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卑——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谈自卑感

合集下载

专业阿德勒的自卑情结

专业阿德勒的自卑情结

类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凡事希望完美满意,在现实生活中自然难免遭遇困难。

因此,阿德勒提出了另一个相对的概念,那就是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

自卑感是面对困难情景时,由无力感与无助感所交织组成的一种无法达成目标时对自己的失望心态。

形成自卑感的因素很多,童年经验、身体缺陷、能力不足等,都可能导致个人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产生后,自然会形成个人一种内在压力,使之在心理上失衡与不安。

失衡与不安的后果,就会促使个人寻求平衡,从而克服自卑感的痛苦。

阿德勒称个体的此种作为叫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因身体条件限制而有自卑感者,可在心智活动上寻求补偿;因缺乏社交能力而有自卑感者,可在体能活动上寻求补偿。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人都有短缺之处,偶尔产生自卑感,不失正常现象,自卑感能藉适度补偿予以克服,跟是合于心理健康。

惟如补偿不当,就难免形成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按阿德勒的解释,有自卑情结者,可能在行为上表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为掩饰自己缺点,不敢面对现实,终而形成退缩反应(withdrawl reaction)。

另一种是极度奋力寻求另一方面的满足,藉以掩饰因由原来缺点所造成的自卑感。

阿德勒称这种心理倾向为过渡补偿(overcompension)。

身材过矮的人取得权位时更仗势凌人者,就是过渡补偿的例子。

过渡补偿者对自己缺点之克服过犹不及,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张春新现代心理学)二、自卑与自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如果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步。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成功是自卑与补偿的完美融合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成功是自卑与补偿的完美融合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成功是自卑与补偿的完美融合心理学丨全面解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一生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阿德勒出生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在六个孩子之中排行老三。

因为哥哥是家中的模范孩子,他从小备感压力。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再加上两次被车撞的经历,让他对死亡产生了极深的恐惧。

可以说,阿德勒的一生,是与自身的自卑感对抗的一生;而他亦是在超越自我、克服自卑感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并最终创立个体心理学说,成为一代先驱。

早期,他曾经与弗洛伊德共同探讨神经症问题,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1年,阿德勒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导致两人关系破裂。

自此,阿德勒潜心研究并创立个体心理学,同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平时在生活被个体排斥的自卑感,却成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关键部分。

自卑与补偿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他认为:坚持自卑感是个体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

人生而有缺陷,因此会感到自卑;然而人又有追求完美的本能,因此,个体会因内心的压力和紧张而对自身的自卑感进行补偿,并在对自卑感的补偿过程中,选择自己通向未来的方向和道路。

可以说,自卑与积极补偿的结合,能形成个体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强大内驱力并导致成功的结果;自卑与消极补偿的结合,则导致个体只会停留自身并将努力朝身无意义甚至完全错误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小时候。

身体的弱小和思想的幼稚,使儿童必须依赖成年人才能生活,并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

而每个人都一样,都是从幼年的自卑中慢慢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补偿,或者积极或者消极地创造自我并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并强调未来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想。

所以,自卑与补偿就像跷跷板的两端,而平衡点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朝向。

积极的补偿体现了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正向解读。

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这是人们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

据此,文章分析了高校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的类别、成因及表现,并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情结追求卓越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生奋斗的动力并不是来自性本能,而是从小形成的自卑感,而且他发现自卑感在人群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而总结出以自卑感及其补偿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理论。

最初,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来源于器官缺陷(包括残疾以及身材、相貌上的缺陷),并根据器官缺陷所导致的生理补偿现象,引出了“心理补偿”和“补偿自卑”的概念。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加以补偿:一是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二是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后来他发现几乎人人都有轻重不同的自卑感,为此,他又重新解释了自卑感的来源,认为人们在儿童时代所体验的弱小无能感是自卑感的普遍来源,儿童处处不如成人,必须依赖成人,深感自己渺小无能,因而积极学习和锻炼,并常常模仿成人,以图克服自卑。

