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主要包括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建筑构筑,是一处集山水园林、古建筑和皇家艺术为一体的景点。
颐和园最初名为清漪园,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母亲的60寿辰而修建的,后来由光绪皇帝扩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园内的主要建筑有佛香阁、宜芸馆、乐寿堂、颐和园大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昆明湖中的大石桥、十七孔桥和佛香阁,它们都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体,湖水清澈,四周山峦环抱,景色非常优美。
在昆明湖畔,有许多古建筑、亭台楼阁,营造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致。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制高点,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以其精致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颐和园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颐和园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颐和园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起始于1750年,是清朝顺治帝的园林,原名“万寿山房”,后来由乾隆帝修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的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整个园区占地270公顷,集大量建筑、山水、园林、雕塑、绘画为一体,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珍品。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包括长廊、宝殿、福寿山水、十七孔桥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拥有超过14,000幅精美的彩绘,是世界上最长的彩
绘廊道之一。
除了建筑外,颐和园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如“寿山福海”绘画、大观楼碑、《颐和园图集》等,这些文物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不仅仅在于建筑和文物,还包括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颐和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对山水之美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因此,颐和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景点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原是清朝乾隆帝为其母亲所建的颐和园,后来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景观。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湖泊面积约240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包括昆明湖、佛香阁、万寿山、乐寿堂、福海、石舫、长廊、十七孔桥等。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观之一,湖水清澈,湖面宽阔,四季景色各异,是游览颐和园时的必经之地。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乾隆时期,是一座仿制印度佛教寺庙风格的建筑,登上佛香阁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地带,山上有乐寿堂、福海等景点,是乾隆帝举行寿宴的地方,也是颐和园的主要游览区域。
乐寿堂是颐和园内最具规模和气势的建筑,是乾隆帝为其母亲所建的寿宴宴会场所,建筑风格典雅华丽,内部装饰精美,是颐和园内最值得一游的景点之一。
福海是颐和园中的一片人工湖,湖水清澈,湖畔树木葱茏,是游客休憩的好去处。
石舫是颐和园内的一座仿制山水园林的石造船,建于乾隆时期,是颐和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长廊是颐和园内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彩绘长廊,长廊内的彩绘图案精美细致,是中国古代彩绘艺术的珍品。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的一座古代石桥,桥身雕刻精美,是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除了以上主要景点外,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和建筑,如佛香阁、谐趣园、石韵村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精美的建筑艺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颐和园游览,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颐和园故事

