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学习指导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复分解教案

初中化学复分解教案

初中化学复分解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指一个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分解为两种或更多种物质。

2.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一个,生成物是两种或多种。

3. 复分解反应的常见类型:
a. 热分解反应:利用热能将某种化合物分解成不同的物质。

b. 电解反应:利用电能将某种化合物分解成不同的物质。

二、实验示范
1. 材料:氧化锌粉末、蓝色固体二氧化碳、玻璃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等。

2. 步骤:
a. 取一根玻璃试管,加入适量的氧化锌粉末。

b. 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锌粉末,观察反应过程。

c. 将生成的氧化铁粉末与产生的气体进行观察。

三、问题探究
1. 为什么在进行氧化锌的热分解反应时要加热?
2. 在电解反应中,电解质受到电解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3. 举例说明一种复分解反应,并说明反应过程。

四、课堂讨论
1. 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讨论一下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一种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机制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
1.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基本特点。

2. 选择一种复分解反应,描述其反应机制并列举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 思考复分解反应的实际应用,并写出一篇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提高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学习“六要”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学习“六要”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学习“六要”:// DearEDU一、要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二、要明确复分解反应的要点1. 要明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类别:即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

2. 要明确反应前后物质变化的组合形式:即反应是否“互相交换成分”。

从化合价的变化来看,在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但化合物之间彼此互相交换成分。

如酸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等。

3. 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要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或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否则不能发生,应特别注意以上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反应就能发生。

4. 明确发生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状态的要求:(1)酸与碱的反应中这里的碱既可为可溶性的碱,又可为难溶性的碱。

(2)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都必须是可溶的。

(3)酸与盐的反应中,盐可不溶,但酸必溶。

三、要熟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硝遇水溶;(含有-+++34NO NH Na K 、、、的盐都能溶于水)氯化物不溶亚汞银;(氯化物中HgCl 和AgCl 不溶于水,其它都能溶于水)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微溶还有钙和银;(硫酸盐中4BaSO 不溶、424SO Ag CaSO 、微溶,其余均可溶) 其它盐类水下沉;(上面口诀中未包括的盐大多水溶于水) 酸类不溶是硅酸;(在酸类中只有硅酸不溶于水)溶碱只有钾、钠、钡、钙、铵(除KOH 、NaOH 、2)(OH Ba ,O H NH OH Ca 232)(⋅、外其它碱都不溶于水)四、要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

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交换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复分解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复分解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复分解反应
【教学内容】复分解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示例和反应类型;
3. 能够正确解读和运用复分解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点】
1.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示例;
2.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实例。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区分复分解反应和其他反应类型的差异;
2. 能够独立分析和解题复分解反应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复分解反应,你们知道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吗?复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学习理论知识
1.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反应中,一个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种物质
的过程。

2. 复分解反应的示例:例如氯化银在阳光照射下,可发生复分解反应:2AgCl(s) → 2Ag(s) + Cl2(g)
3.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复分解反应通常需要外界条件的刺激才能发生,如温度、光照等。

三、实验演示
老师将进行一组关于复分解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同学们观察反应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四、小组讨论
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请给出另一个复分解反应的示例,并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2. 复分解反应和单质分解反应的区别是什么?
五、课堂练习
1. 小明将硫酸铜固体加热,观察到出现蓝色烟雾,该反应属于何种类型?
2. 如何区分复分解反应和双替反应?
【总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和示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学习,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复分解反应学习指南

复分解反应学习指南

复分解反应学习指南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基本反应类型,也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但教材中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仅从生成物方面作了介绍,而各类考试对复分解反应考查的角度往往是多样化的,不仅有生成物的条件,还有反应物的要求,以及复分解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律等。

本文对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对应条件作一归纳,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般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反应物的要求即基本条件,判断反应是否能够发生;二是对生成物的要求,判断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课本中提到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对生成物而言,即生成物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1)有沉淀生成(2)有气体生成(3)有水生成其实,不论是反应物条件还是生成物条件都同等重要。

