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3 地质单元2.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
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
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机(geo-ca)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OL(Geo-CA)模型的城市卒同扩展模拟研字卜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元胞空间表现为一个首尾相接的“圈”。
对于二维空间,上下相接,左右相接,而形成一个拓扑圆环面(torus),形似车胎或甜点圈。
周期型空间与无限空间最为接近,因而在理论探讨时,常以此类空间型作为试验。
反射型(ReflectiveBoundary)指在边界外邻居的元胞状态是以边界为轴的镜面反射。
■!—]]口…皿;口例如在一维空间中,当r=l时的边界情形:‘u趾矿定值型(ConstantBoundary)指所有边界外元胞均取某一固定常量,如0,l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边界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二维或更高维数的构模时,可以相互结合。
如在二维空间中,上下边界采用反射型,左右边界可采用周期型(相对边界中,不能一方单方面采用周期型)。
③构形:是在某个时刻,在元胞空间上所有元胞状态的空间分布组合。
通常,在数学上它可以表示为一个多维的整数矩阵。
(3)邻居(neighbor):以上的元胞及元胞空间只表示了系统的静态成分,为将“动态”引入系统,必须加入演化规则。
在地理元胞自动机中,这些规则是定义在空间局部范围内的,即一个元胞下~时刻的状态决定于本身状态和它的邻居元胞的状态。
因而,在指定规则之前,必须定义一定的邻居规则,明确哪些元胞属于该元胞的邻居。
在一维元胞自动机中,通常以半径r来确定邻居,距离一个元胞r内的所有元胞均被认为是该元胞的邻居。
二维元胞自动机的邻居定义较为复杂,但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我们以最常用的规则四方网格划分为例),见图3·2,黑色元胞为中心元胞,灰色元胞为其邻居,它们的状态一起来计算中心元胞在下一时刻的状态。
(a)Von.Neum姗型(b)Moore型(c)扩展的Moore型图3-2元胞自动机的邻居模型Fig.3-2NeighborModelsofCellularAutomata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研究区域地理位置示意图F培4.1Theschamaticmapofgeographicallocationofstudy∞呼和浩特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
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
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
3 地质单元2。
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和浩特市地理环境与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不然 ” 的关 键 因 素 .
地理 环境 与城 市形 态之 间 的关 系是 城市 规划 和地 理 科学 的交叉 课 题 . 天 祥 等[ 指 出 自然 地 理环 境 特 郭 1 j 征直 接影 响城 市 空间 扩展 的潜 力 、 向、 方 速度 、 模式 以及 空 间结构 , 有 些 城市 , 对 它甚 至 成 为城 市 空 间 扩展 的
1 气候 与城 市 空 间形 态
气 候 条件 对 城市 发展 和形 态 特色 的影 响不仅 仅 限于 以住 宅 为代 表 的地 方建 筑 的形 式和 构 造 , 同 的气 不
候条件 下 有不 同的 城 市 形 态 和 城 市 结 构 , 冷 或 干 热 的气 候 条 件 是 影 响 城 市 空 间 环 境 塑 造 的 一 个 重 要 寒
密切 的关 系. 理位 置 、 质 、 地 地 地形 、 貌 、 地 气候 、 文 、 源等 自然地 理 要素 相互 交叉 编织 在 一起 , 水 资 构成 了城市 存 在和 发展 的物 质基 础 , 成 了城 市 区域 自然地 理 环境 . 以说 , 形 可 自城 市产 生之 日起 , 自然地 理环境 就成 为城 市 空 间扩展 十分 重要 的基 础条 件 .
