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与计算1. 认识100以内的数,能够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3. 学习简单的竖式加减法,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4. 掌握乘法表,能够熟练背诵2至9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5. 学习除法的初步概念,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6. 学习基本的四则运算的顺序,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二、几何图形1.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

2. 学习平面图形的基本特性,如边数、角数、对称性等。

3. 掌握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4. 学习图形的组合与分割,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5. 认识立体图形,如球、立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并了解其基本特性。

三、量与计量1. 学习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习重量单位,如千克、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测量。

3. 学习容积单位,如升、毫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容积测量。

4. 学习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5. 学习货币单位,如元、角、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四、应用题1. 能够理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学习使用图表、图像等辅助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购物、时间计算等。

五、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1.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2. 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如通过已知条件推断未知信息。

3. 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多步骤计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综合练习1. 定期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2.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七、自我评价与反思1. 学会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强项和弱项。

2. 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找出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数的认识和使用:了解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学会读写个位数和两位数,初步
了解百位数和千位数。

2. 数的加法和减法: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学会用算盘进行数的运算,学习加法和
减法的口诀和交换律。

3. 位数与数位:了解个、十、百位数的位数,认识不同数位上的数代表的数值大小。

4. 数量比较和排序:学习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数量比较的关系词,通过比较大小进行排序。

5. 连续数数和推理问题:通过数梯子、数鞍座、数图形等形式的问题来进行数的推理
和数数。

6. 重量和容量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和不同容器的容量进行数量的比较,
初步了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7. 时钟的读写:学习读时钟和写时间的方法,认识到时、分两个指针的作用和关系。

8. 平面图形的认识: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图形的划分和复制。

9. 定向和方位:学习指北针的使用、简单的左右前后定向,并能够根据简单方位指示
进行移动。

10. 简单的数的应用和推理问题:通过一些简单的情景问题进行数的应用和推理,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1.只要是平均分,就是要用除法计算。

2.根据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用“除数-1”求出最大余数,用“余数+1”求出最小除数。

3.有余数的除法: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

分物品,有剩余,剩余多少余数是几,余数总比除数小。

、4.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利用和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5.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问题结果有时要用商加1。

6.排列规律问题,余数帮忙找答案。

余数是几就是第几,没有余数找最后。

7.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分四步:一商、二乘、三减、四比8.在解决“租车(船)”“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用商+1“求得的结果才是所求问题的答案。

9.在用竖式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商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10.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处理余数。

第二单元1.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按顺时针写出8个方向,依次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3.方向具有相对性,在确定方向时,首先要确定以谁为中心。

4.东对西、北对南、东北对西南、西北对东南第三单元1.个、十、百、千、万都是计算单位。

2.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4.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

5.比较大小时,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知道比出大小为止。

6.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十的数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称为近似数。

