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教案)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南朝诗两首教案 粤教沪版 必修1 教案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南朝诗两首教案19、南朝诗两首一、教学要求: 1、了解南朝山水诗对诗歌继承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二谢山水诗在扩大诗歌题材、丰富诗歌内容、发展诗体形式等方面所继承的现实主义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2、3点)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指导阅读《登池上楼》。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是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而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简介作者: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人,移籍会稽。
幼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
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少好学,性奢豪。
曾任记室参军、秘书丞、黄门侍郎等职。
入宋,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获罪被诛。
他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遗落世事。
他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
其诗缺乏社会内容,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三)理解相关的字音、词义。
(四)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这首诗可大致分为三个段落。
①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
潜游于水中的小龙是那样适意自在,翱翔于天空的鸿雁的鸣声是那样响亮悠远。
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我欲隐居山川又自惭不及潜龙。
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明显——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我欲隐居乏此高致。
接着,诗人进一步抒其情怀:“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19.南朝诗两首教案

一、教课目的归纳知识与技术1、认识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点。
2、识记相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尝诗歌语言的凝练、委婉与优美。
2、推测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企图。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复杂的感情,或学习诗人崇高的品行。
二、齐集难点诗歌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爽、心旷神怡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会他芙蓉般清爽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乳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 ( 公元 385 年 ) ,谢家原是陈郡阳夏 ( 今河南太康 ) 人,后乔迁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喜爱学习,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闻名气。
(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拥有深沉的文化修养,他一世的著述特别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 种,惋惜大多散逸。
今日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 多首诗和 4 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川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创始山川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解说诗意: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慨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目前光景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由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闲自得的神态描述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述得相当传神。
次句写仰望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述出进步者春风喜悦、奋斗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宦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此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此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南朝诗两首》(粤教版)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评价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3)能够了解南朝时期的文学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南朝诗两首》的意境与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南朝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南朝诗人的风采,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南朝诗两首》的名句背诵与理解;2. 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南朝时期文学背景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南朝诗两首》意境的感悟;2. 南朝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南朝诗两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3. 讲授法:教师对南朝诗歌艺术特色、文学背景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5.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南朝诗歌;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南朝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4. 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知识结构;5.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培养审美情趣;6.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写作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六、教学步骤:1. 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南朝诗两首》的故事情节和诗意表达;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韵律、节奏等音乐性特点;3. 品味诗歌语言:通过合作探讨,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效果;4. 欣赏诗歌艺术特色:教师讲解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抒情等,引导学生欣赏;5. 感悟诗歌哲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感悟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6.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7.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讲授法和实践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8. 强化诗歌背诵:让学生熟读成诵,加深对《南朝诗两首》的记忆和理解。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南朝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
通过示例诗歌,让学生感受南朝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南朝诗歌的兴趣。
教师朗诵南朝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南朝诗歌的语言、意象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南朝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南朝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声韵、对仗等。
解读南朝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南朝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南朝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南朝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如抒发自然美景、表达人生哲理等。
通过朗读和默写,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体验南朝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欣赏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南朝诗歌的技巧和风格进行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南朝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如比喻、象征、意象等。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南朝诗歌的技巧和风格。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供指导和反馈。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南朝诗歌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南朝诗歌的资源和方法。
5.3 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推荐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南朝诗歌的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比较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南朝诗歌的比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教案 粤教版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3.品味两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古代每逢佳节或者是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古人往往就会登高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古诗《登颧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借登楼望远之事来阐述人生哲理。
大家还能不能列举一些类似的登高的诗句呢?举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作者登台时的悲怆。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登楼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入本诗。
二、学生自读,正字音虬怍徇岖嵚褰豳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
