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陈亮)

合集下载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对Multi-media教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

(3)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方言的理解。

(2)对云南歌会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歌会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语和云南方言。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如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云南歌会及相关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正确性、完整性等。

3. 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以及欣赏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云南的歌会》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云南歌会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一文。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掌握一些相关词汇和短语。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课文,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主要内容、背景和特点。

2.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3. 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对云南歌会特点和价值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的理解和描绘。

(2)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讲解与分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不同民族的歌舞文化。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歌会文化的理解。

2.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云南的歌会》全文。

2. 与云南歌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第一印象,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的歌舞动作,体验云南歌会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云南歌会,分享学习收获。

(2)学生选择一篇关于云南歌会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3.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中的经典片段。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增长文化素养。

(3)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民间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差异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云南的歌会》的文本,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背景知识: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云南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 艺术欣赏: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经典片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欣赏云南歌会的艺术形式,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对云南歌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云南歌会的艺术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分享学习心得。

5. 艺术欣赏: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民情民风。

2、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2、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段,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赵川镇初级中学陈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音字形,并能学以致用(造句)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4、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
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美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板书课题,
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本课。

(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指名朗读。

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师:示范朗读1-2段学生推荐学生朗读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朗读)
2、朗读评价(师生评价指导:学习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和用词)
3、多媒体展示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引经据典、滚瓜烂熟、别开生面等成语进行造句,全体学生对每个字词读三遍)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1、提问(多媒体展示)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呢?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
(师板书)1、山野对歌2、山路漫歌3、山寨传歌
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场景,因为。


提示: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A: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
B: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
(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3)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
(1)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
(2)“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
(设计目的: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四、小结:
云南歌会我们学到现在,大家觉得云南的歌会美吗?如果美,没在哪里?(学生能够围绕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小结: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
作为一名商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商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