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危险场所浅析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是指公共场所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场所火灾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一些防火措施和应急处置策略,以降低公共场所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
关键词: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防火措施;应急处置一、引言公共场所火灾是指发生在人群密集、面积较大的公共场所的火灾,如商场、剧院、宾馆等。
这类火灾的特点是人员众多,逃生困难,危害性大。
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的分析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1. 火灾原因分析公共场所火灾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电气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等。
(1)电气原因:电气设备老化、短路、电线过载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2)人为原因:人为操作不当、吸烟、放火等也是公共场所火灾的常见原因。
(3)自然原因:雷电、气象条件恶劣、自然灾害等对公共场所火灾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火灾的危害性分析公共场所火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公共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的伤亡情况会非常严重。
(2)物质损失:公共场所内的设备、建筑物等都会受到破坏,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
(3)社会影响:公共场所火灾会引发广大民众的关注,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公共场所火灾的防火措施1. 加强火灾防控措施(1)加强电气安全:定期进行电气设备的检修,加强对电线电缆的监控,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
(2)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安装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设备和疏散通道等,提高公共场所的火灾防控能力。
2. 加强火灾宣传教育(1)开展防火宣传活动:组织针对公众的火灾防控知识宣讲、培训等,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2)制作防火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海报等宣传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火灾防控知识。
3. 建立应急预案(1)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根据公共场所的特点和火灾的危害性,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任务。
(2)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公共场所的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和公众的应对火灾的能力。
浅析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

浅析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摘要: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易市场、客运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此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员密集、电气负荷大,可燃装修材料多。
近些年,此类场所屡屡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住。
笔者就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公析,并结合消防监督工作的实际,对此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火灾预防对策1、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析1.1 人员聚集,应急疏散困难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大部分场所存在不同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宾馆、饭店缺少安全出口,商场、集贸市场货物挤占安全通道,客运高峰期的候车室人员拥挤,在平时检查中发现有些经营单位为了便于管理,经常锁闭部分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火灾,极容易发生拥挤而导致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1.2 用火用电量大,危险性高公众聚集场所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电气设备。
有的场所营业时间长,用电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转,处于过负荷状态,而设备及配备设施的隐患检查技术性高,难度大,有问题很难及时发现,从而使电气线路过载、使用不当造成火灾事故。
1.3 可燃装修多,火灾荷载大按规范要求,公众聚集场所室内装修,墙面采用的材料不低于B1级,顶棚采用的材料为A级。
在检查过程中,很多场所大量采用木板、纤维制品、聚氨酯等进行装修,增加了火灾荷载,有的场所棚上采用木龙骨装修,虽然采用石膏板挂面,但很难达到A级要求。
一旦发生火灾,装修材料将会起到助燃的作用。
1.4 产生大量有毒及高温烟气,不利疏散及扑救商场市场内商品种类多,大量的棉、麻、毛、化纤织物、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及高分子装修材料起火后,产生大量的烟雾,使能见度低,并且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如氰化物、一氧化碳等,使被困人员在短时间内中毒窒息,无法逃生,同时给扑救也带来极大困难。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场所的火灾防控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公共场所包括商场、学校、医院、办公楼、公共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且火灾风险较高。
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通常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如商场、学校等,人员多、出入频繁,一旦发生火灾,疏散会存在困难。
2. 装修材料易燃:为了追求美观、舒适,公共场所的装修往往采用易燃的材料,如塑料、木质材料等,一旦着火容易形成火势蔓延。
3. 电气设备安全隐患:公共场所的电气设备使用频繁,存在老化、过载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短路、漏电等问题,可能引发火灾。
4. 防火措施不足:有些公共场所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火灾防控,如没有设立合适的逃生通道、灭火设备等,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危险性。
1. 完善消防设施:公共场所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雾探测器等,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火灾。
2.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公共场所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火灾防控意识,提高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3.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公共场所应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防止火灾因电气设备问题引发。
4. 保持通道畅通:公共场所应合理设置逃生通道,保持通道畅通,防止出现拥堵现象,确保人员顺利疏散。
5. 设置火灾警报器:公共场所应设置火灾警报器,一旦发生火灾,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员立即疏散。
6. 加强火灾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火灾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整改。
7. 建立火灾应急预案:公共场所应建立火灾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提前做好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准备工作。