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卓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是人们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

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神经症。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的分析(一)大学生心理自卑群体的分类第一类:“经济状况不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自卑人群。

他们无论是来自边贫地区还是城市低收入家庭,或者是多子女家庭与非核心家庭,或是遭遇疾病和重大变故的家庭,其共同的特点是:家境贫寒,虽在原有的环境中还没有明显的心理落差,但到了大学,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环境的反差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与具有多方面才艺且家境良好的学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们渐渐感觉到反差的存在与不容忽视。

理学家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到我们会克服自卑去不断地追求卓越

理学家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到我们会克服自卑去不断地追求卓越

理学家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到我们
会克服自卑去不断地追求卓越
谈谈阿德勒理论
阿德勒在自卑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阿德勒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卑感会令他希望以某种方式获得肯定,从而使他获得自信和自尊心。

因此,一个人与自卑感有关的追求卓越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回应,可以给他带来信心、正能量和自尊心。

阿德勒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与自卑感有关的追求卓越中,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肯定与褒扬,更是在自我提升。

当一个人克服自卑感并勇气挑战自己,以及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时,他不仅获得了认可,也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更有能力追求梦想,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做好准备。

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克服自卑感,去不断地追求卓越,对一个人不仅仅提供了肯定与褒扬,更是积极改变,发展自己。

因此,克服自卑感,去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在获取肯定,而是一种主动式的改变、发展正能量。

只有
具备自信,意志力和积极思想,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克服自卑感,去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寻求肯定,更是为了实现以自信的能力创造价值、实现梦想。

克服自卑感,去不断追求卓越,既能让自己拥有自尊,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自己及家庭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引言《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人类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自卑感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心理理论——个体心理学。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类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启示。

2. 自卑感的根源阿德勒认为,许多人的焦虑和不满来自于内心的自卑感。

自卑感来源于人们对自己不足的感知,以及对他人的评价和比较。

无论是在童年还是成年阶段,我们都会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如果不加以解决和超越,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 探索自卑感的解决之道阿德勒认为,要解决自卑感问题,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其次,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弥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睦相处,协作共赢,从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4. 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个体心理学是阿德勒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主动性。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对,个体心理学更注重人的社会性和目标追求。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追求目标,而自卑感只是一种阻碍人们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

个体心理学通过在分析治疗过程中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卑感的根源,并鼓励个体积极面对并超越自卑感。

5. 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启示阅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自卑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负面情绪,但它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自卑感。

其次,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提醒我要重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他人和谐相处、互相支持是实现个人成长和超越自卑感的关键。

最后,个人成长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认真的努力,不断追求个人目标和提高自身品质。

?阿德勒关于自卑的理论

?阿德勒关于自卑的理论

阿德勒关于自卑的理论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

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

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

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

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

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

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

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

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

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后来,阿德勒将自卑感的范围加以扩大,提出社会自卑、心理自卑。

如一个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社会自卑。

不过,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

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

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

整个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

这就决定了人从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

这就是心理自卑。

当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对“主观的自卑”的强调时,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学的,而是心理学的了。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

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

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超越自卑》读后感1《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

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

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

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

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

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

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

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

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

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

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

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

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

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

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什么的观点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什么的观点

自卑与心理补偿是什么观点自卑与心理补偿是洛弗伊德的徒弟阿德勒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心理学的观点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一个预言,比如说失明的人会在听力上有明显的一个提高。

自卑心理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过重的自卑心理所笼罩、支配就会失去自信,影响自身潜在的才能和智慧的自我发挥,难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常处于忧郁之中,并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有了自卑心理会使人变得孤僻、忧郁、悲观、多疑,性格古怪,与别人格格不入,不合群。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怎么走出自卑的阴影,希望以下内容能给你帮助。

1、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最根本的动力。

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难免的,要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应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失败的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克服困难,向成功努力。