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谢灵运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于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他写诗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是说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他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他的诗风“如初发芙蓉,清新可爱”。
2.结合题目,进行背景简介。
谢灵运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灵运也是出身贵族,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士族与当时的执政者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
本诗是他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他久病初起,被贬加上生病,使他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登楼远眺,想借观景来纾解他内心的愁闷。
【教育资料】《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学习专用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二、教学重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三、教学难点古体诗的展开思路四、教学过程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意境幽深、明丽、孤峭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语言富丽精美有“有句无篇”之病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特点:清新、流丽情景交融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1)字音虬qiu2栖qi1 怍zuo4拙zhuo1徇xun4 疴ke2衾qin2 昧mei4褰qian1嵚qin1 豳bin1灞ba4 涘si4 甍meng2绮qi3霰xian4鬒zhen32)词汇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3)佳句集锦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3.登池上楼1)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具体:潜虬飞鸿自由自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临窗远眺残冬已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2)写作特点分析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3)提问: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学案《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一]
![学案《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4abc9f1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c.png)
教案《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一]19.南朝诗两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
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
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
四二○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
他「自谓才能宜参官僚」,但却不被重用,因此对刘宋王朝心胸不满。
谢灵运为人奢豪迈纵,一直寄情山川,不恤政事,游娱宴集,废寝忘食。
元嘉十年因谋反获罪被杀。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有名山川诗人。
他擅长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述游赏经历、描述自然光景,多有形象鲜亮、境界优美的佳句。
但是从全篇来看,常常是在结尾时落入玄言佛理的旧套,情调悲观颓丧,缺少社会内容。
并且语言有时过于雕琢,所过去往比较艰涩。
但谢灵运鼎力创作山川诗,开始从题材上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南朝和唐朝诗歌的发展有必定的影响。
作品有《谢康乐集》(明焦竑本)。
黄节的《谢康乐诗注》就是依据焦竑本中的诗歌部分编注的。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邻近)人。
是南朝的世家权门子弟。
年少时就有文名,从前曾做过南齐豫章王的从军、随王的功曹、文学等职。
以后曾掌管中书。
诏诰,又曾出任宣城太守,因此又称他「谢宣城」。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四九九),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由于他不愿依赖萧遥光而被诬陷,卒年三十六。
谢朓和沈约同时,诗也齐名。
号称「永明体」。
梁简文帝曾夸赞他们两人的诗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模范。
」(见《梁书·庾肩吾传》)从谢朓现存的作品看,他的五言诗的确有新的特点,即:寄情山川,不杂玄言。
固然曾受谢灵运的影响,但内容的深刻和文采的清丽都超出谢灵运。
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这话说得不错。
今日看来,他的诗对唐朝诗人是有较大影响的。
谢眺的赋也写得清丽,对后辈也有影响。
有《谢宣城集》。
【基本解读】《登池上楼》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南朝诗两首》(粤教版)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目标:了解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及特点分析并欣赏两首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南朝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二、教学内容1. 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介绍2. 南朝诗歌的特点概述3. 诗歌《登高》解析诗歌内容概述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情感与意境探讨4. 诗歌《江南曲》解析诗歌内容概述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情感与意境探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及特点(10分钟)2. 讲解诗歌《登高》(20分钟)3. 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江南曲》(15分钟)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第二课时:1. 检查学生作业,针对问题进行讲解(10分钟)2. 深入分析诗歌《登高》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20分钟)3. 深入分析诗歌《江南曲》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20分钟)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歌的情感与意境体会(15分钟)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南朝诗歌的鉴赏能力4. 学生对诗歌情感与意境的理解程度五、教学资源1. 南朝诗歌相关资料2. 诗歌《登高》、《江南曲》文本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作业布置及反馈工具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南朝诗歌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登高》和《江南曲》的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与意境的体会。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七、教学难点1. 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及特点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两首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南朝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南朝诗歌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背景、诗歌特点等。
2. 准备《登高》和《江南曲》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南朝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体会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史上,从谢氏门庭中走出的两个人,那就是谢灵运和谢朓。
谢灵运和他的“门下弟子”谢朓,叔侄俩结束了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
今天学习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二、介绍作者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谢灵运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三、诵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
虬qiú徇xùn 怍zuò疴kē衾qīn 昧mèi 褰qīn 眺tiào 祁qí豳bīn
四、内容分析
第一层(前八句):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
第二层(自“衾枕”以下八句):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
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
“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
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第三层(最后六句):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五、主题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感。
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
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
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一、介绍作者
谢朓(464-499),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
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诵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
霰xiàn 飞甍méng 鬒zhěn
三、内容分析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第一层:(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
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人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
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
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四、问题探究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
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
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
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 (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2.简要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表现手法。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
本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邑的忧伤。
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
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景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