7.读数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几个连续的0都只读一个“零”。

末尾的0不读。

8.写数从高位写起,千位是几就在千位上写几,百位是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篇一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1×1=11×2=2 2×2=41×3=3 2×3=6 3×3=91×4=4 2×4=8 3×4=12 4×4=161×5=5 2×5=10 3×5=15 4×5=20 5×5=25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15.7——9的乘法口诀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篇二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重点知识归纳1、认识简单的统计表1.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2.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记录数据的方法1.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2.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可以采用画“正”字,画“√”,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没有正确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例题1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情况;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规避策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时,“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易错点2统计数据时重复统计例题2判断:针对“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小芳对全班4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一个季节;调查的结果如下表: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小芳一共调查了45人,但8+7+23+8=46人,说明调查时重复计数,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规避策略:统计数据时,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二单元知识归纳1、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2.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3.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2、除法1.除法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计算;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借助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两个乘数相同的算式除外,其中乘法算式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算式的乘数是除法算式的除数和商;2.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没有正确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及要求;例题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是正确的把分法正确的下面画上“”;错误答案:第二种下面画;正确答案:第三种下面画;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理解题意;题中要求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也就是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该是4个;第一幅图没有平均分,不合题意;第二幅图虽是平均分,但分成的是2份,也不合题意;只有第三幅图是正确的;规避策略:解决平均分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分成几份,二是要让每份同样多;易错点2没有弄清每份数和份数;例题2有6个,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在圈上圈一圈;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没有按照要求平均分,错把每份的个数当成了分成的份数;6个每2个一份,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个圈里应该有2个;规避策略: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时,要分清每份的个数和分成的份数;易错点3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判断:根据每一道乘法算式都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准确地找出题中的信息,题中的丽丽和她的2个同学合在一起是3人,而不是2人;规避策略:在用除法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找出其中隐含的信息;易错点4 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没有找出隐含的信息;把12张画片分给丽丽和她的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张错误答案:12÷2=6张答:平均每人分6张;正确答案:2+1=3人12÷3=4张答:平均每人分4张;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准确地找出题中的信息,题中丽丽和她的2个同学合在一起是3人,而不是2人;规避策略: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找出其中隐含的信息;三单元知识归纳1、对称现象及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2、平移现象1.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大小和形状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2.通过平移能够相互重合的图形的特点: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够相互重合;3、旋转现象旋转: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4、运用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只要在折好的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没有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例题1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错误答案:①②④⑤正确答案:①②④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对第⑤个图形的判断错误;第⑤个图形是平形四边形,对折后,折痕两侧的部分不能完全重合,它不属于轴对称图形;规避策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分别从不同的位置对折,只要有一种情况能完全重合,就可判断其为轴对称图形;易错点2没有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例题2填空:汽车车轮的转动是现象;错误答案:平移正确答案:旋转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物体做平移运动时,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汽车车轮是绕着轴心做圆周运动的,因此是旋转现象;规避策略:汽车在笔直的马路上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汽车车轮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易错点3没有掌握旋转的特征;例题3判断:风车转动10圈后变小了;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旋转的特征;无论风车转动多少圈,它的大小都不会发生改变;规避策略:物体在做旋转运动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四单元知识归纳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出商;2、用除法知识解决购物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提取数学信息,找到已知条件,明确问题,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解决问题并验证答案;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计算时,不能正确选用乘法口诀;例题1为下面的除法算式选择恰当的乘法口诀;45÷9 54÷9 45÷5 54÷6A.五九四十五B.六九五十四错误答案:A A B B正确答案:A B A B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混淆了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计算45÷9和45÷6时,要想口诀“五九四十五”;计算54÷9和54÷6时,要想口诀“六九五十四”;规避策略:在9的乘法口诀中,有一些积比较相近,用口诀求商时要注意区分;易错点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正确选择有用的信息;例题2有40瓶可乐,32瓶橙汁;每8瓶可乐装一箱,这些可乐能装多少箱错误答案:32÷8=4箱答:可乐能装4箱;正确答案:40÷8=5箱答:可乐能装5箱;错点警示:此题选错了条件,要把可乐装箱,却错误用橙汁数量除以每箱可乐的数量;要求可乐的箱数,应该用可乐的数量÷每箱可乐的数量;规避策略:要根据所求问题恰当地选择已知条件;易错点3忽略题中的隐含条件例题3明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8棵树,一共跑了56米,你知道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相隔多少米吗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错误答案:56÷8=7米正确答案:56÷8-1=8米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忽略了从第1棵树第8棵树之间有7段间隔这一隐含条件,误以为此处共有8段间隔;规避策略:审题要仔细,不要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五单元知识归纳1、乘除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3、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4、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中间问题”,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同级运算中,没有掌握运算顺序;例题1计算:36-27+3 18÷2×3错误答案:36-27+3 18÷2×3=36-30 =18÷6=6 =3正确答案:36-27+3 18÷2×3=9+3 =9×3=12 =27错点警示:这两道题都错在运算顺序颠倒了;第1题应先算减法;第2题应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规避策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易错点2没有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两种情况即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和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2判断:在混合运算中,一定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忽视了是否含有小括号,如果运算中含有小括号,无论小括号里面是什么运算,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规避策略:在计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易错点3没有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397-57+26错误答案:97-57+26=40+26=66正确答案:97-57+26=97-83= 14错点警示:此题错在运算顺序错误,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规避策略:在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易错点4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时没有使用小括号;例题4张奶奶家养了4只黑兔,8只白兔,把这些兔子平均放在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放几只错误答案:4+8÷4=4+2=6只正确答案:4+8÷4=12÷4=3只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列综合算式时没有使用小括号;这道题应先用加法求出一共有12只兔,再用除法求出每个笼子放几只;所以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把4+8用小括号括起来,才能保证第一步算加法;规避策略:在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小括号的作用;六单元知识归纳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1.