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 送春》及解析—阅读题答案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及解析—阅读题答案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5.[答案] (1)卷,席卷。
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腾空越野的壮阔场景,(1分)又表现出出猎者心情激昂的豪迈气概,(1分)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1分,意对即可)(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或:点面结合的手法)。
( 1分)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正面描写了(或:从个体形象角度描写了)太守出猎时的雄姿与豪兴;(1分)而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的壮丽景象,那么从侧面(或:从群体形象角度)烘托出深得士民拥护的太守出猎时踌躇满志的狂放之态。
(1分)(3)同:都有对年华老去的感叹。
(2分)异:前者在流露出嗟老心绪的同时,雄心不已,期望重获朝廷重用,为国靖边,建功立业;而后者衰弱无成之感更强,失意、无奈之情更浓。
(2分)[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卷是一个动词,施动者是千骑,受动者是平冈,先分析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再分析运用这个动词的生动性。
(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题干已概括上阕内容是太守出猎场面,因此答题时应从场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蝶恋花》全文翻译赏析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举起酒杯为春光送行,岂知春已默默离去。
黄昏时分,下起了潇潇细雨。
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犹自:仍然。
“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愁苦而忧愁吗?苦:又作“意”。
潇潇雨:暴雨、急雨。
潇潇是雨声。
译文1:楼外的垂杨千丝万缕,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远去的春日。
在那和风而舞的杨柳,仿佛想要随春而去,找到春天的归宿。
春残之时,花落草长,鲜绿覆满山川。
只听到远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
杜鹃即使无情,也在悲鸣春去的人间之苦啊。
进酒赠春,春却依旧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黄昏时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译文2:楼外垂柳摇动千万缕枝条,想把春光系住。
春天虽然稍作停留,但还是归去了。
柳絮随风飘舞,似乎要随春而去,看看春究竟归往何处。
山川一片浓绿,偶尔传来杜鹃凄切的叫声。
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无情之人,也会愁肠百结。
举起酒杯为春光送行,岂知春已默默离去。
黄昏时分,下起了潇潇细雨。
译文3:楼外垂杨千条万缕,想挽住春天莫让它归去,谁知只是稍稍留驻,仍然匆匆要归去。
柳絮飘飘随风荡,随春要看归何处。
漫山遍野满目绿色,啼鸣不断闻杜鹃。
即使鸟儿不懂人情,莫非也担心人间的忧苦。
举杯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起了潇潇雨。
赏析:读朱淑真的诗词,爱情的痕迹或深或浅又确乎驱之不尽、挥之不去,它似一缕暗丝,在人与物、情与景间纠结出难以言说的意蕴,外化出一个旖旎的意象空间,让人无限的想象。
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
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
【经典诗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的词意:楼外垂柳摇动千万缕枝条,想把春光系住。
春天虽然稍作停留,但还是归去了。
出自南宋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译文2:楼外垂柳摇动千万缕枝条,想把春光系住。
春天虽然稍作停留,但还是归去了。
柳絮随风飘舞,似乎要随春而去,看看春究竟归往何处。
山川一片浓绿,偶尔传来杜鹃凄切的叫声。
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无情之人,也会愁肠百结。
举起酒杯为春光送行,岂知春已默默离去。
黄昏时分,下起了潇潇细雨。
译文3:楼外垂杨千条万缕,想挽住春天莫让它归去,谁知只是稍稍留驻,仍然匆匆要归去。
柳絮飘飘随风荡,随春要看归何处。
漫山遍野满目绿色,啼鸣不断闻杜鹃。
即使鸟儿不懂人情,莫非也担心人间的忧苦。
举杯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起了潇潇雨。
赏析《蝶恋花·送春》是宋代词人朱淑真的词作。
此为一首惜春词。
全词将春拟人,抒发伤春情怀。
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
全词共用五个“春”字,由系春、随春、惜春到端酒送春,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凄苦缠绵,无限留恋。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出自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1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赏析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赏析《蝶恋花·送春》是宋代词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惜春词,整首词将春拟人,抒发伤春情怀。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蝶恋花·送春》原文宋代: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及注释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蝶恋花送春》赏析

蝶恋花·送春朝代:宋代原文: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朱淑真《蝶恋花 送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①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②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③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①欲系青春:系,拴住,此处有挽留之意。
青春:明指春天,暗喻人的青春年华。
②犹自:仍然。
③杜宇:即杜鹃鸟,亦称子规、布谷。
便做:即使。
莫也:岂不。
【译文】楼外的垂杨千缕万缕,想把春天系住,春天稍作停留,又匆匆离去。
柳丝没有挽留住春光,而那痴情的柳絮,却又随风飘荡,悄悄地跟着春的脚步,探寻春去何处。
绿色已满山川,杜鹃阵阵哀呜。
即使鸟儿无情,尚且知道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痛心声。
现在我把酒问春,他却默默不语,趁着黄昏时分下起凄清的泪雨。
【集评】明·沈际飞:“朱淑真《闺情》(一作《送春》),满怀妙趣,成片里出。
体物无间之言,淡情深感。
”(《草堂诗余》续集卷上)清·沈雄:“《女红志余》曰:钱塘朱淑真,自以所适非偶,词多幽怨。
每到春时,下帏趺坐,人询之,则云:“我不忍见春光也。
”(《古今词话·词品上》) 清·陆杲:“淑真诗好,词不如诗。
爱其“黄昏却下潇潇雨”句,又词好于诗也。
”(《历朝名缓诗词》卷十一)清·许昂宵:“《蝶恋花》‘莫也愁人意’,‘意’字借叶。
‘把酒问春春不语’二句,与‘庭院深深’作后结、‘妾本钱塘’作前结相似。
”(《词综偶评》)清·李佳:“朱淑真词《蝶恋花》云(略)。
情致缠绵,笔底毫无沉闷。
”(《左庵词话》卷上)【赏析】朱淑真的这首惜春词,以柳丝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等生动的想象,将“春”比作少女青春而人格化。
最后若有其事地“把酒问春”,这样以“不语”而“雨”作结,结得淡而雅,实而虚,凄凄然!茫茫然!实在耐人寻味。
朱淑真为什么对青春如此留恋?为什么对人生短促、青春易逝如此感叹不已?因为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只有短暂的青春时期,才尝到人世间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
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
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
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
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
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
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
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
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
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
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
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
这一境界空晨。
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赏析二】宋代有不少惜春词。
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的惋惜之情。
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
──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
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
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
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
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
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
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
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
少住春还去,在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
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
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在一起。
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
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
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
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
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
现在则由侧面烘托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
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
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
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
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
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
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
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
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
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简介】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仕宦之家。
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
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
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
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
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
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
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
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
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朱淑真曾作一圈儿词寄夫。
信上无字,尽是圈圈点点。
夫不解其意,于书脊夹缝见蝇头小楷《相思词》,顿悟失笑: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
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
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
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夫阅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宁故里。
朱淑真的圈儿词实际是咏月诗的形象化表达,是抽象画的另一种形态。
诗人的幽默含蓄风趣演绎得淋漓尽致。
圈儿词的一直有争议,也有称清朝的梁绍壬写的,但是朱淑真写的已被有关学者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