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看病的-望诊

合集下载

中医望诊

中医望诊

中医望诊定义: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症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

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

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

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三、望形态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四、舌诊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外邪入侵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

(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望诊和问诊的基本内容

望诊和问诊的基本内容

望诊和问诊的基本内容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望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面色、舌象、目诊和体形。

1. 面色: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体内的病理变化。

比如,苍白可能与贫血有关,而面色发红可能是由于热病引起的。

此外,还需要注意面色是否有黄色或青色等异常变化。

2.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质红绛可能与血热有关。

3. 目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判断病情。

比如,眼睛是否红肿可能与火热有关,眼睑是否有黄色可能与黄疸有关。

4. 体形: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比如,体形消瘦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体形肥胖可能与湿热有关。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收集病史和病情资料的重要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

1. 主诉:患者将自己的主要症状和不适告诉医生,比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 现病史:医生询问患者当前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病程、病情变化、有无加重或缓解等。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3. 既往史:医生询问患者过去的病史,包括曾患何种疾病、治疗情况和效果等。

既往史对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4. 家族史:医生询问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疾病的发生,以判断是否存在遗传因素。

5. 个人史:医生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工作环境等,以了解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望诊和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和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望诊和问诊是中医独特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于精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望诊和问诊也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失神
▪ 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 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 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 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 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 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 亦属病重。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如 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观 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 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 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 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 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 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 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 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 之一。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 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 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
▪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 局部望诊:头颈、五官、皮肤、二阴 ▪ 望舌:舌体、舌苔 ▪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大便、小
便 ▪ 望小儿指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机理:假神的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 无所依附而外越,残精无所固摄而外泄,暴露出一时"好转"的 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侯。 古人比做「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假神例图→
望神——神乱
神乱:即精神错乱,神志异常,见于癫、狂、痫病人。
癫-----表情淡漠,沉默寡言,郁闷不乐,神志痴呆,喃喃 自语,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心脾两虚, 神不守舍。(阴证)
四、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姿势和动态来诊察病情的方 法。 (一)原理:
阳、热、实------躁动不安;阴、寒、虚-----喜静 懒动。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1)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 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
(2)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淡白:
面色淡白 无华,唇 舌色淡。
主:血虚 证或失血 证。
已主面 有虚色 好损淡 转。白 )气, 虚准 证头 ,明 逐润 渐, 康口 复唇 (淡 贫红 血。
白光 肾 络 面 阳, 睑 白: 虚 口 虚 主: 。 唇 浮 阳虚, 独 , 红隐 或阳 。 约 虚水 主 可 泛。 水 见
肿红 。色 脾浮
胖瘦:过胖或过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脾胃健旺;
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瘦而能食,为中焦有火; 瘦而食少,为中气虚弱。
3、体质类型
1)阴脏人 特点:偏寒、抑郁、多静。 表现:形体偏胖,容易疲劳,面色偏白。 多见阴盛、阳虚证。 2)阳证人 特点:偏热、亢奋、多动。 表现:形体偏瘦,面色偏红,畏热喜冷。 多为实证、热证。 3)平脏人 表现:胖瘦适中,寒热中和。
戴阳证:症见久病重病,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一、中医望诊的基本原理1. 望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眼神、语言、舌苔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饮食、排便、睡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疾病对人体的影响,如病程、发展趋势等。

望诊的基本原理是“形色”,即通过观察形体和面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望诊的基本内容中医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苔、眼神、口唇、气息等方面。

其中,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面色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舌苔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

眼神、口唇、气息等也都可以通过望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中医望诊的常见病症表现1. 面色(1)面色苍白:表示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失血等病症。

(2)面色黄褐: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黄疸、疟疾等病症。

(3)面色红润:表示气血旺盛,常见于发热、热病等病症。

(4)面色青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2. 舌苔(1)舌苔色白:表示表虚,常见于感冒、风热、外感等病症。

(2)舌苔色黄: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湿热病症。

(3)舌苔色黑:表示寒湿内蕴,常见于寒湿病症。

(4)舌苔色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3. 眼神(1)目光炯炯有神:表示精神饱满,常见于健康状态较好的人。

(2)目光无神:表示精神不振,常见于气血不足、病后虚脱等病症。

(3)目光呆滞:表示中风、昏迷等重病症。

4. 口唇(1)口唇红润:表示健康状态较好。

(2)口唇苍白:表示气血不足。

(3)口唇青紫:表示气滞血瘀。

5. 气息(1)气息清爽:表示健康状态良好。

(2)气息浑浊:表示寒湿内蕴、湿热内盛等重病症。

三、中医望诊的误区和注意事项1. 误区在进行中医望诊时,有些医生或患者容易出现以下误区:(1)单一误区:只看面色、舌苔等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2)片面误区:过分注重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体态、面色、舌苔、舌脉等特征,以及听诊、闻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下面是一些涉及到望诊的名词解释:
1. 脉诊:中医中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病情变化等。

2. 面色: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红色、苍白、黄色等,以及局部的色斑、斑点、黄疸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表现。