以下对反应物要求的条件按不同的反应类型分别归纳如下:①酸+碱性氧化物→盐+水条件:(1)酸一般为HCl H SO HNO 、、243;(2)碱性氧化物是否可溶均可。

但须注意,不溶性碱性氧化物与H SO 24反应时较慢,一般需要加热。

如:ZnO HNO Zn NO H O +=+23322()CuO H SO CuSO H O ++2442微热 ②酸+碱→盐+水(1)酸和碱至少有一种可溶;(2)若酸是常见的三种强酸,无论碱是否可溶,反应均可进行。

如:NaOH HCl NaCl H OH SO Cu OH CuSO H O HNO Fe OH Fe NO H O+=++=++=+22424233332233()()()③酸+盐→新酸+新盐条件:(1)盐除BaSO 4和AgCl ;(2)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如:HCl AgNO AgCl HNO +=↓+33H SO BaCl BaSO HCl 24242+=↓+BaCO HNO Ba NO H O CO 3332222+=++↑()④碱+盐→新碱+新盐条件:(1)碱和盐两者均要溶于水;(2)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学生学得好坏,将关系到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复分解反应1、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2、特点:首尾交换,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1)氧化铜粉末溶于稀盐酸中(2)氧化铜粉末溶于稀硫酸中实验现象:黑色固体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3)氧化铁溶于稀硫酸中(4)氧化铁溶于稀盐酸中实验现象: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5)氧化锌溶于稀硝酸中2、酸与碱的反应(1)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2)氢氧化铜与稀盐酸混合实验现象:蓝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3)氢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消失(4)氢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实验现象:红褐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5)氢氧化铝与稀盐酸混合(6)氢氧化铜与稀硫酸混合(7)氢氧化钠与稀硝酸混合(8)氢氧化镁与稀硝酸混合3、酸与盐的反应:(1)稀盐酸与混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2)稀硫酸与混有稀硝酸的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3)将碳酸钙粉末投入稀盐酸溶液中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4)将碳酸钠粉末投入稀硫酸溶液中4、碱与盐的反应:(1)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2)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3)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4)硝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现象: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5、盐与盐的反应:(1)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2)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钾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3)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4)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5)硝酸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实验现象: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

教学反思《探究复分解反应规律》

教学反思《探究复分解反应规律》

教学反思
在化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探究复分解反应规律》这节课运用“宏—微—符”的教学思想,从三个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包括“一个转变”——从化合物整体反应到局部离子反应,学会离子角度看问题。

“一次深入”——离子反应条件由表象的沉淀、气体和水抽象成本质离子浓度减小,再转变成沉淀、气体和弱电解质。

“一个规则”——离子浓度有变化则发生反应,没有变化就不发生反应。

课程开展过程中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复分解反应归纳总结离子反应的能力,可以将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应用实践并迁移应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并将知识点符号化,贯彻落实了“宏—微—符”的化学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但是,这堂课的实施过程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操作实验不够熟练,实验现象观察不够细致,对后面推论得出结论产生阻碍,课程不够流畅。

沙哈施利在《化学教师手册》写道:每一个化学实验都能增强学生对于化学行为的理解,任何时候化学实验本身的表达都需要比我的诗句、板书或者幻灯片上的措辞更富表现力。

在课堂上需要强化基本实验操作。

2、上课时声音没有起伏,不够有吸引力,授课基本功还需要加强。

3、课程设计方面,创新度不够高,可以引进电导率探头等
做验证试验。

4、课程衔接方面,在引入新课程的时候,矛盾和冲突的建构不够强烈,对学生的冲击感不够,无法深入思考,需要改进。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发现自身的教师基本功仍然很欠缺,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加强自身学习,通过资深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素养。

