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危险场所浅析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是指公共场所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场所火灾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一些防火措施和应急处置策略,以降低公共场所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
关键词: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防火措施;应急处置一、引言公共场所火灾是指发生在人群密集、面积较大的公共场所的火灾,如商场、剧院、宾馆等。
这类火灾的特点是人员众多,逃生困难,危害性大。
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的分析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1. 火灾原因分析公共场所火灾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电气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等。
(1)电气原因:电气设备老化、短路、电线过载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2)人为原因:人为操作不当、吸烟、放火等也是公共场所火灾的常见原因。
(3)自然原因:雷电、气象条件恶劣、自然灾害等对公共场所火灾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火灾的危害性分析公共场所火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公共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的伤亡情况会非常严重。
(2)物质损失:公共场所内的设备、建筑物等都会受到破坏,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
(3)社会影响:公共场所火灾会引发广大民众的关注,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公共场所火灾的防火措施1. 加强火灾防控措施(1)加强电气安全:定期进行电气设备的检修,加强对电线电缆的监控,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
(2)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安装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设备和疏散通道等,提高公共场所的火灾防控能力。
2. 加强火灾宣传教育(1)开展防火宣传活动:组织针对公众的火灾防控知识宣讲、培训等,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2)制作防火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海报等宣传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火灾防控知识。
3. 建立应急预案(1)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根据公共场所的特点和火灾的危害性,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任务。
(2)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公共场所的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和公众的应对火灾的能力。
浅析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

浅析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摘要: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易市场、客运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此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员密集、电气负荷大,可燃装修材料多。
近些年,此类场所屡屡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住。
笔者就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公析,并结合消防监督工作的实际,对此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火灾预防对策1、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析1.1 人员聚集,应急疏散困难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大部分场所存在不同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宾馆、饭店缺少安全出口,商场、集贸市场货物挤占安全通道,客运高峰期的候车室人员拥挤,在平时检查中发现有些经营单位为了便于管理,经常锁闭部分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火灾,极容易发生拥挤而导致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1.2 用火用电量大,危险性高公众聚集场所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电气设备。
有的场所营业时间长,用电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转,处于过负荷状态,而设备及配备设施的隐患检查技术性高,难度大,有问题很难及时发现,从而使电气线路过载、使用不当造成火灾事故。
1.3 可燃装修多,火灾荷载大按规范要求,公众聚集场所室内装修,墙面采用的材料不低于B1级,顶棚采用的材料为A级。
在检查过程中,很多场所大量采用木板、纤维制品、聚氨酯等进行装修,增加了火灾荷载,有的场所棚上采用木龙骨装修,虽然采用石膏板挂面,但很难达到A级要求。
一旦发生火灾,装修材料将会起到助燃的作用。
1.4 产生大量有毒及高温烟气,不利疏散及扑救商场市场内商品种类多,大量的棉、麻、毛、化纤织物、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及高分子装修材料起火后,产生大量的烟雾,使能见度低,并且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如氰化物、一氧化碳等,使被困人员在短时间内中毒窒息,无法逃生,同时给扑救也带来极大困难。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共场所火灾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较高,因此需要加强防范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公共场所包括商场、酒店、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地铁等,人员密集,设备复杂,易引发火灾。
以下是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的分析:1.人员密集,难以迅速疏散:公共场所人员和流动量较大,疏散通道狭窄,且人员疏散时可能出现踩踏和拥挤等危险情况,造成人员伤亡。
2.电气线路设施老化,易短路:电气线路设施老化、过载,易短路引发火灾,加上强电器械等,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漏电、起火等安全隐患。
3.易引发爆炸及蔓延:一些公共场所内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发生火灾,易引发爆炸蔓延,危及周边建筑及人员安全。
对公共场所火灾的应急措施针对公共场所火灾的危险性,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应对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对公共场所火灾的应急措施:1.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通过定期排查建筑物内的安全隐患,并制定详细的人员疏散预案,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疏散人员。
