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学课程系列之物理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

《物理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Ⅰ前言本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康复治疗学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本书系统介绍了物理治疗的种类及各种技术的作用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技术、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本书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限制、特定要求)的原则,结合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教学的特点,并与康复治疗师的考试大纲及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精心组织编写,使之更适合于运动康复、康复治疗专业教学,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运动疗法、神经发育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技术,为在毕业后从事康复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另外见习时间长达18学时,能将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将在校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书共分三十一章,第一章为概论,它概括阐述了物理治疗学的定义、范畴、治疗作用、发展史及展望,详细介绍了学习内容及常见检查及治疗方法。
其余章节为各论,分别介绍不同的物理治疗方法(概述、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每种治疗注意事项),除配备了与本书内容相匹配的光盘和习题集外,增加了实践指导,有利于学生扩大学习范围和复习参考之用。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见习18学时;理论与见习学时之比3:1。
四教材:《物理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燕铁斌,第2版,2013年。
康复技术规范(物理治疗学)

2)余弦定律I=I。Cosθ
一、直接作用
(一)对组织器官方面的直接作用
直流电、短波及超短波、直流电离
子导入、CO2浴、高频电、低频
电、CO2激光等
(二)对致病因子的直接作用
超短波、微波、紫外线、超声波等
(三)对组织直接作用的深度
物理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而获得治疗效果,但各种物理因子直接作用的深度并不尽相同,其有效穿透深度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旧石器时代——先人们用尖状针和刮削的
石,用以刺破痈,排脓
针血,治疗外科疾病。
灸
(2)疗
法新石器时代——砭石针,尖端为三棱
起形和圆锥形,灸法来源于我
源国北部以畜牧为主的民族。
北方寒风凛冽,居民易腹寒
腹,遂发明了灸疗和热疗法
(3)电疗起源:用电治病,是人类在掌握电能之前,古希腊的渔夫们在捕鱼的过程中,被脊柱上长有放电器的鱼用电击伤,原有患关节痛的人经过这样的电击之后,疼痛得到缓解或者痊愈。现代应用静电(可以治疗精神萎靡、嗜睡、乏力等)、无线电磁波、各种脉冲电流治疗疾病,从而形成了临床电疗学。
2.低频电疗法0~1000Hz
①感应电疗法
②电兴奋疗法
③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功能性
电刺激疗法(FES)
④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⑤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
⑥间动电疗法
⑦电睡眠疗法
⑧各种调制波的脉冲电疗法
作用于中枢循环
作用锻炼肌肉
止痛、改善血液循环
3.中频电疗法1000~100000Hz
干扰电疗法
⑤红光——使人警觉、兴奋N、加速N反应、
肌张力增高、脉搏加快;
蓝光——抑制N、降低N反应速度、脉搏下
《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物理因子手法治疗护理课件

护理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护理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范 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管理 、呼吸系统护理、心血管系统护
理、神经系统护理等。
在应用护理技术时,应注意患者 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遵循专 业知识和技术规范,确保患者的
安全和康复效果。
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康复师等密 切协作,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并 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与教
缺点
手法治疗技术的缺点是对于一些急性期患者或者严重疾病患者可能会加重症状。此外,手法的操作也需要专业的技能 和经验,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掌握。
注意事项
在实施手法治疗技术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和耐受程度,遵循轻柔、安全、有效的原则。 同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物理 治疗物理因子手法治疗护理课件
• 康复治疗技术概述 • 物理治疗技术 •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 手法治疗技术 • 护理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01
康复治疗技术概述
康复治疗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康复治疗技术是指通过物理疗法、手法治疗、护理干预等手段,促进患者康复的一系列康复治疗方法 。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康复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未来展望
未来,康复治疗技术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 康复服务。
02
物理治疗技术
物理治疗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物理治疗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如声 、光、电、热等)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物理治疗技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优点
物理治疗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副 作用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对于 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优于药 物治疗。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通用课件

