域。

1、继续推进经济强县(区、市)建设

依托各具特色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升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生产力发展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巩固和提升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位次,力争10个县(区)全部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2个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形成中心城区率先发展、次中心城区加速崛起、一市三县跨越式赶超的发展格局。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按照城市分区功能,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各区、县(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非趋同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产业互补的区县特色经济。

云岩、南明两区要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的强辐射带动作用,着重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在产业布局上,以服务业为主,都市工业为辅。

金阳新区定位为市级行政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科技型的现代化城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知识经济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功能。

小河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物质技术基础,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白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铝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材料及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乌当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贵开路沿线开发,重点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片式元器件为重点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努力建设好中国西

部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基地;加快建成贵阳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域和全省旅游商品基地。

花溪区依托旅游资源和物流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积极建设以青岩古镇为主的特色乡镇,加快启动孟关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打造“中国舞蹈之都”,建设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基地。

清镇市依托资源优势,走煤电铝一体化道路,全力建设循环经济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生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医疗食品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健身度假旅游,形成以清镇市区为轴心辐射“两湖”的旅游休闲区。

开阳县依托磷资源、喀斯特生态旅游业优势和富硒农业,全力建设“中国最具实力磷化工基地”,积极打造“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和“中国开阳喀斯特生态世界公园”。

修文县大力发展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建设贵州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建成贵阳铝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重点的服务业,逐步建成阳明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和贵阳北部物流中心。

息烽县以磷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红色旅游为主导产业,加快小寨坝工业区建设,逐步建成贵阳磷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复合肥生产基地。

3、加快民族乡镇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支持民族乡镇开发优势资源,优先安排促进少数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和帮助民族乡镇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游,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创新。

第三节加快推进城镇化

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以金阳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构筑梯次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1、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

加大招商力度,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行政中心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将金阳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产业支撑有力、环境清新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城市,成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贵州的“浦东”。

全面完成一期建设目标。加快社会服务体系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市级行政中心二、三期工程,建设一批科研院所,启动并力争完成贵州大学搬迁工程,加快贵阳卫校、贵阳三中、大学城、会展中心、金阳医院、科技馆、图书音像城、广电中心等一批体育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完成电信移动枢纽、税务、网络中心等对外窗口服务性项目和配套的消防队(站)建设,文化、体育、商贸等功能逐步完善。2010年,把新区17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产业发展、品位较高的现代化新城区,集聚人口达18万人。

加快推进二期建设。以项目为依托,逐步推进4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和IT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连接老城区至金阳的第三条快捷通道,建设金阳体育中心、客运、货运物流设施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2010年基本完成40平方公里范围的交通网络、城市功能性配套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老城区成片改造

以完善老城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为着力点,加大环境改造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宜居环境,发挥老城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的优势,优化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综合实力。

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位,疏缓人口压力。实施“拆危建绿”、“拆旧建绿”、“成片开发”等工程,使老城区土地储备的用途逐渐从商品住宅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继续巩固和扩大“南明河三年变清”成果,做到雨污分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的科学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基本实现市内主要出口公路、居民住宅小区全面绿化、道路绿化。规范市场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快实施“贸改超”工程,切实解决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问题。建设公共休闲空间,美化城市夜景,保持城市整洁。

提升城市功能。以服务省委、省政府和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有重点地把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省会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辐射中心。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实施对外交通路网辐射骨架的高标准改造和建设,形成快速、便捷、安全的市区交通网络和畅通的市区对外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规划,发展以大型客车为主、小型出租车相结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探索开辟公交专用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促进服务业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重点解决好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难、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

力争完成“城中村”改造。切实加强对贵阳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指导。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城中村”改造实施步骤,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城中村”改造,确保城市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3、有序建设城镇体系

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交通干线为基础,经济流向为主导,引导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逐步形成由卫星城镇、重点城镇、特色城镇、小城镇组成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完善各区、县(市)城镇总体规划。启动新一轮城镇规划修编。加强对重点城镇发展地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自然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优化全市城乡空间布局。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建设县城和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加快清镇市、开阳县城、扎佐镇等卫星镇的建设发展。“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推进永靖镇、龙场镇、沙文镇、扎佐镇、久长镇、小寨坝镇,双流镇、站街镇、东风镇、麦架镇、都拉乡、青岩镇、石板镇、孟关乡、六广镇及修文城关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聚集人口和产业,提升综合实力。