2.消防器材的齐全:室内应配备消防水带、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装置等消防器材,以备发生火灾时随时使用。
3.化学灭火技术的运用:对于一些特殊场所,如舞台等,可以使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灭火。
4.高效消防设备的安装:在公共场所内应合理配置消防栓、消防水泵、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设备,以确保消防设备的高效性。
5.建筑物的防火措施:建筑物应采取防火隔烟门、防火板、防火卷帘门等措施,以抵抗火势蔓延。
总之,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较高,需要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上述措施可以在火灾发生时提高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非常必要。
办公室火灾危险性分析报告

办公室火灾危险性分析报告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办公室建筑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火灾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办公室产生了巨大威胁。
因此,本篇文章将对办公室火灾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风险评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办公室火灾的主要风险来源。
经过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可燃物质:办公室拥有大量易燃物品,如文件、纸张、木桌椅等。
这些可燃物质一旦着火可能会迅速导致火势扩大。
电器和设备:现代化的办公环境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电器和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
由于长时间使用或者老化问题导致电线老化以及短路引起火灾。
人员密集度:办公环境内人员较多且空间相对局促,当突发火灾时,疏散逃生可能会受到限制,容易导致火势蔓延和人员伤亡。
预防控制为了减少办公室火灾的发生概率以及减少潜在的风险,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控制措施:1. 火灾应急计划:每个办公室都应该建立完善的火灾应急计划,并定期进行演练。
该计划应包括明确疏散路线、设备检查、提前警报系统等内容,以保证员工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和疏散。
2. 检测报警系统:安装并保持可靠性和充分性能的烟雾探测器和火焰传感器等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及早发现火灾并自动触发警报,给人员争取更多逃生时间。
3. 电器使用安全:合理规划插座布局,避免电线交叉或过度堆积。
确保所有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检修和更换老化电线与插座。
4. 储存管理:对于易燃物品储存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应设置专门区域进行分类储存,避免交叉污染和火灾蔓延。
在储存时定期检查,并严禁在办公室使用易燃液体。
5. 员工培训意识:向所有员工提供必要的防火和安全培训,使他们了解火灾风险、危险品储存注意事项和紧急疏散程序等知识。
加强员工对于火灾控制与扑救方法的学习。
结论通过对办公室火灾危险性的分析以及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办公室发生火灾的概率,并最大程度地保护人员财产安全。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场所的火灾防控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公共场所包括商场、学校、医院、办公楼、公共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且火灾风险较高。
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通常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如商场、学校等,人员多、出入频繁,一旦发生火灾,疏散会存在困难。
2. 装修材料易燃:为了追求美观、舒适,公共场所的装修往往采用易燃的材料,如塑料、木质材料等,一旦着火容易形成火势蔓延。
3. 电气设备安全隐患:公共场所的电气设备使用频繁,存在老化、过载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短路、漏电等问题,可能引发火灾。
4. 防火措施不足:有些公共场所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火灾防控,如没有设立合适的逃生通道、灭火设备等,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危险性。
1. 完善消防设施:公共场所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雾探测器等,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火灾。
2.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公共场所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火灾防控意识,提高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3.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公共场所应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防止火灾因电气设备问题引发。
4. 保持通道畅通:公共场所应合理设置逃生通道,保持通道畅通,防止出现拥堵现象,确保人员顺利疏散。
5. 设置火灾警报器:公共场所应设置火灾警报器,一旦发生火灾,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员立即疏散。
6. 加强火灾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火灾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整改。
7. 建立火灾应急预案:公共场所应建立火灾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提前做好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准备工作。
公共场所火灾的危险性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需要我们加强火灾防控工作,完善消防设施,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定期检查电气设备,以及建立火灾应急预案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场所的火灾防控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公共场所。
然而,由于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建筑结构复杂,火灾发生和扩散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为了保障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必须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1.多人聚集的场所存在着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如影剧院、商场、体育馆等,这类场所存在着大量人员聚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复杂的建筑结构容易导致火灾扩散。
公共场所的建筑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如大堂、走廊、楼梯等,这些区域难以进行有效的隔离,一旦火灾发生,容易迅速扩散,造成巨大的损失。
3.存在着火灾隐患的区域较多。
公共场所存在着大量的电器设备,如照明设备、电梯、空调等,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或者人为操作不当,容易引发火灾。