维普资讯
第3 7卷 第 3期
20 0 8年 5月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 汉 文版 )
J u n l f I n r Mo g l r lUn v r i ( t r lS in e Ed t n o r a n e n o i No ma ie s t Na u a c e c ii ) o a y o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重点一、确定城镇空间构造和发展布局。
沿着重要区间交通干道和市域对外交通干道形成“一轴三区”旳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一轴: 指沿110国道发展旳都市群延展轴。
协同发展区: 指以和林县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沙尔沁乡等距离呼和浩特中心城区较近旳区域。
沿黄河流域能源矿产城镇发展区: 指以托县双河镇和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为主旳黄河沿岸地区。
农牧业城镇发展区: 指以清水河县为中心旳市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旳区域。
城镇建设以生态、适居为主题, 城镇统筹协调发展。
武川县作为呼和浩特市旳北部生态屏障, 生态型城镇旳建设将会使可可以力更镇成为呼市北部旳生态重镇)。
二、确定城镇、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定位。
打造三个层次旳旳城镇圈: 即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为都市关键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与三环路之间为组团式发展区、三环路以外为卫星城区。
关键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深入完善重要旳城镇服务功能, 尤其要打造多种类型旳服务业集聚区, 预留总部经济项目空间, 进行合理功能布局。
组团式发展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 同步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
卫星城区重要发展新型工业、基础工业和现代农业, 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循环经济特点、各类设施统筹完善旳卫星城区。
三、确定都市发展目旳和规模。
本次规划期限为~, 是指导本市城镇规划管理, 协调城镇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增进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旳基本根据。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呼和浩特市域行政区, 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 都市规划区总面积为2176.7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340万人左右, 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人, 城镇化水平82.4%。
中心城区人口258万人。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到达299.8平方公里。
人均都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内。
四、确定都市旳性质和职能定位。
都市性质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北方沿边重要旳开放型中心都市。
基于GIS和R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空间扩展及其演变趋势_尔德尼其其格

第27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7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an.2013文章编号:1003-7578(2013)01-033-07基于GIS和R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空间扩展及其演变趋势*尔德尼其其格1,阿拉腾图雅1,乌敦1,2(1.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21)提要:以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结合现代空间信息源,运用GIS技术和城市空间扩展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具体选用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和等扇区方法,对研究区近百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百年尺度的城市空间扩展以东北-西北-再西北-东北方向扩展为主,扩展强度经过了上升-下降-再上升过程,紧凑度逐渐下降;各指标的变化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四次明显的演变过程,即1912-1951年低速扩展、1952-1973年中速扩展、1974-2000年快速扩展和2001-2009年高速扩展。
总之,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东西延伸的空间分异特征,反映城市空间扩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之外,还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城市扩展;紧凑度;呼和浩特市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城市空间是城市占有的地域空间,更多地属于地理概念而非行政概念,指的是城市设施和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建成区[1]。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正在迅速扩展[2]。
扩展是城市空间增长的最直接表象,也是城市形态演变的前提。
因此,近年来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研究者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城市扩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8],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并使该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
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
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
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
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
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
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
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呼和浩特东站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阳 浩特 东站建筑 空间形态解析
新
本 文 在 对 呼 和 浩 特 东站 的 实 地调 研基 础 l, 结 合 资 料 , 从 多 方 面 对 其 进 行 了 总结 分 析 , 探 讨 了其
交通 组织中,通 过半圆形高架桥把车流分成 两个部
分 ,Ⅱ I J 进 站 交通 可以 通 过 高 架 桥 到 达 位 于 车 站二 层 的售 票 和 候 车 空 间 , 出 站 交 通 主 要 位 于 地 面 上 的停 车 场 ,停 车 场 地 靠 近 出站 大 厅 。
3 . 景 观绿 化 分 析
: 来 ,随 着 呼 和 浩 特 城 市 规 模 的增 、 经济 高 , 原 有 的 城 市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已经 不 能满
质,创造出现代交通建筑与地域文化特色有机融 合 的 新 型 交 通 空 间 。东 站 的主 体 部 分 远 远 望 去 挺 拔 的 竖向墙体和玻璃窗虚实相间 ,半椭 圆的穹顶凝聚着
i 己基 本 建 设完 成 。东 站 的整 体 设 计 理 念 突
结合 呼和浩特 东站 的整体空间布局 ,本文 从整
个 东 站 的纵 向划 分 、横 向 组 合 及 纵 横 向之 问 的联 系 三 个方 面 对 其 进 行 解 析 。 首先 , 呼和 浩 特 东 站 每 层 的 功 能 布 局 上 主 要 采 用 的是 对 称 式 , 竖 向 利 用 高 差 进 行 复 合 楼 层 设计 。
展的需求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促进城 建 设 、 加 强 地 区 间 的 交 流 沟 通 ,呼 和浩 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辛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
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
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
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
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
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
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
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
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
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
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
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
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
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
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
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