余数:当平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下的数叫余数;2.有余数的除法: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即余数<除数;3、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先写竖式除号,再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写在除号的里面和外面,在用竖式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商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4、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利用和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5、租船问题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租船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6、周期问题1.周期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出现,这样的问题,称为周期问题;2.解决周期问题时,可以根据题中循环出现的规律列出除法算式,求出余数,再根据余数得出所求问题的答案;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 没有掌握余数表示的意义,不能正确配带单位名称;例题1有27个苹果,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错误答案:27÷5=5袋……2袋口答:可以装5袋,还剩2个;正确答案:27÷5=5袋……2个口答:可以装5袋,还剩2个;错点警示:余数是被除数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所以余数的单位名称应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规避策略: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时,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2 没有掌握除法算式中商是一位数中商的书写位置;例题2用竖式计算;35÷5=错误答案:35÷5=7正确答案:35÷5=7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商的书写位置;商7表示7个一,应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规避策略:在用竖式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商应写在被除数个位上的上面; 3 余数大于除数;例题3用竖式计算;29÷7错误答案:29÷7=3 (8)正确答案:29÷7=4 (1)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商小了,导致余数8比除数7大了,应该把商加1再除;规避策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4 没有掌握租船问题的解答方法;例题434名同学准备坐船游玩,每条小船最多坐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小船呢错误答案:34÷5=6条……4名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小船;正确答案:34÷5=6条……4名6+1=7条答:他们至少要租7条小船;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租船问题的解答方法,忽略了剩余的4名同学也要租一条小船;规避策略:在解决“租车船”“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用“商+1”求得的结果才是所求问题的答案;5 不能根据具体问题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例题5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错误答案:38÷7=5件……3个5+1=6件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正确答案:38÷7=5件……3个答:38个扣子可以钉5件上衣;错点警示: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剩余的3个扣子不够钉一件上衣,应该舍去,因此不能用“商+1”表示结果;规避策略:解决钉扣子等选择材料的问题时,如果计算后有余数,要把余数舍去,把商作为最后的答案;七单元知识归纳1、认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1.常用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数位的顺序: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2、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法1.万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10000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3.10000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数位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3、用算盘数数和记数1.算盘上的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2.用算盘记数时,要先定位再拨珠;4、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的大小比较方法:1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2位数相同时,就从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出大小为止;5、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十的数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称为近似数;6、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直接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7、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1把整百、整千数都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2可以不看整百、整千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未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8、估算解决带钱“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把已知数估成整千、整百或整十的近似数,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来解决;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 没有掌握数的组成;例题1填空:8个一和8个百组成的数是 ;错误答案:88正确答案:808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数的组成;“8个百”应该在百位上写8,“8个一”应该在个位上写8,十位上没有数,要写“0”占位;因此,这个数写作808;规避策略:写数时,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 没有正确理解数位的意义;例题2判断:727中的两个“7”表示的意义相同;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对数位的意义理解有误;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个位上的“7”表示7个一;规避策略: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代表的意义不同;3 没有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例题3光明小学大约有4257人;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没有理解近似数的含义,题中有“大约”二字,后面的人数就不应该是准确数;规避策略:万以内的整数的近似数一般是整千、整百或整十的数,也可以是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4 没有掌握整百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例题4计算:800+700=错误答案:800+700=150正确答案:800+700=1500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整百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800是8个百,700是7个百,8个百加7个百是15个百,15个百是1500;规避策略:整百数相加时,得数末尾至少有2个“0”;5 没有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例题5比较大小:3029○774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首先是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3029是四位数,而774是三位数,所以3029一定大于774;规避策略:整数比较大小时,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小的大;八单元知识归纳1、认识克及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表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2、认识千克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2.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秤称物体重量时,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几千克;3.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盘秤、弹簧秤、体重秤;3、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在估算质量时,要联系生活实际;2.在进行计算时,要把质量单位化统一后再计算;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没有正确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例题1选择:一包洗衣粉重1000 ;A.千克B.克错误答案:A正确答案:B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一定要明确: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要在头脑中形成“克”和“千克”的直观认识,这样才能结合具体物品和所给的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规避策略:选择质量单位时,可以以1个2分硬币约重1克,2袋盐重1千克为基准,以此建立质量观念;2 没有掌握比较质量的大小的方法;例题2填“>”“<”或“=”;6千克6000克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是关于数量的比较,不但要看具体的数,还要考虑单位名称;此题错在比较时,直接看数比较大小,没有考虑单位;应该先把6千克化成6000克,或者把6000克转化成6千克,统一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规避策略:比较质量的大小时,如果单位相同,可以直接比较大小;如果单位不同,应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九单元知识归纳1:三个事物简单推理1.对三种事物进行推理判断时,要找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后再判断;2.三种事物之间的推理可以借助连线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2:方格中填数的简单推理在方格里填数时,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里应填的数;依此类推填下去,就能把方格里的数填完整;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 不能根据已知信息,作出正确的推理;例题1填空:下面三位同学每人拿着一种水果,分别是桃、香蕉、梨;小丽拿的是 ,小芳拿的是 ;错误答案:香蕉梨正确答案:梨香蕉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把答案填反了;如果小丽拿的是香蕉,则小芳拿的一定是梨,与已知条件不符;小强拿的是桃,小芳拿的不是梨,就一定是香蕉;因此,小丽拿的是梨;规避策略:在进行推理时,要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应好,不要弄混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1.(千克)和(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