按适当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供水、排水和道路建设,形成以服务经济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城乡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创新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与机制,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道路。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原有体制下的条块、部门、地域分割,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城镇管理综合效率。

4、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第四节积极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

抓住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机遇,赋予“大贵阳”以新的内涵,增创发展新优势;贯彻落实省关于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整体部署,

充分发挥贵阳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以交通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网络,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共同市场开发,推进水、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圈产业集聚,扩大经济规模。力争“贵阳城市经济圈”在2010年取得重点突破。

科学制定规划,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观念,确立“共赢”与“协同”思维,树立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加快规划的制定并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积极参与经济圈各项机制的创建和完善工作,促进经济圈协调机构制度化的尽快建立,推动地方立法为城市经济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从各个层面主动加强与经济圈内各区域的沟通与协商、合作与交流。

积极构筑“交通通讯”平台。建设完善贵阳市中心至经济圈内各县(市、区)高速(高等级)公路,形成2小时贵阳城市经济圈;打造“贵阳城市经济圈”数字通讯网络,构建区域间多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信息网络,实现区域通讯一体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

积极搭建“优势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平台。合理布局分工,促进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和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烟草、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水平的提升,力争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磷化工产业、铝加工产业及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烟草、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旅游基地。

推进商品要素市场整合,重点突破城市经济圈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以贵阳商贸企业为龙头,联合区域内各商贸企业,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整合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以贵阳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的覆盖城市经济圈的产权交易市场网络。构建经济圈“科技基础条件共用平台”,共建产品研发和测试平台、人力资源开发共用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

第六章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约降耗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在决策、技术支撑、资源使用各个层面和生产、服务、消费各个环节,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铝、钢铁、电力、磷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节能。电解铝、黄磷、磨料等重点耗能产品,单耗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以城市公交为重点加快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工作;推动建筑节能,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实施城市建筑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启动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冰箱等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政府带头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标准。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对耗电大户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推进城市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推行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节约城市绿化、洗车用水;加大节水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开展节水型产品研发,推进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加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水型社会。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做到优质优用、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边角废料开发利用,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严格执行禁止过度包装法规政策,开展金属、木材包装物的回收利用,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4、强化节约和集约化利用土地

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试点。村镇要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土地整理,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严格限制毁田烧砖。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以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和比较成熟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示范园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力争进入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行列。

1、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三个系统和组织实施、法规制度、政策支持、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六个体系。抓好节约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境产业四项重点工作和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消费五个重点环节,以磷化工、铝工业、煤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等行业和农业为重点,抓好一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的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实施《贵阳市清洁生产总体规划》,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按照“工业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到2010年,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3、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以磷化工、煤化工、铝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和建筑业为重点,最大程度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以废金属、废塑料、废旧机电产品、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以及报废汽车为重点,大力开展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探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运行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现有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培植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以磷化工、煤化工、铝工业为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提高技术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扶植和发展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5、抓好一批园区和企业示范试点

以磷化工、煤化工、铝化工等行业和农业为重点,抓好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乌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化工、有色、建材、电力、冶金等行业为重点,抓好开阳磷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集团贵州水晶化工集团公司、中国铝业总公司贵阳分公司等典型企业和一批重点企业示范试点。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和企业在“十一五”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铝矿石最终产出倍增工程”、“全面推进金阳新区建筑节能工程”、“现有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园区转型工程”等标志性工程。

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分区定位,实施“绿色”、“碧水”、“蓝天”、“宁静”四大工程,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大力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适宜性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争取把贵阳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力争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1、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继续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长江水源保护、喀斯特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城、环湖林带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基本完成15——25度坡耕地治理任务;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加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到2010年,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保地方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污染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到2010年,以红枫湖、百花湖、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总体完成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堆放量实现零增长;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0%。

第七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一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开发区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2010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努

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力争建成西部一流科技城市。

1、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区域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区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并引领未来的区域科技创新组织协调体系。

重点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授权发明知识产权信息库、科技成果库、科技文献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中药现代化、新材料、磷化工、煤化工等优势产业新产品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产品中试平台;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平台;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力争在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5个。

2、实施“十大科技工程”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工程、循环经济科技工程、先进制造业工程、社会发展科技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工程、金筑科技人才工程、现代服务业科技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科学普及工程等十大科技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8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户;重点扶持10个…产、学、研?专项工程示范项目,开发新产品12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20%以上。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项目600个。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以推动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种植与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5、大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