2、正确认识自己。

多挖掘自己的长处,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多出成绩,这样就可以不断巩固和增强自信心。

3、以勤补拙。

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勤学苦练完全可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甚至赶上或超过别人。

4、用“补偿法”保持心理平衡。

自卑者平时要多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

遇到挫折时别泄气,不要想“我不行”而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5、选择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别人来说有效的方法对自己未必适用,“东施效颦”往往事与愿违。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不必在意旁人的贬低。

贬低别人的人往往是出于妒嫉心理或其他原因。

要记住:只要你不承认自己有自卑感,谁也没有办法使你自卑。

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可以把自卑心理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例子给自卑心理的人做出榜样,愿每个有自卑心理的人都能克服自卑心理,成为生活和学习中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摘 要B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感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解释C文 章 依 据 阿 德 勒 的 个 体 心 理 学 对 自 卑 感 的 由 来D自 卑 感 的 作 用 及 生 活 风 格 与 自 卑 情 结 的 关 系 等 加 以 论述C A关键词B 阿德勒E自卑情结E补偿E生活风格 A中图分类号B 3FF A文献标识码B G A文章编号B @""@H’"’"&!""#)"!H"@%FH"%
!""#年 $月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1.23+414,5./6017.11898
第 !%卷 第 !期 &总第 ’(期) :.1-!%5.-! &;+6 5.-’()
挑战自卑
<< 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谈自卑感=
左小妮
&宁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宁夏 银川 ’?""!@)
自身 溶于社 会之 中!正 视 人 生 中 的 问 题!力 图 以 有 益 于 社 会 的 方 式 来 解 决!只 有 具 有 社 会 利 益 型 风 格 的 人 !才 能 够 充 实 而 有 意 义 地 生 活 "因 此 !这 种 具 有 社 会 兴 趣 的 生 活 风 格 是 健 康 的 (合 理 的 "
的 !因 此 要 超 越 自 卑 情 结 !就 要 形 成 正 确 的 生 活 风 格 " 阿 德 勒 把 个 人 追 求 优 越 目 标 的 方 式 称 为 生 活 风 格 !每 个 人 的优越目标 千 差 万 别!各 不 相 同!它 取 决 于 个 人 赋 予 生 活 的 意 义"阿 德 勒 描 述 了 )种 主 要 的 生 活 风 格#
$二 %适 当 补 偿 适当补偿是指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
各 种 适 当 的 补 偿 方 式 !这 时 的 自 卑 感 就 成 为 个 体 发 展 的 一 种 激 励 因 素 !推 动 他 获 取 更 大 的 成 功 " 当 读 名 人 传 记 的时候!我 们 常 常 发 现!一 些 有 严 重 身 体 缺 陷 的 人 !经 过 艰 苦 的 努 力 获 得 了 巨 大 的 成 功 "如 #左 丘 明 失 明 而 撰 写 &国 语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著 &史 记 ’" 内 蒙 古 有 一 个盲人儿童!他 对 音 乐 有 着 极 大 的 热 情!在 五 岁 时 !就 用 自 己 手 中 的 玩 具 吉 它 弹 出 了 自 己 在 录 音 机 里 听 到的曲子!现 在 他 正 在 努 力 地 学 习 钢 琴!他 的 理 想 是成为一个像朗朗那样的钢琴家"
