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鉴赏
古筝音乐鉴赏的内涵与意义

古筝音乐鉴赏的内涵与意义
古筝不仅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绝美乐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的音乐,非常动人,令人唏嘘深长。
听古筝的音乐,能够让人放松疲惫的心灵,带松进入一种禅宗般的回归意境。
古筝是一种音色优美而完整的乐器,曲调丰富多彩,表现出来的气韵、动态车流非常诱人。
古筝色音,节奏明快,精湛的层次和韵律的细节,犹如文字般的连绵不绝,凸显出古筝的优雅风姿和独具特色的抒情性质,极具古风趣味。
古筝音乐的鉴赏,不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润滑、心态的推展,注入让大家都感受幸福与自在的文化理念和乐趣。
古筝琴声,传递给我们一种憧憬与梦想;古筝犹如中国文化之门,发出几道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美声,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有无尽的禅意存在于古筝音乐中。
古筝音乐的鉴赏,不仅会有不同的细节在中成立鉴赏,而且还能感受出醇厚美妙的音乐氛围。
当你听古筝,可以着它晶莹温馨的音色感受着,有一种平淡心情漂浮在心头,用全身心去体会古筝的质朴祥和的气息。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1. 引言1.1 概述古筝曲《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古典乐曲中的经典之作,被视为古筝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的曲调清新优美,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推崇。
《高山流水》曲风优美悠扬,如清泉石上流水,勾勒出高山之美、流水之清的景象,展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这首古筝曲在演奏时需要运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听众感受到高山巍峨、流水潺潺的意境。
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平,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美妙旋律和深刻内涵,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1.2 音乐风格特点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古朴典雅、清新脱俗、流畅悠扬。
这首曲子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描绘高山,音符跌宕起伏如同山势起伏,音乐节奏快速而富有变化,表现出高山的壮丽与雄伟。
而第二段则描绘流水,音符流畅柔和,如同潺潺流水,给人一种清新、悠闲的感觉。
整首曲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高山的雄伟壮丽,又表现了流水的柔和悠扬,融合了自然界的元素,传达了一种恬静雅致的美感。
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指法和拨弦技巧,清晰明快地表现出音乐的动感和韵律感。
整个曲子有着高雅的气质,展现了古筝音乐的独特魅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1.3 审美意蕴《高山流水》是古筝曲中一首极具审美意蕴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古筝曲中,通过细腻的音乐描绘和精妙的演奏技巧,传达出一种深远的美感。
审美意蕴体现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从曲调的构成到演奏技巧的运用,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曲调清亮悦耳,仿佛令人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演奏技巧则是古筝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柔和力度的控制,将音符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而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高山流水》是一首古筝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
它的音乐风格纯净古朴,展
现了中国的山水情怀,寓意深刻、富有审美意蕴。
以下将从音乐元素、形式结构、审美意
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
音乐元素方面,曲子以古琴曲原型改编,单曲面向,以E调大三度为主音。
曲子在音
域上分为高低两部分,低部分运用较多的低音和悬韵音,使曲子在意境上更具深度和广度。
曲子变化多样,通过不同的音符相互渗透,交织出层次丰富的旋律。
形式结构方面,曲子由四个旋律段组成,呈现出A-B-A-C-D-D-A-B-A-B-A的结构。
其中,A段为主部,呈现出优美、高亢的乐句,富有张力感;B段为过渡部,连接前后两部分,以变调为主要特点;C、D段为发展部,采用了升降调、多变的旋律元素,使得旋律更加多样化,曲子在和谐的基础之上更有浪漫之感。
审美意义方面,曲子的音乐风格柔美、静谧、深沉,与中国文人墨客山水意境相得益彰,寄托着中国人对大自然山水的深厚感情与向往。
在听者心灵上,曲子也能够唤起对人
生历程的反思与感悟,而且还可以引导人们进入内心深处,让人们更好地放松身心,舒缓
压力。
综上所述,《高山流水》是一首旋律优美、内蕴深厚的古筝曲,其音乐风格自然朴实、静谧含蓄,展现了中国文化所蕴涵的大自然主题和精神内核。
通过欣赏这样的音乐,人们
能够放松身心、感悟生活、修身养性,领略到正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古典音乐中非常著名的曲目,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作曲家意在通过音乐表达对大自然山水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该曲极富古典气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感和超凡境界。
曲调简练流畅,音乐旋律婉转悠扬,富有灵性,能够吸引人们的心灵深处。
我们来谈谈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
该曲以古筝为乐器,选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曲调流畅婉转,有如高山流水般的清澈,音符之间起伏变化,仿佛在演绎着大自然中山水的流淌和奔流。
整个曲子的音乐结构简练,但又不失深刻,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曲调的起伏变化,犹如山水之间的曲折起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美和神秘玄妙。
古筝曲《高山流水》所蕴涵的审美意蕴。
这首曲子以高山和流水为主题,表达了作曲家对大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古代中国文人笔下,高山和流水常常被视作高远、清澈、深邃的象征,描绘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景仰之情,也寄托了他们对理想和境界的向往。
整个曲子以慢板为主,音乐旋律缓慢流畅,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高山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幻与宁静。
通过音乐,作曲家将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超然物外的审美享受。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名字含义丰富,高山,不仅仅是对地貌的描绘,更多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象征,象征着高处隐迹的意蕴和追逐。
流水,则是中国文人追求清高境界的最好写照,也是表现水的委婉、圆润、和谐的最好诠释。
曲子不加修饰,以最朴实的音乐语言表现出高山流水的景象,表达了作曲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古筝曲《高山流水》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审美意蕴,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珍品。
这首曲子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感和超凡境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同时也让人深深体会到大自然的宏伟壮美和神秘玄妙。
通过音乐,作曲家将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幻与宁静。
谈古筝音乐鉴赏

谈古筝音乐鉴赏摘要:琴声悠扬,使学习者有高雅艺术之感并具备一门音乐艺术的专长,能开拓视野,改善协调,审美,各种能力,如创造,学古筝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
