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查(4)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评估-256-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评估-256-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6-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评估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意义(一)
1、新型筛查方法-粪便DNA检测不具有的特性有()
A、检出率高
B、无创
C、方便
D、费用低[正确答案]
E、灵敏
2、()是一种肿瘤相关糖蛋白,它是胃肠和卵巢肿瘤的标志物
A、癌抗原50
B、癌抗原72-4[正确答案]
C、癌抗原242
D、癌抗原30
E、癌抗原20
3、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人口学因素
B、炎症性肠病
C、环境污染[正确答案]
D、生化方式和饮食习惯
E、有肠癌家族史
4、肿瘤标记物中中标记主要肿瘤是结直肠癌的是()
A、CA199
B、CEA[正确答案]
C、AFP
D、CA125
E、糖链抗原19-9。

消化科室知识点总结

消化科室知识点总结

消化科室知识点总结一、消化科室概述消化科室是医院内部的一个重要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胃肠道、肝脏和胰腺等消化器官疾病的医疗工作。

消化科室通常由一批专业的医生和护士组成,他们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临床经验积累,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科室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也十分发达,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饮食不洁、药物刺激等。

患者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胃酸过多等症状。

2.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溃疡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的长期使用等。

患者会出现上腹疼痛、黑便、消化不良等症状。

3. 肠炎: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肠炎、食物中毒、过敏性肠炎等。

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发热等症状。

4.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症状。

5. 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炎、药物中毒等。

患者会出现黄疸、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

6. 胆结石: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道内形成的结石,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7. 胰腺炎: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胆道阻塞、酒精中毒、胰腺结石等。

患者会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三、消化系统常见检查项目1. 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通过肠道内窥镜观察、拍照、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适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通过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3.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腹部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

4. 纤维胃镜检查:纤维胃镜检查是通过胃镜检查来观察胃黏膜的状态,包括溃疡、炎症、息肉等,也可以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评估网络版讲解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评估网络版讲解

二、肝功能检查的分析与监测
肝功能检测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肝脏生化检测
非创伤 敏感
非特异 局限
肝功能检测
? 甄别无症状人群肝功能异 常 (大约1%-4%) 问题? ? 评估肝脏疾病类型及其病 变严重程度?
? 追踪肝病进展和判断治疗 反应?
无症状患者肝脏生化检测异常问题
Air Force Recruit Study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实验室 检查及其临床评估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
? 急性胰腺炎 (淀粉酶、脂肪酶 ) ? 原发性肝癌 (AFP)胰腺癌(CA19-9) 结肠癌(CEA) ? 幽门螺杆菌检测 ? 肝功能检查 ? 肝硬化腹水检查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
Maastricht 2-2007 推荐的根除指征
消化性溃疡(不论活动或不活动,有无并发症) MALT淋巴瘤 萎缩性胃炎 胃癌切除术后 胃癌病人的一级亲属 对经检查HP阳性的FD患者,根除HP是一种合理选择
病人希望治疗(与病人的内科医生详细讨论后)
证据 等级
1a
1c 2a 3b 3b
推荐 等级
A
A B B B
5
A
Gut 2007;56:772–781
血清抗体测定
Hp感染数周后血中出现特异抗体 常检测IgG抗体 补体结合试验
抗体检测方法 凝集试验 被动血凝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最常用
血清抗体测定
? 阴性者血中也可存在交叉反应性抗体(如空肠弯曲菌感染) ? 且Hp根除后血中抗体可长时间维持在阳性水平 ? 故血清学阳性不能完全肯定患者有活动性感染,阴性也不能 排除初期的感染 ? 因此,血清学抗体的检测只能用于流行病学筛检而不能用于 临床诊断

检验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检测方法与解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

消化系统疾病涵盖了胃肠道、肝胆胰等多个器官,其中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结肠癌、肝炎等疾病。

为了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这些疾病,医学界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胃肠道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方法1.内镜检查法内镜检查法是目前胃肠道疾病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内镜设备,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到胃肠道内腔的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组织或细胞取样。

常见的内镜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和食管镜等。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胃肠道病变的存在及程度,并进行病理学的检查。

2.影像学检查法影像学检查法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透视、超声波、CT、MRI等技术对消化系统进行影像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有关病变的信息。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X线、超声波检查、胃肠道钡餐检查等。

这些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消化系统病变的形态学信息,但对于组织的细节不够清晰。

3.实验室检查法实验室检查法是通过对体液、组织、细胞等样本的化学、免疫学及生物学分析来获取相关疾病的信息。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呼气试验、粪便检查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关于病情、病程及可能的病因的综合信息。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与解读1.胃炎的检测与解读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胃炎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检查、血液检查和呼气试验等。

