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与角试题与答案
三角形的的边试题及答案

三角形的的边试题及答案三角形的边试题及答案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第三边长为5,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和c,且满足a² + b² = c²,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在这个例子中,3² + 4² = 9 + 16 = 25,等于第三边长的平方5²,所以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2.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8,第三边长x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求x的取值范围。
答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所以,x的取值范围为:2 < x < 14。
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两腰长为5,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存在。
答案:不能存在。
在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长度必须大于底边长度的一半。
在这个例子中,底边长度为10,所以两腰的长度至少为5。
但是,两腰的长度为5,与底边长度相等,这违反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所以这样的三角形不能存在。
4.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和c,且满足a > b > c,a+ b = 10,a - c = 4,求b的值。
答案:首先,由a - c = 4,我们可以得到a = c + 4。
然后,将a的表达式代入a + b = 10,得到c + 4 + b = 10,解得b = 6。
所以,b 的值为6。
5. 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4,其中两边长分别为8和10,求第三边长。
答案:设第三边长为x,则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8 + 10 + x = 24。
解得x = 24 - 8 - 10 = 6。
所以,第三边长为6。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综合题及答案解析一、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图1是一种折叠式晾衣架.晾衣时,该晾衣架左右晾衣臂张开后示意图如图2所示,两支脚OC=OD=10分米,展开角∠COD=60°,晾衣臂OA=OB=10分米,晾衣臂支架HG =FE=6分米,且HO=FO=4分米.当∠AOC=90°时,点A离地面的距离AM为_______分米;当OB从水平状态旋转到OB′(在CO延长线上)时,点E绕点F随之旋转至OB′上的点E′处,则B′E′﹣BE为_________分米.【答案】553【解析】【分析】如图,作OP⊥CD于P,OQ⊥AM于Q,FK⊥OB于K,FJ⊥OC于J.解直角三角形求出MQ,AQ即可求出AM,再分别求出BE,B′E′即可.【详解】解:如图,作OP⊥CD于P,OQ⊥AM于Q,FK⊥OB于K,FJ⊥OC于J.∵AM⊥CD,∴∠QMP=∠MPO=∠OQM=90°,∴四边形OQMP是矩形,∴QM=OP,∵OC=OD=10,∠COD=60°,∴△COD是等边三角形,∵OP⊥CD,∠COD=30°,∴∠COP=12∴QM=OP=OC•cos30°=3∵∠AOC=∠QOP=90°,∴∠AOQ=∠COP=30°,∴AQ=1OA=5(分米),2∴AM=AQ+MQ=5+3∵OB∥CD,∴∠BOD=∠ODC=60°在Rt△OFK中,KO=OF•cos60°=2(分米),FK=OF•sin60°=23(分米),在Rt△PKE中,EK=22-=26(分米),EF FK∴BE=10−2−26=(8−26)(分米),在Rt△OFJ中,OJ=OF•cos60°=2(分米),FJ=23(分米),在Rt△FJE′中,E′J=22-(2)=26,63∴B′E′=10−(26−2)=12−26,∴B′E′−BE=4.故答案为:5+53,4.【点睛】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AB∥CD,∠ACB =90°, AB=10cm, BC=8cm, OD 垂直平分 A C.点 P 从点 B 出发,沿 B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1cm/s;同时,点 Q 从点 D 出发,沿 DC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1cm/s;当一个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过点P作 PE⊥AB,交 BC 于点 E,过点 Q 作 QF∥AC,分别交 AD, OD 于点 F, G.连接 OP,EG.设运动时间为 t ( s )(0<t<5),解答下列问题:(1)当 t 为何值时,点 E 在BAC 的平分线上?(2)设四边形 PEGO 的面积为 S(cm2) ,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t ,使四边形 PEGO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连接 OE, OQ,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t ,使 OE⊥OQ?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4s t =;(2)PEGO S 四边形2315688t t =-++ ,(05)t <<;(3)52t =时,PEGO S 四边形取得最大值;(4)165t =时,OE OQ ⊥. 【解析】【分析】 (1)当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时,因为EP ⊥AB ,EC ⊥AC ,可得PE=EC ,由此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S 四边形OPEG =S △OEG +S △OPE =S △OEG +(S △OPC +S △PCE -S △OEC )构建函数关系式即可. (3)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4)证明∠EOC=∠QOG ,可得tan ∠EOC=tan ∠QOG ,推出EC GQ OC OG =,由此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在Rt △ABC 中,∵∠ACB=90°,AB=10cm ,BC=8cm ,∴=6(cm ),∵OD 垂直平分线段AC ,∴OC=OA=3(cm ),∠DOC=90°,∵CD ∥AB ,∴∠BAC=∠DCO ,∵∠DOC=∠ACB ,∴△DOC ∽△BCA , ∴AC AB BC OC CD OD ==, ∴61083CD OD==, ∴CD=5(cm ),OD=4(cm ),∵PB=t ,PE ⊥AB ,易知:PE=34t ,BE=54t , 当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时,∵EP ⊥AB ,EC ⊥AC ,∴PE=EC , ∴34t=8-54t , ∴t=4. ∴当t 为4秒时,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2)如图,连接OE ,PC .S 四边形OPEG =S △OEG +S △OPE =S △OEG +(S △OPC +S △PCE -S △OEC ) =1414153154338838252524524t t t t t ⎡⎛⎫⎛⎫⎛⎫⎛⎫⨯-⨯+⨯⨯-+⨯-⨯-⨯⨯- ⎪ ⎪ ⎪ ⎪⎢⎝⎭⎝⎭⎝⎭⎝⎭⎣ =281516(05)33t t t -++<<. (3)存在. ∵28568(05)323S t t ⎛⎫=--+<< ⎪⎝⎭, ∴t=52时,四边形OPEG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683. (4)存在.如图,连接OQ .∵OE ⊥OQ ,∴∠EOC+∠QOC=90°,∵∠QOC+∠QOG=90°,∴∠EOC=∠QOG ,∴tan ∠EOC=tan ∠QOG , ∴EC GQ OC OG =, ∴358544345t t t -=-, 整理得:5t 2-66t+160=0, 解得165t =或10(舍弃) ∴当165t =秒时,OE ⊥OQ . 