一 D自 卑 感 的 由 来
起 初>阿 德 勒 认 为 自 卑 感 来 源 于 生 理 上 的 缺 陷C @#"’年他在K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 偿L一文 中 指 出 >有 生 理 缺 陷 的 人 往 往 有 一 种 生 理 上 的 自 卑 感 C 从 @#@"年 开 始 >他 对 自 卑 感 的 看 法 发 生 了 改 变 C他 认 为 每 个 人 一 生 下 来 就 带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自 卑 感 >即 自 卑 感 是 与 生俱来的>因 为 儿 童 的 生 存 必 须 依 赖 成 人>和 成 人 相 比 >儿 童 感 到 了 自 己 的 孱 弱 >都 体 验 着 自 卑 C他 认 为 当 人 的 能 力 D缺 陷 受 到 周 围 人 们 的 轻 视 D嘲 笑 D侮 辱 时 >自 卑 心 理 往 往 会 大 大 加 强 >若 以 畸 形 的 形 式 如 嫉 妒D暴怒D自欺欺人 等 方 式 表 现 出 来>就 会 上 升 为 I自 卑 情 结 JA!BC由 此 可 见 >阿 德 勒 将 自 卑 感 的 来 源 解 释 为 一 种 先 天 性 的 D生 来 就 有 的 感 觉 C 这 一 解 释 与 我 们 现 实 中 对 自 卑 感 的 理 解 存 在 很 大 的 不 同 >我 们 往 往 会 认 为 有的人会有自 卑 感>而 有 的 人 则 很 少 体 验 到>我 们
通 常 人 们 寻 求 补 偿 的 方 式 可 分 为 两 种>一 种 是 补 偿 不 当 >另 一 种 是 适 当 补 偿 C
&一 )补 偿 不 当 补 偿 不 当 指 的 是 缺 乏 或 过 度 补 偿>这 种 方 式 会 引 发 自 卑 情 结 >甚 至 患 有 神 经 症 C缺 乏 补 偿 是 指 个 体
$三 %回 避 型 这 样 的 人 缺 乏 必 要 的 解 决 问 题 的 信 心 !不 想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问 题 !试 图 通 过 回 避 困 难 从 而 避 免 任 何 可 能 的失败" $四 %社 会 利 益 型 这 样 的 人 能 面 对 生 活!与 别 人 合 作!为 他 人 和 社 会 服 务 !贡 献 自 己 的 力 量 !他 们 常 常 生 长 于 良 好 家 庭 ! 家庭成 员相 互帮 助(支 持!人 与 人 之 间 彼 此 理 解 和 尊 重 " +), 在 上述 )种生活风格中!前 -种生活风格把自我 与 社会和 他人对 立 起 来!甚 至 不 惜 损 害(践 踏 社 会 和 他 人 的 利 益 "阿 德 勒 将 其 视 为 缺 乏 社 会 兴 趣 的 生 活 方 式!不 利 于 人 生 中 三 大 重 要 问 题 $职 业 问 题(社 会 问 题 (爱 情 和 婚 姻 问 题 %的 解 决 !是 错 误 的 (不 合 理 的 "而 第四种生活风格的人以一种合作和建设性的姿态将
阿 德 勒 认 为 自 卑 感 既 能 摧 毁 人>也 能 塑 造 人>自 卑是每个人在追求价值和完善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
出 现 的 心 理 反 应 C 每 个 人 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自 卑 感 >它 会推动个体去追求补偿D改善处境 C A%B 阿德勒称这一 过 程 为 心 理 补 偿 >并 认 为 缺 陷 感 越 大 >自 卑 感 越 重 >寻 求 补 偿 也 越 迫 切 >因 此 有 身 体 缺 陷 的 儿 童 往 往 表 现 得 比 健 全 的 儿 童 更 好 胜 C 由 此 可 见 >自 卑 感 可 能 成 为 推 动 个体甚 至社会 发 展 的 动 力>但 也 可 能 摧 毁 人>使 其 承受巨大的痛苦C