颐和园故事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是北京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它的美丽和壮观,不仅仅在于园林的设计和建筑,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接下来,我将通过这篇文档,讲述颐和园的故事。
一、颐和园的起源
颐和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乾隆时期。
乾隆皇帝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决定在昆明湖畔修建一座园林,作为皇家休憩之所。
他聘请了众多的园林设计师和工匠,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最终建成了颐和园。
二、颐和园的建筑风格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整个园林布局开敞、自然,以山水景观为主线,融合了湖泊、山峦、建筑、桥梁等多种元素。
颐和园内的建筑风格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
三、颐和园的历史变迁
然而,颐和园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
在清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经济衰落,颐和园一度变得破败不堪。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对颐和园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维护,才使得这座历史遗迹得以重现昔日的光彩。
四、颐和园的文化价值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园林,更是一座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也传承
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和文化。
如今,颐和园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
五、结语
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美丽和壮观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这座历史遗迹,共同守护它,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起初被命名为“清漪园”,后来乾隆的子孙将其改为“颐和园”。
颐和园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接下来,我们将带您逐一介绍颐和园的特点和魅力。
2.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2.1 大型湖泊颐和园占地非常广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就是位于园中心的大型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面积广阔,水域碧波荡漾,湖岸上遍布各种奇花异草。
湖中心的玉堤是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沿着玉堤漫步,可以欣赏到湖的美丽景色。
2.2 仿古建筑颐和园内还有许多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湖畔的“万寿山”和“长廊”,它们被认为是颐和园的精华所在。
这些建筑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中,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2.3 园中的小景点除了大型湖泊和仿古建筑,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小景点值得一提。
例如,有著名的西堤、东堤,这两条人工筑堤连接了湖的两岸,形成了一条环绕湖泊的走廊。
还有慈禧太后的寿康宫,这是一个精美的宫殿,曾是慈禧太后休息和享受娱乐的地方。
3. 颐和园的历史意义3.1 皇家园林的代表作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展示了清朝皇室对园林艺术的高度追求和造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
3.2 与乾隆帝的相关性颐和园是由乾隆帝亲自主持建造的,吸收了他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点。
乾隆帝对颐和园的建设非常用心,他甚至为园内的一些景点亲自命名,并亲自参与了一些绘画和雕刻的设计。
3.3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认可使颐和园的地位更加凸显,也为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更多支持。
4. 颐和园的文化内涵4.1 人文景观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场所。
北京颐和园详细介绍

北京颐和园详细介绍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860年(清乾隆十五年),至公元1904年(光绪二十六年)全部建成。
该园林以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宏伟壮丽的一座。
后又经几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颐和园分为宫殿区、山区和湖区三大部分,以昆明湖为中心,占地313公顷。
其中水
面占889公顷,占总面积的84.1%。
山岭起伏,丘陵、湖荡、
平原星罗棋布,山水相依。
有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湖泊54个,其中湖面占85%以上。