【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多边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3.如图,从地面上的点A 看一山坡上的电线杆PQ ,测得杆顶端点P 的仰角是45°,向前走6m到达B点,测得杆顶端点P和杆底端点Q的仰角分别是60°和30°.(1)求∠BPQ的度数;(2)求该电线杆PQ的高度(结果精确到1m).备用数据:,【答案】(1)∠BPQ=30°;(2)该电线杆PQ的高度约为9m.【解析】试题分析:(1)延长PQ交直线AB于点E,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即可;(2)设PE=x米,在直角△APE和直角△BPE中,根据三角函数利用x表示出AE和BE,根据AB=AE-BE即可列出方程求得x的值,再在直角△BQE中利用三角函数求得QE的长,则PQ的长度即可求解.试题解析:延长PQ交直线AB于点E,(1)∠BPQ=90°-60°=30°;(2)设PE=x米.在直角△APE中,∠A=45°,则AE=PE=x米;∵∠PBE=60°∴∠BPE=30°在直角△BPE中,33米,∵AB=AE-BE=6米,则x-33x=6,解得:3则BE=(3)米.在直角△BEQ中,QE=33BE=33(3+3)=(3)米.∴PQ=PE-QE=9+33-(3+3)=6+23≈9(米).答:电线杆PQ 的高度约9米.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4.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为测量校园主教学楼AB 的高度,由于教学楼底部不能直接到达,故兴趣小组在平地上选择一点C ,用测角器测得主教学楼顶端A 的仰角为30°,再向主教学楼的方向前进24米,到达点E 处(C ,E ,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主教学楼顶端A 的仰角为60°,已知测角器CD 的高度为1.6米,请计算主教学楼AB 的高度.(3≈1.73,结果精确到0.1米)【答案】22.4m【解析】【分析】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多个直角三角形,应利用其公共边构造等量关系,进而求解.【详解】解:在Rt △AFG 中,tan ∠AFG 3,∴FG =tan 3AG AFG =∠, 在Rt △ACG 中,tan ∠ACG =AG CG , ∴CG =tan AG ACG∠=3. 又∵CG ﹣FG =24m ,33=24m , ∴AG 3,∴AB 3+1.6≈22.4m .5.如图,已知,在O e 中,弦AB 与弦CD 相交于点E ,且»»AC BD=. (1)求证:AB CD =;(2)如图,若直径FG 经过点E ,求证:EO 平分AED ∠;(3)如图,在(2)的条件下,点P 在»CG上,连接FP 交AB 于点M ,连接MG ,若AB CD ⊥,MG 平分PMB ∠,2MG =,FMG ∆的面积为2,求O e 的半径的长.【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O e 10.【解析】【分析】(1) 利用相等的弧所对的弦相等进行证明;(2)连接AO 、DO ,过点O 作OJ AB ⊥于点J ,OQ CD ⊥于点Q ,证明AOJ DOQ ∆≅∆得出OJ OQ =,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3)如图,延长GM 交O e 于点H ,连接HF ,求出2FH =,在HG 上取点L ,使HL FH =,延长FL 交O e 于点K ,连接KG ,求出22FL =HM n =,则有22LK KG n ==,2222FK FL LK n =+=+,再证明KFG EMG HMF ∠=∠=∠,从而得到tan tan KFG HMF ∠=∠,KG HF FK HM=,再代入LK 和FK 的值可得n=4,再求得FG 的长,最后得到圆的半径为10.【详解】 解:(1)证明:∵»»AC BD =,∴»»»»AC CBBD CB +=+, ∴»»AB CD =,∴AB CD =.(2)证明:如图,连接AO 、DO ,过点O 作OJ AB ⊥于点J ,OQ CD ⊥于点Q ,∴90AJO DQO ∠=∠=︒,1122AJ AB CD DQ ===, 又∵AO DO =,∴AOJ DOQ ∆≅∆,∴OJ OQ =,又∵OJ AB ⊥,OQ CD ⊥,∴EO 平分AED ∠.(3)解:∵CD AB ⊥,∴90AED ∠=︒,由(2)知,1452AEF AED ∠=∠=︒, 如图,延长GM 交O e 于点H ,连接HF ,∵FG 为直径,∴90H ∠=︒,122MFG S MG FH ∆=⨯⋅=, ∵2MG =,∴2FH =, 在HG 上取点L ,使HL FH =,延长FL 交O e 于点K ,连接KG ,∴45HFL HLF ∠=∠=︒,45KLG HLF ∠=∠=︒,∵FG 为直径,∴90K ∠=︒,∴9045KGL KLG KLG ∠=︒-∠=︒=∠,∴LK KG =,在Rt FHL ∆中,222FL FH HL =+,22FL =设HM n =,2HL MG ==,∴GL LM MG HL LM HM n =+=+==,在Rt LGK ∆中,222LG LK KG =+,22LK KG ==,222FK FL LK =+=, ∵GMP GMB ∠=∠,∵PMG HMF ∠=∠,∴HMF GMB ∠=∠, ∵1452AEF AED ∠=∠=︒, ∴45MGF EMG MEF ∠+∠=∠=︒,45MGF KFG HLF ∠+∠=∠=︒, ∴KFG EMG HMF ∠=∠=∠,∴tan tan KFG HMF ∠=∠, ∴KG HF FK HM =,∴2222222nn =+,4n =, ∴6HG HM MG =+=,在Rt HFG ∆中,222FG FH HG =+,210FG =10FO =即O e 10【点睛】考查了圆的综合题,本题是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以及三角函数等的综合应用,适当的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直线y=1 2x+2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抛物线y=﹣12x2+bx+c经过A、B两点,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满足12x+2≥﹣12x2+bx+c的x的取值范围;(3)设点D为该抛物线上的一点、连结AD,若∠DAC=∠CBO,求点D的坐标.【答案】(1)213222y x x=--+;(2)当x≥0或x≤﹣4;(3)D点坐标为(0,2)或(2,﹣3).【解析】【分析】(1)由直线y=12x+2求得A、B的坐标,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找出直线在抛物线上方的x的取值范围;(3)如图,过D点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E,先求出CO=1,AO=4,再由∠DAC=∠CBO,得出tan∠DAC=tan∠CBO,从而有,DE COAE BO=,最后分类讨论确定点D的坐标.【详解】解:(1)由y=12x+2可得:当x=0时,y=2;当y=0时,x=﹣4,∴A(﹣4,0),B(0,2),把A、B的坐标代入y=﹣12x2+bx+c得:322bc⎧=-⎪⎨⎪=⎩,,∴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3222y x x=--+(2)当x≥0或x≤﹣4时,12x+2≥﹣12x2+bx+c(3)如图,过D 点作x 轴的垂线,交x 轴于点E , 由213222y x x =-+令y =0, 解得:x 1=1,x 2=﹣4,∴CO =1,AO =4,设点D 的坐标为(m ,213222m m --+), ∵∠DAC =∠CBO ,∴tan ∠DAC =tan ∠CBO ,∴在Rt △ADE 和Rt △BOC 中有DE CO AE BO =, 当D 在x 轴上方时,213212242--+=+m m m 解得:m 1=0,m 2=﹣4(不合题意,舍去),∴点D 的坐标为(0,2).当D 在x 轴下方时,213(2)12242---+=+m m m 解得:m 1=2,m 2=﹣4(不合题意,舍去),∴点D 的坐标为(2,﹣3),故满足条件的D 点坐标为(0,2)或(2,﹣3).【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型,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分类讨论是第(3)题的难点.7.