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缄默知识

合集下载

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 。
最重 要 的挑 战和 机遇 。▲
参考文献
民教育出版社, 0・ 2 1 0
【 5 】朱正威, 占良. 日制普 通高级 中学教 赵 全
探 究 性 学 习 是 科 学 教 育 中最 有
效 的教学 策 略之 一 ,随着 我 国初 中 、 高 中新课 程 的推 进 , 这一 教 学策 略 正
识 是不 能系 统表 述 的 , 如 我们有 关 对其有 明确 的认 识 , 例 更好 地 发 挥其 在 时 间 反 复 做题 ,而不 给 学 生 提 供 反
自己行 为 的某种 知识 。 果 我们将 前 教 育 中的作 用 。 如

思、 创造 的机 会 和空 间 。
种知 识称 为显 性知 识 的话 , 么我 那
在被 越来越 多 的教 师所 采 用 。但 是 ,
[ 2 1刘 恩 山, 忠. 通 高 中生 物课 程标 准 教 科 书 《 汪 普 生物》 必修 )模块 1分 子与细胞 (
由于 多种原 因 , 教学 中“ 堂灌 ” 满 的教 ( 验 ) 读 [ . 京 : 苏 教 育 出 版 社 , 【 - 京: 民教 育 出版 社 ,0 4 实 解 M】南 江 M】 北 人 20 , 学方 式仍普 遍存 在 。 以探究 性学 习 2 0 所 04 1]刘 恩 山, 健 , 冬 生. 1 全 国 中 学 7 王 郭 第 4届
[ 1 1汪忠 , 刘恩 山. 日制 义务 教 育 生物课 科书( 全 必修 ) 生物》 第一册 ) ・ 《 ( [ 北京: 民 M】 人
程 标 准 解 读 ( 验 稿 )M】 京 : 京 师 范 大 教 育 出版社 ,0 3 实 『 . 北 北 20 -
学 出版社,0 2 20 .

试论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建构中的缄默知识

试论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建构中的缄默知识

体 对技能方法 的习得 ,同时 由于这 种内化作用 ,将 理论的显性知 识转化
成 了技 能方法 的缄默知识 。 缄 默 知识 的概 念 职前教师在学校接受教育理念、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进行实习活动 尽管在之后 随着在职 经验 的不 断积 累,个人教学观念会 有所改变 ,

时发现所学 的理 论在应用 时困难重重 ,胸怀满腔热情 的投入教育实 习争 但教师在职前 培训学 习理论 知识过程 中,出于对语文课程 的理解 、及作 当新型教师 ,却 发现理 论知识虽熟稔 ,却 不知如何将其 呈现,不得不 走 为学生 时的经 验首次建立起 来的个人教学观 念是根深蒂 固的,这会影响 入模仿 自己以前老师的老路。 分析其原 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理论知识僵化,
未能转化为个人的教学知识;二是忽视缄 默知识 。 1 9 5 8年,波兰尼在 《 人 的研 究》一书中 明确指 出: “ 人类 有两种知 到个人教学方 法。
四 、在 职 经 验 中 反 思 的缄 默 知识 教师走向工作岗位 后, 综合学生时的经验 与在职经验 , 经过教育实习,
识 。通常所 说的知 识是用书面文字 或地图 、数学 公式来表述 的,这 只是 重构语文 教学知识 。教师利 用语文教学 方法知识 ,将语文 课程与教材 知 呈现为语文教学的表征知识。 知识 的一种形式 。还 有一种知识是 不能够系统表 述的,例如我们 有关 自 识 以显性状态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识在语 文教学 中的教育价值是很 重要 的,因此 ,在 教师个 人学科教学 知
二、 “ 学徒式观摩”中初识缄 默知识
夸美纽斯在 《 大教学论 》中提到 “ 学 习语 文,并非 因为它 们本身是
博学 或智慧的一 部分 ,而是因 为它们是一种手 段,可使我们 获得知识 , 课堂知识 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教师 自身的教学知识, 教 师也 曾作 为学 生, 在 学习过程 中最 先接触 到语 文课程与教 材知识 ,通过 “ 学徒 式观摩 ”获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