颐和园的建筑分为宫殿区和湖区两大部分,宫殿区主要有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等建筑;湖区主要有昆明湖、万寿山、十七孔桥等建筑。
此外还有东宫门、照壁、玉澜堂、知春亭等建筑及长廊等园林建筑。
从颐和园大门入园,经石舫、德辉殿到佛香阁。
—— 1 —1 —。
颐和园八大景点简介

颐和园八大景点简介一、万寿山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景区,位于园林的中央,是颐和园的中心点。
万寿山是一座人工山,高约41米,山上有着众多的建筑和景观,如万寿寿山门、九龙壁、宝瓶亭、千步廊等。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标志性景点,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二、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观之一,是中国的人工湖泊之一,面积约为220公顷。
湖中分布着大小岛屿,湖畔建有众多的宫殿和亭台楼阁。
昆明湖的水清澈见底,湖中荷花香气扑鼻,是颐和园最美的景点之一。
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长廊,长约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之一。
长廊内有着数千幅精美的画作,其中最的是清代画家顾恺之的《游春图》。
长廊是颐和园有文化内涵的景点之一,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长150米,共有17个拱洞。
桥上有着众多的石雕和浮雕,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之一。
五、琼花园琼花园是颐和园中一座以花卉为主题的园林,园内种植了大量的花卉,如牡丹、月季、蔷薇等。
园内有着众多的亭台楼阁和水景,是颐和园最美的花园之一。
石舫是颐和园中一座石制的仿木船,船长36米,宽约17米,是颐和园最的景点之一。
石舫建于乾隆年间,是颐和园中有艺术价值的景点之一。
七、万春园万春园是颐和园中一座以春季花卉为主题的园林,园内有着大量的花卉和树木,如樱花、李花、桃花等。
园内还有着众多的亭台楼阁和水景,是颐和园最美的春季景点之一。
八、颐和园剧场颐和园剧场是颐和园中一座仿古建筑,建于清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剧场之一。
剧场内设有舞台、包厢和观众席,曾经是清代皇帝和们观看戏剧和音乐会的场所。
今天,剧场已经成为了颐和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颐和园景区介绍

颐和园景区介绍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占地面积约290公顷。
颐和园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孝敬母亲而修建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历史沿革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为了孝敬母亲,下令在西山脚下修建一座皇家园林,取名为“万寿山房”。
后来,乾隆皇帝又下令扩建园林,改名为“颐和园”,并将园林改为皇家行宫。
在清朝末年,颐和园曾多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和掠夺,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和园才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二、景点介绍颐和园包括了山水园林和宫殿建筑两部分,其中山水园林占地面积较大,主要包括了长廊、十七孔桥、万寿山、苏州街、琉璃琴台、玉澜堂、九龙壁、昆明湖等景点。
宫殿建筑主要包括了颐和园大殿、乐寿堂、宜芸馆、御花园、佛香阁等建筑。
长廊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内部绘有超过14000幅图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另一重要景点,桥长150米,拱洞多达17个,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景点,山上建有万寿寿康宫、长寿寿康殿、佛香阁等建筑,是皇帝举行寿宴和祭祀活动的地方。
苏州街是颐和园的商业街,建筑风格仿照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是一个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地方。
三、参观建议颐和园是一个非常大的景区,建议游客提前规划行程,合理安排时间。
建议游客选择早上或者晚上参观,避免人流高峰期。
同时,游客需要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和文物,不要随意乱扔垃圾,不要在文物上涂鸦或者损坏文物。
总之,颐和园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景区,是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和建筑艺术的绝佳场所,也是一个可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排云门外广场云辉玉宇牌楼位于广场景区的最南端,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七楼,黄琉璃瓦面,庑殿式与悬山式顶,单翘三昂花头斗拱绘金龙和玺彩画,广场两面对称排列着12块象征生肖的太湖石。
2. 第一进院落排云门面阔5间,前后廊,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檐下施五踩单昂单翘斗拱,檐内井字团龙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实踏门装修,建筑面积252.56平方米。
排云门前廊东,西接长廊,后廊接抄手廊东西各13间,与云锦殿和玉华殿相连接,廊子为两面坡过垄脊黄琉璃瓦面,绘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东西段各71.76平方米。