实施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开发区“二次创业”,明确“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着力推进“五个转变”,把三个开发区建成面向全省的科技技术创新基地和辐射中心。到2010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左右。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新材料、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在全国排位提升5位。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成为面向全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辐射源。重点发展航天航空、烟草、医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等产业,2010年,在全国排位前移。

白云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以材料和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重点发展铝及铝深加工、金属聚合新材料及微硬盘等优势产业,2010年,在省级开发区排位力争第一。

6、高度重视知识产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市场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的培训宣传,提高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

7、加大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

进一步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市县两级政府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国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在贵阳市建立风险投资机构。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5%以上,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的比例达到1: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达到1.5%左右,高技术企业达到5%。

8、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科普工作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管理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示范。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的良好氛围。科学技术普及经费在“十五”末期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二节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定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1、优先发展义务教育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集中力量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力争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努力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重点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等项目。到2010年,云岩、南明、小河、白云4个区基础教育总体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余6个区(市、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以政府为先导,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组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和贵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扶持技工类学校发展,在6个区(市、县)建好6所县级职教中心。基本实现高中阶段在校生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等,基本建成与“工业强市”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各区、县根据自身优势、特色经济和发展重点,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作为重点,实行“三教统筹”,走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相结合的道路。推广“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培训模式,大力开展职工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积极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3、加快发展高中教育

统筹规划发展城乡高中阶段教育,云岩、南明、小河、白云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区、县(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大力推进优质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力争一至二所高中进入全国示范性高中行列。各区、县(市)要改扩建一至二所高级中学,选择有条件的农村初中学校,办好高中部,扩大农村高中办学规模。

4、稳定发展高等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支持和配合贵州大学建设“211”工程和搬迁金阳工程,支持其他省属在筑高校建设。办好贵阳学院,充实学科门类,提高师资力量,完善办学设施,力争在2008年前完成校园建设工程。到2010年贵阳学院的在校学生达到9000人以上。

5、加大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以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按决算口径依法做到“三个增长”,特别是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有所增长,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教育,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比例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同步增长。建立健全教育法规,继续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捐资助学、集资办学,或以融资、参股等形式参与政府办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产业运作机制。

第三节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人才高地

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重点产业需求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统筹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职务高、中、初级能级比为1:6:10。

1、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继续实施“长江学者”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地区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和“金筑英才工程”,构建高层次重点优势学科专业人才群体;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并经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和拥有资金项目的创业人才。

2、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善于创业、熟悉贵阳产业发展,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每年选派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进行中长期培训,选派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部门挂职锻炼。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实施“高层次党政人才培养工程”,继续抓好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大力举办以MPA为主的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班。“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党政人才“121”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县级干部100人(次)、科技干部队伍2000人(次)、一般干部10000人(次)。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公务员新形象。

4、积极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启动全市“技能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一支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技师为骨干,适应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注重乡土人才开发,培训农村“双带致富”实用人才每年600人(次),“绿色证书”培训65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5、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建设好贵阳市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布局水平和覆盖面;健全市场规则,在全市形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人才集聚中心,发展各种人才中介机构,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挖掘全社会人才、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第八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更为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市区联动的行政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备案监管、网上审批等办法,提高行政审批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价格及重大事项听证制度,改革行政性收费制度,清理现有收费项目。建立健全各种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和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继续深化城建城管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备的城市管理指挥决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力度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改革。抓好地方立法,完善经济法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预防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机制,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促进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明确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运转协调、合理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面向市场,重视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确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

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同等待遇。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创新,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磷、铝、机械等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以产权为纽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集团发展,向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司制发展,在发展基础较好的行业优先形成一批大规模、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及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将其纳入全市人才队伍管理范围。探索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畅通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参加社会政治生活渠道。

4、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税收征管体制。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经营性领域,减少财政直接对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比重。改革预算制度和方法,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初步建立预算内外统一的完整预算体系。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贵阳市的区域优势

2009级资环专业学号:0910******** 夏小川贵阳市的区域优势分析 我的家乡是那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市。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关于贵阳市的区域优势分析我们先来进行直观的区域评价: 一、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评价 根据贵州省人民公报公布的数据,2010年,贵阳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1.82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2010年,贵阳市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稳定投资增长为主线,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完成财政总收入30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地方财政收入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7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比上年增长12.4%。 从以上GDP的增长可以看出贵阳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这些GDP的增长得益于贵阳本身的

