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
粪便镜检实验报告

粪便镜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粪便镜检,对病人的肠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寻找异常情况,并据此提供医生诊断参考。
实验背景粪便镜检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粪便中的形态学、细菌、寄生虫、寄生虫卵等,可以提供对肠道健康状况的评估。
粪便样本的提取简单方便,可以在临床一线广泛应用。
实验步骤1.收集粪便样本: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晨起第一次排便的粪便样本。
2.准备显微镜和玻片:确保显微镜和玻片干净无尘。
3.取少量粪便样品:用无菌棉签取少量粪便置于玻片上。
4.涂布粪便样品:使用另一块干净无菌玻片将粪便样品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5.固定样品:待样品涂布干燥后,用火炬轻轻加热玻片固定样品。
6.涂染药液:在固定的粪便样品上滴加适量染色液,如甲苏林酸染色液。
7.镜检观察:将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分别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样品。
实验结果经过镜检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形态学:粪便样品中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2.细菌:对粪便样品中的细菌进行观察和统计。
3.寄生虫:对粪便样品中的寄生虫进行观察和鉴定。
4.寄生虫卵:对粪便样品中的寄生虫卵进行观察和统计。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形态学异常:观察到粪便样品中出现异常颜色、形状或质地,可能与肠道疾病相关,如胃肠道感染等。
2.异常细菌:如果在粪便样品中观察到异常细菌,可能表示肠道存在感染或菌群失衡情况。
3.寄生虫感染:观察到粪便样品中存在寄生虫,可能意味着肠道寄生虫感染,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寄生虫卵异常:发现粪便样品中异常寄生虫卵的存在,也是肠道健康问题的指示。
结论通过粪便镜检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粪便样品中的形态学、细菌、寄生虫、寄生虫卵等指标,初步评估肠道的健康状况。
根据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进一步指导疾病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1] 《医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年。
[2] Smith AC, et al. Fecal Examin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18, 52(4): 327-333.。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出血等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旨在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二、检查方法:1. 收集粪便样本:在患者排便后,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避免将尿液、水或其他杂质混入样本中。
2. 样本处理:将粪便样本送至实验室后,实验室技术人员会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样本离心、稀释、染色等。
3. 检测指标: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指标的检测:- 外观:观察粪便的颜色、质地、形状等特征。
- pH值:评估粪便的酸碱度,正常范围为5.5-7.5。
- 隐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用于筛查消化系统出血情况。
- 糖类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糖类,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糖类的吸收情况。
- 脂肪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脂肪,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脂肪的吸收情况。
- 寄生虫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寄生虫片段,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
- 细菌培养:将粪便样本进行培养,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感染。
三、检查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结果及其可能的解释:1. 外观异常:如颜色异常(如黑色、红色等)、质地异常(如稀便、硬便等)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2. pH值异常:酸碱度异常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酸减少等问题有关。
3. 隐血试验阳性: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出血,如胃溃疡、结肠癌等。
4. 糖类检测异常:异常结果可能与糖尿病、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问题相关。
5. 脂肪检测异常:异常结果可能与胰腺疾病、胆囊疾病等问题有关。
6. 寄生虫检测阳性:阳性结果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阿米巴病等。
7. 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结果可能表明存在细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等。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道是否存在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检查目的:粪便化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二、检查方法:1. 收集粪便样本:患者需要在收集粪便样本前进行肛门卫生,以避免样本受到污染。
