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知识点
(完整版)万有引力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 人造地球卫星『夯实基础知识』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简介(轨道、面积、比值)丹麦开文学家开普勒信奉日心说,对天文学家有极大的兴趣,并有出众的数学才华,开普勒在其导师弟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的数据研究的基楚上,通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最终发现了三个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则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中,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Tr =23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是在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大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的,给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 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沿两个物体的连线方向。
(1687年)2r MmGF =叫做引力常量,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 的物体2211/1067.6kg m N G ⋅⨯=-相距1m 时的相互作用力,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原理是力矩平衡。
实验中的方法有力学放大(借助于力矩将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放大)和光学放大(借助于平面境将微小的运动效果放大)。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使卡文迪许成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对于地面附近的物体m ,有(式中R E 为地球半径或物体到地球球心间的距离),可得到。
2EE R m m G mg =G gR m EE 2=(2)定律的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无限靠近时,不能再视为质点,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不能依公式算出F 近为无穷大。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
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
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i c a γ=,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i i c a =。
对于稀溶液(< 0.11-•L mol )中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I aB Iz i i &1512.0lg 2γ,其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a&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m pm 1210-记,一些常见离子的a &值表列于下表;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I z i i 2512.0lg =-γ。
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n i i i z c I 122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值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HB A B HA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HAA HB A a a a a K +--=ο,οK 称为活度常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2、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步骤:暗处理、把插有天竺葵的两个小烧杯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25%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去,编号A、B 组,放在日光下、酒精脱色、漂洗叶片、滴加碘液、清洗叶片、观察叶片颜色。
3、光合作用表达式:原料:二氧化碳、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和氧气4、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2)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给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是不科学的原因是:有光照时,绿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更新居室的空气。
在黑暗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仍在进行,会消耗居室内的氧气,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居室中,影响居室内的空气质量。
2、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的表达式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①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6、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必背知识点一、发展水平的差异1. 发展水平的定义: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2. 造成差异的原因:自然条件的优劣。
开发历史的早晚。
经济水平的高低。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 划分依据: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国家大体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发达国家概况:数量较少,目前约有22个。
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 (如美国、加拿大)、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等。
经济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科技水平高,居民生活、教育水平高。
3. 发展中国家概况:数量众多,目前约有171个。
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中心,生活、教育水平较低,人口高增长。
4. 典型案例:最大的发达国家是美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
印度在软件产业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1. 南北对话: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2. 南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四、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2.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不平衡,各国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不足。
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3. 经济合作的不平等:发达国家通常利用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原料,制造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以高价销售到世界各地,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发展中国家则往往只能出售农、矿等初级产品,价格低,利润少。
五、国际组织1. 定义与分类: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也可分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
2. 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 (UN):世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五章 振动与波 基本知识点

o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周期性驱动力的持续作用下产生的振动。
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cos()d A t ψωϕ=+tF F d ωcos 0=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振幅最大。
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共振2)若两分振动反相(位相 相反或相差的奇数倍)x即 φ2φ1=(2k+1) (k=0,1,2,…)ox2x1T 2T合成振动3T 22T则A=|A1-A2|, 两分振动相 互减弱, 合振幅最小; 如果 A1=A2,则 A=0t11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1、分振动为简单起见,令A1 A2 Ay1 A cos(1t ),y2 A0 cos(2t )2、 合振动y y1 y2 1 2 1 2 y 2 A cos t t cos 2 2 合振动不是简谐振动12当1 、2很大且接近时, 2 1 2 1 令:y A(t )cos t2 1 )t 式中 A(t ) 2 A0 cos( 2 2 1 cos t cos( )t 2随t 缓慢变化 随t 快速变化合振动可看作振幅缓慢变化的简谐振动 当频率 1 和 2 相近时,两个简谐振动的叠加,使得 合振幅时而加强、时而减弱,形成所谓拍现象。
13ψ1 t ψ2 t ψ t拍 拍: 合振动忽强忽弱的现象。
拍频 :单位时间内强弱变化的次数。
1 拍 2 2 2 1 2 2 1 2 1 2 2 14波的产生与传播1、波的产生 波: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形成波。
产生条件:1) 波源—振动物体; 2) 媒质—传播振动的弹性物质.2、机械波的传播机理(1) 波的传播不是媒质中质点的运输, 而是“上游” 的质点依次带动“下游”的质点振动 (2) 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时刻于“下游” 某处出现——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153、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波传播的只是振动状态,媒质中各质点并未 “随波逐流”。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初中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总结知识点

第五章第1节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由透明物质制成。
2、透镜的两个表面至少一个是球面的一部分。
3、透镜的光心与主光轴。
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光心(O):每个透镜上主光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F):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小结: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小结: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小结:光路可逆。
小结(特殊光线):焦点处发出的一束光透过凸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
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都起会聚作用,但会聚后的光线不一定相交。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
4、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
小结: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小结:光路可逆。
小结(特殊光线):延长线在焦点处的一束光透过凹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
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都起发散作用,但发散后的光线不一定都散开。
三、透镜的原理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部偏折。
四、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一、照相机1、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④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酶的概念?活化能的概念?酶的特性?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PH和温度对酶的影响
PH值:过酸、过碱使酶永久性失活【胃蛋白酶的最适PH?】
温度:高温使酶永久性失活。
低温使酶短暂性失活,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直接能量来源】
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可逆反应】
1. ADP + Pi+ 能量 ATP
AT P ADP + Pi+ 能量
2.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概念:课本P91
2、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20[H] +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3、无氧呼吸(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2ATP)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2ATP)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P98】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蓝紫光和红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 ,黄绿色的叶绿素b 。
最宽的是叶绿素a ,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 2+H 2O (CH 2O )+O 2 其中,(CH 2O )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 2O 21
O 2+2[H]
ATP 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反应式:
CO2的固定:CO 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 2O )+C5+ADP+Pi
暗反应中,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 )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 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 的原料ADP 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
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课本P105【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