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 1kg=1000g.进率是1000.(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5、计算或者比拟大小时,假如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

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估量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学问点总结2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状况:(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24÷6=4(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24÷4=63、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挨次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例如: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除数 ),6是(商 );这个算式读作(42除以7等于6 )。

4、除法算式各局部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变式:被除数÷商=除数( 如何求被除数,想:除数×商=被除数。

)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重难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重难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重点)4.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4)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重点)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得到整数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 21÷5=4……1读作21除以5商4余1。

3.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4.利用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根据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

5.有余数除法应用题一定要在商和余数的后边都带上单位名称。

6.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7.(1)17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人,至少要租(5)条船。

(进一法)(2) 20米布,每6米做一套衣服,可以做(3)套衣服。

(去尾法)第三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1.数数的方法:数比较大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零散的再一个一个地数,要根据具体的数目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2.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3.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第四位是千位。

4. 1000以内数的组成:百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百,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一。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二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认识厘米和米,了解其基本单位换算。

2. 学习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 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理解“长度相同”的含义。

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1. 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

2. 掌握竖式加减法的书写格式,理解其运算过程。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差值等。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 了解角的基本概念,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2. 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3. 学习画角,如直角、锐角、钝角等。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 学习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 掌握2-6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拼图、物品组合等。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
1. 学习除法的意义,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 掌握6-9的除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分糖果、分配任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
动是平移。

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只有
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
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

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
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
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一、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二、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三、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
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四、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