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十二)语言文字运用(词语辨析语病修改语句复位标点符号)(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02 辨析并修改病句(讲)(含解析)

专题2 辨析并修改病句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语文重视率最高、题型最稳定的一道试题。
从命题走势看,辨析类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语病设题频率较高;修改类中,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是命题重点。
知识点一辨析语法类病句语法类病句,即不符合句子表达通顺的原则,在句子结构上出现语言层次混乱、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和句式杂糅等几个方面的毛病的句子。
考向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主要指句子中词语或分句的顺序不合理,即不符合语法习惯或不符合事理。
【知识储备】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如:花园里(领属性的)那(指示代词)几朵(数量词)盛开的(动词)美丽的(形容词)红色(形容词)玫瑰花(名词)被人摘走了。
状语排列顺序:目的(状语)+原因(状语)+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范围(状语)+情态(状语)+对象(状语)。
如: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特定的顺序,如果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颠倒了,就会造成逻辑顺序不当。
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虚词是帮助实词造句的,因此,虚词的修饰和限制都有特定的对象,应该放在所修饰和限制对象的前面。
如果放在后面,那么就会造成语序不当。
在一个句子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关联词,关联词表示目的、并列、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如果前后句关系颠倒,就会造成分句位置不当。
考向二搭配不当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一定的结构规律。
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这一结构规律。
搭配不当就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
搭配不当的主要类型考向三成分残缺或赘余一、成分残缺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一般的句子都有主语。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练22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病句修改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22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病句修改题)(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先锋文学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中国文学正向世界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建构起自己鲜明的形象,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A.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B.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C.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D.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
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最终被否定;同样,对信息传播也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D.如果受众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农民来说,背井离乡和抛家别亲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
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没有支撑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专题组合(十二) 打印带解析版

模块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组合(十二)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面这段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快递服务的国家标准5月1日起正式实施。
②该标准作出了“先验货后签收”“文明分拣”等决定。
③多数消费者对“新国标”表示欢迎,也有人认为“新国标”在实际执行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病句类型为词语搭配不当。
作为一种行业参照“标准”只能是作出“规定”,不能作出“决定”。
答案:②;“决定”改为“规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关统计调查显示,一、二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
环保专家分析认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
B.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C.中小学生复习资料泛滥成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而且使教学走上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
D.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句式杂糅,可以拆分为“……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回答问题应该关注语段的主要内容和空格前后的内容。
语段主要介绍我国有关筷子的习俗问题。
第一个空格前表述的内容是“筷子的习俗流传到现在”,空格后的内容表述的是有关“筷子的摆放及使用问题”,因此,空格处的内容应该是“筷子的摆放和使用要有讲究”;第二个空格,从空格后的内容分析,可知空格处应填“要会使用筷子”;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取位过高”及后文的“容易被认为笨拙”分析,可知空格处应填与不能取位过低有关的内容。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语序不当 分句位置不当
例句:这个村很好地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 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粮了。
诊断:应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 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例句: 他们不仅能够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 且能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诊断:应先“深刻领会”,再“指导工作”
四、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例: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 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达到”的宾语 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
二、搭配不当
规律小结 四、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例: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 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 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
二、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 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诊断:“5月9日”是句子的主语,“70周年”是句子的宾语 部分,二者不搭配, 可把“5月9日”去掉。
例句:在学习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但一遇到就 放弃,就逃避,这种见解是不可行的。
目 、 、 赘、 、 、 语 搭 余成 结 不
录序 配
分构合
不不
残混逻
当当
缺乱辑
一、语序不当
一、语序不当 关联词位置不当
对于“不但”“不仅”“不光”“不只”“而且”“还”“因 为”“由于”“所以”“因而”“虽然”“尽管”“固然”“即 使”“如果”“假如”“倘若”等关联词,多个分句共有的主语, 应出现在关联词前;单个分句的主语,应出现在关联词后。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辨析语病一、语感审读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语感,从语感上察觉出语病。
一般来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
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句式杂糅,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二、标志规律法有些句子本身有一定的标志词,其语病往往会出现在那些标志词之处,如果我们能把握规律,抓住标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辨析。
1.关联词(1)关联词位置是否得当。
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后面;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前面。