公共场所火灾的危险性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需要我们加强火灾防控工作,完善消防设施,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定期检查电气设备,以及建立火灾应急预案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场所的火灾防控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公共场所。
然而,由于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建筑结构复杂,火灾发生和扩散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为了保障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必须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1.多人聚集的场所存在着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如影剧院、商场、体育馆等,这类场所存在着大量人员聚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复杂的建筑结构容易导致火灾扩散。
公共场所的建筑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如大堂、走廊、楼梯等,这些区域难以进行有效的隔离,一旦火灾发生,容易迅速扩散,造成巨大的损失。
3.存在着火灾隐患的区域较多。
公共场所存在着大量的电器设备,如照明设备、电梯、空调等,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或者人为操作不当,容易引发火灾。
二、公共场所火灾预防措施1.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
公共场所应当根据建筑结构和场所性质,合理配置灭火器、消火栓、防烟排烟系统等消防设施,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灭火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高效性。
2.人员培训和消防演练。
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掌握基本的灭火战斗技能和自救逃生技能,提高火灾自救的能力。
3.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公共场所应当设立专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巡查和安全监督,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三、公共场所火灾应急处理1. 第一时间报警。
一旦发现火灾,首先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向周围群众求救或推门逃生,以最快速度通知消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2. 积极组织疏散和救援。
公共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应当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并疏散到安全区域。
同时,积极进行救援和灭火工作,争取尽快扑灭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3. 做好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
公共场所应当配备专门的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现场清理、修复和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安全稳定,并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高火灾应急处理水平。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公共场所的火灾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公共场所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1. 人员密集度高:公共场所通常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如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度高,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 消防设施不完善:一些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可能不够完善,如疏散通道不畅通、灭火器材不足等,这些都会增加火灾发生后的应对困难。
3. 老旧建筑结构:一些公共场所的建筑结构较为老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结构可能无法承受,导致火势蔓延。
4. 电器设备过载:一些公共场所的电器设备可能存在过载使用的情况,这可能引发火灾。
5. 火灾隐患未消除:一些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火灾隐患,如乱拉乱接电线、用火不慎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火灾隐患。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较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强火灾防范工作,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公共场所火灾防范对策1.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对于人员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需要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包括疏散通道的设置、灭火器材的配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设等,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2. 定期检查维护:公共场所需要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3. 强化管理制度:对于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需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消防知识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灵活应对火灾紧急情况,协助疏散人员。
4. 提升电器设备安全性:对于电器设备过载的问题,需要制定规范的用电管理制度,加强对电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如定期维护、定期检测等,确保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场所的火灾风险也不断增加。
公共场所的火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往往会有大量的人员聚集,如商场、超市、剧场等,这样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增加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2. 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不够到位,如消防设施维护不及时、疏散通道堵塞等问题,容易导致火灾的蔓延和人员疏散困难。
3. 电器设备过载:公共场所往往会有大量的电器设备,如空调、灯具等,如果电器设备使用过载,容易引发火灾。
为了减少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健全消防设施:公共场所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疏散通道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2.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的火灾防范意识,增强疏散能力。
3.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公共场所应制定详细完备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这样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人员和扑灭火源。
4. 强化火灾监管执法力度:对于存在火灾安全隐患的公共场所要加强监管,及时整改,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威慑。
5. 提高建筑消防安全水平:在公共场所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建筑消防安全要求,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防火措施,确保建筑的耐火性能。
对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减少火灾发生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场所火灾的危险性,并在日常的管理中加强火灾防范工作,确保公共场所的安全。
也需要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人们的火灾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公共环境。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常常有大量人员聚集,人员密集程度高,一旦发生火灾,逃生通道可能会被堵塞,增加事故的风险。