02
01
04
CHAPTER
物理疗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急性炎症期:在采用电疗法时,需要避免在急性炎症期进行治疗,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皮肤损伤:电疗法可能会引起皮肤损伤,因此需要避免在皮肤破损处进行治疗。
金属异物:金属异物可能会干扰电疗法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在治疗前去除金属异物。
禁忌症
严重心脏病:电疗法可能会引起心脏节律异常,因此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人应避免使用电疗法。
物理疗法可以作用于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如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等,以改善身体功能、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声疗
利用声音的振动作用来治疗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障碍。
光疗
利用光线的照射作用来改善人体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
电疗
利用电流的作用来刺激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
磁疗
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改善人体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
运动功能障碍
物理疗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和其他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人提高运动表现、减少肌肉疲劳并预防运动损伤。
物理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血液循环具有积极效果。
糖尿病
肥胖症
骨质疏松症
通过物理疗法,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代谢状况、减轻体重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物理疗法能够增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缓解疼痛并降低骨折的风险。
脊髓损伤
对于多发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和帕金森病等神经肌肉疾病,物理疗法能够缓解疼痛、增加活动能力并延缓病情进展。
神经肌肉疾病
肌肉骨骼损伤
对于肌肉骨骼损伤,如韧带损伤、骨折和肩袖损伤等,物理疗法能够促进愈合、减轻疼痛并加速恢复。
关节炎
物理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僵硬和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改善作用。
第三章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康复护理学教学课件

运动疗法——概述
运动疗法——概述
种 类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意义: • 运动功能恢复的前提和关键 • 恢复肌力、耐力等运动要素的基础 •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训练、使
用各种矫形器、假肢、轮椅的必需条件
原因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方法 • 持续被动活动 •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 关节松动技术 • 软组织牵伸技术
特点
训练顺序: • 先易后难、先卧位、坐位再立位; • 先单个肢体、一侧肢体、再双侧肢体同时运动; • 先做双侧对称性运动,再做不对称性运动 • 先缓慢,后快速 • 先睁眼做,再闭眼做。 上肢:训练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与反应的速度
下肢:训练正确的步态
训练方法
指导患者利用一 些生活动作来辅 助强化协调动作
定义:牵伸是指拉长挛缩或短缩软组织的治疗方法
目的: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牵伸方式 • 手法牵伸 • 机械装置被动牵伸 • 自我牵伸
软组织牵伸技术
注意事项
• 牵伸前评估 • 体位 • 牵伸力量的方向 • 避免过度牵伸 • 某些情况下牵伸应慎重
软组织牵伸技术
活动前后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 运动出现疼痛时,酌情调整运动范围,改进训练方法 宣教:实施关节松动技术及软组织牵伸技术前 熟悉每一种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帮助患者作好治疗部位的准备
关节活动度训练护理要点
肌力增强训练
肌力训练的类型 :
• 等张性训练:肌张力不变,肌纤维 长度改变
• 等长性训练:肌纤维长度不变,肌 张力改变
二、其他物理因子治疗
基本分类
电疗法
直流电及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康复物理治疗学

康复物理治疗学
康复物理治疗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物理方法(如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功能恢复的一门学科。
康复物理治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手法治疗、康复工程等方面。
其中,运动疗法是康复物理治疗学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和活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物理因子疗法则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电、磁、光、热等)对身体进行治疗,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等。
康复物理治疗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康复等多个领域。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康复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康复物理治疗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物理方法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治疗选择。
对于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来说,康复物理治疗学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

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物理治疗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Physical Therapy总学时:124,实验学时:30学分: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一、前言物理治疗学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理疗)两大内容。
重点介绍在现代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并介绍国内外物理治疗的新成果、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神经康复、肌肉骨骼康复等临床应用课程的基础。
要求学生通过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掌握物理治疗基础理论、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操作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物理治疗学讲述物理疗法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治疗作用;常用物理治疗技术包括关节活动技术、体位转移技术、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疗法、平衡与协调训练、步行功能训练、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方法、Rood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心肺功能训练、声光电磁等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方法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内容。
基本要求1. 掌握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基本内容2. 掌握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3. 掌握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 熟悉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作用机制5. 熟悉常用物理因子治疗仪器的种类教材《物理治疗学》,主编: 燕铁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1月第一版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概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了解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及物理治疗方法的发展。
二、讲授内容1、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
2、物理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展望。
3、学习物理治疗学的要求。
三、教学时数 3四、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关节运动与正常关节活动度的维持2. 掌握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3. 掌握上下肢关节活动技术基本方法二、讲授内容1. 制动对关节活动的影响2. 被动运动技术与主动活动技术3. 上肢关节活动技术4. 下肢关节活动技术5. 躯干活动技术6、持续被动运动作用与方法三、教学时数 6四、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第三章体位转移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偏瘫、截瘫、脑瘫患者体位转移技术2. 了解体位转移技术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二、讲授内容1. 偏瘫患者体位转移技术2. 截瘫和四肢瘫患者体位转移技术3(脑瘫患儿体位转移技术三、教学时数 6四、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和病房见习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移方法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熟悉肌肉牵伸技术的作用2. 掌握上、下肢肌肉牵伸技术与临床应用3. 掌握肌肉肌肉牵伸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二、讲授内容1. 软组织牵伸基础和作用2. 肌肉被动和主动肌肉牵伸3. 上肢肌肉牵伸方法和注意事项4. 下肢肌肉牵伸方法和注意事项5. 脊柱肌肉牵伸技术三、教学时数 9四、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练习上、下肢肌肉牵伸技术第五章关节松动技术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 掌握关节松动技术基本概念、适应症;2. 掌握关节的生理运动、附属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3. 掌握关节松动技术基本手法;4(掌握关节松动技术的作用、适应症与禁忌症二、教学内容1(关节松动技术的作用;2(关节的生理运动、附属运动的基本概念、关系;3(上肢和下肢关节松动技术基本手法;4(关节松动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三、教学时数 9四、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上、下肢关节松动技术第六章肌力训练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肌力训练技术的基本原则2、掌握增强上、下肢肌群肌力训练基本技术 3. 掌握肌力训练技术的临床应用4. 掌握肌力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二、讲授内容1. 肌力训练基本技术被动训练技术、主动训练技术、抗阻力训练技术2. 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3. 下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4、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术三、教学时数 9四、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分组进行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下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术的练习。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

