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的作用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注解

5.疏 即义疏,疏通其义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 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 或称“义 注”“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 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 现“疏” 。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 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唐代的义疏著作主要有: 1《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2《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 义 3《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4《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5《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6《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7《春秋左氏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四、古书注解的术语 学习古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 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 注:“巨读曰讵。” 《尔雅· 释训》:“鬼之言归也。”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 的细微差别。 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 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经· 魏风· 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 魏风· 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 毛传:“圆者为囷。”
(3)重要的古注 毛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 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重要的古注: 魏 王弼 《老子注》 西晋 郭象 《庄子注》 三国吴 韦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唐 孔颖达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左》)
古书注释的作用

古书注释的作⽤古书注释的作⽤:1.清⼈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注,简称古注。
2.古注是阅读古书的阶梯和桥梁。
3.古注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4.古⼈注是今⼈注的源头,是今⼈注的重要依据。
5.古注有时⽐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6.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7.古书注释开创于西汉。
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的。
8.今⽂学派好阐发“微⾔⼤义”,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古⽂学派重⽂字训诂,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称“朴学”、“汉学”。
9.⽑亨《⽑诗诂训传》,郑⽞《⽑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传注》等;赵歧《孟⼦章句》,王逸《楚辞章名》,⾼诱《战国策注》、《吕⽒春秋注》。
10.三国·王肃、韦昭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骃《史记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注》,郭象《庄⼦注》,张湛《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经注》;郭璞《尔雅注》、《⽅⾔注》11.隋·刘炫《春秋左⽒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12.唐·注书进⼀步发展并取得重⼤成就,是继两汉以后的⼜⼀⾼峰期。
13.孔颖达等⼈《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传疏》,杨⼠勋《春秋⾕梁传疏》,合称“九经义疏”。
唐⼈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成就。
14.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注》,成⽞英《庄⼦疏》,李善《⽂选注》等。
《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
古书注释的类型:(⼀)诂训类以解释词义为主1.诂、训: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
诂是以今⾔释古⾔,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节词构成的词语(重⾔),并兼⾔其⽐兴意义。
2.传:传述,指传述经⽂的⽂义。
⼀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
古籍里的标注符号

古籍里的标注符号
在古籍中,标注符号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本。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注符号:
1. 句读:句读是古书中用来划分句子和句子的停顿的符号。
句读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气和节奏。
2. 注释:注释是对古书中某些词、句或者段落的理解和解释。
注释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含义。
3. 批注:批注是对古书的评价和感想。
批注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思想和情感。
4.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中用来划分句子和句子的停顿的符号。
在古籍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气和节奏。
5. 拼音:拼音是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汉字发音的符号。
在古籍中,拼音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发音。
6. 草书符号:草书符号是古书中用来表示草书的符号。
草书符号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书写方式。
以上就是在古籍中的一些常见的标注符号。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 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南为阳。”
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其中包括古今词义的变 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书在流传、抄刻过 程中的讹误,等等; 二是知识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事情离我们已 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礼仪 习俗等各方面缺乏了解。
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 依据,是今注之源。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5、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且注家大多是 皓首穷经的著名学者、训诂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 般说来切合实际,可信可靠。 6、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 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 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 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 善也。女者,未嫁之称。”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得知“窈 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 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 义项。
古书的注释和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三、古注的体例 四、古注的常用术语 五、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一.简明注释
简明注释是一种简短的古书注释,它包括有关古书的简要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例如,古代著作《左传》中记载“宋公宗恩石慧”时,可以做如下简明注释:“宋公宗恩
石慧:宋公宗孝武帝赐给臣民“恩石慧”,即让石担任慧(大夫)职务,以此来鼓励臣民孝顺父母。
”
二.阐释注释
阐释注释是一种较为详尽的古书注释,它旨在深入分析古书内文,以便熟悉书中的内容、掌握文字的意义。
例如,《史记》中记载“古
有李建成”时,可以补充如下阐释注释:“古有李建成者,清代历史
学家耿湋于《古今诗话》中记载有当时的李建成,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曾任宰相;他的主张,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的发展。
”
三.语言注释
语言注释是一种关注古书词句的古书注释,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古书语言的内涵,包括当年书面语的特殊用语、俗语和文言拟声的表达形式等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祖公受恩”时,可以补充如下
语言注释:“祖公受恩:‘受恩’是古代文言中表达‘受到恩惠’的拟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受宠’。
- 1 -。
古书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注解编辑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后人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书注解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中文名古书注解简称古注意义便于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分类传,笺,章句,集解,疏1古注的重要性2古代著名注解▪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唐代的重要注解▪宋代的重要注解▪元明时期的重要注解▪清代的重要注解3古注的分类4旧注的编排体例5旧注的内容6旧注的风格▪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清代的风格7旧注的术语8附加说明▪古书注解的作用▪旧注的体例和方法▪古书注解的内容和范围1古注的重要性编辑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释的作用:
1.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2.古注是阅读古书的阶梯和桥梁。
3.古注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4.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5.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6.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7.古书注释开创于西汉。
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
8.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简约质朴,
不离经空发,人称“朴学”、“汉学”。
9.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
羊传注》等;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10.三国·王肃、韦昭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裴骃《史记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11.隋·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
12.唐·注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是继两汉以后的又一高峰期。
13.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
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合称“九经义疏”。
唐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高成就。
14.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
《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
《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
古书注释的类型:
(一)诂训类以解释词义为主
1.诂、训: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
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
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2.传:传述,指传述经文的文义。
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
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后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
3.注:注释的通称。
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
4.笺:对经传简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发挥,对不同见解的地方加以订正。
(二)章句类
1.离章辨句,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兴于汉。
2.东汉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三)义疏类
1.疏通其义,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在唐代又称作“正
义”,也称作“疏”,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
(四)集解类
1. 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
2. 何晏《论语集解》,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庄子集释》
(五)音义类
1. 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2.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
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
(六)补注类注释
1. 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是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
宋洪兴祖《楚辞补
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古书注释的内容:
主要包括:注音、释义、释事、校勘句读,评论;此外还包括讲解语法、说明修辞、诠释典故、考证名物、考核史实、发凡起例、阐明哲学思想等。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 解字词:注音、释义、破读、文字校勘
2. 释文句:串讲句意,指出言外之意,指出比喻意义,归纳章指,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虚
词的诠释、句式的分解、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
(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 诠释成语典故
2. 考证名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