3. 舌相:观察患者的舌象,如舌色、舌形、舌苔的颜色、形态及厚薄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病机、病理变化以及脏腑功能情况的信息。

4. 口唇色泽:观察患者的唇色,如红润、苍白、发青等,以及口唇的湿润度,可了解到患者的气血、体液等方面的情况。

5. 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巩膜、晶状体等部位的变化,如发黄、充血、眼底出血等,来判断患者的肝经、心经、肾经等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望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四诊之一,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获取相关的病情信息。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1. 外貌观察:外貌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等。

2.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黄色的舌苔可能表示热病,白色的舌苔可能表示寒病。

3. 舌质:舌质是指舌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观察舌的形态、颜色、光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红可能表示热病,舌淡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4. 脉象:脉象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感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病情。

例如,浮脉可能表示表面的病变,沉脉可能表示内脏的病变。

5. 症候:中医望诊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病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症候。

症候是指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和,对应着特定的中医疾病诊断。

例如,面色苍白、舌淡白、脉虚弱可能表示气虚血虚
的症候。

总之,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判断病因、辨别病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望诊的五个内容

望诊的五个内容

望诊的五个内容望诊的五个内容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等多个方面,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下面将详细介绍望诊的五个内容。

一、望面1. 面色: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内外相通。

因此,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

例如,肝郁气滞时容易导致面色发黄或泛绿;肺气虚弱时则容易出现苍白无华的面色。

2. 神情:神情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忧虑焦虑时容易出现眉头紧锁、目光呆滞等表情;而心情舒畅时则会有笑容和轻松愉悦的神态。

3. 唇色:唇色可以反映出身体内部气血运行和代谢状态。

例如,唇红润而不发干,则说明身体气血充足、代谢正常;而唇发黑或者颜色不正常,则可能是身体内部存在问题。

1.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白色或黄色薄膜,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营养状况。

例如,苔白薄而湿润,则说明消化功能正常;苔黄厚则可能是胃肠道有炎症或者消化不良。

2. 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运行和五脏六腑的状况。

例如,舌质红而光滑,则说明气血通畅;舌质暗淡则可能是气血不足或者五脏功能异常。

三、望目1. 瞳孔:瞳孔可以反映出患者神经系统的状况。

例如,瞳孔大小不一则可能是神经系统有问题;而瞳孔放大则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

2. 眼底:眼底可以反映出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状况。

例如,视网膜动脉硬化或者出现视网膜出血,则可能是心血管系统有问题。

四、望耳1. 耳垂:耳垂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运行和五脏六腑的状况。

例如,耳垂红润则说明气血充足;而耳垂发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或者五脏功2. 耳道:耳道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肺部和呼吸系统的状况。

例如,听力下降或者耳鸣则可能是肺部有问题或者呼吸系统受到影响。

五、望身体1. 皮肤:皮肤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体质和代谢状态。

例如,皮肤干燥则可能是缺水或者代谢不良;皮肤发黄则可能是身体内部存在问题。

2. 身体形态:身体形态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四诊要点
望诊
医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病人叫做望诊。

望诊的内容很多,病人的精神、形态、面色、舌苔以及全身各部分出现的异常现象,都要通过望诊获得。

一、望神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

病人双眼灵活有神,精神不衰,表示疾病还不十分严重。

病人两眼呆板无神,精神萎弱,表情淡漠,常表示病情严重,多是虚证,应当引起特别注意。

二、望色观察病人皮肤指甲的色泽,特别是面部,叫做望色。

(一)面色潮红:多是热证(实热或虚热)。

(二)面色苍白:多是虚证,特别是血虚。

(三)面色萎黄:多是虚证,特别是脾胃虚。

(四)面色晦暗:多是虚证,特别是肾亏。

(五)黄疸:病人眼白发黄,严重的全身皮肤也发黄,多是湿热。

三、望舌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叫望舌,是中医诊病的重要内容。

(一)舌苔:正常人设上有薄薄的一层白苔。

生病后舌苔
的变化表现为舌苔增多增厚和颜色变化。

1、白苔:多是寒证。

2、黄苔:多是热证。

3、腻苔:舌苔增多而且看上去有粘糊的感觉,叫做腻苔,多是有湿。

白腻是寒湿,黄腻是湿热。

3、黑苔:黑苔多见于重病。

舌苔焦黄、舌根黑,多是热盛。

5、染色苔:由食物的颜色而使舌苔发生色泽变化,如吃过橄榄后舌苔变黑,有些药物也会出现黑苔,无诊断意义。

(二)舌质:正常人舌质淡红色,湿润,转动灵活,能自由伸出口外。

1、舌淡: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淡,是虚证,多见于血虚和阳虚。

2、舌红: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红,多是热证或阴虚。

舌红而苔黄是实热。

舌红而无苔或舌苔剥落是阴虚。

深红者多是热盛伤阴。

3、舌紫:舌紫色,或有紫斑,多是血瘀。

4、舌红起刺:多是热证。

5、舌干燥:多是热盛伤阴。

6、舌头强硬:多见于肝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