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液减震器开题报告
基于磁流变原理的飞机起落架减振器智能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磁流变原理的飞机起落架减振器智能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飞机起落架作为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支撑飞机在地面上停靠、起飞和降落过程中承受重量和冲击力,并为飞行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支撑。
何况,飞机起落过程中还会受到风力、气压、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未来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中,安全性与舒适性等因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目前的飞机起落架减振器通常采用机械式减震装置,存在吸能效率低、调整不便、噪音过大等问题。
因此,如何加强飞机起落架的减振装置,提高飞机起降的减震效果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基于此,引入磁流变减震技术,探究磁流变减震器在飞机起落架的应用,以提高其减震性能,成为了当前飞机起落架减震装置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
磁流变减震器的减振性能可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这为智能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磁流变减震器的智能控制对于飞机稳定性和舒适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本研究旨在探究磁流变原理在飞机起落架减震器中的应用,并构建基于磁流变减震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以提高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的减振效果。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磁流变原理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和仿真实验,对磁流变原理在飞机起落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2. 飞机起落架减震器设计。
主要根据自适应控制理论,设计一种基于磁流变减震器的飞机起落架减震器,并进行模拟与测试。
3. 磁流变减震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主要设计与磁流变技术相匹配的智能控制系统,并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优化。
4. 飞机起落架减震器的实验测试。
通过实验测试,验证研究成果,并结合改进和优化控制策略。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意义预期目标:通过本研究建立起稍晚获得国际领先地位的基于磁流变原理的飞机起降架减振器,实现减震效果的提高,为飞机安全和舒适提供支持,并在国际上相关学术领域形成影响。
研究意义:1. 研究成果有望推动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飞机起降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为航空运输业做出贡献。
房屋建筑基础减震的磁流变半主动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房屋建筑基础减震的磁流变半主动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毁灭性的一种,造成房屋损坏和人员伤亡。
基础减震技术是一个常用的地震减灾技术,能够为房屋提供较好的保护。
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技术,能够通过智能控制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在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中,主要利用磁流变材料的特性来调节建筑结构的阻尼。
这种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磁场的强度和位置,改变材料本身的刚度和阻尼,从而改变建筑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和意义,本文将研究房屋建筑基础减震的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探讨其在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方面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实验测试磁流变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包括磁流变液体及其阻尼特性的实验研究、磁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
其次,采用数学建模和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基础减震的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对其减震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研究目标和创新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为国内外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采用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来实现基础减震,提高房屋抗震能力,这种技术在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其次,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了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在减震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最后,研究将在模拟和实验研究之上,对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的阻尼控制进行进一步优化。
四、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案本研究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研究基础减震的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技术,需要对涉及阻尼控制、磁力控制等认识较深刻的技术进行相关研究。
2. 在实验方面,需要设计可靠的磁力控制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与实验验证,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针对以上研究难点,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 建立基础减震的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数学模型,对磁力线圈及其调节器的系统性质进行分析,实现对阻尼控制的系统优化。
磁流变式汽车减振器设计-开题报告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 是否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磁流变式汽车减振器的设计
一、 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现状