二、公共场所火灾预防措施1.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
公共场所应当根据建筑结构和场所性质,合理配置灭火器、消火栓、防烟排烟系统等消防设施,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灭火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高效性。
2.人员培训和消防演练。
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掌握基本的灭火战斗技能和自救逃生技能,提高火灾自救的能力。
3.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公共场所应当设立专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巡查和安全监督,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三、公共场所火灾应急处理1. 第一时间报警。
一旦发现火灾,首先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向周围群众求救或推门逃生,以最快速度通知消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2. 积极组织疏散和救援。
公共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应当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并疏散到安全区域。
同时,积极进行救援和灭火工作,争取尽快扑灭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3. 做好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
公共场所应当配备专门的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现场清理、修复和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安全稳定,并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高火灾应急处理水平。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公共场所的火灾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公共场所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1. 人员密集度高:公共场所通常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如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度高,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 消防设施不完善:一些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可能不够完善,如疏散通道不畅通、灭火器材不足等,这些都会增加火灾发生后的应对困难。
3. 老旧建筑结构:一些公共场所的建筑结构较为老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结构可能无法承受,导致火势蔓延。
4. 电器设备过载:一些公共场所的电器设备可能存在过载使用的情况,这可能引发火灾。
5. 火灾隐患未消除:一些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火灾隐患,如乱拉乱接电线、用火不慎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火灾隐患。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较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强火灾防范工作,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公共场所火灾防范对策1.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对于人员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需要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包括疏散通道的设置、灭火器材的配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设等,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2. 定期检查维护:公共场所需要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3. 强化管理制度:对于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需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消防知识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灵活应对火灾紧急情况,协助疏散人员。
4. 提升电器设备安全性:对于电器设备过载的问题,需要制定规范的用电管理制度,加强对电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如定期维护、定期检测等,确保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场所的火灾风险也不断增加。
公共场所的火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往往会有大量的人员聚集,如商场、超市、剧场等,这样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增加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2. 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不够到位,如消防设施维护不及时、疏散通道堵塞等问题,容易导致火灾的蔓延和人员疏散困难。
3. 电器设备过载:公共场所往往会有大量的电器设备,如空调、灯具等,如果电器设备使用过载,容易引发火灾。
为了减少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健全消防设施:公共场所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疏散通道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2.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的火灾防范意识,增强疏散能力。
3.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公共场所应制定详细完备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这样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人员和扑灭火源。
4. 强化火灾监管执法力度:对于存在火灾安全隐患的公共场所要加强监管,及时整改,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威慑。
5. 提高建筑消防安全水平:在公共场所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建筑消防安全要求,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防火措施,确保建筑的耐火性能。
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减少火灾发生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场所火灾的危险性,并在日常的管理中加强火灾防范工作,确保公共场所的安全。
也需要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人们的火灾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公共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是,这些易燃物质是否与文献〔3〕中定义的“易燃物质—
指易燃气体、蒸汽、液体或薄雾”一致呢?这些物质是长期定量存储
还是时而量多、时而量少或一段时间没有量呢?