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 在直线MN 的上方BC 在直线MN 上,E 是BC 上一点,以AE 为边在直线MN 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 .(1)连接GD ,求证:△ADG ≌△ABE ;(2)连接FC ,观察并直接写出∠FCN 的度数(不要写出解答过程)(3)如图(2),将图中正方形ABCD 改为矩形ABCD ,AB =6,BC =8,E 是线段BC 上一动点(不含端点B 、C ),以AE 为边在直线MN 的上方作矩形AEFG ,使顶点G 恰好落在射线CD 上.判断当点E 由B 向C 运动时,∠FCN 的大小是否总保持不变,若∠FCN 的大小不变,请求出tan ∠FCN 的值.若∠FCN 的大小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答案】(1)见解析;(2)∠FCN =45°,理由见解析;(3)当点E 由B 向C 运动时,∠FCN 的大小总保持不变,tan ∠FCN=43.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即可.(2)作FH ⊥MN 于H .先证△ABE ≌△EHF ,得到对应边相等,从而推出△CH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H 的度数就可以求得了.(3)解法同(2),结合(1)(2)得:△EFH ≌△GAD ,△EFH ∽△ABE ,得出EH=AD=BC=8,由三角函数定义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EFG 是正方形,∴AB =AD ,AE =AG =EF ,∠BAD =∠EAG =∠ADC =90°,∴∠BAE +∠EAD =∠DAG +∠EAD ,∠ADG =90°=∠ABE ,∴∠BAE =∠DAG ,在△ADG 和△ABE 中, ADG ABE DAG BAE AD AB ∠=∠⎧⎪∠=∠⎨⎪=⎩,∴△ADG ≌△ABE (AAS ).(2)解:∠FCN =45°,理由如下:作FH ⊥MN 于H ,如图1所示:则∠EHF =90°=∠ABE ,∵∠AEF =∠ABE =90°,∴∠BAE +∠AEB =90°,∠FEH +∠AEB =90°,∴∠FEH =∠BAE ,在△EFH 和△ABE 中,EHF ABE FEH BAE AE EF ∠=∠⎧⎪∠=∠⎨⎪=⎩,∴△EFH ≌△ABE (AAS ),∴FH =BE ,EH =AB =BC ,∴CH =BE =FH ,∵∠FHC =90°,∴∠FCN =45°.(3)当点E 由B 向C 运动时,∠FCN 的大小总保持不变,理由如下:作FH ⊥MN 于H ,如图2所示:由已知可得∠EAG =∠BAD =∠AEF =90°,结合(1)(2)得:△EFH ≌△GAD ,△EFH ∽△ABE ,∴EH =AD =BC =8,∴CH =BE , ∴EH FH FH AB BE CH==; 在Rt △FEH 中,tan ∠FCN =8463FH EH CH AB ===, ∴当点E 由B 向C 运动时,∠FCN 的大小总保持不变,tan ∠FCN =43. 【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正方形,矩形的判定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其重点是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或相似来得出线段的相等或成比例.8.如图,在▱ABCD 中,AC 与BD 交于点O ,AC ⊥BC 于点C ,将△ABC 沿AC 翻折得到△AEC ,连接DE .(1)求证:四边形ACED 是矩形;(2)若AC =4,BC =3,求sin ∠ABD 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613 【解析】【分析】 (1)根据▱ABCD 中,AC ⊥BC ,而△ABC ≌△AEC ,不难证明;(2)依据已知条件,在△ABD 或△AOC 作垂线AF 或OF ,求出相应边的长度,即可求出∠ABD 的正弦值.【详解】(1)证明:∵将△ABC 沿AC 翻折得到△AEC ,∴BC =CE ,AC ⊥CE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 ,AD =BC ,∴AD =CE ,AD ∥CE , ∴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AC ⊥CE ,∴四边形ACED 是矩形.(2)解:方法一、如图1所示,过点A 作AF ⊥BD 于点F ,∵BE =2BC =2×3=6,DE =AC =4,∴在Rt △BDE 中,2222BD BE DE 64213=+=+=∵S △BDE =12×DE•AD =12AF•BD , ∴AF 61313213=, ∵Rt △ABC 中,AB 2234+5,∴Rt △ABF 中,sin ∠ABF =sin ∠ABD =6136135AF AB ==方法二、如图2所示,过点O 作OF ⊥AB 于点F ,同理可得,OB =1132BD = ∵S △AOB =11OF AB OA BC 22⋅=⋅,∴OF =23655⨯=, ∵在Rt △BOF 中, sin ∠FBO =0613513F OB ==, ∴sin ∠ABD =613.【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翻折变化后所得图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求线段的长度,关键是正确添加辅助线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出sin ∠ABD .9.如图1,在Rt △ABC 中,∠ACB =90°,AC =3,BC =4,动点P 在线段BC 上,点Q 在线段AB 上,且PQ =BQ ,延长QP 交射线AC 于点D .(1)求证:QA =QD ;(2)设∠BAP =α,当2tanα是正整数时,求PC 的长;(3)作点Q 关于AC 的对称点Q′,连结QQ′,AQ′,DQ′,延长BC 交线段DQ′于点E ,连结AE ,QQ′分别与AP ,AE 交于点M ,N (如图2所示).若存在常数k ,满足k•MN =PE•QQ′,求k 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PC的长为37或32(3)8【解析】【分析】(1)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BPQ=∠CPD,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D,即可得出结论;(2)过点P作PH⊥AB于H,设PH=3x,BH=4x,BP=5x,由题意知tanα=1或12,当tanα=1时,HA=PH=3x,与勾股定理得出3x+4x=5,解得x=57,即可求出PC长;当tanα=12时,HA=2PH﹣6x,得出6x+4x=5,解得x=12,即可求出PC长;(3)设QQ′与AD交于点O,由轴对称的性质得出AQ′=AQ=DQ=DQ′,得出四边形AQDQ′是菱形,由菱形的性质得出QQ′⊥AD,AO=12AD,证出四边形BEQ'Q是平行四边形,得出QQ′=BE,设CD=3m,则PC=4m,AD=3+3m,即QQ′﹣BE=4m+4,PE=8m,由三角函数得出MOAO=tan∠PAC=PC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证明:∵PQ=BQ,∴∠B=∠BPQ=∠CPD,∵∠ACB=∠PCD=90°,∴∠A+∠BAC=90°,∠D+∠CPD=90°,∴∠BAC=∠D,∴QA=QD;(2)解:过点P作PH⊥AB于H,如图1所示:设PH=3x,BH=4x,BP=5x,由题意得:tan∠BAC=43,∠BAP<∠BAC,∴2tanα是正整数时,tanα=1或12,当tanα=1时,HA=PH=3x,∴3x+4x5,∴x =57, 即PC =4﹣5x =37; 当tanα=12时,HA =2PH ﹣6x , ∴6x+4x =5,∴x =12, 即PC =4﹣5x =32; 综上所述,PC 的长为37或32; (3)解:设QQ′与AD 交于点O ,如图2所示:由轴对称的性质得:AQ′=AQ =DQ =DQ′,∴四边形AQDQ′是菱形,∴QQ′⊥AD ,AO =12AD , ∵BC ⊥AC ,∴QQ′∥BE ,∵BQ ∥EQ′,∴四边形BEQ'Q 是平行四边形,∴QQ′=BE ,设CD =3m ,则PC =4m ,AD =3+3m ,即QQ′﹣BE =4m+4,PE =8m , ∵MO AO =tan ∠PAC =PC AC, ∴332MO m +=43m , 即MN =2MO =4m (1+m ),∴k =PE QQ MNg ′=8(44)4(1)m m m m ++=8.【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分类讨论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灵活运用三角函数是解题关键.10.