适应症: 瘢痕,组织粘连
扭挫伤,肌肉担心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
注射后硬结等
骨折后等
第20页
电疗
高频电疗法 high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电流频率 >100KHz 波长 3000m-1mm 长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微波 特点: 无N-M兴奋作用
产热作用 治疗时电极可离开皮肤 无电解作用
离心性收缩 eccentric 起止点分开 肌肉长度延长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
第6页
运 动 疗 法kinesitherapy /exercise
运动基本类型
被动运动 passive 主动运动 active
助力运动 assistant 随意运动 voluntary 抗阻运动 resistant 等长 等张 等速运动 isokinetic exercise 有氧训练aerobic --运动负荷与耗氧量呈线性 关系,此阶段运动中所需能量由吸入氧来供给。
紫外线被人体吸收--光合、光分解、催化 影响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小剂量促
进细胞生长,大剂量抑制细胞生长。
红斑--一定剂量紫外线照射皮肤,经过一定 时间照射区出现均匀边界清楚红斑
红斑区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白细胞增多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
第25页
光疗 紫外线 ultraviolet therapy
照射剂量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
第2页
运动疗法kinesitherapy /exercise
effects作用: to prevent and improve the disable or handicap 预防和治疗功效障碍 1.提升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调整 (regulate)能力 2.提升代谢(metabolism)能力,改进心肺功效 3.维持和恢复运动器官shape和function 4.促进compensation mechanism(代偿机 制)formation(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运动要在正常可动范围内 防止跌倒 支具:负重时尽量应用关节紧缚带
卧位的训练
在表面光滑,脚容易滑行的治疗台上,上 半身用靠背架或高枕头垫起,充分抬高头 部,取仰卧体位。
卧位的Frenkel训练——初级
运动1
运动4
卧位的Frenkel训练——中级
运动1
运动2
运动4
运动6
运动8
坐位的训练
利用可以确实抓握得肋木、平行杠,治疗 师要充分注意,以便在跌倒时给予保护。
③将足放到台上
④抬腿
运动4
立位的训练
最初先在平行杠内进行,以后再到平行杠 外进行。
步行的训练
重锤负荷
生理学作用机制
增加肢体的运动量,使拮抗肌增加了紧张度, 继而可使拮抗肌的收缩更为容易。
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面的运动 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
先睁眼训练,后闭眼训练。
两侧症状轻重不等者,向从轻侧开始;轻 重相同者,原则上先从右侧开始。
每一动作重复3次或4次。
1、单块肌肉训练法
在安静环境中进行,要求患者情绪稳定、 注意力集中
保持患者舒适、放松的安全体位 重点训练本体感觉,若本体感觉受损,利
增高患者对残疾部位的认识,增加患者的集中 力。
屈肌和伸肌的活动比例发生变化
重锤大约在240~800克之间
四肢近端关节紧缚带
对小脑性失调,将四肢近端关节用弹力带 紧紧缚住,可使运动失调减轻
是单纯的限制伸展过度,还是通过压力感 觉来抑制小脑,尚不清楚
附加重量和紧缚带
小结
协调性训练的定义 协调性训练的原理 原则 方法 注意事项
训练要点
将训练融合到具体的练习任务中 单个动作练习 相关动作练习
训练方法
本质
集中注意力,进行反复正确的练习。 在不同体位下分别进行肢体、躯干、手、
足协调性的活动训练,反复强化练习。
原则
无论症状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 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训练。
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 复杂的动作
用患者视觉反馈进行监控。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无疼痛感。
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法加强原动肌的动作 或抑制不需要的其他肌肉动作。
训练负荷要小,不要过度用力。 避免替代性动作 要在治疗师正确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2、多快肌肉协调动作训练