区域资源,而这些区域资源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也就是区域的优势。 二、区域优势的分析 1、地理位置: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什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中心海拔1071米。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市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两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 2、自然资源:贵阳市具有良好的能源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的民族药业资源、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和彰显特色的文化资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贵阳将深入实施“产业耦合、资源整合、交通融合”的互利共赢战略,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的全面合作,努力提高城市发展力,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主要的举措是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实现产业耦合;推动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市场整合;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交通融合。 3、经济发展:贵阳市是全省的工业基地和经贸中心,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2009年贵阳市的国民经济摆脱了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较快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消费模式已基本实现转型,未来城市消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017 年修订)批后公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于2017 年 12 月 5 日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作为指导城 市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贵阳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国家出台若干支持贵州发展的重大政 策和战略措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贵阳市迎来了发展的新 机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加快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积极应对新型 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城 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对《贵阳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进行修订。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大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加速发

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年限 本次修订期限至 2020 年。 四、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市域: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 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 8034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 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 1244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 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 3121 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五、城市发展目标 至 2020 年,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建成大数 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 六、城市性质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

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扩张策略。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 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 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 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 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 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 的城市扩张策略。 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 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贵阳大数据产业概况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概况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复杂、内容变化快的特征,蕴含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将改变新一轮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正处于积极的竞相发展布局阶段。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区位和环境等特色优势的科学选择。 贵阳市贵安新区作为国务院2014年1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是带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平台,是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大引擎。贵安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生态条件优越。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示范城市效应,贵安生态条件也很优越。贵阳市气候凉爽,周边年平均气温15.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的上限。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与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美国的夏威夷大体相当。海拔适中,在l0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人居。灾害罕见,没有发生过地震、台风等。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地区,贵阳市周边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对世界上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产业要素保障能力强。贵州省电力充沛,能源富足,是“西电东送”的起源。贵州省水资源丰富,电力水火并济,稳定可靠。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物流逐步通畅,交通日益便捷。生活生产配套环境相对优越。贵阳市拥有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环境,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 三是大数据产业支撑基础好。运营商大数据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相继开工建设,其中: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用地500亩,总投资70亿元,中

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3)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4) 2 会展经济相关理论介绍 (4) 2.1 会展经济的含义 (4) 2.2 会展经济的特点 (5) 2.2.1会展经济的带动性 (5) 2.2.2 会展经济的聚集性 (6) 2.2.3 会展经济的科技性 (6) 2.3 我国会展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6) 2.3.1 1949年至1978年的计划管理阶段 (6) 2.3.2 1978年至2001年的计划向市场过渡阶段 (7) 2.3.3 2001年至今的市场运行阶段 (7) 3 贵阳市会展经济发展研究分析 (9) 3.1 贵阳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9) 3.1.1 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9) 3.1.2 场馆建设力度加大,硬件设备得到改善 (9) 3.1.3 政策性规章制度与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10) 3.2 贵阳市发展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 (10) 3.2.1 优势(strengths) (10) 3.2.2 劣势(weaknesses) (10) 3.2.3 机遇(opportunities) (11) 3.2.4 威胁(threats) (11) 3.3 贵阳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2) 3.3.1 基础硬件设施发展不完善 (12) 3.3.2 定位不明确 (12) 3.3.3 市场化程度低 (12) 3.3.4 宣传力度不够 (12) 3.3.5 缺少专业化的人才,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13) 4 贵阳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4.1 加快相关项目的建设,完善会展硬件设施 (13) 4.2 明确定位,增加品牌影响力 (13) 4.3 提高市场化程度 (14) 4.4 加大会展活动的宣传力度 (14) 4.5 注重专业人才的教育,充实人力资源 (14) 5 结论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WorldArchitecture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16-2020年)设计任务书 (初稿) 为保障“十三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的及时有效落实,分阶段推进和贯彻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我局决定开展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一、规划范围 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烟台市六区范围(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高新区)和栖霞市桃村镇,总面积约3002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6.《山东省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技术规定》 7.《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8.《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