2.消防安全设施不完善:部分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疏散通道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火灾防控。
3.人员消防意识不强:在公共场所,很多人习惯性地忽视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对火灾防范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应急处理能力。
4.电器设备安全隐患:许多公共场所有大量电器设备,如果安装、使用不当,就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1.完善消防设施:公共场所应配备完善的灭火器材、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装置等消防设施,确保及时控制火灾。
2.加强消防安全培训:组织公共场所人员定期参与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防控能力,提前做好火灾预防和逃生准备。
3.建立火灾应急预案:公共场所应制定详细的火灾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和疏散。
4.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保持公共场所内部的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施和器材,确保其正常运行。
5.提高火灾防范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火灾防范教育,引导公众提高火灾防控的意识,增强对火灾风险的认知和警惕。
6.严格控制火灾隐患: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和监管,严格控制电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防止火灾隐患的产生。
7.灾后总结与改进:对公共场所发生的火灾事故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完善防火措施,提高火灾防控水平。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提高火灾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火灾防控工作的开展。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公共场所火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安全隐患。
对公共场所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火灾危险性的原因分析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提升公共场所火灾安全提供参考。
一、火灾危险性的原因分析1. 人员密集度高:公共场所往往人流量大,人员密集度高,一旦发生火灾,疏散、救援工作会受到较大影响。
2. 设施设备老化:一些公共场所由于历史原因或维护不力,导致建筑设施、电气设备老化,从而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 火灾隐患未及时发现和处置:一些公共场所存在着各种火灾隐患,但却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从而埋下了火灾隐患的隐患。
4. 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逃生通道:一些公共场所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逃生通道,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和逃生工作将会受到严重阻碍。
二、公共场所火灾对策措施1. 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和维护:对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好,提高火灾时的安全性。
2. 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公共场所人员的火灾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对公共场所存在的各种火灾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消除火灾隐患,提高火灾防范水平。
4. 设置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逃生通道:公共场所应设置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逃生通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疏散和逃生。
5. 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场所火灾防范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案例分析1. 上海火灾: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徐汇区一家商场发生火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后调查发现,火灾发生时商场内的消防设施未能正常使用,疏散通道被占用,消防安全隐患严重。
此次火灾暴露了商场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 北京火灾:2012年12月29日,北京市一家购物中心发生火灾,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灾危险场所浅析王孟玮1关象石2(1.北京市丰台区气象局,北京 100071;2.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摘要:本文对火灾危险场所进行了分析,用于确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关键词:火灾危险场所防雷分类引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GB50057-2010的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中强制性条文3.0.2~3.0.4“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这一大前提下,规定了爆炸危险场所可分别划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并且在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明了火炸药及其制品的种类和按文献…2‟对爆炸性气体环境(0/1/2区)、爆炸性粉尘环境(20/21/22)的划分。
文献…1‟中对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火灾危险场所”和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火灾危险场所”中的“火灾危险场所”缺少条文说明。
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对火灾危险场所进行浅析。
1已作废的火灾危险环境分区方法GB50057-94(2000年版)中84页的条文说明是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3‟GB50058-92对GBJ57-83中使用的H-1、H-2、和H-3火灾危险环境进行了修改,分别改为21区、22区和23区。
在文献…3‟的条文说明中对这三个区有如下解释:“ 21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对“可燃液体、可燃粉尘、固体状可燃物质、可燃纤维”在文献…3‟中进行了介绍。
文献…4‟中对“易燃物质”和“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薄雾”以及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级别A、B1、B2、B3进行了介绍。
在文献…3‟的条文说明中,对“火灾危险环境”分区的来源有如下介绍“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及一些主要工业国(除苏联等少数国家外)没有有关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设计技术方面的规定,我们仍然保留了原GBJ58-83......的内容”。
由于笔者手头没有GBJ58-83,无法查到H-1、H-2、 H-3的出处只能猜想可能是出自前苏联标准吧。
自加入WTO后,我国电工标准积极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接轨,因此,在全面修订的文献…3‟的修订件《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5‟GB50058-20xx中说明不仅在标准名称中删去了“火灾”字样,原第四章“火灾危险环境”也全章删除了。
因此,文献…1‟中也删去21/22/23/区这些对“火灾危险环境”的内容,同时指出仍存在“火灾危险场所”,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因此可能产生对哪些建筑物属“火灾危险场所”的疑意。
2现行有效标准中对火灾危险性的分类(级)2.1《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在附录C中表C.4将火灾危险由“爆炸”到“高、一般、低、无”共分为五个等级。