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在“3.1 火灾危险性分类”中表“3.1.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和表“3.1.3 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是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
GB50057-94(2000 年版)中 84 页的条文说明是按《爆炸和火灾 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3〕GB50058-92 对 GBJ57-83 中使用的 H-1、H-2、和 H-3 火灾危险环境进行了修改,分别改为 21 区、22 区
和 23 区。在文献〔3〕的条文说明中对这三个区有如下解释: “ 21 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 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材料建造的建筑物或消防负荷大于 800MJ/m2 的建筑物视为具有高火
灾危险的建筑物”,“消防负荷为 400MJ/m2~800MJ/m2 的建筑物视为具
有一般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消防负荷小于 400MJ/m2 或者只是偶尔存
有易燃物质的建筑物视为具有低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消防负荷是建
筑物内全部易燃物质的能量与建筑物总的表面积之比”。
GB50183 规定的特征
称别
液 甲 A 150C 时蒸汽的压力大于 0.1MPa 37.80C 时蒸汽压力大于 200KPa
化 甲 B 甲 A 类以外,闪点小于 280C 烃
除前外,增加了爆炸下限小于 10%的气体(体 积百分比)
乙 A 闪点在 280C 与 450C 之间
除前外增加了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 10%的气
文献〔1〕中对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大于 0.05 次/a 的......火灾危险场所”和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预计雷 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1 次/a,且小于或等于 0.05 次/a 的......火 灾危险场所”中的“火灾危险场所”缺少条文说明。为此,笔者查阅 了相关文献,对火灾危险场所进行浅析。 1 已作废的火灾危险环境分区方法
自加入 WTO 后,我国电工标准积极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接 轨,因此,在全面修订的文献〔3〕的修订件《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5〕GB50058-20xx 中说明不仅在标准名称中删去了“火灾” 字样,原第四章“火灾危险环境”也全章删除了。因此,文献〔1〕 中也删去 21/22/23/区这些对“火灾危险环境”的内容,同时指出仍 存在“火灾危险场所”,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因此可能产生对哪些建
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或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可燃物数
量等因素)将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别。这里指
的是除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爆炸危险环境的厂房和
仓库,该标准特别说明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的建筑防火
设计,应按专门的标准规定执行。
采用了 GB50016 分类方法的相关标准有: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20028—2006 中的制气车间、煤气净化 车间等。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中应用了甲、乙 类。 《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 中应用了甲、乙、丙类。 《乙炔站设计规范》GB50031—91 中将制气站房、灌瓶站房等划 为甲类。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 中应用了丁、戊类。 《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 中应用了甲、乙、戊类。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中提及 “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车库”。 《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 中应用了甲类。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中应用了 甲、乙、丙、丁、戊类。 《加氢站技术规范》GB50516—2010 中应用了甲类。 《纺织工程设计规范》GB50565—2010 中应用了甲、乙、丙、丁、 戊类。 关于甲、乙、丙、丁、戊类物质,在 GB50016 的条文说明中做了 进一步解释,在表1和表3分类举例。表2指出各类别不同物质最大 允许量(使用了与房间容积的比例和总量两项指标),如达不到此量 时“可不按物质火灾危险特征确定生产火灾危险类别”。对仓库则无
火灾危险场所浅析
王孟玮 1 关象石 2 (1.北京市丰台区气象局,北京 100071;2.北京市气象局,北京 100089) 摘要:本文对火灾危险场所进行了分析,用于确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关键词:火灾 危险场所 防雷分类 引言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GB50057-2010 的第三章“建筑物的防 雷分类”中强制性条文 3.0.2~3.0.4“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 这一大前提下,规定了爆炸危险场所可分别划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防 雷建筑物,并且在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明了火炸药及其制品的种类和 按文献〔2〕对爆炸性气体环境(0/1/2 区)、爆炸性粉尘环境(20/21/22) 的划分。
险场所分类(F0、F1、F2)及对应的建筑物防雷分类(一、二类 两种),与 GB50089 相似。
《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50154—2009 中同样 将危险场所分为 F0和 F1类,同时确定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
