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入新课:幻灯1:封面师:这首歌曲中提到“有一位老人”,他是谁呢?(邓小平)。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怎样引领我们走进改革开放的呢?让我们通过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了解一下。
幻灯2: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过程:一、确立目标幻灯3: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本课课文,这一课将主要学习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快速的的浏览课本,并集体回答)1、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往的窗口——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二、合作探究这次伟大的转折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的,它犹如一声巨响的春雷,唤醒了祖国的复苏,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师: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
幻灯4 自学导航:中共十一届三全会:背景:“左”的错误仍然存在、邓小平恢复工作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会议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伟大历史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我来检测一下。
师: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历史功臣。
幻灯4:邓小平等参加会议的场景图。
师: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再明确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幻灯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过渡: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一声巨响,改革的春风首先吹向了农村、吹绿了田野。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幻灯8:影视资料:小岗村改革师:影片中提到了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听说过这个地方?凤阳县可是个有名的地方,凤阳的花鼓词出名,另外凤阳还出了一个名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到有九年荒。
”师:一个字“穷”,穷不要紧,穷则思变。
幻灯9—10:安徽凤阳小岗村、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群众自行发动: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社员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具,其本⾝必须具有⼀定的科学依据,从⽽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下启改⾰开放的伟⼤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法:通过了解并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开放伟⼤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届三中全会是“伟⼤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 播放《祝酒歌》⽚段,展⽰这⾸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发⽣了什么事情吗?⼈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听歌,根据这⾸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发⽣了什么事情?(1976年10⽉粉碎“四⼈帮”,“⽂⾰”结束) ⼈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帮”后⼈们要求纠正“⽂⾰”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动的歌词,记录了⼀个民族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1.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
2.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的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虽然出现了曲折,但敢于正视错误并及时纠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起航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老师:十年文革结束了,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归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问题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材料三:“文革”十年动乱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2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
——《<文化大革命>简史》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2.老师:感谢以上几个小组同学分享的答案,老师把把以上几组同学的答案总结为以下几条(1)坚持两个凡是(2)以阶级斗争为纲(3)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中国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3.老师: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何去何从?思想界传来一个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示多媒体课件),阅读教材找出这次思想大讨论的意义和性质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问题的答案,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老师总结归纳4.老师:感谢以上几个组同学的答案,老师把以上几组同学的答案归纳为以下几点(1)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文字简练,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记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的具体过程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
2.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的事例,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作用。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4.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生:邓小平。
师:正确。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的第7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历史转折。
内容包括:真理标准的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起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这段历史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发展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本课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转折点,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转折,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发展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转折。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2.历史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重要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自然引入本课的主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2、新课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当代世界史”。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或引入新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材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本,缺乏实际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历史背景,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理解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改革开放的相关案例,以便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2.呈现(10分钟)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历史背景,展示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蒋英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
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分为三个篇章:“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
以语言叙述或举例子、看图片材料、视频、数字故事等形式展现历史;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和健康情感;
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把内容和意义结合起来,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增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姓名:蒋英花
20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