复分解反应学案

复分解反应学案

复分解反应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条件。

2、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

4、了解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条件,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2、难点: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条件,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合作探究:与同学讨论,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实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反思总结: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成果,形成对复分解反应的全面理解。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胃酸过多的人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后,胃液中的盐酸与药物中的氢氧化铝发生化学反应,使胃液酸性减弱,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引出复分解反应这一概念。

2、学习新课:(1)阅读教材,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通过实例,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进一步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成果,形成对复分解反应的全面理解。

五、拓展延伸1、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资源,了解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备药物、改善土壤酸性等。

2、通过思考题或小论文的形式,探究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复分解反应专题复习课件一、概述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一类反应,涵盖了多种基本反应类型,如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等。

本篇文章将针对复分解反应的专题复习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二、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酸或碱作为催化剂,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复分解反应课件

复分解反应课件
复分解反应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基本原理、条件、常见的反应类型,以及 该反应在实验演示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复分解反应是一类化学反应,其 中一种化合物经过水解、溶解或 氧化后,分解得到多种化合物。
反应物
产物
其中,反应物通常为盐类或酸碱 盐,如铜(II)碘化物和铜(II)硝酸盐。
药品生产
复分解反应可以用于药品生产。 例如,科学家可以根据特定的 化学反应来制造各种药品。
总结和展望
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除了介绍定义和基本原理外,我们还深入探讨了 它在实验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希望大家可以 对复分解反应有更深入的理解。
多方面的发展
以后,科学家将探索这种化学反应的更多应用。 他们希望能够用这种反应来制造新的化合物和治 疗疾病。期待未来的突破和发展!
2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加入盐酸。 2. 慢慢加入氢氧化钠,直到试管内的溶液变 成紫色。 3. 氢氧化钠继续加入,直到溶液变成蓝色。
复分解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钢铁生产
复分解反应可以用于钢铁生产 中。例如,将铁在熔融的盐中 电解,就会产生一种叫做铁橙 的络合物。
肥料加工
复分解反应可以用于肥料加工。 例如,纯化以及进行其他基础 化学反应的简化方法。
还原
有机物或无机盐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更 基础的化合物。还原剂是一种带有许多还原活力 的元素或离子。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
热力学条件
当反应的反应热从负数(放热反应)变成正数(吸热反应)时,该反应才会发生。
2
动力学条件
反应的速率是由每个成分的反应速率决定的。若反应分子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没有 足够的能量和速率,那么该反应就不会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分解反应学习指南首先复分解反应牢固掌握要做到五要一、要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二、要明确复分解反应的要点1.要明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类别:即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

2.要明确反应前后物质变化的组合形式:即反应是否“互相交换成分”。

从化合价的变化来看,在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但化合物之间彼此互相交换成分。

如酸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等。

3.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要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或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否则不能发生,应特别注意以上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反应就能发生。

4.明确发生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状态的要求: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中,首先满足反应物是可溶的,再考虑生成物有沉淀析出或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三、要熟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口诀:酸类不溶是硅酸;(在酸类中只有硅酸不溶于水)碱类只有钾、钠、钡、钙、铵、(除KOH 、NaOH 、2)(OH Ba ,O H NH OH Ca 232)(⋅、外其它碱都不溶于水)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能溶;(含有-+++34NO NH Na K 、、、的盐都能溶于水)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AgCl 不溶于水,其它都能溶于水);硫酸盐不溶硫酸钡;微溶还有硫酸钙和硫酸银;(硫酸盐中4BaSO 不溶、424SO Ag CaSO 、微溶,其余均可溶);碳酸盐溶 ;(上面口诀中未包括的盐大多水溶于水) 四、要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

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交换反应。

当溶液中某些离子能相互结合而使其浓度减小时,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如果几种离子混合后,离子的浓度都不发生变化,那么反应也就没有发生。