可以使用专用的粪便收集器或者干净的容器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2. 样本处理:将收集到的粪便样本放入干燥、清洁的容器中,并尽快送至医院实验室进行处理。
3. 化学分析:实验室技术人员将粪便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 隐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的潜血,可以帮助筛查消化道出血、肿瘤等疾病。
- 脂肪检测: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脂肪的吸收情况,可以帮助诊断脂肪吸收不良等疾病。
- 糖类检测:用于检测粪便中的糖类含量,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肠道吸收障碍等疾病。
- 蛋白质检测: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蛋白质的吸收情况,可以帮助诊断蛋白质消化不良等疾病。
- pH值检测:用于评估粪便的酸碱度,可以帮助判断消化道的功能状态。
4. 结果解读:医生将根据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不同的检测项目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医生会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项目进行解读。
三、注意事项:1. 收集样本时要避免污染,可以使用专用的粪便收集器或者干净的容器进行收集。
2. 送检样本要尽快送至医院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样本质量的变化。
3. 在检查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有关的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4. 检查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不要自行诊断和治疗。
四、检查结果解读:1. 隐血试验:- 阴性:表示粪便中没有潜血,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低。
- 阳性:表示粪便中存在潜血,可能与消化道出血、肿瘤等疾病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 脂肪检测:- 正常:表示消化系统对脂肪的吸收情况良好。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中的化学成份和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匡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如消化道出血、感染、肠道肿瘤等。
一、检查目的:粪便化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匡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二、检查方法:1. 采集样本:患者需要在特定的容器中采集新鲜、干净的粪便样本。
为了保证准确性,患者应避免使用任何药物或者补充剂,特殊是含有铁、维生素C等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干扰检查结果。
2. 样本送检:采集好的粪便样本需要尽快送到医疗机构的实验室进行检查。
在送检前,应确保样本的密封性和标识清晰,以避免交叉感染或者混淆样本。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将对粪便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包括pH值、隐血、脂肪含量、糖含量、酶活性等。
这些检测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功能和疾病状态的信息。
三、检查指标及其意义:1. pH值:正常粪便的pH值通常在5.5-7.0之间。
异常的pH值可能表明胃肠道的酸碱平衡失调,如胃酸分泌异常、肠道感染等。
2. 隐血:隐血检测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的方法。
阳性结果可能表明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结肠肿瘤等。
阴性结果并不彻底排除出血病变,因为出血量较少时可能无法检测到。
3. 脂肪含量:粪便中脂肪的含量可以反映脂肪的吸收和代谢情况。
异常的脂肪含量可能表明胰脏功能异常、肠道吸收不良等问题。
4. 糖含量:糖在粪便中的检测可以匡助评估胃肠道对糖的吸收情况。
异常的糖含量可能与糖尿病、肠道感染等相关。
5. 酶活性:粪便中的酶活性可以反映胃肠道消化功能的状态。
常见的酶活性检测包括胰脂酶、胆汁酶等。
异常的酶活性可能与胰腺炎、胆道疾病等相关。
四、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污染。
2. 采集样本前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停用可能干扰检查结果的药物。
3. 送检前样本应密封和标识清晰,以避免交叉感染或者混淆样本。
粪便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粪便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掌握粪便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我们于近日进行了粪便实验实习。
本次实习由我国知名医学院校的实验室指导老师负责,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粪便检测技术的理解。
二、实习目的1. 掌握粪便常规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熟悉粪便细菌学、寄生虫学检测的操作流程。
3.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提高对粪便检测结果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实习内容1. 粪便常规检查(1)观察粪便的量、颜色、形状、质地等外观特征。
(2)检查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等。
(3)检测粪便的pH值、隐血试验等。
