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原因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原因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原因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现象,且未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多与自身性格因素有关,也可能为睡眠不足引起,或者是在受到强光等环境因素刺激、工作压力等社会因素刺激。
还可能与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有关。
可以通过饮食方面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药物方面的治疗来缓解症状。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原因:
1.精神障碍。
若持续出现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现象,且伴有恐惧、焦虑、情感异常等症状,通常考虑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2.神经系统疾病。
若患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会出现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现象,通常还伴有意识障碍、晕厥等症状,需根据具体原发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3.其他原因。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也可能与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有关,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多汗、头晕等症状。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解决方法:
1.生活方面。
当遇到烦恼或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能够减轻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家人朋友还能帮助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2.药物方面。
可以考虑服用缓解烦躁情绪的药物,可以吃谷维素或维生素B1进行干预。
患者也可以考虑中药治疗,比如服用安神补脑液、九味镇心颗粒,也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考虑针灸、推拿类的治疗方法。
上述的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疗程服用,不可以盲目自行服用。
人生气的原因有哪些

人生气的原因有哪些1.受到不公平待遇:当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愤怒和不满。
这可能是在工作场所中的不公平待遇、家庭中的不公平分配或社交圈中的不公平对待等。
2.被欺骗或背叛:当一个人被他所信任的人欺骗或背叛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极度的愤怒和失望。
这可能是在感情关系中的背叛,或者在合作伙伴之间的欺骗。
3.失去控制: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失去了对其中一种情况的控制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沮丧。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交通堵塞、工作压力或生活中其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感到气愤。
4.不满足的期望:当一个人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沮丧。
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或学术成绩有过高的期望,但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5.与他人的冲突:当人与他人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气愤和愤怒。
这可能是因为意见不合、价值观冲突或者其他各种相互作用导致的摩擦。
6.过度压力: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或学习环境中会导致人们感到愤怒和沮丧。
较高的压力水平可能会使人更容易发怒。
7.生活中的挫折:当一个人遭遇到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失望。
这可能是因为失去工作、经济困难、亲人的离世或其他重大生活变故。
8.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或情绪调节障碍等,可能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发怒。
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和易怒。
9.日常烦恼、小事纠结:一些日常烦恼和小事纠结也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愤怒。
例如,交通堵塞、长时间的排队或家里的琐碎纷争都可能使人感到烦躁。
总之,人们生气的原因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都有可能触发不同的愤怒情绪。
理解这些可能的原因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健康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生气了高情商回复

生气了高情商回复一、生气的原因及后果生气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当我们遇到挫折、不公平或受到冒犯时,很容易产生生气的情绪。
然而,过度的生气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学会用高情商的方式回复生气是非常重要的。
生气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受到委屈、遭受打击、遭遇失败等。
当我们生气时,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言语激烈、行为冲动等不良反应。
这些后果不仅会加剧我们自身的痛苦,也可能伤害到他人的感情,破坏人际关系。
二、高情商回复生气的重要性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能够以积极、理智的方式回应生气。
高情商回复生气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度的生气会导致身体激素水平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
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可能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学会高情商地回复生气可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2.2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气时往往会冲动地说出伤人的话或采取冲动的行动,这会对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造成伤害。
高情商的回复方式可以减少冲突,增进沟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情商的人懂得冷静思考,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比之下,情绪失控的人可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会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因此,高情商的回复方式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高情商回复生气的策略3.1 保持冷静当我们感到生气时,首先要学会保持冷静。
可以通过深呼吸、数数等方法来平复内心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
3.2 理解自己的情绪在冷静下来后,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是什么触发了这种情绪。
通过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回应。
3.3 表达自己的感受高情商的回复方式并不意味着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与对方坦诚地沟通自己的感受,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立场和需求。
一点小事就生气的原因

一点小事就生气的原因
生气是人们在面对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或者不得已的事情时往往
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反应。
当我们面对一些小事的时候,有些人却会因为这些小事而生气。
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情绪控制能力不强
有些人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往往会将一些小事情看得太重,因此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生气。
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做好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度激动。
二、习惯了挑剔
有些人天生就是挑剔的性格,喜欢对一切事情都挑三拣四,这种性格可能导致他们在遇到一些小事时也会因为这些小事而生气。
因此,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培养一种宽容的心态,不要总是对一切事情都要求完美,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沟通不畅
有些人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往往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也不会很好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这种情况下,当遇到一些小事情时,就容易产生误解和不满,进而导致生气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多练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提高沟通技巧,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总之,生气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对于一些小事而生气的人,需要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好自我调节,培养宽容的心态,提高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点就炸 容易生气动怒的原因

