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类选题

编号论文题目

3-1 论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3-2 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3-3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3-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3-5 论鲁迅小说的:“民性改造”思想

3-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3-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3-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3-9 《故乡》与《春蚕》的比较谈

3-10 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

3-11 论胡适《尝试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12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3-13 论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3-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3-16 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3-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3-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3-19 论《新青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3-20 论五四时期的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关系3-21 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

3-22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3-23 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

3-24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3-25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3-26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3-27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

3-28 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3-29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3-30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31 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3-32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3-33 论左联对中国行动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3-34 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

3-35 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

3-36 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

3-37 论茅盾小说《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3-38 论茅盾小说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3-39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3-40 论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说

3-41 论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3-42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3-43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3-44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3-45 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

3-46 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3-47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

3-48 论王亚平等人的武狭小说创作

3-49 论曹禺戏剧的情景设置

3-50 论《雷雨》的结构艺术

3-51 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3-52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3-53 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

3-54 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

3-55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变化

3-56 论萧红小说对女性情感和名运的表现

3-57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3-58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3-59 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3-60 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3-61 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人性论和阶级论之争

3-62 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3-63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3-64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3-65 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3-66 论吴祖缃小说对乡土的表现

3-67 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3-68 论七月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3-69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3-70 论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征

3-71 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

3-72 论艾青诗歌忧郁风格

3-73 论抗战后期讽刺诗的艺术特征

3-74 论《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

3-75 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76 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

3-77 论艾芜小说的讽刺艺术

3-78 论矛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的艺术特征

3-79 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3-80 论张爱玲小说雅俗公赏的艺术特征

3-81 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

3-82 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

3-83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3-84 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风格

3-85 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

3-86 论徐吁的小说创作

3-87 论新歌剧《白毛女》

3-88 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

3-89 毛泽东诗歌思想艺术分析

3-90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3-91 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3-92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3-93 论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贡献

3-94 论闻捷的生活抒情诗

3-95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3-96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3-97 谈孙犁的散文创作

3-98 论杨朔散文创作

3-99 论秦牧散文艺术

3-100 论刘白羽散文艺术

3-101 论贾平凹散文艺术

3-102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3-103 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

3-104 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论

3-105 评梁晓声的“知青散文”

3-106 论梁晓声《雪城》的艺术特征

3-107 评叶辛的“知青小说”

3-108 评陈村的小说

3-109 评王安忆的小说

3-110 评黄蓓佳的小说

3-111 评张抗抗的小说

3-112 评张承志的小说

3-113 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3-114 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

3-115 评张玄的婚姻爱情小说

3-116 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

3-117 评张文夫的“小巷文学”

3-118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

3-119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3-120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3-121 论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

3-122 评王朔小说中当代青年形象

3-123 韩少功小说论

3-124 评铁凝的小说

3-125 论池莉的小说

3-126 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3-127 论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

3-128 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3-129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3-130 论卫慧的小说

3-131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3-132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3-133 论杨绛的小说

3-134 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3-135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3-136 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小说”3-137 评刘醒龙的小说

3-138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3-139 评迟子建的小说

3-140 余华小说论

3-141 评方方的小说

3-142 论汪曾祺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3-143 评郑万隆的小说

3-144 严歌苓的小说

3-145 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3-146 王朔小说风格浅论

3-147 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3-148 贾平凹小说中文化意识

3-149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3-150 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

3-151 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3-152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3-153 评金庸的武侠小说

3-154 评古龙的武侠小说

3-155 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

3-156 评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3-157 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

3-158 评香港作家张小娴的小说

3-159 评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

3-160 评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3-161 三毛旅游散文的审美价值

3-162 论席慕容诗歌的“时间意识”

3-163 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3-164 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意识

3-165 海外“新移居文学”研究

3-166 评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3-167 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

3-168 论公刘的诗

3-169 论食指诗歌的意义

3-170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

3-171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3-172 评顾城的诗

3-173 论杨炼诗歌的史诗意识

3-174 论海子的诗

3-175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

3-176 革命样板戏重评

3-177 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

3-178 评崔永明的女性诗歌

3-179 评韩东的诗歌

3-180 评于坚的诗歌

3-181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3-182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3-183 当代女性诗歌的自我观

3-184 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

3-185 评当代诗歌的口语话现象

3-186 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

3-187 简论当代爱情诗的审美嬗变

3-188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3-189 评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

3-190 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

3-191 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叙事性

3-192 当代小说的诗化倾向

3-193 论王小波小说

3-194 试论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3-19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

3-196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197 网络诗歌对当下诗坛的冲击

3-198 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

3-199 论史铁生散文的理趣

3-200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

3-201 论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话语

3-202 论古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3-203 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3-204 新诗诗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