但 在 我 们 看 来!自 卑 带 来 的 只 有 嫉 妒(愤 怒 等 一 些 消 极情绪反应!甚 至 心 灵 上 的 折 磨 和 痛 苦!而 阿 德 勒 却 辩 证 地 理 解 了 自 卑 的 作 用 !让 我 们 更 深 刻 地 理 解 了自卑感"
三 (生 活 风 格 与 自 卑 情 结
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结是由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
人 进 行 交 往 和 竞 争 的 能 力 !这 会 使 儿 童 断 绝 与 外 界 的 联 系 而 退 缩 到 自 我 的 小 天 地 里 /其 二 是 家 庭 过 分 溺 爱 和 姑 息 "由 于 父 母 和 家 人 的 娇 惯 (纵 容 !导 致 儿 童 不 但 在 遇到 问题时 不 知 如 何 处 理!毫 无 自 信!而 且 还 自 私 自 利 !一 切 以 自 我 为 中 心 /其 三 是 被 冷 落 和 忽 视 "一 个 在 家 庭 中 得 不 到 关 怀 !得 不 到 爱 的 孩 子 会 认 为 别 人 不 需要 自己!会感到 周 围 的 人!在 自 我 与 他 人 之 间 划 一 条 界 线"
$一%支配 ** 统治型 这 一 类 型 的 人 倾 向 于 支 配 和 统 治 别 人 !缺 乏 社 会 意 识 !很 少 顾 及 别 人 的 利 益 " $二 %索 取 型 这 种 类 型 的 人 相 对 被 动 !很 少 努 力 去 解 决 自 己 的 问 题 !总 依 赖 别 人 照 顾 他 们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自 卑 感 >因 为 我 们 都 发 现 自 己 所 处 的 地 位 是 我 们 希 望 加 以 改 进 的 C自 卑 感 是 指 对 自 己 持 批 判 或 否 定 的 任 何 态 度 >有 自 卑 感 的 个 体会体验到一种无能感D无力感D弱小感或恐惧感 C A@B 奥 地 利 著 名 的 心 理 学 家 阿 德 勒 经 过 多 年 的 研 究 >创 立 了 以 I自 卑 情 结 JDI补 偿 J和 I生 活 风 格 J为 核 心 概 念 的 I个 体 心 理 学J>并 对 自 卑 感 提 出 了 自 己 创 造 性 的 解 释 C本 文 将 依 据 阿 德 勒 的 个 体 心 理 学 对 自 卑 感 加 以 诠 释C
= A收稿日期B!""#H"?H@" A作者简介B左小妮&@#(%H )>女>陕西延安人>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经济与管理心理学研究C
@%F
左小妮
挑战自卑
2334年 5月
面 对 自 己 的 卑 微 !不 敢 正 视 现 实 !极 力 掩 饰 !并 放 弃 自 我 改 善 处 境 的 想 法 " 例 如 #一 位 男 大 学 生 总 觉 得 自 己 的 普 通 话 说 得 不 够 标 准 $实 际 上 还 是 不 错 的 %!认 为 自 己 没 有幽默感!觉 得 周 围 的 女 孩 不 喜 欢 他!尽 管 他 很 想 和 她们成为朋 友!但 他 很 害 怕 周 围 的 同 学 讥 笑 他! 于 是 总 一 个 人 独 来 独 往 "过 度 补 偿 是 指 个 体 为 了 摆 脱 卑 微!极力寻求 另 外 一 种 满 足!以 掩 饰 其 某 方 面 的 自 卑 感 !甚 至 不 顾 别 人 的 需 要 和 社 会 的 要 求 !妄 自 尊 大 " 例如#一位女大 学 生 对 自 我 形 象 非 常 苛 刻!总 觉 得 自 己 不 够 好 !她 希 望 自 己 成 为 一 个 完 美 的 人 "起 初 !她 发 现 自 己 的 眼 睛 有 点 斜 视!于 是 就 去 做 了 一 次 眼 部 手 术 !这 次 手 术 让 她 觉 得 自 己 的 自 卑 感 减 少 了 许 多 " 不 久 !她 又 觉 得 自 己 的 个 子 太 矮 !于 是 !她 又 暗 暗 下 决 心 要 做 增 高 手 术 !然 而 她 的 家 庭 条 件 根 本 无 力 支 撑 这 些 巨 额 的 费 用 " 在 学 校 里 她 觉 得 自 己 没 有 朋 友 !因 为 每 当 她 发 现 自 己 的 朋 友 有 缺 点 时 !她 就 不 能 忍 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