2. 粪便细菌学检测(1)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
(2)观察菌落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3)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 粪便寄生虫学检测(1)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涂片、镜检。
(2)观察虫卵、幼虫等寄生虫形态。
(3)进行虫种鉴定,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四、实习过程1. 实验室参观实习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实验室,了解了实验室的基本布局、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
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粪便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理论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测、寄生虫学检测等相关理论知识,为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
3. 实际操作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以下操作:(1)粪便常规检查:观察粪便的外观特征,检查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等。
(2)粪便细菌学检测: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菌落观察、药敏试验等。
(3)粪便寄生虫学检测: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涂片、镜检、虫卵观察、虫种鉴定等。
4.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掌握了粪便检测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粪便检测结果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五、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测、寄生虫学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
临床医学检验:粪便检验(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粪便检验(题库版)1、填空题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的原理是Hb中的_______具有_______活性,能分解________,催化色原物质氧化呈色,其呈色的深浅与Hb含量成正比。
正确答案:含铁血红素;过氧化(江南博哥)物酶;过氧化物2、单选乳凝块便见于()A.阿米巴痢疾B.慢性菌痢C.重症霍乱D.婴儿腹泻E.过敏性肠炎正确答案:D3、判断题粪便涂片检查原虫活滋养体时应特别注意挑选粪便中有粘液或脓血部分并及时镜检。
()正确答案:对4、判断题下消化道出血粪便常呈黑色或柏油样,质软富有光泽。
()正确答案:错5、问答?患者,男,39岁,半月前自觉腹胀,乏力,入院前2天加重,出现恶心、黑便。
既往病史:2年前患血吸虫病。
查体:T 36.5℃,P 64次/分,R 16次/分,Bp 14/8kPa,神清,精神差,心肺(-),脾肋下2指可及,质中等,全腹压痛,移浊音(+),双下肢水肿。
实验室检查:粪便OB阳性。
血液检查:RBC 3.28×10/L,HGB 96g/L。
WBC 4.03×10/L,PLT 84×10/L,中性分叶0.70,中性杆状核0.01,淋巴细胞O.17,单核细胞0.02,嗜酸性粒细胞0.10;粪便涂片镜检发现血吸虫卵,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诊断为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实验诊断的主要方法?(2)日本血吸虫卵的主要形态特征?正确答案:①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检查虫卵,毛蚴孵化法等;②直肠镜活组织检查:可通过对活组织的染色检查虫卵及鉴定虫卵的死活。
其形态学主要特征为:淡黄色,椭圆形,无小盖,卵壳均匀,表面常粘附有许多宿主组织残留物,侧棘短小,卵内含有一成熟毛蚴。
6、单选粪便中常可见()A.红细胞B.菱形血晶C.夏科-莱登结晶D.柱状上皮细胞E.结缔组织正确答案:E7、单选粪便出现菱形血晶见于()A.阿米巴痢疾B.伪膜性肠炎C.细菌性痢疾D.胃肠道出血E.黏液性肠炎正确答案:D8、单选脂肪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产生()A.鱼腥臭味B.酸臭味C.恶臭味D.腐败臭味E.强烈臭味正确答案:E9、单选黄色软便中见到假丝酵母菌,首先考虑的原因是()A.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B.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C.长期使用激素D.长期进行化疗药物治疗E.标本被污染正确答案:D10、多选有关粪便理学检查,正确的叙述是()A.正常粪便中可有少量黏液,呈黄色B.黑色一定是上消化道出血C.脓血便只见于细菌性痢疾D.直肠癌、肛裂、痔疮或食入大量西瓜、番茄等粪便可呈红色E.阿米巴痢疾患者的粪便常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正确答案:A, D, E11、多选有关粪便显微镜检查,正确的描述是()A.粪便涂片时,加1~2滴蒸馏水混合制成涂片B.厚薄以能透视纸上字迹为佳C.用低倍镜观察寄生虫卵、原虫及食物残渣D.粪便中的细胞、原虫包囊等可染色后观察E.为扩大观察面积,可用低倍镜检查细胞、包囊等正确答案:B, C, D12、判断题阿米巴痢疾时粪便中红细胞多粘连成堆,并有碎片。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标题:粪便常规检查引言概述: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目的、方法、结果解读以及注意事项。
一、目的1.1 了解消化系统功能:通过检查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1.2 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粪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感染等。