一、缄默知识概论 二、缄默知识的特点 三、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 四、缄默知识的类型 五、缄默知识与教学的关系 六、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七、教师成长的关键—由缄默知识向实践知识 的转化
一、缄默知识概论

1、兰尼Mickael.Polanyi(1958):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 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 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他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认 为:缄默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 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部分,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 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基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 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 所获得知识包括了他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 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 存在着其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为人 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教学过程中对缄默知识的无知及由此导致的缄 默知识的自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 学难点问题的解决,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 效性。
当显性的课程知识与缄默知识发生冲突时,学 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缄默 知识,而不是显性的课程知识。

六、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1、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 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 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 观念。 2、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就 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它们加以检讨、 修正或应用。 3、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 4、从教学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来说,特别是从备 课和教学评价环节来说,都应该考虑到相应的缄默 知识。

论专家型教师缄默知识的构成

论专家型教师缄默知识的构成

和衡 量教 师 专 业 发 展 水平 的 重 要 依 据 之一 ,或者 说教 师 自身 的 专业 发 展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与 教 师 在教 育教 学 中所 具有 的缄 默知识 简单 ,乏味 ,
却很 热 闹,屡 用 不爽 ,经 久 不 衰 ,长年 累月。 令人 透 不过 气 来。 我们 能 否 绕 开教 条 的 作 文 评 语 语 法 ,另
堂教 学和教学札记入手 ,分析专 家型教师缄默知识的构成 ,包括 有关教 育教 学 内容的缄默知识 、有 关教 育教 学 观念 的缄默知识和有 关教育教 学机智 的缄默知识三个方面。
关键词 :缄默知识 ;教学 内容 ;教学观念 ;教 学机智
教师 的教育教学 活动作 为一种 有 目的的实践 活动 是受 知 识 支 配 的 ,这 种 知 识 不 仅 包 括 教 师 从
“ 了 ,错 了 。 错 ”
阿坤 ) 叫 】
原 来 ,A 同学在 完成词语 连接 时 ,把 大 家 认 为 的 “ 亮的教 室” “ 暖 的春 天 ” 连 成 明 、 温
了 “ 温暖 的教 室” 、“ 明亮的春 天 ” 。
我 们知道 , “ 语文 学科 教 育 目标 体 系 不 仅应 当
有关教育教学 内容的缄 默知识 是指 “ 教师 自
己在长期的学习和生 活中所获得 的有关 学科 内容 的缄 默 知 识 。 … 如 从 事 物 理 学 教 学 的 教 师 对 于 ”
“ ” 这一概 念 的缄 默理 解 ,从 事 心 理学 教学 的教 力

章 ,常常令我 因为感动 而想和你一起 四处蹦
在教育教学过 程 中,教师 独特 的、有效 的教 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教学风格就是教 师缄默知
识 的体现 。那 么 教 师 的缄 默 知 识 是 由哪 些 内 容所 构成 的 呢。 为 了对 教 师 缄 默 知 识 有 一 个 较 为 系统 的 了解 ,我们 从 专 家 型 教 师 的 课 堂 教 学 和 教学 札 记 人手 ,分 析专家 型教师缄 默知 识 的构成 。

缄默知识:教师教育的独特视角

缄默知识:教师教育的独特视角

基 金项 目:毕 节学 院 2 0 0 8年 度科 学研 究项 目 “ 默知识 视野 下 的教师 职前教 育 ” 缄 .项 目编号 :2 0 1 1 0 803 作 者简 介 :周 志红 (9 7 ) 17 一 ,女 ,湖南攸 县人 ,毕 节学 院中文 系讲师 ,教 育学 硕士 。研究 方向 :语文 教学论 。
二 、缄 默 知 识 与 教 师 教 育
“ 教师教 育是对 教 师培养 和培训 的统 称 ,就是 在终 身教 育思 想 指导 下 ,按 照 教师 专业 发展 的不 同
阶段 ,对教 师实施 职前 培养 、 职培 训和 在职研 修 等连续 的 、 入 可发 展 的 、 体化 的教 育过 程 。” 一 般 而 一 圆 言 , 师教育 涉及两个 相 互 区别 的教 学情 境 : 个 是在 大学 校 园里教 育理 论知 识 的教学 , 教 一 口耳相传 是 主