纲要》 9. 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 四、总体要求 1.规划应在《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规划应充分研究上一版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与效果,在规划编制方法、技术手段及编制内容上有所创新。 3.规划应结合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考虑近期城市发展目标与对策,促进新时期烟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应以《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基础,确定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统筹考虑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使政府公共投资形成合力,确保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政策空间效应的最优。 5. 规划面临烟台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要综合考量烟台在产业转型、公共设施、民生改善、有机更新、城市文化振兴等方面内容,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的综合调控,提升城市竞争力。

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序言 世纪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极其重要的五年规划。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人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共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本《纲要》由序言和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方面内容组成,《纲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环境做出了分析判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整个纲要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编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从贵阳市情出发,突出贵阳特色。《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和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计划胜利完成 “十五”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4400元,年均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超过1220亿元,年均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8225万美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计达9928元和3135元,年均增长8.5%和6.6%;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2%左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提高,改革开放成绩喜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增强。 总之,“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是贵阳市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大数据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大数据旅游三年行动 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115 【发文字号】筑府办发[2017]18号 【发布部门】贵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8.08 【实施日期】2017.08.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大数据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筑府办发〔2017〕18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贵阳市大数据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7年8月8日 贵阳市大数据旅游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和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等文件精神,结合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要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推动贵阳市大数据旅游产业升级,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旅游+”发展战略,以《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以构建“一中心、一视窗、一网络、三体系”的架构为主要途径,创新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开拓大数据旅游创新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与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现有项目为基础,突出地方特色。充分考虑以市政府相关部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大数据应用建设项目为基础,结合涉旅企业在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方面的具体情况,围绕贵阳市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开展大数据旅游应用体系建设。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强化管理服务。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导向,以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便捷化消费为重点,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游客的便捷体验感。 --以融合创新为引领,促进产业整合。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大数据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催生新业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以与时俱进为要求,实施分步推进。充分认识大数据旅游应用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基础后高端的原则,细化推进计划和实施步骤,做深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为乐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行政辖区,总用地面积1916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限一致,为2017—2020年。 二、近期建设目标、策略与行动 (一)建设目标 遵循“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总体定位,着力跨越赶超、转型升级和格局优化,努力将乐山建设成为“经济活力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特色魅力城市”。 (二)策略与行动 遵循三大策略,实施十大行动: 策略一:培育增长极 1、实施旅游提质行动 进一步提升以乐山大佛、岷江东岸和老城为主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强化核心引领;推动峨眉河风光带、三江沿线、沙湾组团、五通桥组团旅游开发,促进全领域各行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由景区主体型向区域综合型转变。 2、实施新区建设行动 围绕“一城两新区”,疏旧建新、南拓西延,拓展城市框架。重点建设苏稽新区和冠英新区,建设完善乐山高新区、青江新区、沙湾乐水小镇,合理引导各片区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动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

3、实施产业整合行动 推动制造业整合提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优化高新区总部基地、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沙湾绿色生态工业园等产业平台;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两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策略二:打造魅力城 4、实施住房建设行动 建立完善由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商品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实施改造“十三五”所有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稳步实施“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改造,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修缮改造房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质量。 5、实施环境保护行动 加大治水、治气、治土力度,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三江多脉四屏多园绿地系统;以竹公溪流域地区、苏稽新区、冠英新区为重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6、历史文化保护行动 保护山水城市格局,包括“三江汇聚、溪河纵横”水系格局,高标山、三龟山、城市绿心等山体绿化,以及依山就势、内外双城的城市形态; 保护历史城区,包括嘉州古城空间格局、外部轮廓、街巷结构、古城墙连续分布带,苏稽历史文化街区、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等。 保护景观廊道,包括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到峨眉山之间的景观廊道,历史城区老霄顶望大渡河、老霄顶望大佛、大佛望历史城区、沿江涵春门望“卧佛”、肖公嘴望“卧佛”、育贤门望大渡河景观视线等。 7、风貌提升行动 重点打造大佛景区节点、苏稽新区(文体中心)节点、高铁站前节点、高新区商务中心节点、冠英新区节点、乐水小镇节点及产业园区节点等7大节点景观,优化三江六岸景观廊道,重点提升老城区域、大佛景区周边区域、高铁站前区域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 访问次数:8028 字号:[ 大中小 ] 2014-09-25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一.重新确定贵阳市城市性质 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根据城市定位的普遍规律以及贵阳市的主导特征、比较优势,贵阳市城市定位应遵循唯一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确定贵阳市的城市性质为:贵州省省会 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加强城乡统筹,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产业、用地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城乡统筹策略 (1)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城乡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加快建立面向“三农”、适当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科教、文化、卫生、人才等资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2)制定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针对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

