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合集下载

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方法

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方法

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方法
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本采集:通常需要采集患者的粪便样本,可以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细菌、寄生虫等,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

2. 进行细菌培养:将粪便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以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菌。

3. 显微镜检查:将粪便样本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4. 培养特性观察: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边缘是否整齐等。

5. 生化试验:通过生化试验可以进一步确定粪便中细菌的种类和性质。

6. 药敏试验: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数量、种类、生长情况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疾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肠道菌群失调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道菌群失调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道菌群失调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道菌群失调概述肠道内种类繁多的细菌之间相互作用以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稳定性。

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消耗氧气,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生长。

专性厌氧菌过度繁殖反过来抑制需氧菌生长,进一步抑制厌氧菌自身繁殖。

这些细菌还通过各种代谢产物互相影响,起到自身调节作用。

有些学者将胃肠道菌群分为原籍菌(或称常住菌群或固定菌群)和外籍菌(或称过路菌群或游动菌群),正常菌群是以原籍菌为优势菌群,外籍菌参与组成,外籍菌在人体中数量少而且不稳定。

当肠道内一些原籍菌由于失去制约而过度生长叫肠道菌群失调(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英文名称: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主要病因:腹泻、胃肠疾病、药物因素、饮食习惯、年龄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粪便菌群分析、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因持续腹泻而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低白蛋白血症、休克等。

若致病菌过量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多,将引发内源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特点三、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因总述: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多与腹泻、胃肠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症)、药物因素(如不合理或滥用抗菌药物)、饮食习惯以及年龄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腹泻各种原因的腹泻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反之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引起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肠道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明显减少,外籍菌异常增多。

一方面菌群失调造成腹泻,可能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的羟化脂肪酸增多,或由于胆盐代谢障碍影响脂肪吸收,另一方面腹泻也导致和加重菌群失调,可能由于肠疲乏运动加快或减弱肠道菌群抗定植力,或由于慢性腹泻患者长期反复用抗生素治疗反而加重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精品文档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精品文档

什么会使微生态失调呢?
抗生素应用
•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不合 理应用。 →
• 强调促菌的积极作用。促菌是促进正常 有益菌、排斥、抑制、消灭有害菌,达 到微生态平衡。
• 抗菌则是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 益菌,破坏了正常的微生态平衡。
1.有益菌: 或称共生菌,双歧菌、
乳杆菌、优杆菌等
3个月幼儿正常粪便涂片
6个半月母乳喂养幼儿正常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之粪便涂片
健康壮年之粪便涂片
63岁正常女性粪便涂片
71岁男性老年人粪便涂片
76岁男性高血压脑病痴呆,卧床2年,营养良 好,饮食规律(属无明显异常改变的老年肠道菌群像)
四、菌群失调的分度标准
• 肠道菌群的数量与各种菌种的比例发生 较大幅度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并由此 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肠道菌 群失调症。根据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可 分为三度。
解决办法
• 按照图谱介绍方法,使操作标准化,以 图谱的菌群图片作对照,指导判断;
• 多看正常人的和菌群失调病人的粪便涂 片,经过一段时间就能掌握自如。
• 总之粪便涂片能快速诊断菌群失调,为 早期治疗提供线索。
三、显微镜油镜检查方法
1.观察涂片和染色情况
2.总览细菌总数 可通过“比例概数法”进行判断(见表
1)
3.观察革兰阳性、阴性杆菌 及球菌的比例改变(5级变化表2)
计数方法是:
选定有代表性的视野部分区域作细菌分
类计数,缩小视野数200个以上的细菌
以求得其比例。对于初学者或为求得标
准值时可通过纸片分割视野的方法,五
个小孔上下左右中直径0.2-0.3cm进行
计数换算出百分率。这样比较客观。一
般计数1000个细菌换算出百分率以求得

粪便常规检查应用于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的价值探讨

粪便常规检查应用于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的价值探讨

粪便常规检查应用于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的价值探讨发布时间:2022-11-10T01:24:04.47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8期作者:李思源[导读] 目的:分析粪便常规检查在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思源黑龙江伊春市伊春林业中心医院伊春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 黑龙江伊春 153000【摘要】目的:分析粪便常规检查在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整理2021年秋冬两季我院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行粪便常规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并与2021年春夏两季收治的腹泻患儿进行对比,同样选取120例。