2.数量词(1)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是否得当。
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易产生歧义。
【典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分析:数量词“一个”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是“一个语文老师”,还是“一个问题”,不清楚,应将“一个”放在“问题”前。
(2)“减少”“降低”等词是否与倍数搭配。
【典例】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有两三万人,但今年受有关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
分析:“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约70%”或“减少了约七成”。
(3)表约数的词有没有连用。
如“约……左右”“近……左右”等连用造成语病。
【典例】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分析:“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约”“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种理解,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
3.介词(1)搭配是否得当。
遇到介词,尤其是介词和方位词(上、中、下)连用时,要判断它们搭配是否得当。
【典例】我在同学们的帮助中获得自信。
分析:应把“在……中”改为“从……中”。
(2)介词用在开头是否造成语病。
俗称的“介词吃主语”是主语残缺的一种常见的类型。
句首滥用的介词通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通过、经过”等。
【典例】通过大家的帮助,使我取得了好成绩。
2020年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全中国与新冠肺炎鏖战的紧急关头,黄冈卫健委唐主任因对疫情一问三不知而被就地免职,人们对此_____.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人命关天,大意不得。
但遗憾的是,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粗疏和轻慢。
人们的愤怒,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化,但这种情绪背后是对人命关天的敬畏。
面对人命关天,所有关于失误、疏忽的_____乃至歉意,都是苍白的,无力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基层警察_____,四处奔波,非常辛苦,让人心疼,令人敬佩。
在抗疫工作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失误或漏洞,但群众是通情达理的,话讲清楚了是能够接受的。
由于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战役,面对这些失误、漏洞和空白,我们绝不可以推诿甩锅--因为这是众目睽睽之下衡量你称职与否的一杆秤。
群众不能接受_____,不能接受揽功诿过,特别是在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情面前。
当前人们对疫病的认知已趋向统一,当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纷纷到位,当各类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物资调配就成了重中之重。
能不能做好抗疫工作,()(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拍手称快辩解夜以继日文过饰非B.拍手称快争辩夜以继日涂脂抹粉C.交口称赞辩解焚膏继晷文过饰非D.交口称赞争辩焚膏继晷涂脂抹粉(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遗憾的是,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粗疏和轻慢。
B.遗憾的是,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轻慢和粗疏。
C.遗憾的是,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轻慢和粗疏。
D.遗憾的是,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粗疏和轻慢。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复习测试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复习测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________、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________。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
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________,都来一睹其真容。
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________,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墨守成规前赴后继万人一心祸福相生B.抱残守缺继往开来万人空巷相融相生C.抱残守缺前赴后继万人一心相融相生D.墨守成规继往开来万人空巷祸福相生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词语辨析题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21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选择题(词语辨析题)(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孙犁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痕》作的序中,更是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
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
要知,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
这样的文字,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A.一语破的清贫偃旗息鼓竟是B.一针见血清苦销声匿迹不啻C.一语破的清苦偃旗息鼓竟是D.一针见血清贫销声匿迹不啻2.在下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阐释学的观点是,不再追求一个阐释的终点。
阐释不是,千方百计地搜索某一种定音的标准答案,从而结束漫长的理论。
即使某个时代的读者达成了评价一部作品的,另一个时代的阅读又可能不同的观点。
A.披沙拣金跋涉共识催生B.拨云见雾旅行共识衍生C.披沙拣金旅行见解衍生D.拨云见雾跋涉见解催生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中国文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比肩;若论文学传统的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不能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一直以丰富的作品、持久的魅力着全世界。
A.博大精深绵延相提并论滋养B.博古通今绵延齐头并进滋养C.博古通今绵亘相提并论滋补D.博大精深绵亘齐头并进滋补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莫衷一是。
A.而是标志独树一帜言人人殊B.而是标志独占鳌头言人人殊C.就是标示独占鳌头众说纷纭D.就是标示独树一帜众说纷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练(二十二) 语言文字运用(词语辨析·语病修改·语句复位·标点符号)(建议用时: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
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________,花样繁多,虽瑕瑜互见,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地“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
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
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 ),其中________出来的活力不容小觑。
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________,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也________。
“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
1.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随意表现乐此不疲至关重要B.灵活表现乐此不疲不可或缺C.灵活展现喜闻乐见至关重要D.随意展现喜闻乐见不可或缺解析:“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灵活”,善于随机应变。
“展现”,显现出;展示。
“表现”,表示出来。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喜闻乐见”,形容很受欢迎。
“至关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
“不可或缺”,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
答案:D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B.因为这种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确实已经突然兴起C.但这种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确实已经突然兴起D.因为这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确实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解析:通读材料后,不难发现,括号内和前句的关系首先是转折关系,其次根据句式一致性,前文“它说不上是……趣味”,故衔接句应为“但确实是……现象”。