一进院东西配殿云锦,玉华各面阔五间,周围廊,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各194.4平方米。
云锦殿,玉华殿北侧连接二宫门的围廊各有5间为爬山廊,两面坡过垄脊黄琉璃瓦面,绘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各13.75平方米。
院落的中心有一个清漪园时期遗存的长方形水池,水池长29.65米,宽8.9米,水池上横跨单孔石拱桥,桥长12.48米,宽3.85米,占地面积共263.89平方米。
3.第二进院落二进院内建筑坐落在距离一进院落高差约2米的砖砌台基上,台基南侧有汉白玉栏板望柱。
二宫门面阔5间,前檐出廊,汉白玉台基,勾栏式连三踏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井字团龙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65.45平方米。
二宫门东西两侧各有14间围廊与紫宵,芳辉两配殿相连接,叠落式两面坡黄琉璃过垄脊瓦面,梁枋绘制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各为69.38平方米。
东西配殿芳辉,紫宵各面阔7间,周围廊,单檐歇山建筑,黄琉璃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各198.59平方米。
正殿排云殿建在汉白玉栏杆围护着的二面有台阶的须弥座月台上,台上有铜龙,铜凤,铜香炉各一对,台下两侧对称排列四口铜缸。
排云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周围廊,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一层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二层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515平方米。
东西顺山殿各面阔三间,周围廊,七檩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一层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二层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各137.38平方米。
东西顺山殿各有一间连廊式建筑与排云殿正殿相连,前后出廊,两面坡过垄脊黄琉璃瓦面,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各15.5平方米。
排云殿后院有东西灯房两座,均面阔3间,前檐出廊,卷棚硬山顶(披水排山),黄琉璃瓦面,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各51.83平方米。
排云殿东西顺山殿两侧各有南北走向围廊14间,其中南接紫宵,芳辉殿各6间,北接德辉殿,东西灯房各7间,转角廊各1间,两面坡过垄脊屋面,黄琉璃瓦面,梁枋绘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各为56.84平方米。
德辉殿坐落在高约20米的花岗岩台座上,南侧设八字蹬道,左右各90阶青石踏步,宇墙黄绿琉璃砖心,绿琉璃砖硬墙帽,青砖海墁式平台。
德辉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廊,单檐歇山建筑,黄琉璃瓦面,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200.07平方米。
德辉殿东西顺山殿,坐北朝南,各面阔3间,前后廊,歇山式,黄琉璃瓦面,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廊步井字团龙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各为86.55平方米。
排云殿与德辉殿东西两侧各有建造在花岗岩基座上的爬山廊28间,其中排云殿东西配殿两侧(南北走向)的廊子各18间,德辉殿两侧(东西走向)的廊子各18间,转角廊各1间,建筑形式均为两面坡黄琉璃瓦面,梁枋绘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各为151.57平方米。
(二)佛香阁建筑群佛香阁建在距地面约40米高的花岗岩高台上,两侧设八字蹬道,左右各100级青石踏步,宇墙黄绿琉璃砖心,绿琉璃砖硬墙帽,青砖海墁式平台。
南北山门各一座,均面阔3间,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各为53.96平方米。
位于建筑群中心的佛香阁是一座宗教建筑,是颐和园的标志。
佛香阁平面为八角形,外檐4层,内檐3层,以8根坚硬的大铁梨木为擎天柱,四层檐两平座,八脊攒尖顶,六样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面,鎏金宝顶,檐下一层,二层,三层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四层七踩单翘重昂斗拱挂檐下一层,二层平座四踩品字斗拱,一层井字团龙天花,梁枋绘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一层546.62平方米,二层482,84平方米,三层348.85平方米,共1378.31平方米。
佛香阁沿石台建周围回廊,形成廊院形式,围廊共70间,两面坡黄琉璃瓦绿剪边过垄脊瓦面,梁枋内檐构件上绘制金线苏式枋心彩画,外檐绘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共400平方米。
高台东,西,北三面均应山势堆叠山石。
东侧山坡,西侧山坡分别建有敷华,撷秀二亭,四面各显三间,四脊攒尖重檐屋面,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面,黄琉璃宝顶,上下檐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室内牡丹天花,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建筑面积各55.3平方米。