1.3 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粪便检查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二、方法2.1 采集样本: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避免混入尿液或其他杂质。
2.2 实验室检测:将采集到的粪便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包括颜色、质地、pH值、潜血、寄生虫卵等指标。
2.3 结果分析:医生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三、结果解读3.1 颜色:正常粪便颜色为黄褐色,如果出现异常颜色,如黑色、红色等,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
3.2 质地:正常粪便应该呈软糊状,如果过硬或过稀,可能与饮食习惯或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3.3 其他指标:如潜血检测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寄生虫卵检测阳性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
四、注意事项4.1 饮食注意: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患者应避免食用某些食物,如红肉、胡萝卜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4.2 遵医嘱: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患者应按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4.3 定期检查: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及时监测病情变化。
五、结论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有效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检测出许多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和病理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化学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检查目的:粪便化学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等。
二、检查方法:1. 采集样本:患者需要在清晨或饭后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首先,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并使用手套和洁净纸巾清洁肛门周围的区域。
然后,用一次性塑料勺子或棍子采集适量的粪便样本,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注意避免与尿液、水或其他污染物混合。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粪便样本送往临床化验室进行处理。
实验室技术人员将对样本进行离心、稀释等操作,以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3. 化学指标检测:粪便化学检查可以包括多个指标的测定,常见的包括:- 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可用于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 脂肪检测:用于评估脂肪的吸收情况,可发现脂肪吸收不良等问题。
- 糖类检测:用于检测糖类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可发现糖尿病等疾病。
- pH值测定:用于评估肠道的酸碱平衡,可发现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三、结果解读:根据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医生会对粪便化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粪便中不应该含有明显的隐血、脂肪或糖类。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可能提示存在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相关问题。
四、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时要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手套,并注意清洁肛门周围的区域。
2. 采集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往实验室,避免样本变质或污染。
3. 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有关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4. 检查结果仅供医生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结: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色素检查
粪胆红素检查:粪便中无胆红素,在哺乳幼畜因正常 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成年家畜大量应用抗生素之后, 或因腹泻等肠蠕动加速,使胆红素未被或来不及被肠 道细菌还原时,粪便呈深黄色,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阳 性。如胆红素部分被氧化为胆绿素,则粪便呈黄绿色。 粪胆原与粪胆素检查:胆红素在回肠末端和结肠被细 菌分解为尿胆原(粪胆原),尿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 收进入肠肝循环外,大部分在结肠停留时被氧化为尿 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粪胆素的存在 使粪便呈棕黄色。胆道梗阻时粪胆素减少,粪便淡黄 或呈白陶土色,氯化高汞粪胆素试验为阴性反应。溶 血性疾病由于粪胆素含量增多,粪色加深。肝细胞性 黄疸粪胆素可减少,也可增多,视肝内梗阻情况而定。 若留粪便作粪胆原定量检查则更有助于诊断。