磁流变阻尼器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响应速度快、消耗功率小、抗污染能力强和输出 力大、阻尼力连续可调等优点,它利用了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能在毫秒级的时间内从牛顿流体转变 成具有一定屈服强度的黏塑性体的智能特性,仅需要很小的能量输入就能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尤其适 合在土木结构的抗风抗震中应用。在汽车、机械、土木建筑等的振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有的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有阀式、剪切式、挤压式、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已成为汽车半主 动悬架系统中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对于磁流变阻尼器研究主要关于两个方面,对磁流变阻尼器优化方面的研究和对磁流 变阻尼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对于磁流变阻尼器研究关于优化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结构参数的优化以及磁路优化等方面。 现在就这两方面内容对其进行介绍。
1)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参数优化 为了提高磁流变阻尼器的可调范围和可控力值,需要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 使其阻尼性能达到最佳。在早期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中,主要对单一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以得到最 佳的结构关键尺寸,如间隙大小,有效长度及线圈匝数等。 西北工业大学的邓长华等人对双出杆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其仅选择可调范围作为 目标函数,利用 MATLAB 优化出线圈匝数、阻尼通道厚度以及阻尼通道长度。 西安交通大学的吴龙等人从磁流变阻尼器设计原理入手,采用 Bingham 轴对称理论模型对小型 单出杆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其选取推导出的有效长度公式为目标函数,利用 MATLAB 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确定相关参数值代回原阻尼力及可调范围公式反复比对,已达到最 佳效果。 对于阻尼力或可调范围的这种单目标优化,涉及到的设计参数比较少,在计算过程上仅从磁学 角度考虑结构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优化的效果上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的结果优化中出现 了一些针对阻尼力和可调范围等从力学和磁学双重角度考虑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比较早的是烟台大学的陈义宝等人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计算方法,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结 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其选定阻尼力可调范围、粘性阻尼力和可调阻尼力作为优化目标,利用优化软 件库 OPB2 对设计主要参数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关新春等人以阻尼力和可调信数为优化目标,以磁流变阻尼器关键结构参数 为变量,;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在优化软件 modeFRONTIER 中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优化设计和分 析。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的张莉等人,安徽科技学院的易勇等人运用相应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对磁流变 阻尼器进行了相应的多目标优化方面的研究。 2)磁流变阻尼器磁路优化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磁路的目的是将磁通量引导并集中到环形间隙中的活性磁流变液区,最大限 度地降低磁芯材料及非工作磁流变液区中的能量损失,保证足够的横截面积降低磁芯材料中的磁阻。 在磁路的设计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构参数结果是多样化的,而且每种结果使磁流变减振器发挥的效能
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仪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仪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磁流变液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流体,其粘度可以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利用这种特殊性能,磁流变液可广泛应用于工程制造、运动控制等领域。
然而,磁流变液的流变性能测试仪设计及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仪的设计与研究,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目标为设计与研究一种能够测试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测试仪。
具体目标如下:1.设计一种可实现对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的仪器;2.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研究影响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各种因素;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探索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的规律和特点。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涵盖磁流变液的基本性质、流变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仪的设计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1. 理论研究基于相关理论,研究磁流变液的基本性质和流变特性,分析影响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各种因素,探究流变规律。
2. 实验研究基于已有的磁流变实验平台,设计制造一种可测试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测试仪。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研究流变特性和变形等规律。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1. 研究磁流变液的物理特性和流变特性,分析影响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各种因素。
2. 磁流变实验平台搭建,测试磁流变液的基本性质和流变特性。
3. 设计制造一种可测试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测试仪。
第二年1. 研究测试仪的测试方法和流变规律。
2. 进行实验研究,获取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和处理。
第三年1. 继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并总结规律和结论。
2. 撰写论文,完成相关论文撰写。
五、预计研究成果1. 设计并制造一种可测试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测试仪。
2. 掌握磁流变液的物理特性和流变特性,研究流变规律和特性。
3. 完成与论文相关的学术交流和成果报告。
六、结语本文将以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仪的研究为主要内容,探索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规律、特性和实验方法等相关问题。