分析讨论粪便常规检查在该类患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秋冬季腹泻患儿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例数显著少于春夏季腹泻患儿(P<0.05),肠道菌群中秋冬季腹泻患儿的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显著低于春夏季腹泻患儿(P<0.05),沙门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春夏季腹泻患儿(P<0.05),大肠埃希菌和其他菌种检出率差距不明显(P>0.05)。

12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共有107例(89.17%)肠道菌群失调,其中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P<0.05。

结论:粪便常规检查对于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粪便常规检查;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价值正常情况来讲,人体粪便由1/4的水分,以及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无机盐、消化道分泌物和大量细菌组成,进行粪便检查,对于了解消化道及其相通器官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粪便的细菌状态一定程度反映了肠道菌群的情况,正常的肠道菌群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相互平衡制约,而肠道菌群失衡则就有可能导致肠胃道疾病,特别是小儿抵抗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同季节不同病原微生物侵袭导致腹泻。

虽然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少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判断疾病类型,但若要进行更准确的判断,还有赖于实验室检查[1~2]。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一、革兰染色液的配制(科氏改良法)共5种液体,分为结晶紫A液,结晶紫B液,革兰碘液,脱色液,复染液。

二、涂片制作1、取样:粪便标本送检时,观察标本性状,并“多位点”挑取或沾取粪便标本;2、推片与固定:以30~40度角推片,面积1~1.5×2cm,自然干燥后,酒精灯上火焰上能过3次固定(制作涂片2张,其中作为一张备用);3、染色:第一步,先加A液淹没标本,再加“等量”B液混合,染色1分钟;水轻柔冲洗掉;第二步,加革兰碘液,1~2分钟;水轻柔冲洗掉;第三步,加脱色液20秒到30秒,根据情况而定,如涂片稍薄时就适当减少染色时间;水轻柔冲洗掉;第四步,最后复染30秒,冲洗后晾干或吸干。

4、涂片制作注意要点:1、涂片不可太厚,亦不可太薄,太厚则细菌总数增加,且影响观察,太薄则涂片所见细菌总数减少,厚薄如血膜为宜。

2、注意把握染色时间,好的染色是能够清晰准确观察的必要条件。

三、镜下观察1、确定涂片和染色情况:涂片要均匀,菌体不变形,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反差要好。

2、总览细菌总数:观察总数的多少,以及有无优势菌或真菌等。

其评定标准见《肠道粪便检查图谱》。

3、观察G+杆菌、G+球菌、G-杆菌、G-球菌比例:选定有代表性的视野,计数并判定其大概比例(有经验者可根据经验判定)。

计数方法可选用纸片打孔缩小视野计数法来计数;亦可选定有代表性视野,数一定数量的细菌,再计数各种比例。

四、结果判定:请按照下表进行参照填写每个患者的菌群失调化验单(四联活菌肠溶胶囊临床试验专业)五、其它说明:1、尽量用新鲜粪便进行检测,时间半小时之内,如果耽搁时间较长,可以取稍微量多的粪便样本,取样时挑取中心位置的粪便。

2、遇粘液便,胨样便或水样便亦可采用牙签进涂片。

3、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不可只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以防误差。

六、参考文献:张秀荣.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5.制作: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部日期:2008年4月。

细菌性痢疾与霍乱(护本内科护理学)

细菌性痢疾与霍乱(护本内科护理学)
04:20
病原学
痢疾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 菌毛。 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37℃水中存活20天; 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20日; 在阴暗潮湿土壤存活34天,冰块中存活96天; 日光直接照射30min,加热60℃ 10min, 煮沸
2min即死; 一般化学消毒剂及酸能将其杀灭
实验室检查
(1)血R:WBC ↑ 、N↑、Hb↓ (慢性) (2)粪便检查:
常规—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RBC、WBC、 PC、Mφ。
病原学——培养+药敏 注意点:尽早,多次,标本新鲜,取脓血部 分,抗生素应用之前送检 PCR——直接检查粪便中的
志贺菌属核酸
22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儿童、不洁饮食史等。 2.临床表现 ①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左下 腹压痛等考虑普通型菌痢;②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 考虑慢性菌痢;③儿童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循 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考虑中毒型菌痢。 3.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病人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菌痢病人则可有贫血。粪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或 脓细胞及红细胞,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
临床表现
1. 急性菌痢
(2)轻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 低热,腹泻次数少,每日可数次,多为稀便有 粘液但无脓血,腹痛轻,无明显里急后重。病 程短,3~7d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1. 急性菌痢 (3)重型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急性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 便,偶尔排除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 、里急后重明显; 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 吐,严重失水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 常有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出 现心、肾功能不全。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