一点就炸容易生气动怒的原因生气,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正常现象,但往往有部分的人就是一点就炸,容易生气动怒的,那么容易生气动怒的原因是什么?生气,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正常现象,当一个人的心中苦闷时,往往会通过生气、动怒的方式把怨气宣泄出来。
然而,对于世人来说,生气是一种含有负能量的事物,一个人生完气后,若不是伤了自己的心,就是伤了别人的心,虽然后悔,却难以挽回,下面就跟着一起来了解下吧。
容易生气动怒的原因是什么当一个人的配偶在感情上背叛自己时,他会生气;当一个职员在企业里受到上司百般打压刁难时,他会生气;当一个自由人在社会中面对诸多不公平现象时,他也会生气。
人之所以会表现得愤懑、生气,往往是因为现实的利益与预期的希望发生了矛盾冲突,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适反应。
除此之外,一个人生气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过度自卑、痛苦压抑、心胸狭窄、脑神经损坏等等,都是一个人生气的理由。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生气的原因在“肝”。
人体肝脏主“疏泄”,所谓“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就是,肝脏属于刚强、燥急的脏器,趋向于舒畅柔和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情绪,当人体常感抑郁,肝脏就会通过发怒、生气的方式,将各种负面情绪“排出体外”。
生气动怒的十大危害1、伤肝现代研究表明,生气时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血液和肝细胞内毒素增加。
所以,生气动怒对患有乙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之人危害大。
2、伤肺现代研究证明,当情绪冲动时,每分钟流经心脏的血液猛增,对氧的需求增加,因而也使肺的工作量骤增,使呼吸急促,肺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放松,从而使病情加重。
3、伤胃现代研究也认为,生气时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上,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下降,严重时会诱发胃溃疡。
4、失眠生气时情绪激动,心中烦躁,很难静下心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很难入睡,引发失眠。
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及时解除疲劳,天长日久,则势必危害身心健康。
最近容易生气是什么原因_容易生气怎么化解

最近容易⽣⽓是什么原因_容易⽣⽓怎么化解不想⽣⽓,⼜很容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的时候怎么化解呢?下⾯⼩编为⼤家介绍⼀下容易⽣⽓的原因以及化解⽅法。
最近容易⽣⽓的原因 第⼀,从⽣物学的⾓度来说,当⼈的⼤脑受到对⽅“⽆理或蛮横”等态度的刺激时,会释放某些神经递质,⽐如体温上升、⽪肤涨红、⼼跳加快、思绪混乱、瞳孔放⼤,甚⾄发抖等。
第⼆,因为对⽅⽆法达到你的期待⽽情绪失控,换句话说,也是潜意识⾥对⾃⼰⽆法管控好对⽅的⾔⾏⽽情绪失控。
第三,已经成为⼀种习惯。
特别是对亲⼈⽣⽓。
正常情况下,⼀个在现实⽣活中容易⽣⽓的⼈,往往也是对周围的⼈或事掌控欲⽐较强的⼈——希望⼀切事物最终都能按照⾃⼰的意思来。
想在突发事件中控制⽣⽓的负⾯情绪,⾸先你要划清“你⾃⼰”和“其他⼈”的界限,明⽩在任何⼀件事上,由于性格、⽴场、受教育程度乃⾄信仰不同,你永远只能管理⾃⼰的⾔⾏和思绪,⽆法管控别⼈的所作所为。
容易⽣⽓的化解⽅法 1.为⾃⼰开设情绪发泄通道 我们⾃然不⼤可能在发⽣⽭盾的当时,总是把握机会将对⽅尽情抨击⼀番来化解⼼中的愤怒。
⽐较好的⽅法还是在事后为⾃⼰开通发泄渠道,来把这些堆积在体内的不良情绪统统“逼”出去。
2.⾝临其境发泄法 找⼀个没有⼈的房间,打开摇滚⾳乐并把⾳量调到最⼤,歌⼿“声嘶⼒竭”的声⾳会在⼀定程度上让你快速还原当时发⽣争执或者不快的场景,这时你再想象对⽅站在你⾯前,尽情骂他出⽓,这种“⾝临其境”的发泄⽅式,会让你⾮常爽快。
3.录⾳发泄法 拿出⼿机并打开⾥⾯的录⾳机,⼤声骂对⽅并且统统录下来,骂完后放给⾃⼰听,你会找到⽐较真实的“已经朝对⽅出过⽓”的感觉,⼼⾥会很容易平静下来。
4.为⾃⼰做进⼀步⼼理辅导 ⽐如,领导骂你时,你⽣⽓,于是触发新⼀阶段的消极⼼理评价:我这么努⼒了,他竟然还⽼是和我过不去。
于是这⼀⼼理评价导致更持久的愤怒。
⼜⽐如,当孩⼦把玩具扔在地上,你⽣⽓,于是触发新⼀阶段的消极⼼理评价:我都这么⾟苦了,你们竟然还不知道体谅。
爱生气的深层次原因