佛香阁后面一条盘旋于假山中的石路,直通万寿山顶部的众香界和智慧海,两座建筑均为砖石仿木结构的建筑。
众香界坐北朝南,面阔3间,有3个拱形门洞,为仿木结构的四柱七楼琉璃牌楼,歇山式顶,黄琉璃瓦面,其明楼,两次楼为五踩重昂斗拱,两夹楼,边楼为三踩单昂斗拱,建筑面积41.17平方米,琉璃牌楼两边连接围墙。
智慧海又称无梁殿,坐北朝南,面阔7间,2层,五色琉璃瓦面,歇山式屋顶,雕龙正脊上有3个脊刹,东西各一个护法天王,上下檐有五踩重昂琉璃斗拱六字真言天花,建筑面积401.8平方米。
外墙全部用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墙面上嵌有一排排精致的琉璃小佛像。
(三)五方阁建筑群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是一组正方形的院落,五方意喻佛界东西南北中5各方位,阁内供奉五方佛,是一组宗教建筑。
建筑群最南侧的虎皮石台座上有一座嵌在围墙上的影壁,青白石须弥座,绿琉璃冰盘檐,歇山顶,绿琉璃瓦面,建筑面积为7.52平方米。
影壁北面为一座四柱三楼汉白玉牌楼,歇山式顶,明楼,两次楼为五踩重昂斗拱,两夹楼,边楼为三踩单昂斗拱,建筑面积为41.67平方米,石牌楼上镌刻的额,联均为乾隆皇帝御笔。
南山门坐北朝南,面阔3间,歇山式顶,绿琉璃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51.75平方米。
台座南侧左右各13步青石台阶,兀脊墙帽,青砖海墁式平台。
院落中央坐落着著名的铜殿——宝云阁,俗称铜亭。
阁的平面呈四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做佛塔形宝顶,五踩重昂斗拱藻井天花,建筑面积37.82平方米。
建筑的梁,枋,椽,斗拱,顶瓦,宝顶,门窗及匾额均为铜铸。
阁下汉白玉勾栏式须弥座,四面各有16阶勾栏式台阶。
东,西有山门12座,均面阔3间,歇山顶,绿琉璃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海墁天花,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各51.75平方米。
正殿五方阁坐落在11.27米高的花岗岩台座上。
五方阁坐北朝南,面阔3间,歇山顶,绿琉璃瓦面,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52.34平方米。
建筑群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角各有一座重檐四方亭,四条琉璃垂脊攒尖,绿琉璃瓦面,黄琉璃宝顶,一层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二层三踩单昂斗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各22.09平方米。
各建筑之间有24间围廊相连接,其中东,西围廊共6间,叠落廊共6间,南侧围廊共6间,北侧叠落廊共6间,建筑形式均为两面坡过垄脊绿琉璃瓦面,梁枋绘制金线苏式枋心彩画,建筑面积共78.77平方米。
(四)转轮藏建筑群佛香阁东侧的转轮藏是一座佛教建筑,建筑群南面修建一座牌楼作为出入口,北面有可穿行的假山洞通达佛香阁。
建筑群南侧入口处牌楼为二柱单楼形式,绿琉璃瓦面,七踩双翘单昂斗拱,梁枋绘制金龙和玺彩画,占地面积9.69平方米。
院落中央是一座巨大的青石须弥座,上面坐落着颐和园中最大的一块石碑——万寿山昆明湖碑,石碑通体用汉白玉雕制而成,高9.8米,碑座为6层束腰式,占地面积69.22平方米。
石碑中间腰身浮雕佛像,四周浮雕龙纹,碑帽浮雕卷草龙纹,正中有宝顶。
碑文四面印刻,皆为乾隆皇帝御笔。
正殿转轮藏在昆明湖碑的北面,面阔3间,周围廊,两层三重檐,长方形连三宝顶各四脊攒尖建筑(共12条脊),绿琉璃瓦面,宝顶上有彩色琉璃福禄寿三星,下层为平座斗拱,五踩双翘斗拱,上层下檐为平座五踩重昂斗拱,上檐为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廊步级室内六字真言天花,梁枋绘制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143.22平方米。
正殿两翼各4间飞廊连接东西两座配亭。
飞廊为两面坡过垄脊绿琉璃瓦面,梁枋绘制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共40.39平方米。
东西两座配亭建筑形式均为八角攒尖重檐建筑,绿琉璃瓦面,黄琉璃宝顶,一层平座六踩品字科斗拱,二层五踩重昂斗拱廊步六字真言天花,室内海墁天花,梁枋绘制金龙和玺彩画,建筑面积共为164.68平方米。
配亭内各有木制彩漆,四层木塔贯穿其中,木塔八面可以储藏经书和佛像,中间有轴,地下设机关可以转动木塔。
(五)长廊建筑群长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大部分为东西走向,自东向西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座八角重檐的亭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位于长廊的东端入口处,坐西朝东,歇山式屋顶,布瓦过垄脊屋面,一翘一斗三幅云交麻叶斗拱,牡丹天花,梁枋绘制金线苏式枋心彩画,建筑面积为30.58平方米。
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均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圆柱,八角圆鼓镜柱础,步步锦坐凳楣子,倒挂楣子,梁枋绘制苏式枋心彩画,南北有垂带式青白石三步踏跺,建筑面积各为40.28平方米。
邀月门至留佳亭之间共有23间游廊,留佳亭至寄澜亭之间共有23间游廊,寄澜亭与秋水亭之间共有118间游廊,秋水亭至清遥亭之间共有47间游廊,清遥亭与石丈亭之间共计23间游廊。
其中寄澜亭与排云门之间自东向西第42间,第46间及排云门与秋水亭之间自东向西第15至17间有南北走向的游廊各3间。
秋水亭与清遥亭之间自东向西第24间有一南北走向的十字交接廊,南侧连接对鸥舫的游廊共3间,北侧连接山色湖光共一楼的游廊共9间,游廊均为布瓦过垄脊屋面,步步锦坐凳楣子,倒褂楣子,梁枋绘制金线苏式包袱彩画,建筑面积为2415.82平方米。
20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