抛物线y=ax²+bx+4(a≠0)过点A(1, ﹣1),B(5, ﹣1),与y轴交于点C.(1)求抛物线表达式;(2)如图1,连接CB,以CB为边作▱CBPQ,若点P在直线BC下方的抛物线上,Q为坐标平面内的一点,且▱CBPQ的面积为30,①求点P坐标;②过此二点的直线交y轴于F, 此直线上一动点G,当GB+2GF2最小时,求点G坐标.(3)如图2,⊙O1过点A、B、C三点,AE为直径,点M为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MBN为直角,边BN与ME的延长线交于N,求线段BN长度的最大值【答案】(1)y=x²﹣6x+4(2)①P(2, -4)或P(3, -5) ②G(0, -2)(3)313【解析】【分析】(1)把点A(1,-1),B(5,-1)代入抛物线y=ax2+bx+4解析式,即可得出抛物线的表达式;(2)①如图,连接PC,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R,可求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设点P(t,t2-6t+4),R(t,-t+4),因为▱CBPQ的面积为30,所以S△PBC=1 2×(−t+4−t2+6t−4)×5=15,解得t的值,即可得出点P的坐标;②当点P为(2,-4)时,求得直线QP的解析式为:y=-x-2,得F(0,-2),∠GOR=45°,因为GB+2 2GF=GB+GR,所以当G于F重合时,GB+GR最小,即可得出点G的坐标;当点P为(3,-5)时,同理可求;(3)先用面积法求出sin∠ACB=213,tan∠ACB=23,在Rt△ABE中,求得圆的直径,因为MB⊥NB,可得∠N=∠AEB=∠ACB,因为tanN=MBBN=23,所以BN=32MB,当MB为直径时,BN的长度最大.【详解】(1) 解:(1)∵抛物线y=ax2+bx+4(a≠0)过点A(1,-1),B(5,-1),∴1412554a ba b-++⎧⎨-++⎩=,=解得16ab⎧⎨-⎩=,=∴抛物线表达式为y=x²﹣6x+4.(2)①如图,连接PC,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R,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m,∵B(5,-1),C(0,4),∴154k mm-+⎧⎨⎩==,解得14km=,=-⎧⎨⎩∴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设点P(t,t2-6t+4),R(t,-t+4),∵▱CBPQ的面积为30,∴S△PBC=12×(−t+4−t2+6t−4)×5=15,解得t=2或t=3,当t=2时,y=-4当t=3时,y=-5,∴点P坐标为(2,-4)或(3,-5);②当点P为(2,-4)时,∵直线BC解析式为:y=-x+4, QP∥BC,设直线QP的解析式为:y=-x+n,将点P代入,得-4=-2+n,n=-2,∴直线QP的解析式为:y=-x-2,∴F(0,-2),∠GOR=45°,∴GB+2GF=GB+GR当G于F重合时,GB+GR最小,此时点G的坐标为(0,-2),同理,当点P为(3,-5)时,直线QP的解析式为:y=-x-2,同理可得点G的坐标为(0,-2),(3) )∵A(1,-1),B(5,-1)C(0,4),∴AC=26,BC=52,∵S△ABC=12AC×BCsin∠ACB=12AB×5,∴sin∠ACB=213,tan∠ACB=23,∵AE为直径,AB=4,∴∠ABE=90°,∵sin∠AEB=sin∠ACB=213=4AE,∴AE=213,∵MB⊥NB,∠NMB=∠EAB,∴∠N=∠AEB=∠ACB,∴tanN=MBBN =23,∴BN=32MB,当MB为直径时,BN的长度最大,为313.【点睛】题考查用到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和一次函数解析式,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3)问的关键是找到BN与BM之间的数量关系.11.在Rt△ABC中,∠ACB=90°,CD是AB边的中线,DE⊥BC于E,连结CD,点P在射线CB上(与B,C不重合)(1)如果∠A=30°,①如图1,∠DCB等于多少度;②如图2,点P在线段CB上,连结DP,将线段DP绕点D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连结BF,补全图2猜想CP、B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3,若点P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且∠A=α(0°<α<90°),连结DP,将线段DP绕点逆时针旋转2α得到线段DF,连结BF,请直接写出DE、BF、BP三者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答案】(1)①∠DCB=60°.②结论:CP=BF.理由见解析;(2)结论:BF﹣BP=2DE•tanα.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结合∠A=30°,只要证明△CDB是等边三角形即可;②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推出△DCP≌△DBF,根据全等的性质得出CP=BF,(2)求出DC=DB=AD,DE∥AC,求出∠FDB=∠CDP=2α+∠PDB,DP=D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DCP≌△DBF,求出CP=BF,推出BF﹣BP=BC,解直角三角形求出CE=DEtanα即可.【详解】(1)①∵∠A=30°,∠ACB=90°,∴∠B=60°,∵AD=DB,∴CD=AD=DB,∴△CDB是等边三角形,∴∠DCB=60°.②如图1,结论:CP=BF.理由如下:∵∠ACB=90°,D是AB的中点,DE⊥BC,∠DCB=60°,∴△CDB 为等边三角形.∴∠CDB =60°∵线段DP 绕点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 ,∵∠PDF =60°,DP =DF ,∴∠FDB =∠CDP ,在△DCP 和△DBF 中DC DB CDP BDF DP DF =⎧⎪∠=∠⎨⎪=⎩,∴△DCP ≌△DBF ,∴CP =BF.(2)结论:BF ﹣BP =2DEtanα.理由:∵∠ACB =90°,D 是AB 的中点,DE ⊥BC ,∠A =α,∴DC =DB =AD ,DE ∥AC ,∴∠A =∠ACD =α,∠EDB =∠A =α,BC =2CE ,∴∠BDC =∠A+∠ACD =2α,∵∠PDF =2α,∴∠FDB =∠CDP =2α+∠PDB ,∵线段DP 绕点D 逆时针旋转2α得到线段DF ,∴DP =DF ,在△DCP 和△DBF 中DC DB CDP BDF DP DF =⎧⎪∠=∠⎨⎪=⎩,∴△DCP ≌△DBF ,∴CP =BF ,而 CP =BC+BP ,∴BF ﹣BP =BC ,在Rt △CDE 中,∠DEC =90°,∴tan ∠CDE =CE DE, ∴CE =DEtanα, ∴BC =2CE =2DEtanα,即BF ﹣BP =2DEtanα.【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的应用,能推出△DCP ≌△DBF 是解此题的关键,综合性比较强,证明过程类似.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3,0),点B(0,33),点O为原点.动点C、D分别在直线AB、OB上,将△BCD沿着CD折叠,得△B'CD.(Ⅰ)如图1,若CD⊥AB,点B'恰好落在点A处,求此时点D的坐标;(Ⅱ)如图2,若BD=AC,点B'恰好落在y轴上,求此时点C的坐标;(Ⅲ)若点C的横坐标为2,点B'落在x轴上,求点B'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答案】(1)D(032)C(12﹣33﹣18);(3)B'(13 0),(2130).【解析】【分析】(1)设OD为x,则3x,在RT△ODA中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2)由题意易证△BDC∽△BOA,再利用A、B坐标及BD=AC可求解出BD长度,再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即可求解;(3)过点C作CE⊥AO于E,由A、B坐标及C的横坐标为2,利用相似可求解出BC、CE、OC等长度;分点B’在A点右边和左边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由翻折的对称性可知BC=B’C,再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可逐一求解.【详解】(Ⅰ)设OD为x,∵点A(3,0),点B(0,33),∴AO=3,BO=33∴AB=6∵折叠∴BD=DA在Rt△ADO中,OA2+OD2=DA2.