内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检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血液检查和呼气试验可以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化来评估胃炎的存在及程度。

2.胃溃疡的检测与解读胃溃疡是胃黏膜的溃疡形成,常见症状为胃痛和消化不良。

胃溃疡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血液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溃疡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同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血液检查可评估炎症反应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指标。

3.胃癌的检测与解读胃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二章消化系统得分:80—88分2月02日(第1讲)11月16日——得消化,定天下。

一、本章考试重点:1、食管:食管炎、食管癌。

2、胃: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

3、十二指肠肠:十二指肠肠溃疡。

二、消化系统解剖:→食管(喷门/食管下段括约肌)→胃(两门/喷门、幽门;两弯/胃大弯、胃小弯;三部/胃底部、胃体部、胃窦部)→十二指肠肠(四部/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一口/胆总管、胰管共同开口;一韧带/屈氏韧带;一括约肌/odd1括约肌)(上消化道)→空回肠(阑尾)→结肠(四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

考点:消化道空腔器官首选检查镜子;穿孔除外,用x线。

二、消化系统功能解析:胃:胃酸(盐酸)/碳酸氢盐粘膜屏障(前列腺素)/胃大弯、胃小弯;三部/胃底部、胃体部、胃窦部)消化道系统目录第1节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第2节肝脏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肝癌第3节胆道疾病: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肝外胆管结石、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癌第4节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胰腺癌第5节肠道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预激综合征、肠梗阻、结肠癌、肠结核、肠息肉第6节阑尾炎第7节直肠肛管疾病: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直肠癌第8节消化道大出血第9节腹膜炎: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第10节腹外疝:腹外疝、腹股沟斜疝第11节腹部损伤:第1节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一考点胃食管反流病一、发病机制1、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2、因素:高脂饮食、钙离子拮抗剂、咖啡。

3、高脂饮食、钙离子拮抗剂、咖啡(凶手)→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烧心。

二、临床表现1、食管内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胸痛(主要表现)。

烧心:胃酸、胃蛋白酶刺激食管,导致烧心。

2、食管外症状:咽喉部+声带改变。

三、实验室检查1、确诊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胃镜。

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与治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食道、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疾病,如胃炎、胃溃疡、便秘、肝炎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首要步骤。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如是否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

同时,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触诊、听诊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血液、尿液等样本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胰腺酶活性测定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消化系统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胃镜检查等。

这些检查方法安全无创,能够直接显示消化系统的病变情况。

4.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通过组织学和细胞学的镜下分析来确定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病理检查通常需要通过切片和染色技术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具体疾病的不同,可以使用抗酸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来控制病情。

此外,还可以应用抗炎药、止痛药、抗恶心药等来缓解症状。

2. 膳食调理膳食调理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同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膳食方案,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等。

适当的膳食调理可以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对于胃溃疡、胰腺炎等疾病尤为重要。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通过一些物理手段来改善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按摩、电疗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增加肌肉张力等,对于肠胃功能失调、腹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正常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

正常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

鼓管圆枕后上方 咽鼓管与中耳
与咽后壁之间有 一凹陷区域,称
鼓室相连。由
为咽隐窝,为鼻 于咽鼓管与鼻
咽癌的好发部位。咽部相通,故
其上方与颅底破 裂孔相邻,癌细
咽部感染易沿
胞可以扩散至颅 咽鼓管侵入鼓
内。
室,引起中耳
炎。
2. 口咽
舌会厌正中襞 腭扁桃体
会厌
会厌谷
口咽位于会厌 上缘与腭帆之 间,向前经咽 峡通口腔。其 外侧壁腭舌弓 与腭帆之间的 腭扁桃体窝内 容纳腭扁桃体
幽门括约肌的作用: 1. 节制胃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小肠; 2. 防止小肠内容物返流入胃;
五、小肠
5~7 m 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十二指肠
回肠
空肠
(一)十二指肠
形态:
“C”字型
长度:
25cm
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 上部:3-5cm
降部:7-8cm 降
水平部:10cm 部
十二指肠空肠曲
升部
舌外肌:运动舌的肌肉 改变舌的位置
单:使舌尖伸向对侧 颏舌肌
双:拉舌向前下
舌的形态、构造 舌外粘膜舌内肌 V 形界沟分根体 舌面粘膜乳头多 各有功能要牢记 轮廓菌状主味觉 触觉刺激丝丝系
一侧瘫痪:舌尖偏向瘫痪一侧
颏舌肌
(七)大唾液腺
三对大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1. 腮腺
形态 楔形
位置
外耳道前下方
(二)腹部分区
1 四分法 (quadrants) 右上腹 RUQ 左上腹 LUQ 右下腹 RLQ 左下腹 LLQ
RUQ LUQ RLQ LLQ
2 九分法
右季肋区
右外侧区 (右腰区)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疾病,涵盖了许多常见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