表中注:“由易燃材料建造的建筑物或屋顶由易燃材料建造的建筑物或消防负荷大于800MJ/m2的建筑物视为具有高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消防负荷为400MJ/m2~800MJ/m2的建筑物视为具有一般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消防负荷小于400MJ/m2或者只是偶尔存有易燃物质的建筑物视为具有低火灾危险的建筑物”。
“消防负荷是建筑物内全部易燃物质的能量与建筑物总的表面积之比”。
问题是,这些易燃物质是否与文献…3‟中定义的“易燃物质—指易燃气体、蒸汽、液体或薄雾”一致呢?这些物质是长期定量存储还是时而量多、时而量少或一段时间没有量呢?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在“3.1火灾危险性分类”中表“3.1.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表“3.1.3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是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或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将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别。
这里指的是除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爆炸危险环境的厂房和仓库,该标准特别说明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的建筑防火设计,应按专门的标准规定执行。
采用了GB50016分类方法的相关标准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20028—2006中的制气车间、煤气净化车间等。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中应用了甲、乙类。
《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中应用了甲、乙、丙类。
《乙炔站设计规范》GB50031—91中将制气站房、灌瓶站房等划为甲类。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中应用了丁、戊类。
《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中应用了甲、乙、戊类。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中提及“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车库”。
《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中应用了甲类。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中应用了甲、乙、丙、丁、戊类。
《加氢站技术规范》GB50516—2010中应用了甲类。
《纺织工程设计规范》GB50565—2010中应用了甲、乙、丙、丁、戊类。
关于甲、乙、丙、丁、戊类物质,在GB50016的条文说明中做了进一步解释,在表1和表3分类举例。
表2指出各类别不同物质最大允许量(使用了与房间容积的比例和总量两项指标),如达不到此量时“可不按物质火灾危险特征确定生产火灾危险类别”。
对仓库则无此项规定,大概是考虑到仓库储存物质的流动性,因而无法规定吧?对民用建筑,GB50016根据构件的位置,如防火墙、承重墙、柱、梁、楼板、吊顶等规定了耐火等级和必须选择的建材的燃烧特性(如:不燃烧物、难燃烧物、燃烧物)指标,没有对火灾危险性分类。
2.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指“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储运各种石油化工产品的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石油化纤厂或联合组成的工厂”。
在火灾危险性分类方面,属于GB50016中指出“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的专门标准。
GB50160“3火灾危险分类”中指出:可燃气体应按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体积小于10%为甲类,体积大于或等于10%为乙类)分类。
对液化烃(150ºC时,蒸汽压力大于0.1MPa的烃类液体及其他类似的液体,不包括液化天然气)、可燃液体按其特征(压力或闪点)分为甲A、甲B、乙A、乙B、丙A和丙B类。
对石油化工企业中固体火灾危险性分类仍按GB50016中规定执行。
同时规定,当火灾危险类别最高的设备所占面积比例小于5%,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件或采取防火措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险性类别较低的设备确定。
GB50160条文说明中的表1~表3分别为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和甲、乙、丙类固体的危险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在《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的附录A中对100种常用可燃气体、蒸汽的特征,如引燃温度、闪点、爆炸浓度、蒸汽密度逐一列出,并指明了该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在《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中对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与GB50160中的规定有一定差异,见表1。
表1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差异名称类别GB50160规定的特征GB50183规定的特征液化烃甲A 150C时蒸汽的压力大于0.1MPa 37.80C时蒸汽压力大于200KPa甲B 甲A类以外,闪点小于280C 除前外,增加了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体积百分比)可燃液体乙A 闪点在280C与450C之间除前外增加了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气体乙B 闪点在450C与600C之间(同GB50160)丙A 闪点在600C与1200C之间(同GB50160)丙B 闪点大于1200C (同GB50160)在《石油化工全厂性仓库及堆场设计规范》GB50475—2008中规定“储存料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GB50160的有关规定”。
2.4 特殊场所火灾危险等级的分类(级)2.4.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为合理配置除生产或储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或库房以外“生产、使用或储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内的灭火器,该标准将配置场所按火源(燃烧物)分为:A类(固体物质火灾)、B类(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火灾)和E类(带电火灾)五类。
同时按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数量、火灾蔓延速度和扑救难易程度划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和轻危险级(按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分别规定)。
在附录C和附录D中举例说明危险级。
2.4.2《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2007本文2.2节中指出,GB50016不适用于炸药、花炮厂房或仓库。
因此,民用爆破器材工程(建构筑物)的危险等级应符合本规范“3.2建筑物的危险等级”划分。
该节中使用“表3.2.2—1生产、加工、研制危险品的建筑物危险等级”“表3.2.2.—2储存危险品的建筑物危险等级”对各种危险品建筑物分为1.1~1.4级。
在“12.1电气危险场所分类”中规定如下3类:F0类:经常和长期存在能形成爆炸危险的火药、炸药及其粉尘的场所;F1类: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形成爆炸危险的火药、炸药及其粉尘的场所;F2类:在正常运行时能形成火灾危险,而爆炸危险性极小的火药、炸药、氧化剂及其粉尘的场所。
在表12.1.1—1和表12.1.1—2中逐一对应列出了物质、危险场所分类和按GB50057—94(2000年版)划定的建筑物防雷类别。
这两个表中只有第一、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没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在《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161—2009中同样将生产厂房和仓库等危险品建筑物分为1.1和1.3级。
在“12.1危险场所类别的划分”中列举了工作间和仓库中危险品名称、工作间名称,危险场所分类(F0、F1、F2)及对应的建筑物防雷分类(一、二类两种),与GB50089相似。
《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50154—2009中同样将危险场所分为F0和F1类,同时确定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
2.4.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该标准按汽车库、修车库和停车场内车辆的数量或车位将防火分类分为I~IV类,之后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民用建筑”的要求,规定了建筑物结构,如墙、柱、梁、楼板、吊顶等采用难燃或不燃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