减震系统毕设开题报告

减震系统毕设开题报告减震系统毕设开题报告引言: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对于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减震系统作为车辆悬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毕设的主要目标是设计和优化一种高效的减震系统,以提升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一、减震系统的背景和意义1.1 车辆减震系统的作用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不平、颠簸等因素会对车辆和乘客造成不良影响。
减震系统通过吸收和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冲击力,提供稳定的悬挂效果,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1.2 目前减震系统存在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减震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减震效果不佳、耗能过大、结构复杂等。
因此,设计一种高效的减震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1 研究方法本毕设将采用实验研究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测试不同减震系统的性能指标,结合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减震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方向。
2.2 技术路线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测试,收集不同减震系统的性能数据,并分析其优缺点。
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减震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模拟,并通过优化设计,改进减震系统的性能指标。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仿真结果,得出减震系统的最佳设计方案。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创新点3.1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减震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仿真模拟分析,预计可以得出一种高效的减震系统设计方案,提升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3.2 创新点本毕设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实验测试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减震系统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优化减震系统的结构和材料,提高减震效果同时降低能量损耗;(3) 基于实验数据和仿真模拟结果,提出一种新颖的减震系统设计方案。
四、研究进度安排4.1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实验测试在第一阶段,将进行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当前减震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磁性流体的制备及其流变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磁性流体的制备及其流变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背景介绍磁性流体,又称磁流体或磁液体,是一种具有磁性特性的流体。
它是由具有均匀形状和尺寸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通常由铁水合物或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制成。
这些微粒的直径通常在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性流体会表现出强烈的磁响应性能,因此在磁控制器、医学检测、数据存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磁性流体的制备方案较为丰富,包括化学合成、物理合成等多种方法。
化学合成方法优点在于其制备规模可控制,但也存在着制备质量难以保证、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等问题。
物理合成方法则在制备质量上有一定保证、对环境影响较小,但在制备规模上相对受限。
同时,磁性流体的流变性质是其在应用中极其重要的参数之一。
由于磁性流体中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流体的流变性质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因此,加深对磁性流体的流变性质的研究,有利于理解磁性流体的物理机制,为其在工程应用中提供基础支撑。
二、研究内容1.磁性流体的制备研究:以合适的磁性材料为原料,利用化学合成、物理合成等方法制备磁性微粒,研究不同原料对磁性流体性质的影响,优化制备方案。
2.磁性流体的流变性质研究:利用旋转粘度计等工具,研究磁性流体在外加磁场下的流变性质,评估微粒的磁响应性能、微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变性质的影响。
3.制造磁流变隔振器:磁流变隔振器可根据外部负载实时改变其阻尼特性,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在制备了一定量磁性流体后,通过设计制造磁流变隔振器,探索其可靠性及性能表现。
三、研究意义1.对磁性流体的制备方法及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2.对磁性流体的流变性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物理机制的理解,指导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通过制造磁流变隔振器,开发出可以实时改变阻尼特性的新型隔振器,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新思路。
四、研究步骤1.文献调研:对磁性流体的历史、应用现状、制备方法、流变性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2.磁性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测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合成出的磁性微粒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
毕业设计 减振器 开题报告

(1)A—工程实践型;B—理论研究型;C—科研装置研制型;D—计算机软件型;
E—综合应用型
(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
(1)、(2)均要填,如AY、BX等。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在查阅汽车传动轴及其减振器资料的基础上,设计汽车传动轴的减振器(三种规格);
(2)在了解动态性能测试,掌握减振器的静刚度和动刚度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用MTS材料试验机上对减振器的动态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绘制载荷-位移曲线和动刚度曲线;
三月十二号至三月十八号:查阅毕业设计基础查考书籍,完成开题报告;
三月十九号至三月二十五号:大量阅读准备好了的参考资料,熟悉并掌握车用减震器的机构设计,然后确定三种规格的减震器基本尺寸;
三月二十六号至四月一号:完成一组规格的车用减震器总成图和零件图,并交与导师检查,确保绘图正确合格;
四月二号至四月八号:完成另外两组规格的车用减震器总成图和零件图。