正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计划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流程。

一、病史采集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收集详细的病史对医生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询问病人关于疾病起始时间、症状的出现、病情发展的情况等。

例如,对于胃溃疡患者,医生可能会询问疼痛的性质、位置和出现频率等。

通过掌握病人的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并指导后续的检查和诊断。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和检查一些身体部位,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可能性。

例如,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胃癌患者可能会有腹部肿块等。

体格检查还包括对腹部的触诊、听诊等具体操作,医生可以通过这些操作进一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生化指标、感染情况、肿瘤标志物等。

例如,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来评估疾病的活动程度。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X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对消化系统内部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发现异常变化。

例如,对于胃溃疡的诊断,可以通过胃镜检查或者X线钡餐检查来观察溃疡的位置和形态。

五、组织学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的病例,组织学检查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物进行。

医生会从患者的消化系统器官中取得组织样本,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病变的严重程度等,为最终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六、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常见的检查方法,还有一些其他辅助检查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呼气测试、功能性检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查(4)消化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常规和隐血试验、肝脏生化指标、胰腺外分泌酶、肝炎病毒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筛查、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第五节病毒性肝炎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治要点病毒性肝炎是指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理学上以急性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为特征,根据病因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HAV)、乙(HBV)、丙(HCV)、丁(HEV)、戊(HEV)等型;根据病程又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诊断应首先检查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以确定为何种病毒性肝炎。

感染肝炎病毒并非一定发病,只有出现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并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诊肝炎。

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性肝炎,故而本节在介绍各种病毒性肝炎实验诊断后,重点论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要点。

1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可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患者常出现厌食、恶心、呕吐、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由发热、肝肿大并有触痛或黄疸等体征。

(一)分类诊断:主要依据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和核酸分析结果分类,四种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是:1. 急性甲肝:抗-HAV IgM是急性甲肝的确诊指标,抗-HAVIgG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2. 急性乙型肝炎:HBsAg和HBV DNA阳性,抗-HBc IgM阳性,但抗HBcIgG阴性。

3. 急性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抗-HCV阳性或阴性;或抗-HCV由阴转阳。

急性戊型肝炎:抗-HEV IgM、IgG任一项阳性都可以诊断急性戊型肝炎。

图1. 四种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流程(此图源自Thomas临床诊断学)(二)肝脏生化异常:早期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但各型肝炎的血清ALT变化并非一致。

甲型肝炎时,ALT经常在感染2~3周开始升高;在8~12周内可降至参考范围。

乙型和丙型肝炎时,血清ALT缓慢上升、缓慢下降,降至100~200U/L 时常可迁延一段时间,需2~3个月或更长时间才恢复正常。

如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急性病变可能向慢性发展。

血清ALT升高幅度多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两者也不一定成正比关系。

急性重症肝炎(爆发性肝炎)病人肝细胞广泛坏死,不能合成转氨酶,以至血清中酶活性降低,而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呈“酶-胆分离”现象,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为最敏感,而反映损伤程度时AST 较为敏感。

当肝细胞损伤较严重时,m-AST释放入血液循环中,AST/ALT>1。

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时比值可降至0.56,至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

2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及肝损伤,病程超过半年以上。

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毫无症状或轻微不适,又可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为最常见,实验诊断可出现以下多方面的异常。

(一)血清生化检测异常1. 血清转氨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功能异常程度伴随慢性肝炎病情起伏而变化,转氨酶异常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实验检查的唯一异常指标。

而在慢性活动性肝炎,由于肝实质有碎屑状或桥连坏死,所以血清转氨酶异常的程度较慢性迁延性肝炎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在活动期,转氨酶常持续或反复升高,多高于参考范围的3~5倍,ALT一般大于AST,AST/ALT<1.0。

如果m-AST持续升高,说明肝损害继续进行,有迁延可能。

定期测定转氨酶有助于判断肝内病变的活动性和程度。

2.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在反映慢性肝炎及其病变活动时较转氨酶敏感。

GGT75%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

当慢性肝炎有活动性病变时,诱导微粒体酶合成增加。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ALT活性已降至参考范围后,如发现GGT活性持续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即使ALT活性不增加,如GGT持续不降,在排除胆道疾病情况下,提示病变仍在活动;慢性迁延性肝炎GGT轻度增高;慢性活动性肝炎GGT 明显增高。

3.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缺乏肝脏特异性,胆汁淤积刺激ALP 合成,其升高的肝源性需通过γ-GT或ALP同工酶水平升高加以确认。

