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兴起,新三民主义诞生。
1、北伐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北 3、开始时间: 1926年7月 伐 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5 、北伐的三个战场: 江西、福建、湖南和湖北 战 (其中,两湖是主战场) 6、战争经过: 争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1927年)
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期
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1、两党合作的背景(合作的可能):中共、国民党 2、开始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
党“一大”) (1)建立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 3、合作的成果:
失败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表现: (两次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①“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 上海)
②“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 武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宁汉合流”,标志 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7、北伐战争取得的胜果: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巨大成功。
2、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 吉 辽
直 隶
山东
郑州 河南 安 江苏
上海
湖北
湖 武汉
江
西
徽 浙江 福建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孙 传 芳
南 广西
+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00周年(1924-2024)热点复习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00周年(1924-2024)【热点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是国共合作的首发地。
1.国民大革命:(1)国共合作: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国民大革命①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②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③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尚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经验教训①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②必须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团结一切革命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必须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4.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由各革命阶级、阶层为反对北洋政府而结成的革命联盟,它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部分开明地主组成,由国民党统一领导,中共也在国民党名义下参与领导,政治、军事上统一行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为反抗日本侵略,由国内各民族、各政治力量组成的爱国联盟。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此,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不同党派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再次实现合作,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国共两党的伟大使命。
07第七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

1927年 1927年3月北伐军开进上海之后,蒋介石在上海大资本家 的支持下公开反共。 1927年 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此后又接连发生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 变。此后又接连发生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 政变”、长沙“马日事变” 政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事 件,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 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1927年7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失败。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924—1927年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 1924—1927年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 它不仅基本消灭了旧的封建军阀,而且用革命的方式向 人民大众普及了反帝反封建思想。 大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中崛起的 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依然以专制的手段统治人民。 大革命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也以国共合作破裂而告 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关键在于统一战线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的形式进行,国民党是 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中共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实际组织者; ●在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获得新生; ●中共积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广 泛的群众基础; ●中共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为统一战线培养 了大批军事人才。
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之所以能够实现,苏俄和共产国际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成败的原因,认为俄国革命 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共的组织及其军队建设,决心向苏 俄学习,改进国民党,组建革命军队。 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的马林,经过与孙中山等人接触 后,认为国民党有社会主义倾向,向共产国际建议与国民 党合作,并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04第四讲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第四讲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04第四讲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第四讲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年至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年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年月日至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多人,代表党员人。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年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年月日至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人中,有共产党员多人。
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
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了反帝新内容
bunny出品
三民主义
民 权 主 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新三民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凡真正反对 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团体,均得享有一 切自由及权利。
明确提出了工农大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了联合各 革命阶层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 bunny出品
民 生 主 义
(3) 大革命的意义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这场失败 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 建的伟大斗争,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 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基本思想。
bunny出品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 党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 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bunny出品
共同的 经济纽带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艰难。
共产党:民主革命
共同的 政治基础
纲领
国民党: 新三民主义纲 领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的基本 原则一致
共同的 合作诚意
国民党: 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加入,帮助改组。
bunny出品
国共两党纲领有原则上的区别 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党仅是民主革命道路上的同路人,不是可 以奋斗终生的同志。因此,中共必须保持自己的 独立性。 bunny出品
共产党
国民党
指导思想 不同
政党性 质不同 奋斗目 标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 完成新民主主义后, 还要建成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社会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 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 义时的周恩来
3.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2)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四一二政变时的 国民党行刑队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关押的革命群众
总 理 的 话 :
三大军阀像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 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 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 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 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 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国共合作的形成
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 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林祥谦
施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决定实行“党外合作”。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决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政 治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会址之一: 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 号。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工人运动:
香港海员大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高潮)
农民工作:
成立农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2年,彭 湃在广东海丰成立农会。
彭湃
赤山约农会旧址
bunny出品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1.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协同侵略中国 2.封建军阀混战不断,战火弥漫全国多数身份 3.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
4.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unny出品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反清 反袁 反段 反曹
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发动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bunny出品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 当时人们的心中,已经成为革命 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 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 高的威望。
bunny出品
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 可贵的根据地,并拥有一支数 万人的军队。
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大革命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合作的实现(综述)
合作的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
中共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 合作的方针: 党保持中共在政治、思想、组织 上的独立性 党内合作 合作的方式: 新三民主义 合作的基础: 改组国民党为农民、工人、小资 合作的目的: 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 党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中国共产党:中共在二七罢工后认识到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必要条件 国民党: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 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可能条件 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 作——重要外因
bunny出品
中共建立统一 战线,为什么 首先谋求与国 民党合作?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三民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实行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改组 新三民主义 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unny出品
“一大” 内容
bunny出品
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民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族 反对民族压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反对满洲贵族 义 的统治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一、国民大革命及其失败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出新面貌.
第一,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 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 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当时很多共产党员同时也是国民 党员。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放样亡是“ 。放”创今 ”法,造天 ,使革在 而学命这 且生军地 要“,方 知不来开 道仅挽这 要知救个 向道 中 军 国 什枪的校 么是危, 人怎 就
积 极 影 响
军事:创办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思想:统一战线从此成为共产党的宝贵思想财富。
失 败 隐 患
共产党: 没有提出革命领导权 国民党: 国民党右派反对合作
bunny出品
1.建立: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 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由蒋介石任校长, 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特色: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 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和革命精神。 3.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 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客观上 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 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 验; 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 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unny出品 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 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 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 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共同的 思想愿望
“打倒列强,除军阀。”
bun路大罢工 共产党: 失败 辛亥革命、二次 国民党: 革命、护法战争 失败
必须建立 革命联盟
共同的 国际友人
共产国际的推动
中共三大决定党内合作,帮助国民党改 共产党: 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1.增加了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的 新含义。 2.表达了扶助农工的新思想。
bunny出品
新 三 民 主 义
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联俄
三
民权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盟
大 联共
扶助 农工
政 策
民生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bunny出品
1.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2.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 动开展。
1923年6月,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 成。 1924年6月,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 1924年7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广州沙面工人举行罢工。 1924年10月,孙中山北上救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8月,廖仲恺遇剌。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 1926年5月,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挥师北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927年3月,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 bunny出品 一二”反共政变。汪精卫发动“七· 一五” 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十年内战开始。
bunny出品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