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案之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对Multi-media教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

(3)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方言的理解。

(2)对云南歌会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歌会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语和云南方言。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如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云南歌会及相关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正确性、完整性等。

3. 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以及欣赏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云南的歌会》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云南歌会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学生能够了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歌会活动,提高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歌会,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云南歌会的背景介绍: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讲解云南歌会在当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旋律特点和节奏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

3. 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表达:讲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元素,如服饰、舞蹈、仪式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期待。

2. 教学活动一:云南歌会的背景介绍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加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

3. 教学活动二: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片段,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云南歌会的旋律特点和音乐形式。

4. 教学活动三: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表达教师讲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元素,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云南歌会的背景、音乐特点和民俗文化表达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艺术魅力的欣赏水平。

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创作和表达能力,如分析报告、讨论发言等。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歌会传统。

1.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云南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歌会文化。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分析文章中描述的歌会场景和人物。

2.2 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如歌会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塑造等。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云南歌会的艺术价值。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听歌、观看表演等方式感受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云南歌会的文化特点。

每组学生选择一首歌会曲目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音乐等),表达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绘画、舞蹈、音乐等形式的表达。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总结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学生反思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云南歌会的文化传承下去,并激发学生对云南文化的进一步兴趣。

第六章:民族音乐特色6.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性。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中蕴含的浓郁民族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云南歌会中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和民族风情。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云南歌会的了解程度。

1.4 教学活动: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氛围。

邀请专家或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体验。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

培养学生对云南音乐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

介绍云南歌会中常用的乐器和演唱技巧。

2.3 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色。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色。

邀请音乐专家或艺术家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分析云南歌会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故事分享:讲述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故事和传统习俗。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邀请当地居民或文化工作者分享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

第四章: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

分析云南歌会中演唱者和乐器的表演特点。

4.3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观察云南歌会表演视频,分析其表演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金案之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
今日金案之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
.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

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

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蹲踞酬和熹微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

”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①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沈从文)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

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