龙源期刊网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作者:李勇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期有研究数据显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大约有500余种,菌體重量约为1.0kg至1.5kg,其中厌氧菌占到了90%至99%以上,而需氧菌仅占总量的不超过5%。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的,这种平衡构成了肠道的生物屏障,它们彼此制约消长。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长期慢性疾病、手术或创伤、激素、抗肿瘤药物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疾病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应用新鲜粪便涂片染色快速检测细菌的量以及球菌和杆菌的比例,是尽早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依据。

那么,粪便涂片检查要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菌群失调以及为什么会使肠道菌群失调呢?菌群失调指的是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菌种间的比例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被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者菌群交替症。

那么,什么会使菌群失调呢?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除抗生素本身毒副作用外)是主要的诱因,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菌,破坏了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引起菌群失调。

部分疾病也可引起菌群失调,如胃酸缺乏、肝硬化、胃肠肿瘤等。

除了抗生素和疾病,手术、激素、同位素、放射线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都可以造成菌群失调。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粪便的组成以及粪便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粪便中细菌数量、形态、种类、比例与肠道菌群处于平衡还是失调状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粪便菌群涂片能快速诊断肠道茵群失调,为早期预防、治疗提供线索。

粪便主要是由3/4的水以及1/4的固体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未消化的食物、食物分解产物、细菌、胆汁、消化道分泌物和有形成分。

粪便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为:①了解消化道以及消化器官是否有炎症、出血和寄生虫感染等情况,间接或者是直接判断胃肠道疾病的类型;②0B试验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过筛试验,可以间接判断消化道溃疡以及恶性肿瘤;③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状况,借以粗略地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④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致病菌以防治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正常菌群分析所用的培养基,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S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肠道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7.5%氯化钠琼脂对葡萄球菌,少鲍氏琼脂对真菌等。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尚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类:
定位转移因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肠道细菌可由肠道转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发生感染。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转移到呼吸道,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又如拟杆菌可从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胆汁中的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引起脂肪泻。
自身感染因各种原因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自身感染。如时,肠道中大肠杆菌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时带脓血)、腹胀、腹鸣等。抗生素治疗后,先有症状好转,继而恶化,常为本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疾病诊断主要靠大便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和培养,作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尤其是多次动态观察。表现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过路菌过量繁殖,大便中的细菌失去正常的数量、比例,而出现以耐药的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主的异常细菌组合。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毒素,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也有助于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理论和基础
一、粪便直接涂片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设备简单
②操作简单
③时间短
④形象直观,直接了解粪便菌群的“像”,熟练者对诊断菌群失调有较高的准确性。

2、缺点:
①检验者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否则易判断错误
②主要是定性检查,确定分度较困难。

二、操作技术:
1、涂片将新鲜大便直接涂抹在洁净的玻片上,粪便不可稀释以防细菌变形。

标本务求新鲜,涂片厚薄适宜。

2、外观肉眼检查外观颜色、形状(若含有膜状物的大便应补做艰难梭菌培养)。

3、镜检染色技术是诊断准确成功的关键,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要对比鲜明。

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切不可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

三、检查方法:
1、细菌总数:观察菌群涂片首先要总览细菌总数。

了解涂片上细菌的数量是增多还是减少,有无优势菌或真菌。

细菌总数过多的情况较少见或不易引起重视。

菌群失调时细菌总数多在正常、减少或消失。

细菌总数评定标准
每油镜视野细菌数评价
<10显著减少
11—100明显减少
101—500略微减少
501—5000正常
>5000增多
2、观察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
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球菌/杆菌)比率反映了粪便菌群的质素,它一般不受粪便稀释或浓缩的影响,所以较细菌总数有更大的意义,更能反映菌群的本质和预后。

