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9课《南朝诗两首》优质课件(共3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9课《南朝诗两首》优质课件(共36张PPT)
南朝诗两首
南朝是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
谢灵运
——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 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 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 族之家,袭封康乐公, 又称谢康乐、大谢。 • 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 山水诗的作家,与陶渊 明的田园诗相对应。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 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他的主要成就在 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 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
1.文本审美 《登池上楼》 (1)情景交融。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 郁。 (2)比兴、用典手法的运用。用虬和鸿的进退来说明自己进退 失据。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春替换了残冬。
8

池塘(堤岸)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
9 祁祁伤(感伤)豳歌,萋萋感(感伤)楚吟。 (正常语序)伤祁祁豳歌,感萋萋楚吟
• “采藩祁祁”这首豳歌与“春Hale Waihona Puke 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产 生无限的感伤。
10 索居(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感到日子长久) , 离群难处心(难以安心) 。 • 离群独居,时光难挨,内心也难以安定。 11 持操(保持节操)岂独古,无闷(没有烦闷)征 (验证、证明)在今。
望,此时寒冬已过,初春的太阳赶走了残 冬的冷风,暖意融融,诗人侧耳倾听那池 水的波声,举目远眺高峻的山峦,一幅生 动的春之美景映入了诗人的眼帘。

一个“生(生长)”,一个“变(变 化、增加)”,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 化,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了动感,同 时将诗人心中激起的惊奇、欣喜、新鲜之 感,准确、生动、传神地反映了出来。

高中语文 4.19 南朝诗两首课件

高中语文 4.19 南朝诗两首课件

姓 名 生卒年 朝 代
谢 朓 464~499 南朝 齐 字玄晖,曾任宣城太守,世称 “谢宣城”。谢朓和谢灵运同 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 “大谢”,谢朓为“小谢”。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字号称 谓


相关资 著名山水诗人,存诗二百多首。后人辑有《谢宣城 料 集》,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登池上楼》的开头写“潜虬”“飞鸿”的作用是什么?
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名师指津] [我的理解] 从与“潜虬”“飞鸿”的对比中得出答案。 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的处境艰
的留恋和思乡之情。
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中作者并不是望“长安” “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
一种什么写法?
[名师指津] [我的理解] 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典。 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
己回望京邑。采用了用典的写法。这样写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是千古名句,妙在何处? [名师指津] [我的理解] 从形成的画面、运用的手法等方面具体分析。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之情
5.古今异义 例 句 退耕 绪 征 佳期 退耕 力不任 .. 初景革绪 风 . 无闷征 在今 . 佳期 怅何许 .. 古 义 退出官位隐居 耕田 残余的 验证,证明 诗中指还乡之 期 今 义 退还耕地,不再 作为耕地使用 开端,头绪;心 情、 思想;事业 远行,讨伐,召 集 结婚的日子;男 女幽会的时间
6.特殊句式
①池塘生春草 倒装句 ____________ 倒装句 ____________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 时矛盾的处境。 “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 “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 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 惭傀。 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是说自己 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
4.诗人为什么要还望京邑?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5.诗人以何种方式表 达他的离乡之情?
借乐景抒哀情 使情更哀
谁能鬒不变?
以颜色暗示心情的沉重
乡音未改鬓毛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着“索居”、“离群”两句, 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 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 全诗结束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 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 “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 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 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 的声调收结全篇。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 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 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 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 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 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 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 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 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 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 的发展来纠正。
1.从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事件、望的对象
2.站在三山上,诗人望到了 什么样的景色?

南朝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南朝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____

(2形)白容日词丽的飞使甍动用法,使……明丽
目 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杂英满芳甸
__________形__容__用__作__动__词__,__满__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 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人才)
课堂小结
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 社会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 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活动的 范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越 变越小了;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了各 地经济的发展。正是它们使得人们明天的 生活更加美好!
(1)“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至“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这几句诗是怎样写景的?有何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答案: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他在病
(2)机车制造和改进:
自行研制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 磁悬浮列车
(3)铁路技术改进:铁路提速 (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 开启“追风时代”。)
2、公路交通:
(1)近代: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①出现: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仅 为权贵富绅代步工具)
②发展: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缓 慢;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苦、穷困潦倒的无奈之感。
2.看标题。标题点明写作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 看标题可知为送别诗,一般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3.看注释。有的诗歌会注明作品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也有利于把握主旨。
4.看意象。有的意象能表明诗人情感,且相对稳定。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写“月”这一传 统意象,表明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团聚的思想。
诗歌中描写景物的手法
1.使用各种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使用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手法。 3.使用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等空间顺序描写。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潜虬(qiǎn)