临床上常借助ALP的动态观察来判断病情发展、预后和疗效评估。

4. 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损害严重。

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损害越严重,血清总胆红素越高,结合胆红素可持续升高。

肝衰竭患者TBil可>171 μmol/L,或每天上升>17.1 μmol/L。

5. 血清蛋白质:(1)白蛋白:急性病毒性肝炎时,由于病程短,对白蛋白合成影响不大,甚或相当严重时仍在参考范围之内;但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时,由于肝细胞的损坏和代谢障碍,白蛋白合成明显下降,并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白蛋白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比。

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更为常见。

(2)球+白:爆发性肝坏死时,α2和β球蛋白可有显著下降;急性肝脏疾病时,γ-球蛋白一过性升高,而在慢性肝炎时持续性增高。

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及预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γ-球蛋白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时γ-球蛋白呈轻、中度升高,若γ-球蛋白增高达40%时提示预后不佳。

(3)免疫球蛋白: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急性肝炎时,IgG和IgM仅轻度增高;IgA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增高。

6.肝纤维化无创实验诊断(1)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APRI是基于慢性HCV感染者数据研发的用于评估HCV相关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AST/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100]/血小板计数(×109/L),成人APRI≥2提示存在肝硬化,APRI<1则排除肝硬化。

但近期研究提示,该指数用于评估HBV相关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较低。

(2)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FIB-4是基于慢性HCV感染者数据研发的,用于评估HCV相关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年龄(岁)×AST(IU/L)/[血小板计数(×109/L)×],FIB-4≥3.25诊断肝纤维化和肝脏炎症分级Metavir评分≥F3,FIB-4<1.45排除Metavir评分≥F3。

近期研究提示,慢性HBV感染者以FIB-4≥3.25诊断Metavir评分≥F3的特异度为97%[76],>30岁人群中FIB-4≤0.70排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6%。

(二)肝炎病毒学检测1.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1)抗-HCV抗体:抗HCV阳性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可用于HCV感染者的筛查。

抗体阳性应进一步进行HCV-RNA 检查。

(2)HCV-RNA检测:HCV-RNA阳性是确认当前感染HCV的直接证据,是丙肝病毒复制指标,可明确患者是否有现症感染。

HCV-RNA阳性是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针(3)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特异性DAA方案治疗的感染者,需要先检测基因型2.丁型肝炎病毒检测(1)抗HDV-IgG阳性见于HBsAg阳性者,是诊断丁型肝炎的可靠指标,即使HDV感染终止后仍可持续多年。

(2)需要同时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和HBV DNA。

丁型肝炎病毒HDV 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表现为HDV、HBV同时或重叠感染.HDV感染常可导致HBV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病情恶化、因此在暴发型肝炎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病因,其病毒学指标包括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检测二类(1)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HBV的抗原复杂,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

常用的有5种血清免疫标志物,即乙肝五项(“两对半”)。

其中,HBsAg、HBeAg 是HBV所特有的蛋白成分,抗-HBs、抗-HBe和抗-HBc为人体针对HBV 侵入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表1简要地列出5种血清免疫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表2列出了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表1.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种类及其病毒学含义表2.乙肝“两对半”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HBV-DNAHBV-DNA即是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

HBV-DNA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急性乙肝病毒复制,比HBeAg更准确;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反应【正常值参考范围】一般采用PCR的方法来进行定量检查,一般用对数来表示,正常值以低于检测下限表示。

定量检查值分为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拷贝/毫升,或是IU/毫升。

【临床意义】乙肝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二对半检测),而定量检测HBV DNA可以检测乙肝病毒本身,发现血清中乙肝病毒存在与复制的直接标志,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管理,判断乙肝感染的病毒复制水平、制定恰当的诊疗方案。

在开始抗病毒治疗之后,通过监测HBV DNA水平,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毒学应答水平。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载量降得越低越好,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

为此,我国2019年版的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使用进口高敏检测试纸(检测下限≤20IU/ml)检测乙肝病毒DNA。

3、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临床诊治方案(一)临床诊断要点根据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影像学、病理学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我国2019年乙肝防治指南制定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以下几种状况的诊断标准:1. 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

本期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较轻,HBV DNA定量水平较高(通常>2×107IU/mL),血清HBsAg较高(通常>1×104IU/mL)、HBeAg阳性,但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

在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情况下,应结合年龄、病毒水平、HBsAg 水平、肝纤维化无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

2. 慢性乙型肝炎(CHB):包括(1)HBeAg阳性CHB本期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其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 定量水平较高(通常>2×104IU/mL),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G2/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