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笔记(完美版)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由传染源传播给易感人群并导致感染的疾病。

传染病可以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进行分类。

1. 传播途径分类(1)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食物和水传播:通过食物和水中的病原体传播,如霍乱、肠道疾病等。

(3)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4)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

2. 病原体分类(1)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肺炎、结核病等。

(2)病毒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3)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肺炎等。

(4)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等。

2.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人们可以按照国家或地区的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接种。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整洁,定期清理灰尘、消毒空气等,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

4. 做好个人防护在疫情期间,人们应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5. 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继续传播。

三、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特点和防控措施1. 流感(1)病原体:流感病毒(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3)防控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等。

2. 肺结核(1)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3)防控措施:结核病患者及时就诊和治疗、保持室内通风等。

3. 艾滋病(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等(3)防控措施:安全用针、正确使用避孕套等。

05、传染病学笔记【第五部分】

05、传染病学笔记【第五部分】

细菌性痢疾1.概述: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2.病原学:志贺菌(痢疾杆菌),G-杆菌。

分为4群47个血清型: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我国以B群和D群为主,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

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3.流行病学传染源:急、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时间较短暂,1年后免疫消失,而且各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菌痢可多次发病。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4d ,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d)1)急性菌痢:①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高热,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大便每日可十多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可逐渐转变为粘液脓血便。

体检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及时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未经治疗者可发展为慢性。

②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次数少,每日可数次,多为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腹痛轻,无明显里急后重。

病程短,3~7d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③重型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急性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排出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后期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水致外周循环衰竭。

部分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

④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可分3型: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博细速,心音低远,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b.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乙脑类似,可无消化系统症状c.混合型病死率很高2)慢性菌痢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者即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迁延不愈,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
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 (periodicity)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
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3. 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 、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 一). 临床资料
( 二). 流行病学资料
( 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2. 病原学检查
3. 特异性抗体检测
4. 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 一).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血管壁损伤
内毒素血症
---- 腹痛、脓血便
特异性体质
儿茶酚胺等
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
心肌损害
组织缺血、缺氧 血压下降 脑水肿
4、病理改变( Pathologic changes )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 2、3 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 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

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4、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6、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7、感染过程的表现:①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③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④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8、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9、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间。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则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10、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1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fay传染病笔记

fay传染病笔记

传染病学总论一、传染病学概念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及其诊断与治疗措施的学科。

研究对象是个体;使用临床医学方法。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我国古代医学家称传染病为疫疬、温疫、温病。

二、传染过程1、概念: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2、传染过程的表现:(人体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体外: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2)病原体携带状态: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

特点:①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②健康携带者:发生于隐性感染后③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后(3)隐性感染:仅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最常见的表现。

(4)潜在性感染:不能排出病原体(带状疱疹、结核球)。

(5)显性感染: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表现)①病原体的数量②病原体致病力:毒力、侵袭力③病原体特异性定位④病原体变异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2)传播途径:①空气传播:肺结核②经水、饮食传播③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爱滋病④虫媒传播:疟疾⑤土壤传播:破伤风(3)易感人群2、影响流行过程的环境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区性、季节性②社会因素四、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最基本特征;每一个传染病有特异的病原体(2)有传染性: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①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常年发病数②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③暴发: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④大流行:流行范围超出国界(4)有免疫性:人体对该传染病不再感染性(持续时间有差异)①复发:进入恢复期,原有症状再度出现②再燃:进入缓解期,体温并未降到正常而又上升③再感染:同一种传染病痊愈后,再度感染④复感染:某些传染病常在病中,同一病原体再度入侵五、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中的规律性(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人体→最初症状的这段时间(2)前驱期:潜伏期后到头疼、发热、乏力这段时间(3)发病期: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4)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传染病共有的症状(2)出疹:皮疹、黏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分布部位和先后次序有重大意义;水痘、风疹与病第1日,猩红热于第2日,伤寒于第6日;水痘的疹子分布于躯干、麻疹有Koplik斑,皮疹:耳后、面部、躯干、四肢;“水星花,莫悲伤”—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分别于123456日出疹(3)毒血症状①毒血症:毒素或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②菌血症:病原体直接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短暂)③败血症:病原体侵入血流后,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症状④脓毒血症:病原体在各组织和器官引起转移性、多发性脓肿⑤感染中毒性休克:病原体及毒素引起人体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氧、细胞损伤,引起多脏器衰竭的严重综合症。

阅读笔记系列——传染病学

阅读笔记系列——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笔记第一章总论(P1)):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2、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与免疫:(1)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

(2)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1)清除病原体: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①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②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最常见的表现。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如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排出体外),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故无传染性。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病原体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①病原体的致病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②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4、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除途径(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常见)、急性期改变5、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2)影响流行过程的2个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6、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学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03、传染病学笔记【第三部分】

03、传染病学笔记【第三部分】

流行性乙型脑炎1.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7,8,9月),儿童多见。

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2.病原学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3.流行病学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

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易感者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1:300~2000。

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

流行病学特征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80%~90%),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4.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10~14天)典型乙脑1、初期(1~3天)急起发热,体温在1-2天升至39-40℃,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嗜睡—误诊为上感。

少数可有颈强直、神志淡漠及抽搐。

2、极期(4~10天)主要表现高热、神志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1)高热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型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型者可发生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

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中枢性为主)(5)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6)循环衰竭(少见)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如下:中医执业医师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四、病原学检查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1、病机: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分期: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

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

伴高血容量综合征。

出血倾向加重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五、检查: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第四单元艾滋病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三、病理: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抗病毒指征:CD4+<0.35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或CD4+下降速率>每年0.08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病原学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二、流行病学1、传染原:SARS患者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

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五、检查:血象正常或降低。

淋巴细胞减少<0.9CD3、CD4、CD8明显降低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病原学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2、传播途径:飞沫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

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1、病机: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表现(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高热、瘀斑、休克、呼衰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

血培养+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3、混合型五、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特异性荚膜抗原+脑脊液涂片镜检六、治疗: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

不宜应用磺胺预防――可用磺胺类第七单元伤寒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

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三、病机及病理1、病机: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四、表现(一)临床分期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2、极期:2-3周。

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

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1、普通型2、轻型3、暴发型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

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胆汁培养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

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一、病原学: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痢疾杆菌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粪-口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

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重者浅表溃疡形成。

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一)急性菌痢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个/HP;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