[9]周长城.汽车液压筒式减振器设计及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Home Excel .Excel 2010应用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1]/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q1991&filename=sjqc199101034&uid=&p=减振器噪声分析
[4]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韩清凯.机械振动系统的现代动态设计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闻邦椿,刘树英.机械振动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7]李德葆,陆秋海.工程振动实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某型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分析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某型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分析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磁流变技术是液压与电子技术的交叉应用,其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特点,因此在工业、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汽车磁流变减振器是一种利用磁流变油的特性控制减振效果的装置。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路面震动会通过车轮传递到汽车车身,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
传统的汽车减振器是基于液压原理设计的,其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但其减振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难以有效地减少车身的震动。
而磁流变减振器则可以根据车速和路面情况实时调节减振阻尼,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因此,对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分析与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探究磁流变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和舒适性。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2. 磁流变油的特性以及如何控制减振效果的研究。
3. 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4. 基于数学模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参数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
本研究的目标是:1. 深入了解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磁流变技术在汽车减振器中的应用。
2. 对磁流变油的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有效控制减振效果的方法。
3. 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和数学模型,为后续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基础。
4. 通过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得出一种性能稳定、实用性强的磁流变减振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文献资料,深入了解磁流变技术以及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现状。
2. 分析磁流变油的特性,以及根据路面情况和车速等因素来控制减振效果的方法。
3. 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和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为后续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4. 基于数学模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参数优化设计,包括控制模型、减振模型等等。
5. 进行实验验证,得出一种性能稳定、实用性强的磁流变减振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
院系名称: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车辆10-09 学生姓名: 王一明
导师姓名: 安永东
开题时间: 2014年3月6日
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分析磁流变液减振器的工作模式,结合现有汽车液压筒式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特点,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结构设计,对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进行设计。
现在,次流变液在汽车制造业,测量技术行业等一些领域鱼油潜在的巨大商业应用价值。
目前机车上就有磁流变液减震器,磁流变液制动器等。
我所设计的磁流变液减震器主要应用于车辆悬架的半动震动控制。
磁流变液减震器通过电磁场直接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连续调节阻尼器的阻尼力,由于没有机械零件作为动部件,因而较以往的电磁阀阻尼器响应迅速,工作可靠,噪声降低。
1.2 意义
汽车制造业是磁流变液的主要应用和发展领域。
目前在汽车上就有很多应用。
汽车的震动和冲击是影响车辆性能的重要因素,较大幅度的振动与冲击会严重影响车辆的平顺性,操纵的稳定性及零部件的抗疲劳性。
磁流变液减震器其优越的性能,在汽车制造业建筑业都有潜在的巨大商业应用价值。
再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体的流动特性会发生显著变化,且响应时间仅为毫秒级,当去掉外加磁场时,次流变体的这种可控特性设计制作课控阻尼力的汽车减振器,进而开发智能悬架系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磁流设计是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磁流变液减震器在隔震中所起的作用。
现阶段阻尼器的磁路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忽略次要因素,已建立简化模型从而简化设计。
但由此会使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对于磁漏等一些重要因素的忽略会使磁路设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是目前磁路设计中存在的很大不足汽车制造商和科研机构对次流变液减振器高度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相继开发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可控次流变液减振器。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磁流变液减振器的设计原理和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对开发汽车磁流变液减振器和智能悬架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磁流变液减震器是由非胶体的细小颗粒分散溶于绝缘载液中形成的,随外加磁场变化而控制其流变行为的稳定的悬浮液。
磁流变液这种件磁性及固液转化的特性统一在同一种材料中的方法有很多创新的应用。
本次设计的磁流变液减震器用于汽车悬架的半动振动控制。
3 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全套设计请联系QQ1537693694