爱生气的深层次原因
爱生气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管理能力差:有些人可能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和经验,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
情绪,容易陷入愤怒和情绪波动中。
2. 自我控制能力差:有些人可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往
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发雷霆。
3. 心理压力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使人们更容易生气。
4. 生理原因:某些生理因素,如荷尔蒙水平、健康状况等,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状态,导致更容易生气。
5.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因素,如噪音、过度刺激等,也可能导致人们更容
易生气。
6. 人际关系问题:例如在家庭、工作或社交场合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沟通不畅、矛
盾冲突等,都可能导致人们生气。
7. 性格特点:有些人可能天生性格较为敏感、易怒,因此更容易生气。
需要注意的是,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生气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是,如果生气频繁或者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就需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如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寻求心理帮助、改变生活方式等。
容易生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容易生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容易生气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然而,一般来说,容易生气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下面将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容易生气的原因。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容易生气的原因之一、个体的情绪状态和内心的压力水平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焦虑、抑郁、自卑等都会增加个体情绪脆弱的概率。
这些负面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引发暴躁的情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个体所处的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例如,工作环境的压力过大、持续的噪音干扰、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均可能导致个体情绪的波动。
同时,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等也会对个体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养成的习惯和个人性格特点也是容易生气的原因。
习惯是通过重复行为形成的,如果个体习惯了暴躁和发脾气的行为,就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脾气暴躁的反应。
而性格特点,如情绪易激动、敏感多疑、自尊心强等,也会导致个体更容易产生生气的情绪反应。
综上所述,容易生气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生理、心理、环境以及个体习惯和性格等方面。
对于容易生气的人来说,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情绪。
例如,有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锻炼等可以改善生理状况。
同时,学习积极的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方法,例如适度放松、寻求社交支持、调整思维方式等,也有助于减少生气的频率和程度。
此外,改善环境和培养良好的习惯也是减少生气情绪的有效途径。
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尽量主动面对问题,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与他人的相处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一: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
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
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
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
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原因二:面对亲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
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
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
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
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
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
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原因三: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
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
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
在压力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
我们在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
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
如果家人对我们的伤害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
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毁在了我们的放肆性上。
原因四:面对亲人,我们有时会陷入单级思维。
单级思维就是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不顾一切的要去实现,不实现就不罢休,死死的纠缠于这个目的,把自己陷入没实现就不能快乐的死巷子中走不出来。
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
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
就比如,
恋爱中一方会要求另一方说“我爱你!”另一方说,说什么呀,怪肉麻的。
然后前者就拼命要后者说,然后自己就开始虚拟,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这就出现自伤现象了。
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
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
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他一定说这句话,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
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他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他!
改善方法:和亲人沟通过程中,注意避免省略式沟通,如果遇到了郁闷的事情,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哪怕家人没有办法帮到忙,但是长远来看增加了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自己的郁闷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自我息怒的心理技巧: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难免有冲突。
在许多情况下,如不自控,冲突愈演愈烈会影响工作和伤害感情。
因此,掌握一些自我息怒的心理技巧,对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列举五法:
1、平心静气。
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
”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现更为强烈,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放慢语速,因为个人感情一旦掺入,语速就会随之变快,带来与说话声音高,容易引起冲动;胸部向挺直,因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一旦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而当身体前倾时,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将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这样会更增加怒气。
这三点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2、闭口倾听。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英国知名的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
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
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
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这在吵架中绝对得不到。
”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
当别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闭口倾听,会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这样不仅压住了自己“气头”,同时有利于削弱和避开对方的“气头”。
“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风平浪静”后,再来论理,可以避免双方大伤感情,往往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3、转移注意。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蓝田侯叫王述,性格本来十分暴烈。
针对这个弱点,他在与人相处时就很注意自控,轻易不为旁人所激怒。
有一次,谢无奕气势汹汹地骂上门来,大吵大闹,当着王述的部下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王述始终强压性子,默默面壁而立,一声不吭,直到谢无奕离去很久,他才回头问部下“他走了吗?”部下回答:“走了好一大会儿。
”他长吁一口气,转过身来,继续办自己的事情。
王述这种方法是强迫自己在不离开现场的情况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听对方激烈言辞,防止自己被进一步“激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在愤怒时,往往在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以致造成一时间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有害的兴奋会进一步扩散升级,甚至造成激烈冲突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转移注意的作用是理智地转移兴奋点,主动降温,防止冲突的恶化。
4、交换角色。
卡内基•梅伦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上司就某一个软件的价值问题发生争执时,建设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争辩,结果五分钟后,双方便认清了彼此的表现多么可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很快找出了解决办法。
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希望只有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才行。
然而,由于人们在组织内和生活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意见各一。
如果双方都坚持已见而不能理智地考虑对方意见时,很容易引起冲突。
如果双方在意见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被对方接受,就能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5、理性升化。
电视剧《继母》中,当年轻的继母看到孩子有意与她为难而恶作剧时,一时气愤难忍,摔碎了玻璃杯。
但她马上意识到了进一步冲突的恶果,想到了当妈妈的责任和应有的理智,便顿然消除了怒气,扫掉玻璃渣片并主动向孩子道歉,和解了关系。
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是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
“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合理的让步不仅对事情有大有益处,也会赢得别人的爱戴,退后一步,天地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