2.4.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该标准按汽车库、修车库和停车场内车辆的数量或车位将防火分 类分为 I~IV 类,之后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民用建筑”的 要求,规定了建筑物结构,如墙、柱、梁、楼板、吊顶等采用难燃或 不燃的等级。 3 立足于建筑物防雷分类的分析 3.1 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 文献〔1〕中 3.0.2 条第 1 款规定这些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 爆炸、爆轰对应划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3 条第 5 款规定这些建 筑物,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则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本文 2.4.2 节指出民用爆破器材工程、烟花爆竹工厂和地下覆土火 药炸药仓库(或工作间)均按 F0、F1、和 F2进行了分类,并且这 些专业标准(GB50089、GB50161、GB50154)中均已对危险建筑物进 行了防雷分类,有些尚严于 GB50057,这是允许的。如 F2类是在正 常运行时能形成火灾危险,而爆炸危险极小的场所,完全有可能被划 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但专业标准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划为第二类防 雷建筑物),只能说安全系数更大一些。 3.2 具有爆炸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22 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能形成 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3 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 的环境”。
对“可燃液体、可燃粉尘、固体状可燃物质、可燃纤维”在文献 〔3〕中进行了介绍。文献〔4〕中对“易燃物质”和“易燃气体”、 “易燃液体”、“易燃薄雾”以及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级别 A、B1、B2、 B3 进行了介绍。
筑物属“火灾危险场所”的疑意。
2 现行有效标准中对火灾危险性的分类(级)
2.1 《 雷 电 防 护
第 2 部分:风险管理》
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
在附录 C 中表 C.4 将火灾危险由“爆炸”到“高、一般、低、无”
共分为五个等级。表中注:“由易燃材料建造的建筑物或屋顶由易燃
此项规定,大概是考虑到仓库储存物质的流动性,因而无法规定吧? 对民用建筑,GB50016 根据构件的位置,如防火墙、承重墙、
柱、梁、楼板、吊顶等规定了耐火等级和必须选择的建材的燃烧特性 (如:不燃烧物、难燃烧物、燃烧物)指标,没有对火灾危险性分类。
2.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指“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储运 各种石油化工产品的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石油化纤厂或联合组成的 工厂”。在火灾危险性分类方面,属于 GB50016 中指出“当有专门的 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的专门标准。 GB50160“3 火灾危险分类”中指出:可燃气体应按可燃气体与 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体积小于 10%为甲类,体积大于或等于 10% 为乙类)分类。对液化烃(150ºC 时,蒸汽压力大于 0.1MPa 的烃类液 体及其他类似的液体,不包括液化天然气)、可燃液体按其特征(压 力或闪点)分为甲 A、甲 B、乙 A、乙 B、丙 A 和丙 B 类。对石油化工 企业中固体火灾危险性分类仍按 GB50016 中规定执行。同时规定,当 火灾危险类别最高的设备所占面积比例小于 5%,且发生事故时,不 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件或采取防火措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 险性类别较低的设备确定。 GB50160 条文说明中的表 1~表3分别为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 性分类举例、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和甲、乙、丙 类固体的危险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在《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 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 的附录 A 中对 100 种常用可燃
2.4 特殊场所火灾危险等级的分类(级) 2.4.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为合理配置除生产或储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或库 房以外“生产、使用或储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内的灭火 器,该标准将配置场所按火源(燃烧物)分为:A 类(固体物质火灾)、 B 类(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C 类(气体火灾)、D 类(金 属火灾)和E类(带电火灾)五类。同时按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数量、
气体、蒸汽的特征,如引燃温度、闪点、爆炸浓度、蒸汽密度逐一列 出,并指明了该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在《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 火规范》GB50183—2004 中对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与 GB50160 中的规定有一定差异,见表 1。
表1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差异
名 类 GB50160 规定的特征
在文献〔3〕的条文说明中,对“火灾危险环境”分区的来源有如 下介绍“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及一些主要工业国(除苏联等少数国 家外)没有有关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设计技术方面的规定,我们仍然 保留了原 GBJ58-83......的内容”。由于笔者手头没有 GBJ58-83,无 法查到 H-1、H-2、 H-3 的出处只能猜想可能是出自前苏联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