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

合集下载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解读。

(2)作者情感的把握。

(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剖析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共鸣。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用词、修辞等。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姜夔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篇1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授课方法】品读、欣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淮左名都)》。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手法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词人姜夔及其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2)分析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或某座城市的情感。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字词默写、典故理解、诗句鉴赏等方面。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背景、作者及表现手法。

2、把握本词的基本意思、蕴涵的丰富内涵。

3、通过学习本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鉴赏能力、文学素养。

4、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寻找重要形象,并感悟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师初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杨慎。

让学生听一下杨慎的诗朗诵及解释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行攻读全文,并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总结与收获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三课时: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回忆、分析、模仿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节、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第四课时:对本词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究。

让学生对当时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其与现实进行联系,探究《扬州慢》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诵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来发出自己的感悟,借此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分组讨论。

为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与其他学生的见解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接龙式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接龙式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依次发表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和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本词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理解《扬州慢》的意义和内涵。

本词语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沉淀,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等内容,来理解其所蕴含的含义和内涵。

2、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表现手法。

本词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插叙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包括文化历史方面的图片、杨慎的诗歌朗读、本词的背景介绍等,方便教师更好地诠释、阐述和演示。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教案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

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

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

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

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

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四、写作特点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

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

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

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

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五、重点难点解析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第一篇:《扬州慢》教学设计《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引得多少文人骚客怀梦,痴叹着十里春风,烟花扬州。

扬州人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唱得多少人满眼思乡泪。

徐凝来到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惹得多少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如此温婉的月光之下。

说不尽的扬州美景,道不尽的扬州风情都在诗词中得到体现,那到了南宋时期,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学习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案反馈四、预习自测1、“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题。

扬州——词的内容慢——慢词(曲调舒缓)2、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五、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南宋时姜夔眼中的扬州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请选取词中让你心动又心疼的意象或句子,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美的语言再现姜夔眼中的扬州城。

提示: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探究点二:盛唐时杜牧眼中的扬州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请搜集描写昔日扬州的作品或故事说说昔日扬州的景象。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姜夔以及南宋时期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扬州慢》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生词和难点的理解与运用。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古文句式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扬州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音韵律。

(2)学生自学生词和难点,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点,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抒情手法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扬州慢》。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自然风光或历史遗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教案备课研修2013-01-06 09:55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1、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四、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四、课文分析鉴赏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

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

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

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四、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扬州慢内容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

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

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幽寂悲凉、婉约手法用典化用、反衬五、小结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

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

“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

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