回事 ,但 一直 没 有 引起 注 意 ,或 者是 说 没 有 引起 充 分 的注 意 。就 研究 相 对较 多 的 教 育 学界 来 说 ,
研 究成 果相 对集 中 、较 成体 系的要 数北 京 师范 大 学 的石 中英 教授 ,他发 表 了一 系列关 于缄 默知 识与 教 学改革 的文 章 ,并 在其博 士论 文 的基 础上 出版 了与缄 默 知识相关 的专著 。

1 2- 0
非 常 巨大 和深刻 的 , 以说在 最基 本 的意义 上 不 知不 觉地 塑造 着教 师 的教 育 和教学 行 为。例如 , 可 如果 在 教 育教 学方 面 , 一个 教师 缄 默地认 为 “ 教育 就 是 教学 , 教 学就 是传 递 和 掌握 知识 的过程 ” 那 么他 就 会 而 , 将 自己整个 的工 作重 点放 在 帮助促 进 学生 对 已有 教 材知 识 的掌 握 上 , 放在 对 已有 知识 和 教材 知识 的分 析、 阐释 以及 学 生掌握 这 种知 识状 况 的检验 上 。他 备 课 、 上课 和 辅 导都 是 围绕 着这 个 任务 展开 , 的讲 他 解、 演示 、 问 、 堂 管理 等都 非常 “ 提 课 自然地 ” 到这 种观 念 的支 配 。因此 , 以说 , 有 的教学 , 受 可 所 不论 其 学 年 阶段 和教授 科 目 , 在很 大 程度 上受 着教 师缄 默 教育 知识 的制 约 。 都

论缄默知识对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意义

论缄默知识对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意义
播 ,使 得 显 性 知 识 在 大 众 间交 流 、共 享 ,如 我 们 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f pr R..t. ( 9 1 .o iv Feiit , ent t i J i 5 S o, Jee 19 ) C g t e l bly o s n i x i mei s vm
a y e tx : Ra d m a c s srcinfr d a c dk o e g ndh p re t n o c e si tu t v n e n wld e n o oa a q iio i i -sr cu d o is c ust n n l tu tr d man .Ed c o l c n lg . i l e u mina Te h oo y
知 识 是 相 对 的 。在 与显 性 知 识 的 对 比 中 可 以 清 楚 地 了
解 缄 默 知 识 的特 征 。第 一 ,缄 默 知 识 具 有 非 逻 辑 性 。 缄 默 知 识 的 存 在 方 式 与 显性 知 识 不 同 ,显 性 知 识 可 以 通 过 书 面 的 文 字 、 图表 等 方 式 展 现 出来 ,如 教 育 理 论 知 识 。 而缄 默 知 识 却 不 能 够 以 这 样 的方 式 呈 现 ,缄 默 知 识 是 不 能 通 过 语 言 、文 字 或 符 号 进 行 逻 辑 说 明 的 知 识 ;它 的 存 在 有 一 种 “ 可 意 会 不 可 言 传 ” 的 意 蕴 。 只
学刊 , 19 ( ). 9 9, 5
[ 】G o ,T&Bo h , ( 9 )C ne oay d ct n l sc ooy 2 od . rp y 1 5 otmp rrE u ai aP yhlg 9 o
( t t), L n ma u . 5h e. o g n p b

此处“无声”胜“有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

此处“无声”胜“有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

此处“无声”胜“有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且基础的课程,该课程也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之中认为比较困难的一门课程,许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及时的理解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整个数学知识获取过程十分的艰辛。

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优化以及新式教学方法的提出以及应用,使得初中数学课程找到新的转折点。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来源于实际的教学生活、生活情境,具有较高的片段性、离散性、情境性等等。

本文通过对缄默知识存在以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缄默知识的传递。

关键词:初中数学;缄默知识;知识传递数学核心知识内容具体式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材所有的一致性、连贯性的内容,这些都是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内容。

缄默知识是由英国的一名思想家所提出的内容,其具体是指无法用系统性的知识来表述出来的内哦让那个。

缄默知识难以进行表达以及陈述,而在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拥有大量缄默知识的。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将缄默知识逐渐丰富、转化、提升的过程。