细菌成分
健康动物粪便中菌群较多,检查细菌的 粪便应用棉拭子插入肛门蘸取,或扑杀 动物后由肠管采取。临床上长期使用广 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患慢性消耗性 疾病及伪膜性肠炎时,可导致肠道菌群 失调。在细菌性肠炎时,通过粪便涂片 和细菌培养,可初步确定病原。
隐血试验
隐血:胃肠道少量的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以 致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显微镜下也不能证实。这 种肉眼及显微镜均无法检测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或 潜血。粪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 要价值。 方法:邻联甲苯胺法、联苯胺法等。 阳性结果:见于出血性胃肠炎、牛创伤性网胃炎、 真胃溃疡、犬钩虫病、消化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 肠炎等。 假阳性反应:采食动物血粉、肉类及大量青绿饲料 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为青草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草食动物的粪便应加热,以破坏酶的活性,防止干 扰检验结果,肉食动物应禁食肉类食物3d。
细胞成分
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肠 道炎症时增多。结肠炎症时如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 胞、脓细胞、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 (如钩虫病)时,粪便中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 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等。 吞噬细胞:直径为中性粒细胞的3倍以上,圆形、卵圆形 或不规则形,核形多不规则,胞浆常含有吞噬颗粒及细胞 碎屑,见于细菌性痢疾和直肠炎症时。 肠黏膜上皮细胞:为柱状上皮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柱状, 两端圆钝。正常粪便中不易见到。结肠炎症时,上皮细胞 增多,常夹杂于白细胞之间,伪膜性肠炎时粪便的黏膜小 块中多见,胶冻样分泌物中大量存在。 肿瘤细胞:消化道肿瘤,可能发现成堆的癌细胞。
第三章 粪便检查
☺ 粪便检查是兽医临床上了解消化系统病理变化 的一种辅助方法。正常粪便由消化后未被吸收 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 盐和水分等组成。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 消化道及与消化道相通的肝、胆、胰等器官有 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等疾病以及了解胰 腺和肝胆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状况。临床上 粪便的一般性状检查只能粗略推断病因,显微 镜检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肠道寄生虫病 的诊断必不可少,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 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寄生虫- 寄生虫-涂片法
在清洁的载玻片上滴1~2滴生理 盐水或清水,用牙签挑取少许粪 便加入,混匀,除去较大或过多 的粪渣后均匀涂成一薄层,覆以 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一般 每份样品应检查三张涂片。
寄生虫- 寄生虫-沉淀法
是利用一般虫卵相对密度均大于1(水相对密度)的 原理,以除去粪便中较水轻的杂质和水溶性成分的 方法,使虫卵检查时粪渣较少,背景清晰。其方法 是在烧杯中加清水40ml,取粪便4g放人烧杯中,充 分搅拌后用铜筛过滤,将滤液离心1~3min,倒去 上清液,取沉淀物镜检。也可在沉渣中加入饱和盐 水,搅拌后再离心l~2min,用吸管向离心管内加 饱和盐水使液面稍突出于管口,经5~15min后,用 玻片轻贴液面蘸取粪液,迅速翻转,加盖玻片进行 显微镜检查。此法检出率较高。
粪便酸碱度测定
一般是用pH试纸测定粪便的pH。粪便酸碱 度与饲料成分及肠内容物的发酵或腐败过 程有关。草食动物的正常粪便呈弱碱性反 应,但马的粪球内部常为弱酸性。当肠管 内糖类发酵过程旺盛时,粪便的酸度增加; 当蛋白质腐败分解过程旺盛时,粪便的碱 度增加,见于胃肠炎等。
结束
再见!
粪便检查内容
显微镜检查
细胞 饲料残渣 寄生虫和寄生虫卵
涂片法 沉淀法 漂浮法
细菌
化学检查
隐血试验 胆色素检查 粪便酸碱度测定
显微镜检查方法
由粪便的不同部分采取少许粪块,置于 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用牙签混 合并涂成薄层(以能透过书报字迹为宜), 涂片后覆以盖玻片镜检,仔细寻找细胞、 寄生虫卵、细菌、原虫,并观察各种食 物残渣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如查阿米 巴包囊时加做碘液法。
寄生虫- 寄生虫-漂浮法
利用一些虫卵比重小于饱和盐水的原理,使虫 卵浮集于饱和盐水的表面,以提高虫卵检出率 的方法。适用于比重较轻的线虫和绦虫卵。 方法:取2g粪便放人烧杯中,加入10倍的饱和 盐水,充分搅拌后用铜筛过滤,将滤液分装于 试管中并使液面稍突出于管口,经5-15min后 用载玻片蘸取粪液镜检。也可将滤液静置 20min,用直径0.8-1.0cm的有柄铁丝圈接触 滤液表面,则在铁丝圈内形成一层薄膜,然后 将这层薄膜滴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检查。
饲料残渣成分
淀粉颗粒: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呈特殊轮状结构的颗 粒,滴加碘液后染成蓝色。见于腹泻、慢性胰腺炎、胰腺功 能不全等。 脂肪小滴:健康动物粪便中很少见到脂肪小滴,粪便中脂肪 含量增多表示脂肪吸收不全,常见于肠炎、肝脏及胰腺疾病 等。镜检见大小不一、圆形、折光性强的脂肪小滴,经苏丹 Ⅲ染色呈橘红色或淡黄色。 肌肉纤维:肉食动物粪便中可见少许淡黄色条状、片状的横 纹肌纤维片,但在一张盖玻片下不应多于10个,当加入伊红 后可染成红色。肠蠕动亢进、腹泻、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 增多。 粪便中还可见到大量的植物纤维及完全未消化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