选定有代表性视野中的部分区域作细菌分类计数,需要数100—200个细菌以求得比例。

不同年龄的人的比例都不一样,一般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各年龄组细菌比率平均值的正常参考值(%)
年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1d30.7—61.538.5—60.90—2.20—0.01
2d60.0—71.634.8—36.93.0—3.50—0.01
3d66.9—82.716.0—31.41.3—1.60—0.05
4d79.2—86.212.4—19.21.4—1.70—0.1
5d85.5—87.511.0—12.81.4—1.70.08—0.4
6d—7d75.4—90.17.2—20.81.3—2.90.1—0.6
8d—15d72.4—93.35.3—18.90.8—1.90.1—0.8
1个月76.1—95.23.3—21.80.9—2.60.2—1.1
3个月80.7—95.93.2—17.00.9—2.80.3—1.5
半年82.1—96.42.3—15.80.5—2.60.2—1.1
1岁78.4—94.53.5—16.61.5—2.60.3—1.7
2岁68.3—90.67.5—26.61.8—12.20.2—2.1
5岁51.7—86.310.6—37.72.0—13.21.1—5.4
10岁56.7—88.57.6—30.72.5—12.22.0—6.7
18—25岁54.3—78.312.2—35.22.3—10.52.4—9.0
26—40岁54.3—78.612.2—35.22.2—12.52.4—9.0
41—55岁39.4—59.337.3—49.62.4—5.93.4—6.7
56—65岁35.3—56.844.3—49.62.3—5.93.6—6.7
66岁34.5—55.226.1—49.62.8—10.93.3—7.4
检查要点与报告要点
为了对菌群失调的诊断有个基本的了解可将直接粪便涂片观察到的细菌分为四类: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通过标本中四类细菌的百分比、有无比例倒置与正常菌群平衡状态的正常百分比的比较,来评定受检者的菌群状态。

一、肠道菌群的种类:
正常健康人的粪便,其细菌总数约为1010个/g左右,分类可达几百种,绝大多数是专性厌氧菌,约占总数的99.9%,占少数的是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及微需氧菌。

常见的有:
⑴、双歧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⑵、优杆菌属(真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⑶、乳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⑷、拟杆菌属(类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⑸、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⑹、消化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⑺、消化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⑻、肠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⑼、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⑽、梭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

⑾、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有芽胞的粗大杆菌。

⑿、酵母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

二、报告方式:
1、文字描述法:
具体描述细菌总数,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变化,有无优势菌,可能的特征性细菌,并考虑该年龄段菌群特点,提出肠道菌群的初步印象诊断。

如: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明显减少
革兰氏阳性杆菌:较正常明显减少
革兰氏阴性杆菌:较正常略减少
革兰氏阳性球菌:较正常增加
革兰氏阴性球菌:未见改变
酵母菌:较正常略有增加
其它:可见少量脓细胞
镜下印象:呈Ⅱ度菌群失调改变
还可在报告中增加描述,如球菌是链球菌,有梭状芽胞杆菌等等,另正常的或未见到的可以不报告,如革兰氏阴性球菌、酵母菌等。

Ⅰ、Ⅱ度菌群失调是数量改变,Ⅲ度菌群失调是质量的改变。

2、菌群失调分度诊断的标准:
分度ⅠⅡⅢ
临床表现为潜伏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是可逆的,即只要去除病因,不经治疗也能恢复。

为局限型,通常是不可逆的,即不经治疗难以自然恢复。

临床有慢性病的表现。

为弥漫型,又称二重感染或菌交替症。

主要表现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多,常见性状多呈粘液性和稀水样、脓血便。

病情重或凶险。

粪便外观可以是正常成形软便,或不成形软便或稀便。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水样便、脓血便或柏油样便。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涂片可见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有减少;革兰阳性杆菌在正常低值;革兰阴性杆菌多有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在正常高值或增加;类酵母样菌、梭菌常有增加;总之,仅是数量和比例轻度改变。

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偶见部分病例细菌显著减少;革兰阳性杆菌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多,有时达90%以上;有的病例革兰阳性球菌增多(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正常值约为75:25左右)。

类酵母菌或梭菌呈明显增多,总之,粪便菌群已有明确改变,Ⅱ度菌群失调应补做粪便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总数呈显著减少,粪便中原来的菌群大部分成员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对优势,最常见有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总之,原菌群中的某一种少数菌成为菌群的绝对优势是Ⅲ度菌群失调症的主要特点,应同时做粪便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各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指标性的分界线,要严格的区分是有困难的。

检验者应根据病人年龄、粪便性状、病情表现、用药治疗等情况,综合进行判断菌群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