∴9+OD2=(33﹣OD)2.∴3∴D(03)(Ⅱ)∵折叠∴∠BDC=∠CDO=90°∴CD∥OA∴BD BC BO AB =且BD=AC , ∴6633BD -= ∴BD=123﹣18∴OD=33﹣(123﹣18)=18﹣93∵tan ∠ABO=3OB AO =, ∴∠ABC=30°,即∠BAO=60°∵tan ∠ABO=3BD 3CD =, ∴CD=12﹣63∴D (12﹣63,123﹣18)(Ⅲ)如图:过点C 作CE ⊥AO 于E∵CE ⊥AO∴OE=2,且AO=3∴AE=1,∵CE ⊥AO ,∠CAE=60°∴∠ACE=30°且CE ⊥AO∴AC=2,3∵BC=AB ﹣AC∴BC=6﹣2=4若点B'落在A 点右边,∵折叠∴BC=B'C=4,3CE ⊥OA∴22'13B C CE -=∴13∴B'(130)若点B'落在A 点左边,∵折叠∴BC=B'C=4,CE⊥OA∴=∴2∴B'(20)综上所述:B'(0),(20)【点睛】本题结合翻折综合考查了三角形相似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第3问中理解B’点的两种情况是解题关键.。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测试题及答案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已知在Rt △ABC 中,∠C=90°。
①若a=3,b=4,则c=________;②若c=25,b=15,则a=________。
2、斜边为13cm ,一条直角边长为12cm ,则另一条直角边为_______cm.3、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度线段做正方形。
以数轴的原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A ,则A 表示的数是( )A 、211B 、1.4C 、21- D1①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Rt △ABC 中,3=a ,4=b ,则5=c ( )5、在Rt △ABC 中,C ∠=90°,c AB =,AC=b ,BC=a若a=10,b=24,求c若a=16,c=20,求b.6、如图,∠OAB=∠OBC=∠OCD=90°, AB=BC=CD=1,OA=2,求OD◆典例分析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 斜靠在墙上,BC 长为6米,求梯子上端A 到墙的底端B 的距离AB 。
O A B C D●拓展提高1.在Rt △ABC 中,︒=∠90A ,c AB =,a BC =,b AC =(提醒学生注意边的位置) ①若8=c ,10=a ,则=b ( ).②若4:3:=c b ,15=a ,则=b ( ). ,=c ( )..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25cm ,两条直角边的比是3∶4,则较短的直角边是( ). cm.3、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各扩大一倍,则斜边扩大( ).(A) 不变(B) 一倍(C) 两倍(D) 无法确定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的腰长为13 cm ,另一边长是10cm ,由顶点作高AD 。
求:(1)高AD 的长; (2)△ABC 的面积。
5、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是6cm 。
求:(1)高AD 的长;(2)△ABC 的面积ABC S ∆ 。
D C BA D CB●体验中考1、下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B 、C 、D 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 的面积是( )A .13B .26C .47D .942(2013年长春)如图,已知△ABC 中,AB =17,AC =10,BC 边上的高,AD =8, 则边BC 的长为( )A .21B .15C .6D .以上答案都不对ACDB参考答案◆随堂检测1、依据勾股定理可得:①5;② 20.2、15.3、D 由勾股定理可得:点A 到—1的距离为2,所以点A 1,故选D 。
2019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三角形的边与角(含解析)

中考数学复习三角形的边与角中考真题专项练习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19•徐州)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2,4B.5,6,12C.5,7,2D.6,8,10【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三天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2+2=4,∴2,2,4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A错误,∵5+6<12,∴5,6,12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B错误,∵5+2=7,∴5,7,2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C错误,∵6+8>10,∴6,8,10能组成三角形,故选项D正确,故选:D.2.(2019•淮安)下列长度的3根小木棒不能搭成三角形的是( )A.2cm,3cm,4cm B.1cm,2cm,3cmC.3cm,4cm,5cm D.4cm,5cm,6cm【分析】看哪个选项中两条较小的边的和大于最大的边即可.【解答】解:A、2+3>4,能构成三角形,不合题意;B、1+2=3,不能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C、4+3>5,能构成三角形,不合题意;D、4+5>6,能构成三角形,不合题意.故选:B.3.(2019•毕节市)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cm,3cm,4cm B.3cm,6cm,6cmC.2cm,2cm,6cm D.5cm,6cm,7cm【分析】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2+3>4,能组成三角形;B、3+6>6,能组成三角形;C、2+2<6,不能组成三角形;D、5+6>7,能够组成三角形.故选:C.4.(2019•扬州)已知n是正整数,若一个三角形的3边长分别是n+2、n+8、3n,则满足条件的n的值有( )A.4个B.5个C.6个D.7个【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n+2<n+8≤3n,②若n+2<3n≤n+8,分别依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①若n+2<n+8≤3n,则,解得,即4≤n<10,∴正整数n有6个:4,5,6,7,8,9;②若n+2<3n≤n+8,则,解得,即2<n≤4,∴正整数n有2个:3和4;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n的值有7个,故选:D.5.(2019•台州)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4,8B.5,6,10C.5,5,11D.5,6,11【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解答】解:A选项,3+4=7<8,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B选项,5+6=11>10,10﹣5<6,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能组成三角形C选项,5+5=10<11,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D选项,5+6=11,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6.(2019•自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和4,第三边长为整数,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 )A.7B.8C.9D.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两边之和”,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根据第三边是整数,从而求得周长.