﹒ B.豳歌(bīn) ﹒ 衾枕(qīn) ﹒
C.参差(cī)
《登池上楼》
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1.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潜虬”“飞鸿”有何作用? 提示:写潜虬的幽姿、飞鸿的鸣声是来比喻贤人深藏不露、
孤高自赏的品格,用来反衬自己功业难成、声名难树的无
奈和不幸。
2.诗中写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满目春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受? 提示:诗中描写了冬去春来,温馨而和煦的春景,突出了
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炼动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 人之心。
(2)炼形容词。“枯藤老树昏鸦”,藤给我们的感觉 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一个“枯萎”的“枯” 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枯黄的了。 (3)炼虚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的“复”和 “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地表现

南朝诗两首课件3

南朝诗两首课件3

楼饯别校书叔云》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4.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
5.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
6.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陆游《长相思》
山水诗名句 1.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谢朓《与江水曹至滨干戏》 2.雨洗花叶鲜,泉漫芳塘溢。——谢朓《闲坐》 3.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5.古今异义 例 句 退耕 绪 征 佳期 退耕 力不任 .. 初景革绪 风 . 无闷征 在今 . 佳期 怅何许 .. 古 义 退出官位隐居 耕田 残余的 验证,证明 诗中指还乡之 期 今 义 退还耕地,不再 作为耕地使用 开端,头绪;心 情、 思想;事业 远行,讨伐,召 集 结婚的日子;男 女幽会的时间
姓 名 生卒年 朝 代
谢 朓 464~499 南朝 齐 字玄晖,曾任宣城太守,世称 “谢宣城”。谢朓和谢灵运同 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 “大谢”,谢朓为“小谢”。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字号称 谓


相关资 著名山水诗人,存诗二百多首。后人辑有《谢宣城 料 集》,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的大师是谢灵运。其实,在此之前的东晋晚期,士族寄情
山水,优游名胜,在他们的玄言诗中已出现了一些写景名 句,发挥老庄自然哲学来赞美江南山水,写下了大量的山 水诗作品。直至唐代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创作更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3.一词多义
形容词,残余的 风 __________________ ①初景革绪 . (1)绪 名词,头绪 ②扰百绪 于眼前 ____________ .

高中语文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写作迁移 【角度一】 乡愁,离思 【题目】 离愁别恨在文人墨客笔下总关风月,一幕幕浓墨 重彩,款款深情,不须画卷,不须瑶琴,唯一纸一笔,足矣。你 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请自拟题目,写下你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 600字。
《登池上楼》诗的前八句在全诗中的地位怎样?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第一、二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诗人将
“我”与“物”连接在一起,“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 鸿,“我”欲隐居山川又自惭不及潜龙,比喻之意十分明显:隐 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而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 欲隐居却乏此高致。接着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抒发了 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再想到自己被贬永州、一直追求的理想难以实现,在病榻上度过 万木萧疏的冬天,心境愈加沉郁感伤。
1.文本审美 《登池上楼》 (1)情景交融。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 郁。 (2)比兴、用典手法的运用。用虬和鸿的进退来说明自己进退 失据。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采用对比手法。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一是 色彩相对,二是动静相对。 (2)比喻得当。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把霞比作 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3)精于选词。再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因为霞 “散”才显得“余”(残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 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潜虬 ( qiú ) . 衾枕( qīn ) . 岖嵚 ( qīn ) . 绮 ( qǐ ) . n 芳甸 ( dià ) . 怍( zuò ) . 徇禄( xù ) n . 灞涘( sì ) . 卧疴( kē ) . 窥临( kuī ) . 甍( mé ) ng .

南朝诗两首-课件

南朝诗两首-课件

(二)点击诗人
谢眺 (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 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 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 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 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晚 登
一 (1-8):写登山所见
三 山


望 京
二(9-14): 抒去国之情
(一)导语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 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 芙蓉。”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 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 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 不用典故,自然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 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
“余”、“散”、“澄”、“静”四
字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 写出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用 “喧” “覆”和“杂”和“满” 从听觉、 视觉,动态、静态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 林的景色,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 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邑谢

对比 比喻 练字
【名句鉴赏】
(1)“对余比霞鲜散明成:绮色,彩澄对比江,静绮如红练练。白”,鲜
明靓丽;动静对比,霞动江静,和谐统一。 (2)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 具体生动。 (3)精于选词:因霞“散”,才显得 “余”;因江“澄”,才现出“静”,精当 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2/282021/2/282021/2/282021/2/28
谢谢观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