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
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取代。
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丰州古城的遗址内的千年古塔-“万部华严经塔",还详实记录了当时丰州城内的30余条街卷和城郊40多个村庄的名称。
(二)城市布局形态的“复古”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末全欧洲的文艺复兴,不仅带来欧洲城市的盛兴,而且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城市规划。
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明王朝的城市普遍进行过重建,不只是城墙营造材料普遍采用包砖,而且在城市规划与功能结构上,也有意识地朝传统的古典礼制观念复归。
两个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不断受到北方侵扰的大明王朝,都曾经在城市的营造和规划上,有一个明显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礼制观念复归的举动,对中国王朝后期的都城和地方建制城市的规划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的归化城和清代的绥远城。
归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玉泉区境内。
该城始建于公元1572年。
最初的归化城,占地面积很小,城围仅2.4里、城垣也高不过10米。
只有南北二个城门。
清代中期后,归化城的内城逐渐成为官署衙门的所在地。
外城,则主要是蒙汉官吏的住宅区。
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市肆、作坊等多散居在外城的城区周围。
尤其是南门外一带最为集中。
这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归化城的商业区和召庙寺院最集中的地区。
自乾隆年后,归化城又曾多次重修和扩建。
逐步发展成一座闻名塞外的历史名城。
绥远城是仿照北京城的形制建造的,最初的绥远城,完全是一座驻军的城堡。
城内街道整齐、布局合理。
全城共有大小街巷50余条。
以钟鼓楼为中心,分出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的四条主干大街。
在四条大街的两旁又延伸出若干条整齐的小街小巷,构成了一个棋盘式的图形。
到清代末期时,绥远、归化这两座姊妹城形成了东西相望的城区格局。
这一格局也最终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近百年来一直到今天城市发展的基础(见图1)。
图1 清代末期绥远、归化城呼和浩特的历史古城,大多是按照一定规划思想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查证从春秋战国的城市一直到明清时代,为地区统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城市形态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由于所处于中原农业和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过渡地带,同时又融合较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
明清以前,经济较原始,城市形态简单,政治内容突出,城市形态为“向心”集中式。
随着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城市的发展机制发生了变化。
改变了传统的市仿制度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建有归化城,它与后建的绥远城遥相呼应,形成姊妹城。
在全国城市演化大的格局下,呼和浩特城市也随之经历了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兴盛与衰败,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城市形态也随中原格局而建立,同时又融入游牧民族的文化内容。
正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原因,奠定了城市现在空间形态的发展基础。
二、工业化城市形态工业化的标志是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与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以大工厂为核心的现代生产使城市成为资本、人口、生产与生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冲击着那种脱胎于以自然经济为中心的封建的城市结构,引起城市结构、内容、形态深刻的变化。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工业化的初期的归绥市随着交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向城市集中,导致了城市空间上的扩大,。
1921年平绥铁路开通,火车站行成了独立的居民区。
呼和浩特市城市形态由“绥远城”、“归化城”双组团演化为由“绥远城”、“归化城”、火车站居住区形成三个独立的组团呈“品”字形城市形态(见图2)。
这时的城市虽然发展很快, 但城市规模还很有限,人口为12.4万,建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城市内部结构还未明显分化。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为城市正常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面粉厂、纺织厂、食品工业、钢铁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企业建立,在城市东、南、西、西北形成了四个工业区。
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张,规模扩大,人口达到82.4万(1960年统计),城市发展以“摊大饼”式逐渐扩大,组团之间逐渐充填,成为密实地区。
城市原有的三片连成了集中的城市形态。
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化, 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城市中心是商务区, 其外围是居住区、工业区。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城区东9公里处修建了白塔机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阶段。
改革开放20 年来,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呼和浩特进入了城市发展加速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密度和规模加大。
1979年后,在城区东南兴建了炼油厂、化肥厂化工区;在白塔机场以北,依托京包铁路形成了城市大型储运基地。
九十年代初,在城市东西两翼兴建了如意和金川技术开发区。
九十年代末,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为城市东南、西南,在城市东南部规划建设金桥开发新市区,在城市南部规划建设蒙古风情园。
城市形态呈圈式自内向外发展。
解放前呼和浩特“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在现状城市肌理中仍有显现,以三组团“品”字结构向外缘扩展形成一个城区,与白塔组团和石化组团形成了由一个城区、两个组团组成的“集中组团式”城市结构形态(见图3)。
图3“集中组团式”城市结构形态三、信息化的城市形态进入信息社会, 城市的空间区位影响逐渐削弱, 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取代传统的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
城市形态出现逆转, 传统的圈层式发展模式被突破, 城市结构脱离了原有轨迹。
城市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 城市的各种功能在信息互联网络的影响下, 其区位不受距离的限制,网络化城市的社区是开放的系统, 不断通过信息网络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 通过快速通道如城市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城市交通网络化后, 还可以节约市中心宝贵的土地资源, 减少市中心或商业区的交通拥挤,“让网络去跑腿”, 既节省了经费, 加快了速度, 减少雇员, 降低了成本, 避免交通堵塞。
网络化后不仅加快了科教信息的传播,提高了教学与科研水平, 有利于实现呼和浩特市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在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有向南和东南扩展的趋势,同时在城市外缘形成卫星城市。
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信息生活网络结构,城市形态将以“集中多层组团”并呈扩散化、市郊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多层组团可分为三层结构:首层为市区范围;二层有托县工业区、盛乐工业区、河西公司、托电公司;第三层为武川、托县、清水河等(见图4)。
城市发展正步入网络化“集中多层组团”形态有机整合阶段。
未来的呼和浩特城市既具有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又有舒适、方便、安全的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在城市中, 人们可以高效、有序地工作, 过着舒适安宁的现代化城市生活。
四、结语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结构的历史演变经历了:“集中式—自身外缘扩展—相对分散组团—有机整合体”四个阶段,将走向后工业化“网络化集中多层组团”形态。
参考文献:1、《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呼和浩特市规划局,2001。
2、《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
3、呼和浩特计划委员会,呼和浩特发展与布局,19924、程永魁,呼和浩特地区古城浅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2)5、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出探城市规划,20016、周毅信息化与工业化,中国经贸导刊20027、林琪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专刊,20018、顾朝林李满春数字城市研究漫谈,城市规划汇刊,19999、黄文波王浣尘网络革命中的城市演变趋势分析,预测,200010、甄峰朱喜钢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