【解答】解:设第三边为x,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4﹣1<x<4+1,即3<x<5,∵x为整数,∴x的值为4.三角形的周长为1+4+4=9.故选:C.7.(2019•金华)若长度分别为a,3,5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则a的值可以是( )A.1B.2C.3D.8【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5﹣3<a<5+3,求出即可.【解答】解: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5﹣3<a<5+3,即2<a<8,即符合的只有3,故选:C.8.(2019•大庆)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CE是外角∠ACM的平分线,BE与CE相交于点E,若∠A=60°,则∠BEC是( )A.15°B.30°C.45°D.6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BM=∠ABC、∠ECM=∠ACM,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BE是∠ABC的平分线,∴∠EBM=∠ABC,∵CE是外角∠ACM的平分线,∴∠ECM=∠ACM,则∠BEC=∠ECM﹣∠EBM=×(∠ACM﹣∠ABC)=∠A=30°,故选:B.9.(2019•百色)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A.90°B.180°C.270°D.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解答便可.【解答】解: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故选:B.10.(2019•赤峰)如图,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AB于点E,交AC于点F.若∠A =35°,∠D=15°,则∠ACB的度数为( )A.65°B.70°C.75°D.85°【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解答】解:∵DE⊥AB,∠A=35°∴∠AFE=∠CFD=55°,∴∠ACB=∠D+∠CFD=15°+55°=70°.故选:B.11.(2019•广西)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在直尺上,则∠1的度数为( )A.60°B.65°C.75°D.8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解题或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解题皆可.【解答】解:如图:∵∠BCA=60°,∠DCE=45°,∴∠2=180°﹣60°﹣45°=75°,∵HF∥BC,∴∠1=∠2=75°,故选:C.12.(2019•眉山)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B=30°,∠ADC=70°,则∠C的度数是( )A.50°B.60°C.70°D.80°【分析】由∠B=30°,∠ADC=70°,利用外角的性质求出∠BAD,再利用AD平分∠BAC,求出∠BAC,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C的度数.【解答】解:∵∠B=30°,∠ADC=70°∴∠BAD=∠ADC﹣∠B=70°﹣30°=40°∵AD平分∠BAC∴∠BAC=2∠BAD=80°∴∠C=180°﹣∠B﹣∠BAC=180°﹣30°﹣80°=70°故选:C.13.(2019•绍兴)如图,墙上钉着三根木条a,b,C,量得∠1=70°,∠2=100°,那么木条a,b所在直线所夹的锐角是( )A.5°B.10°C.30°D.70°【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3,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得到答案.【解答】解:∠3=∠2=100°,∴木条a,b所在直线所夹的锐角=180°﹣100°﹣70°=10°,故选:B.14.(2019•杭州)在△ABC中,若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差,则( )A.必有一个内角等于30°B.必有一个内角等于45°C.必有一个内角等于60°D.必有一个内角等于9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A+∠B+∠C=180°,把∠C=∠A+∠B代入求出∠C即可.【解答】解:∵∠A+∠B+∠C=180°,∠A=∠C﹣∠B,∴2∠C=180°,∴∠C=90°,∴△ABC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15.(2019•青岛)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AE⊥BD,垂足为F.若∠ABC=35°,∠C=50°,则∠CDE的度数为( )A.35°B.40°C.45°D.5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的定义得到∠ABD=∠EBD=∠ABC=,∠AFB=∠EFB=90°,推出AB=B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F=EF,求得AD=ED,得到∠DAF=∠DEF,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BD是△ABC的角平分线,AE⊥BD,∴∠ABD=∠EBD=∠ABC=,∠AFB=∠EFB=90°,∴∠BAF=∠BEF=90°﹣17.5°,∴AB=BE,∴AF=EF,∴AD=ED,∴∠DAF=∠DEF,∵∠BAC=180°﹣∠ABC﹣∠C=95°,∴∠BED=∠BAD=95°,∴∠CDE=95°﹣50°=45°,故选:C.16.(2019•枣庄)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则∠α的度数是( )A.45°B.60°C.75°D.85°【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CGF=∠DGB=45°,再利用∠α=∠D+∠DGB 可得答案.【解答】解:如图,∵∠ACD=90°、∠F=45°,∴∠CGF=∠DGB=45°,则∠α=∠D+∠DGB=30°+45°=75°,故选:C.二.填空题(共2小题)17.(2019•南京)在△ABC中,AB=4,∠C=60°,∠A>∠B,则BC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4<BC≤ .【分析】作△ABC的外接圆,求出当∠BAC=90°时,BC是直径最长=;当∠BAC =∠ABC时,△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AB=4,而∠BAC>∠ABC,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作△ABC的外接圆,如图所示:∵∠BAC>∠ABC,AB=4,当∠BAC=90°时,BC是直径最长,∵∠C=60°,∴∠ABC=30°,∴BC=2AC,AB=AC=4,∴AC=,∴BC=;当∠BAC=∠ABC时,△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AB=4,∵∠BAC>∠ABC,∴BC长的取值范围是4<BC≤;故答案为:4<BC≤.18.(2019•哈尔滨)在△ABC中,∠A=50°,∠B=30°,点D在AB边上,连接CD,若△ACD为直角三角形,则∠BCD的度数为 60°或10 度.【分析】当△ACD为直角三角形时,存在两种情况:∠ADC=90°或∠ACD=9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结论.【解答】解: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当∠ADC=90°时,∵∠B=30°,∴∠BCD=90°﹣30°=60°;②如图2,当∠ACD=90°时,∵∠A=50°,∠B=30°,∴∠ACB=180°﹣30°﹣50°=100°,∴∠BCD=100°﹣90°=10°,综上,则∠BCD的度数为60°或10°;故答案为:60°或10;。