从最初的卧位过渡到坐位及站位训练; 前一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训练。 从简单、单一的动作逐渐过渡到有多块肌
交替摸肩上举:
一侧上肢屈肘,手摸同侧肩部,然后上举,左右交替。
前臂交替旋前、旋后:
双上肢前平举,左右前臂交替旋前、旋后,快速进行。
掌心掌背拍手:
双手在胸前掌心互击,然后双手手背互击,交替进行。
手指指腹轮替相触:
双手于胸前,一手5个手指的指腹相继与另一手的相 应指腹相触,快速轮替进行。
3、训练项目
双上肢交替运动 双下肢交替运动 定位、方向性活动 全身协调性运动 水中运动 Frenkel法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3.1 双上肢交替运动
双上肢交替上举:
左右上肢交替上举,要求过头,并尽量伸直,逐渐加 快速度。
双上肢交替屈肘:
双上肢前平举,前臂旋后,左右交替屈肘,逐渐加快 速度。
其本质在于集中注意力、反复地正确练习
训练的种类
上肢‥ ‥ ‥对上肢的训练 躯干、下肢
卧位的训练 坐位的训练 立位的训练 步行时的训练 附加重荷的步行训练
进行训练的顺序
系统有序地进行 从容易的动作开始 运动的范围和速度:从广范围、快速度到
狭范围、慢速度 先睁眼后闭眼 从残疾轻侧开始
简单动作:从上肢、下肢和头部单一轴心方向 的运动,逐渐过渡到多轴心方向
复杂动作:双侧上肢同时动作、上下肢同时动 作、上下肢交替动作、两侧肢体做互不相关的 动作。
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然 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
上肢和手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 应速度较慢、动作节律性方面进行。
通过重复的动作学习,学会并存贮 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
震颤性麻痹。 运动系统损伤 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协调运动障碍。
禁忌证
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 骨折、脱位未愈者。 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者。 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有急性炎症存在 心功能不全或失代偿者
康复治疗学精品课程系列之
Physical Therapy
物理治疗学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
Dept of Rehab Therapeutics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协调性训练
Coordination exercise
定义
coordination exercise 协调训练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
3.4 全身协调性运动
原地摆臂踏步运动 弓箭步转身运动 跳跃击掌运动 跳绳
3.5 水中运动
划水动作 双上肢做蛙泳式分水 自由泳式动作 上肢扶池边做下肢击水动作 上下肢协调性划水动作
3.6 Frenkel法
其基础是利用代偿障碍部位和残存部分的 感觉系统,特别是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 来随意的管理运动。
3.2 双下肢交替运动
双足交替拍打地面:
患者坐位,左右交替伸膝、屈膝、坐位抬腿踏 步。
交替外展、内收:
患者高椅坐位,双小腿外展,然后内收,左足 在内收位时放于右足前,再外展内收,内收位 时右足在左足前,交替进行。
3.3 定位、方向性活动
利用手臂稳定度测量仪进行手臂稳定训练 上肢协调训练器训练 走迷宫 木钉板训练 触摸治疗师伸出的手指(不断变换位置) 接住抛过来的球 在纸上画圆圈
肉协调运动的复杂动作训练; 从一侧的单一训练到两侧复杂动作的训练,
最后进行难度最大的两侧同时运动的协调 动作训练。
从最初广泛的快速动作开始,随训练熟练 程度的提高,再转移到范围小的慢速动作 训练。
最初睁眼做动作,以利用视觉反馈进行调 整,等动作熟练后再交替睁眼和闭眼,最 后闭眼做动作
对复杂动作逐项分解,单独逐项练习,熟 练后,方可将各分解动作合并一起训练。
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的感 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 运动的控制能力。
原理
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其在神经系 统中形成预编程序,自动的、多块肌肉协 调运动的记忆印迹,从而使患者能够随意 再现多块肌肉协调、主动运动形式的能力。
通过控制和协调能力训练,形成感觉印象和运 动程序,存储于大脑中,进而产生动作。
制作:王红星 孟殿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