五、要掌握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规律(1)盐+酸→新盐+新酸(2)盐+碱→新盐+新碱(3)盐+盐→新盐+新盐(4)酸+碱→盐+水(又叫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基本反应类型,也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但教材中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仅从生成物方面作了介绍,而各类考试对复分解反应考查的角度往往是多样化的,不仅有生成物的条件,还有反应物的要求,以及复分解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律等。

本文对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对应条件作一归纳,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复分解反应练习导学练习:1.两种 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的反应,叫做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3.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方程式为4.硝酸银溶液滴入稀盐酸实验现象为 方程式为 学习要求:1.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学习指导: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当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2.要记住:酸跟碱、酸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有一种是可溶物;碱跟盐、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复分解反应才可能发生。

基础演练: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中有 ,有 , 或有 ,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发生。

2.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氢氧化钠能够与硫酸铜溶液( 色)反应生成 色 ,方程式为4.氢氧化钙和碳酸钠起反应现象为 ,方程式为5.如果把NaCl 溶液和KNO 3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没有 ,也没有 或 ,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

能力强化: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在溶液中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 .氯化钡和碳酸钾B 。

盐酸和碳酸钠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 。

氢氧化铁和硝酸 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共存的是( )A.硝酸银和氯化镁B.氢氧化钠和硝酸钾C.碳酸钙和稀硝酸D.硫酸钠和氯化钡 3.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写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① KOH + HCl ② K 2CO 3 + H 2SO 4③ NaOH +FeCl 3④ KCl +Cu(OH)2⑤ AgNO 3 +BaCl 2⑥CaCO 3 +Ba(OH)2⑦ BaSO 4 + HNO 3 中考连线:1.下列每一组内各物质两两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石灰水 B.碳酸钙、盐酸、铝C.氧化铁、稀硫酸、氯化钠溶液D.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钠溶液 2.下列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氢氧化钾溶液和硫酸溶液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食盐溶液和稀硝酸 D.氯化铁溶液和烧碱溶液 3. 【08年苏州】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Fe 2+、Ca 2+、CO 32-、OH -B.Na +、SO 42-、Cl -、OH -C.Ba 2+、H +、Cl -、OH -D.Ag +、NH 4+、NO 3-、OH -4、【07泰州】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 .K 2SO 4、BaCl 2、NaNO 3、NaClB .HCl 、Na 2CO 3、BaCl 2、Na 2SO 4C .KOH 、Na 2SO 4、CuSO 4、HClD .KCl 、AgNO 3、KNO 3、NaCl5.请从锌、氧气、二氧化碳、水、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钙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⑴生成酸的化合反应⑵生成两种氧化物的分解反应⑶生成气体的置换反应⑷生成两种沉淀的复分解反应能力提升:1.甲同学收集了食盐、纯碱、胆矾、高锰酸钾和碳酸钙五种固体样品。

他把这些物质分别研磨成粉末后,请乙同学鉴别它们。

⑴乙同学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可鉴别出来的物质是⑵若要设计最简单的实验,用最少的实验步骤并选取最经济、最常见的试剂将余下的物质鉴别出来,则该实验分步操作(填数字),所加试剂是2、a、b、c、d可能是Na2CO3、AgNO3、BaCl2、HCl四种溶液中各一种,把它们两两混合后产生如下现象,a、b、c、d依次是()(A)Na2CO3、AgNO3、HCl 、BaCl2(B)AgNO3、Na2CO3、BaCl2、HCl(C)HCl、AgNO3、BaCl2、Na2CO3(D)BaCl2、HCl、Na2CO3、AgNO33、右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碱。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②④(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

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点) 、。

4、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可能含CuSO4和Na2CO3B.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C.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D.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5、在我州经济大开发的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 六种离子。

(1)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 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

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已知甲车间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溶解性表判断,Cu(NO3)2和Ba(OH)2溶液 (填“能”或“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若能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若不能反应写出理由:。

6、如图,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

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

请填空:(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D 。

(2)相连环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

现称取只含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34.6g,放入盛有13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51.4g。

请计算:⑴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⑵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