与三角形有关的边、角的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家长签名: 如图1所示,以AB 为一边的三角形有( )个 个 个 个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 ) A.2cm B.3cm C.4cm D.5cm3.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2,3,5,8 ,4,5 ,5,10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5、x ,则x 不可能是( )A .3 B .5 C .7 D .9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13cm6.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7,且第三边长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是( )7.如果线段a 、b 、c 能组成三角形,那么,它们的长度比可能是( ) ∶2∶4∶3∶4∶4∶7∶3∶4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 和7cm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5cm或18cm D.不能确定9.下列各组给出的三条线段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4,5B.3a ,4a ,5a +a ,4+a ,5+aD.三条线段之比为3∶5∶810.如图2,在△ABC 中EF ∥AC ,BD ⊥AC 于D ,交EF 于G ,则下面说话中错误的是( ) 是△ABC 的高 是△BCD 的高 是△ABD 的高是△BEF 的高1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12.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一定在( ) A.三角形内部B.三角形的外部C.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D.以上答案都不对13.下列把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合理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的例子有( )(1)活动挂架 (2)放缩尺 (3)屋顶钢架 (4)能够推拢和拉开的铁拉门(5)自行车的车架(6)大桥钢架图1图214.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2cm ,4cm B. 2cm ,3cm ,5cm ,6cm ,12cm D. 4cm ,6cm ,8cm 1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5,x ,则x 不可能是( ) 1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2和5,则它的周长为( )或 917. 任选长为13cm 、10cm 、7cm 、5cm 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 个 个 个 个 18.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均为( )A.直线B.射线C.线段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9.如果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个数为( )(1)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一个点,且BD =CD ,则AD 是△ABC 的中线 (2)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一个点,且∠ADC =90°,则AD 是△ABC 的高 (3)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一个点,且∠BAD =21∠BAC ,则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都是线段二、填空题1.三角形是具有________的图形,而四边形没有________.2.自行车用脚架撑放比较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3.如图3的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它的三条边是__________,三个顶点分别是_________三个内角是__________,顶点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___________,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__________.4.三角形三边的比是3∶4∶5,周长是96cm ,那么三边分别是________cm.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x; 若x 的值为奇数,则x 的值有______个;6.如图4,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在△AFC 中, CF 边上的高是________;在△ABE 中,AB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7.如图5,△ABC 的三条高AD 、BE 、CF 相交于点H ,则△ABH 的三条高是图3图4图5_______,这三条高交于是△_____、△_____、△____的高.8.如图6所示:(1)AD ⊥BC ,垂足为D ,则AD 是______的高,∠_____=∠_____=90°. (2)AE 平分∠BAC ,交BC 于E 点,则AE 叫做△ABC 的_____,∠_____=∠_____=21∠______. (3)若AF =FC ,则△ABC 的中线是________,S △ABF =________. (4)若BG =GH =HF ,则AG 是________的中线,AH 是________的中线.图6 图7 图8 8.如图7,DE ∥BC ,CD 是∠ACB 的平分线,∠ACB =60°,那么∠EDC =______度. 9.如图8,BD =DC ,∠ABN =21∠ABC ,则AD 是△ABC 的______线,BN 是△ABC 的________,ND 是△BNC 的________线. 三、解答题1. 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其周长为10,其中一边为3,求其他两边长。
边角关系测试题及答案

边角关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在三角形ABC中,如果∠A = 50°,∠B = 70°,那么∠C的度数是多少?A. 40°B. 50°C. 60°D. 70°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在三角形ABC中,如果∠A = 90°,∠B = 45°,∠C的度数是多少?A. 45°B. 90°C. 135°D. 180°3.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A. 30°B. 45°C. 60°D. 90°二、填空题4. 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和是______。
5.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为90°,那么这个三角形被称为______三角形。
三、简答题6. 解释什么是补角,并给出一个补角的例子。
7. 解释什么是邻补角,并给出一个邻补角的例子。
四、计算题8. 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A = 120°,求∠B和∠C的度数。
9.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为180°,且已知∠A = 60°,∠B = 50°,求∠C的度数。
五、解答题10. 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小于180°。
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C二、填空题4. 90°5. 直角三、简答题6. 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90°,例如,如果一个角是60°,那么它的补角是30°。