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近郊镇带动边远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3)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文教以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水利灌溉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支持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福利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由“众星捧月”调整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将金阳新区与老城、小河等区域连片发展,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建设用地约300平方公里(若以国土口径统计,建设用地289.8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320万。 (1)一城(主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主城建设用地约204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237万。 (2)三带: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及南岳山脉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体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多组团:顺应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天组团。主城周边组团建设用地约96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3万。

贵阳经济发展方式路径的选择

The National High-Tech Developmental Zones 国家高新区 昆明国家高新区协办 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生态科技新城 ——贵阳高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贵阳高新区管委会 贵阳高新区是贵州省唯一的国 家级高新区,由新天高新技术工业 园、金阳科技产业园和沙文生态科 技产业园三个园区组成。在国家实 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背景下,贵阳高新区正围绕 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目标,进 入了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为主 题的跨越发展时期。 一、生态科技新城之由来: 拓展发展空间,培育经济亮点 2008年以来,为进一步拓展贵阳 高新区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贵阳高 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 贵州省、 贵阳 市对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 积极支持贵阳高新区申报建设沙文生 态科技产业园,并提出将贵阳高新区 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 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 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大 力支持下,2009年11月,国务院批 复同意贵阳国家高新区调整区位, 正式认可和支持沙文生态科技产业 园的建设,标志着贵阳高新区正式 形成“一区三园”

(新天园、金阳园、 沙文园)的发展布局,标志着规划建 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 产业经济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 有力促进全市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 业迈上新台阶。从生态园区到生态 产业经济带再到生态科技新城,贵 阳高新区旨在突破发展瓶颈,走出 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二、生态科技新城之内涵: 发展绿色经济,构筑产业支撑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基本内涵: “绿色之都、产业高地、创新之城、黄 金商圈”。 1.绿色之都 “绿色之都”就是天更蓝、地更 绿、水更清、气更爽、居更佳,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深入贯彻落 实国家森林城市的各项要求, 形成绿 化特色, 塑造园区个性, 形成自然、 清 新、生态的园区环境风貌;重点加强 对沙文园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 与人工湿地以及水域生态系统的保 护、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人 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主要水 系、主要干道和各个功能区之间,高 标准规划具有生态、绿化、美化功能 的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和防护隔离 带, 不断优化空气、 水等环境质量, 着 力打造富有生态内涵的现代化园区;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 着力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 企业、绿色单位,积极倡导绿色GDP、 绿色文明等等,使人与自然、人与社

贵阳大数据建设规划

贵阳大数据规划(2012-2015)公示 为深化和落实《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贵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并已完成相关的审批程序。贵阳市人民政府2014年10月20日下达《近规》批复(筑府函〔2014〕232号),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贵阳都市区 根据《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都市区范围包括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修文县、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县;黔南州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共12个区县,面积11462平方公里。 (二)贵阳市域 市域范围: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 (三)贵阳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务院批准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与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以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目标,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 四、近期发展规模 至2015年,都市区常住人口620万人,城镇化率66%,城镇建设用地540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490万人,城镇化率75%,城镇建设用地44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20万人,城镇化率95%,城镇建设用地341平方公里。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总纲,空间制定“中部优化疏散,西部梯度推进,北部组团联动,东部轴向延伸,南部以点促片”的空间发展策略。适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重点处理好花溪、观山湖、清镇与贵安新区、龙洞堡与龙里、花溪与惠水、长顺的协作发展工作,打造贵阳都市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六、近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疏解老城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调整用地结构,疏解传统功能;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基层公共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控制建筑总量,降低建筑密度,综合整治保留建筑;构建公交都市,打通道路微循环,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强化经济首位度。 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有序拓展城市规模;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统筹全市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均衡产业布局,增强经济