怎样使古筝学习者的身心融入古筝曲目,怎样感受古筝的音乐与感受,震撼心弦,能创造性地体验和感受古筝的名曲,对其有深刻的了解,是摆在深入了解它,这是摆在古筝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古筝;意境;听觉;音乐;鉴赏前言:作为我们国家的乐器宝库,有中国特色的古筝乐器之一,这是源于秦朝,在唐代盛行,能雅俗共融,近30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乐器。
琴的演奏变化很大,乐意表现力强,用古筝传递给听众的震撼能打动人心。
透过学习古筝的人对音乐的欣赏,帮助学者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审美体系。
让演奏者演奏古筝作品,在欣赏、分析、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炼出音乐素养,这是实施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一、古筝乐曲鉴赏的意义欣赏是以艺术表现人或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创作的审美活动。
音乐欣赏是对音乐艺术的听觉审美,而且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听觉的审美活动,由于听音乐时,人需要不断地感受音乐之美,加入深度情感体验,给予联想,并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各种心理活动;在音乐欣赏中,将音乐审美实践融入到听者的心理活动中,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也能陶冶情操。
要在欣赏中把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欣赏环节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构成并影响和完善审美能力。
表演者和创造者,想要呈现最美的乐曲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和欣赏上,换言之,优秀的演奏者和创造者,必须具有专业的、高能力的鉴赏力。
行家通过分析,比较,提炼出音乐感受。
它还显示出一个人的鉴赏力。
演奏和创作音乐的水平是决定的。
而且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往往也取决于他的音乐感受,判定一个人的音乐素养是否到位。
通过演奏者的欣赏能力,我们可以对自己音乐作品的演奏创造或表现能力的直接判断。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1.引导学生感受美因为古筝是使用五声阶定弦,这首曲子动听,故在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有效引导学生感受美,在欣赏一首古筝乐曲时,深入体味古筝创造出的美妙意境,能从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中体会,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美的存在。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的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音乐风格上来看,《高山流水》以悠扬、清澈、灵动为特点。
整首曲子旋律流畅,音符变化多样,既有高亢激越的部分,也有舒缓平和的部分。
这种音乐风格与中国山水画中“山静水动”的表现手法相呼应,使人产生一种恬静、宁神的感觉。
从审美意蕴上来看,《高山流水》以表达自然景观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大自然的崇尚之情。
音乐中的高山与流水是中国传统诗歌和绘画中常见的意象,它们被视为宏伟、壮丽、清澈、圣洁的象征。
曲中音符的起伏、流畅的旋律和变化的音色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体验到山间清风、水声潺潺的美妙。
《高山流水》还寄托了人们对于生命与命运的思考。
曲中的音符起伏有致,表现了人生的起伏、坎坷与顺利,高山与流水成为了人生的象征。
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曲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深思。
《高山流水》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意蕴,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及文化的魅力。
它通过音符、旋律和音色的变化,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崇尚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这种审美意蕴不仅在音乐中得以体现,也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无论是从音乐表现手法还是审美主题上来看,《高山流水》都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力的杰作。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这首曲子描绘了高山流水的壮美景象,并通过音乐将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音乐风格和审美意蕴两个方面对古筝曲《高山流水》进行解析和鉴赏。
一、音乐风格解析1. 旋律特点《高山流水》是一首以古筝为主要乐器的独奏曲,其旋律优美、舒缓,旋律线条流畅,音调变化丰富。
整个曲子虽然简短,但通过精巧的编曲和技巧娴熟的演奏,展现出了令人心醉的山水意境。
在演奏中,古筝演奏手法以清新婉转、婀娜多姿为主,富有弹性感和力度感。
2. 节奏韵律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节奏韵律明快流畅,既能够反映出大自然山水的宁静和流动,又能够表现出高山峻岭的雄浑和壮美。
曲子的节奏感强烈,旋律抒情而不失张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张力。
3. 音色效果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色优美而纯净,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山水风景的舒缓和高山流水的清澈。
在演奏中,古筝的音色显得清澈透明,仿若山泉,令人心旷神怡,体验高山流水的清凉和澄澈。
二、审美意蕴鉴赏《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音乐表达。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山水情怀的深沉内涵,体验到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1. 山水意境古筝曲《高山流水》以音乐表达山水之美,通过音乐语言勾勒出舒缓的山水线条和变化莫测的水流动感。
演奏时,我们仿佛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了大自然山水的宁静与威严。
2. 情感表达《高山流水》还通过音乐艺术表达出了一种恬淡优雅、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
曲子的音乐语言既有山水的沉静深邃,又有江水的流动激昂,宛若一幅山水画般的境界,让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古筝艺术鉴赏ppt课件

徐晓琳
徐晓琳(1943-)196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 学院作曲系。1983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至今。现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教授、 音乐教育系主任。曾 出版了《旋律写作基 础》、《美妙的曲式》、《蜀籁》等专著 作曲集及CD、VCD盘。在香港、新加坡举 办过个人作品音乐会。
代表作品
《黔中赋》 《情景三章》 《倚秋》 《抒情幻想曲》 《剑令》 《建昌月》 《谐》
《临安遗恨》
• 这首乐曲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 旋律素材,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 奸臣陷害,囚禁在临安(今杭州)狱 中.在赴刑场的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 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 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 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 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代表作品
秋夜思 云裳诉
云裳诉
乐曲名系以名诗《长恨歌》为素材创 作而成,曲名取自诗句“云想衣裳花 想容”,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 的流传百世的爱情故事。形象地描述 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唐玄宗与杨 贵妃之间的千般痛苦与万般悔恨。全 曲共分四个段落:“歌颂爱情”、 “兵乱事发”、“魂断马嵬坡”、 “刻骨思念”。
周煜国
周煜国(1955-)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民 族器乐系主任,作曲家、指挥家,西安音乐 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常任指挥。长期致力 于民族音乐的创作活动,多首作品在省市及 国内作曲大赛中获奖而流传于海内外,数首 作品在刊物上发表并录制为音像制品出版发 行,部分作品在省电台、电视台作专题介绍, 并在中国各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维也 纳[金色大厅]诸多国家举行首演和公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
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
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
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
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
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
”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
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
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
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
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
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
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
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
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
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
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
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
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
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
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
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
《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
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
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
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
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
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
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
《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
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
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
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
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
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
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
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
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
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
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
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
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
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
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
《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
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
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
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
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
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
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
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
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
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
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
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
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
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
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
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
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
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
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
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
《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
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
《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
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
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
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
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
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
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
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
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
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
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
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
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
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