1.教学过程之中缄默知识存在以及其特征1.1教学过程之中的缄默知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如果对所存在的大量缄默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由不同的类型。

缄默知识在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教师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以及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

如将其按照知识的内容以及性质进行划分,教师由自己的缄默学科知识,学生学习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缄默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将一些显性知识学科的知识的教学,认为是将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式传递给学生,以让学生在脑海里有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概念认知。

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线性的学科知识只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的一小部分知识内容。

在教师的脑海之中还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缄默教学知识,而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也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
【摘要】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教师;知识;缄默知识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特征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
有学者认为缄默知识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

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关于教师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基本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获得。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检验、修改已有的缄默知识和生成新的缄默知识。

比如对待一个上课大声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若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满怀信心,抱着“拯救每一位学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把课堂教学管理看成是自己成功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标志。

那么他就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乖乖听乖乖记就行,若有此种意外事情发生,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呵斥让学生乖乖就范。

当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后背着时,教师就会为自己的“战
果”开心。

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他可能不会只看事情的表面,他会想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相联系。

若教师对学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他就会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冲突。

缄默知识的多少、缄默知识的异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
1.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征
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因此,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教师的生活史息息相关,也与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和学习的体验、观察有关。

而这些知识都是教师无法用言语、文字能表达的。

第二,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

我们知道显性知识具有一种“公共性”和“主体际性”。

而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因此也就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但是,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不是不可以传递的,只是我们需要与知识的拥有者经过长期的接触,通过观察其言语、行为来进行。

2.与理论性知识相比,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问题情境性
教师的缄默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的特征。

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追求教育的善,目的是为孩子“好”。

这种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有用性,衡量它的标准在于能让人们更有效地工作。

而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伦理要求,它要求尽量客观、中立。

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反映的是教师的“地方性知识”,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空,具有使用的条件和时空的限制。

再次,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背景丰富多样,包括教师在此时此地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有教师的生活史、学校文化、教研团队、外来研究者的介入等。

3.教师的缄默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信仰或信念
教师的缄默知识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改变呢?就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不断地检验、修改,从而保持或生成缄默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会随着教师的不断发展而向更有用的方向发展,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就会越坚定。

二、教师缄默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教师个体积极主动的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就是实现的主要途径。

而教师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并且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绝大部分是教师的缄默知识。

因此,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它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的作用,甚至决定教师
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外显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实施教育实践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同时,它也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经验的学习都依赖于个人缄默知识的支持。

然而,渗透在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它的隐蔽性、复杂性、非系统性和缄默性的特征使得它很难被把握。

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缄默知识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波兰尼说过:“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他将这句话作为自己整个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核心命题。

这个命题的含义也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的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

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知识。

这种其他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理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提供了新视角,它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关键取决于人们的接受和有效使用。

故认识、发现和显现每个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缄默知识,分享和交流同事们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同时,显现和表述缄默知识也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所以,教师的缄默知识外显化就变得尤其重要了。

三、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我们知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堂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直接交往者,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的一步。

只有拥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才可以得到真正落实。

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的“传递着”的观念及学生知识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人”认识主体的观念。

特别要从建构主义理念出发,认识到学生来到课堂已经带来许多我们不知晓的但却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教师传递的显性知识有可能冲突,同时也可能与教师的缄默知识相冲突。

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缄默观念以及这些缄默观念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观念,并且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

第二,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就是将自己的缄默知识与理论知识对照,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缄默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即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有意识剖析后,将之开发成能够传播的显性知识,在同行之间交流和讨论。

同时,教师也要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支配教师行动的指导思想。

第三,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人类任何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都依赖于缄默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

其实,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缄默知识也可以显性化。


代最强调的“师徒制”就为缄默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尽管当今要完全按照古代的“师徒制”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教师的缄默知识。

教学中不能光靠读书或听课,不仅仅重视理性课程,而是要亲身实践。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技术操作指导手册就能够成为一个专业能手。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不仅为了使受教育者会用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缄默知识。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这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学到教师的缄默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将可能共享同一种缄默知识,那就是课堂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