答案:A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B.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C.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D.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解析:画线的句子中,有两处错误。
“片断式”“瞬间性”都是对“生活记录”特点的描述,应是“生活记录”的定语,放在“生活记录”的前面;故排除B、D两项。
“表达”与“追求”搭配不当。
“体现”与“追求”更搭配。
排除A项。
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啃艰涩的大部头小说却甘之如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
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不值得读。
而这,恐怕就是读屏与读书的区别所在。
换而言之,虽然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阅读场景的深刻改变,但通过读书沉淀思想进而形成系统思维的人生成长规律不会变。
曾经,电视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沙发土豆”的深刻担忧,而身处“读屏时代”,比蜷缩沙发带来的“肢体萎缩”更危险的,无疑是“大脑萎缩”:思维在光怪陆离中变得僵化,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
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 )。
数字化浪潮中,“会阅读”是一种能力。
对于读过万卷书的一代人来说,再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或许是一种讽刺。
但事实证明,我们不得不重新去认识和讨论阅读的意义。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反对科技进步的保守派,我非常愿意看到科技推动进步力量的成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科技的副作用保持警惕。
“能阅读”和“会阅读”是两个概念,我们的生活让前者保持了趣味性,而能塑造和培养我们的思维和精神的后者,却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应回归数字化阅读的本质属性,并对其进行辨析,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
B.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坚持认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有系统和深度。
C.我们应该树立数字时代的“大阅读观”,注意给深思考、深阅读留下空间。
D.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
解析:从上文“思维……僵化”以及成语“浮光掠影”可推出答案。
答案:D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加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
B.“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
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D.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解析:A项,表特定称谓;B项,表着重指出(强调);C项,引号中内容被作为作者的话,与例句引号相同;D项,表否定可看作反语。
答案:C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让我们对生活保持趣味性,而后者却能打造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推动文明的进步。
B.前者保持了生活对我们来说的趣味性,而后者却能塑造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推动文明的进步。
C.前者让我们的生活保持趣味性,而后者却能塑造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推动文明的进步。
D.前者让我们的生活保持了趣味性,而后者却能在我们的思维和精神进行塑造的过程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解析:A项,“打造……思维和精神”搭配不当;B项,“生活对我们来说的趣味性”主客颠倒;D项,“在……过程中”成分残缺,改为“在对……进行塑造的过程中”。
答案: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尽管我们大部分人不会自诩富翁,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如今的生活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奢侈得多。
这种奢侈生活所仰赖的基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几近败家的________,而现在这一基础早已岌岌可危。
自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观,( ),被人类开发、管理和使用是其________的宿命。
当20世纪的科学技术服务于这种自然观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也________。
土壤浸泡在化肥中、流淌在管道中的水以及各种形态的化石能源促进了人类物质的进步和人口的提高,又在科技迅猛发展、人口爆炸的情况下沦为以发展、进步、时尚、效率为名,最大限度榨取自然的手段和工具。
事实上,城市化的进程已催促着我们从田野走进流水线和格子间,那么,我们可曾记得,已有多久没有踩过雨中的乡间泥地,在泥土的芬芳中避开钻出地面的蚯蚓,和突然蹦上岸边的蛤蟆。
当你将自己关闭在城市的鸽子笼中,________等待着快递和外卖上门的时候,你可还愿意回归朴素的生活?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消费毋庸置疑一发不可收故步自封B.消耗毋庸置疑一发不可收拾足不出户C.消耗颠不可破一发不可收足不出户D.消费颠不可破一发不可收拾故步自封解析:“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消费”,泛指开销,耗费。
从语境来看,应选“消耗”。
“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颠不可破”,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
结合语境,应选“毋庸置疑”。
“一发不可收”,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易与“一发而不可收拾”混淆,前者含褒义,后者往往含贬义。
此处应选“一发不可收拾”。
“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
根据语境,应选“足不出户”。
答案:B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被认作被征服和利用的对象,人为割裂人类与其之间的联系B.无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割裂人类与自然的联系C.人为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将自然当作被征服和利用的对象D.人为地破坏和利用自然环境,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附庸物解析:从前面的语境来看,这句话的陈述对象仍然是“人类”,因此排除A项;“人为地破坏和利用自然环境”与后文内容重复,排除D项;整段文字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B项“无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的更多是自然,故B项不恰当。
答案:C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浸泡在化肥中的土壤、流淌在管道中的水以及以各种形态的化石能源促进了人类物质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B.土壤浸泡在化肥中、水流淌在管道中以及各种形态的化石能源促进了人类物质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C.浸泡在化肥中的土壤、流淌在管道中的水以及各种形态的化石能源促进了人类物质的进步和人口的提高D.土壤浸泡在化肥中、流淌在管道中的水以及各种形态的化石能源促进了人类物质的进步和人口的提高解析:“土壤浸泡在化肥中”与后文“流淌在管道中的水”结构不协调,前句要修改为“浸泡在化肥中的土壤”;“促进”与后面的“提高”不搭配,应将“提高”改为“增长”。
答案:A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
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________,难以从整体上和空间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
( )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则为空间遥感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据获取越来越便捷,多源影像被综合应用于考古研究。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的物体,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开始主要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
比如,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
2006年,我国启动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工作,但这项工作并非________。
困难之一是目前运河的不少踪迹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只留下保存在地下的遗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大运河的存在、走向?这时,遥感技术便可以________。
科学家根据遥感数据,________地制定了大运河遗址的生态保护措施。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B.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扩展到地下深层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