3.1 基本内容
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设计;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对减振器的性能进行分析。
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磁流设计是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磁流变液减震器在隔震中所起的作用。
现阶段阻尼器的磁路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忽略次要因素,已建立简
化模型从而简化设计。
但由此会使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对于磁漏等一些重要因素的忽略会使磁路设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是目前磁路设计中存在的很大不足。
温度对磁流变液效应的影响?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对磁流变液的影响是很关键的,虽然零磁场式磁流变液黏带系数随温度的相对变化很大(变化趋势主要由载液决定)随温度增大磁流变液零磁场粘度降低。
材料对其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固体悬浮相的体积比为0.25时在70000e的磁场强度作用下这些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可达50KPa科学家对不同浓度微粒大小不同的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做出了研究得出研究结果:在剪应力的作用下磁场中的磁流变体由六方密排向层状结构转变。
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磁流变液减震器的原理是利用磁流变液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随机分布的磁化微粒的磁化运动方向大致平行于磁场方向,磁化运动使微粒首尾相联形成链状结构或复杂的网状结构。
从而使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发生变化来实现减震器阻尼力控制目前,直线运动的磁流变液减震器都是基于流动模式和剪切模式进行设计的。
流动模式在两固定不动的极板之间充满磁流变液体,外加磁场经过极板垂直作用于两极板之间的磁流变液体使磁流变液体的流动性发生变化,从而使推动磁流变体流动的活塞所受的阻力发生变化,从而使推推动磁流变液体流动的活塞所受的阻力发生变化,达到外加磁场控制阻尼力的目的。
剪切模式在两相对运动的极板之间充满磁流变体外加磁场经过极板垂直作用于两极板之间的磁流变体使磁流变体的流动能力发生变化,从而使推动极板运动的活塞所受阻尼力发生变化,达到外加磁场控制阻尼力的目的。
对磁流变液减震器结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初步设计其结构特征。
对其工作要求环境进行分析时期满足相应要求。
5 进度安排
1、进行文献检索查,查看相关资料,对课题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完成开题报告。
第1-2周(3月3日~3月16日)
2、初步确定设计的总体方案,讨论确定方案;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初步设计和选取。
第3-6周(3月17日~4月13日)
3、提交设计草稿,进行讨论,修定。
第7周(4月14日~4月20日)
4、详细设计磁流变液减振器结构,计算及校核,绘制减振器装配图及零件图。
第8-12周(4月21日~5月25日)
5、提交正式设计,教师审核。
第13-14周(5月26日~6月8日)
6、按照审核意见进行修改。
第15周(6月9日~6月15日)
7、整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第16周(6月16日~6月22日)
6 参考文献(要求20篇以上)
[1]贺建民等,磁流变减振器的分析与设计,第五届全国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2008.10
[2]徐伟,汽车悬架阻尼匹配研究机减振器设计,农也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6
李连进,磁流变阻尼器的参数优化与特征仿真,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4
[3]廖昌荣,余淼等,汽车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原理与试验测试,中国机械工程,2002,
[4]周强,瞿伟廉,磁流变液阻尼器的两种力学模型和试验验证,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04
[5]李金,张华良,磁流变液研究和应用,上海大学学报,2004,10
[6]李金,张华良,磁流变液阻尼器的磁路设计方法,新技术新工艺,2003,8
[7]廖昌荣,张玉麟,汽车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与实验研究,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1,7
[8]廖昌荣,张伟民等,磁流变阻尼器件设计中若干技术问题探讨,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9]林其壬,找佑民编著,磁路设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0]王以真编,使用磁路设计。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1]廖昌荣,陈伟民,磁流变技术与磁流变阻尼器件,新技术新工艺,2000
[12]廖昌荣,陈伟民,余淼等,汽车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准则探讨,中国机械工程,2002
[13]汪建晓,孟光,磁流变液研究进展,航空学报,2002
[14]熊超,郑坚,张进秋,张莉,磁流变智能材料及其减震器的结构域特性,磁性材料及器件,2004
[15]闫维明,纪金豹,应用于结构控制的磁流变材料与装置,工程抗震,2004
[16]汪建晓,孟光,磁流变弹性体研究进展,功能材料,2006,05
[17]刘峥,微粒表面有机改性及其应用研究,化工技术与开发,2004,03
[18]熊超,郑坚,张进秋,吕建刚,高挺,磁流变智能阻尼器的工作用原理及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02
[19]郑坚,熊超,张进秋,吕建刚,磁流变液研究进展及其在军事领域应用叙述,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4,01
[20]浦鸿汀,蒋峰景,磁流变液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化工技术与开发,2004,03
[21] 曹民,喻凡.车用磁流变减振器的研制.机械工程学报,2004,40(3):186190
[22] JOLL Y M R ,BENDER J W ,CARLSON J D. Proper2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Commercial Magnetorheolog2ical Fluids[J ] . SPIE ,1998 ,3327 :262.
[23] SKELLAND A H P. Non2newtonian Flow and Trans2fer [M] .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 Inc ,1967.
[24] Shulman, Z.P.etal, Devices for the Diagnosis of Transfer Processes inMagnetorheological Suspensions, Heat Transfer, Vo1.19(5), 1987
[25] Kordonsky, W. L, Elements and Devices Based on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J. of Intel. Meter. Stru. Vol.4, 1993, P.6569
[26] Kordonsky, W. L,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As a Base of New devices andTechnologies,J.of Magnet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