《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焦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评审。专家们原则上同意了《规划》,并指出《规划》紧紧围绕民生发展,突出了将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规划》重点阐述了未来4年内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项内容。未来4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以及环卫等设施建设方面。公共服务设施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方面。《规划》非常详细地向我们呈现了4年后我市在这些方面将要达到的目标。 全面打造黄金商业圈 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扩大就业为目标,《规划》全面打造黄金商业圈,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依托三维商业广场、百货大楼、新亚商厦、魅力香港城等大型商贸企业,加快贸易大厦的改造升级,加快东方红广场周边改造进程,强化焦作市一级商业主中心的功能;依托金桂苑商业广场和百货大楼焦东超市,优化商业业态,完善该区域的商业中心功能;依托城际城铁建设和火车站南广场扩建,加快大丰商城对外招商、民主路与站前路周边商业地块的开发改造,逐步形成以火车站南广场为中心的新老城区过渡带商贸中心;依托丹尼斯生活广场、摩登市商业步行街、嘉隆国际中心,打造新城区商贸中心;依托山阳商城小商品批发市场、欧凯龙家居批发市场、金土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建材市场等,打造焦作商品批发集散基地;以和平街市场改造为依托,打造以服装、现代百货、体育用品为主的和平街商贸步行街;以万联世纪城为依托,逐步将友谊路打造成为中华名优小吃一条街;以大杨树餐饮娱乐一条街为依托,加快胜利南街棚户区开发改造,打造以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为主的餐饮娱乐一条街;以大商集团入驻开发摩登街为依托,打造商业购物、餐饮娱乐一条街;以北太行山沿线改造为依托,打造“农家乐”特色风味街;以原车站街五金交电一条街升级改造为依托,打造经营层次更高、管理更为规范的新五金交电销售一条街。 加快形成城路网框架 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面,我市将加快形成“七横、八纵、两环”城路网框架,近期主要新建(改造)中南路、长安路、中原路、东海大道、滨河路、南阳路等32条道路,新建桥梁11座。 《规划》称,到2015年,焦作城市公共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00标台。近期在汇亨宾馆附近、中站区怡光路与影视路交叉口附近、中原路与焦辉路交叉口附近、电厂二号院、龙源湖公园、缝山公园附近等设置公交首末站。 我市对外交通规划更是力求便捷,配合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铁路、公路将全力服务焦作经济圈的形成。 在铁路交通方面,近期新建新月铁路二线及货运车站、郑焦城际铁路,搬迁货运北站、拆除老城区相对应的铁路线;扩建焦作火车站,增加焦郑城际铁路站,新建焦作新区火车站,扩建待王火车站。 在公路交通方面,疏通城市过境交通通道,减小过境交通对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要建设东海大道、南洋大道、中南路,与影视路形成城市的外环,解决城市过境交通问题。 加强焦博修一体化进程,保证焦作市城区每个方向至少有两条通道与博爱、修武、武陟以及其他县市联系。近期重点打通世纪路与博爱城区道路对接,人民路、解放路、建设路与修武对接,文昌路向南延伸与武陟对接,中原路向南延伸与郑常公路连接。 近期,将恢复中站、马村长途客运站,主要解决中站区、马村区与周边乡镇的联系,可作为城乡公交首末站,结合待王火车站及周围布置的大型仓储区,在文昌路东待王段建设一个大型货运枢纽站,结合中原路济焦新高速入口规划过境交通停车场。 绿地塑造焦作绿形象 除了对市区河道进行整治及对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建设外,到2015年,我市各类绿地面积达到1250.78公顷,新增绿地670.80公顷,主要新建公园有塔北路与影视路交会处两侧公园,普济路与人民路交会处公园、碧莲湖公园、南水北调两侧公园及山阳故城遗址公园。

2013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⑴ 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 2014年3月18日 2013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按照实现“四个突破”、处理好“三个关系”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⑵208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8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5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为3.9﹕40.7﹕55.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5.5%,增幅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 表1: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油菜籽播种面积3.9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4%;烤烟播种面积1.1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8%;蔬菜播种面积10.5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 全年粮食产量43.26万吨,减产2.8%。其中,夏粮产量8.64万吨,增产5.1%;秋粮产量34.62万吨,减产4.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385公顷,比上年增长9.4%。油茶籽产量113吨,比上年减产13.1%;核桃产量234吨,比上年增产35.3%;板栗产量168吨,比上年增产15.9%。 全年肉类总产量15.16万吨,比上年增长4.9%;牛奶产量45965吨,比上年增长13.2%。 表2: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1.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全年实现机耕面积8.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机播面积2070公顷,比上年下降1.2%;机收面积3380公顷,比上年增长7.1%。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0%;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42万吨,比上年下降3.4%。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