7. 邻补角是指两个角共享一条边,且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为邻补角。
四、计算题8. ∠B = ∠C = (180° - 120°) / 2 =30°9. ∠C = 180° - 60° - 50° = 70°五、解答题10. 证明:设三角形ABC中,∠A和∠B为任意两个内角。
中考数学三角形的边与角真题归类(附答案)

中考数学三角形的边与角真题归类(附答案)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中考数学三角形的边与角真题归类(附答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数学三角形的边与角真题归类(附答案)一.选择题1. (2019荆门)已知:直线l1∥l2,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1=25,则2等于()A. 30B. 35C. 40D. 45解析:∵3是△ADG的外角,A+1=30+25=55,∵l1∥l2,4=55,∵EFC=90,EFC=90﹣55=35,2=35.故选B.2.(2019中考)如图,在△ABC中,C=70,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2=【 B 】A.360B.250C.180D.1403.(2019连云港)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上,a∥b,1=50,2=60,则3的度数为()A. 50B. 60C. 70D. 80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4的度数,由对顶角的性质可得出5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解:∵△BCD中,1=50,2=60,4=1801-2=180-50-60=70,4.(2019深圳)如图所示,一个60o角的三角形纸片,剪去这个600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么的度数为【】A. 120OB. 180O.C. 240OD. 3000【答案】C。
【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定义。
【分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4+600=1800,又根据平角定义,3=1800,4=1800,1800-1+1800-2+600=1800。
2=240O。
故选C。
5.(2019聊城)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图中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专题:探究型。
分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E及E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对顶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图中是一副直角三角板,BAE=45,E=30,6.(2019毕节)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直线a、b上,且a∥b,若1=120,2=80,则3的度数是( )A.40B.60C.80D.120解析:根据平行线性质求出ABC,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1-ABC,代入即可得出答案.7.(2019十堰)如图,直线BD∥EF,AE与BD交于点C,若ABC=30,BAC=75,则CEF的大小为( D )A.60B.75C.90D.10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专题】探究型.【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1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是△ABC的外角,ABC=30,BAC=75,ABC+BAC=30+75=105,∵直线BD∥EF,CEF=1=105.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2019梅州)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 纸片,点D、E分别是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则2=()A.150B.210C.105D.75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七年级数学竞赛 第22讲 三角形的边与角

21.给定 n (n>4)条线段,已知用其中任意的 n−1 条线段均可作成一个 n−1 边形。求证:可用其中的某三条 线段为边作成一个三角形。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竞赛题)
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
例 1. 1 (c + d ) ;在△ADE 和△EPB 中有, 1 a+d= P+ 1 b,在△BCF 和△PAF 中有, 1 b+c= P+ 1 a,
(2)如图②,在凹四边形 ABDC 中,已知∠ABD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 E。求证:∠E= A + D 。 2
A
D B
C
图①
A
E
x x
y
Dy
B
C
图②
拓展
“规形”有四个内角,任取两个内角的平分线,有六种组合情形,于是,可提出下列问题: (1)如图③,若∠ABD,∠BAC 的平分线交于点 E,则∠C,∠D 与∠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如图④,若∠BAC,∠BDC 的平分线交于点 E,则∠B,∠C 与∠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题思路:当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相遇可生成内涵上有关联性、解法上有共通性的组图。引入字母,设而不求, 充分体现代数化方法在解与角平分线相关问题时的广泛应用。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A'
C'
C
A
B
B'
5.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称为内心,如图,D 是△ABC 的内心,E 是△ABD 的内心,
A
F 是△BDE 的内心。若∠BFE 的度数为整数,则∠BFE 至少为
度。
(上海市竞赛题)
E FD
B
C
6.长为 n ,1+ n + 2 , n + n(n + 2) 的三条线段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自然数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边与角一、选择题1. (2016·湖北咸宁)如图,在△ABC 中,中线BE ,CD 相交于点O ,连接DE ,下列结论:①BC DE =21; ②S S COBDOE △△=21; ③AB AD =OB OE; ④S S ADE ODE △△=31.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个B. 2个C.3个D. 4个(第1题)【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分析】①DE 是△ABC 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长度的一半可判断;②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判定;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判断;④利用相似三角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判定. 【解答】解:①∵DE 是△ABC 的中位线,∴DE=21BC ,即BC DE=21; 故①正确;②∵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 ∥BC ∴△DOE ∽△COB∴S S COBDOE△△=(BC DE )2=(21)2=41,故②错误;③∵DE ∥BC∴△ADE ∽△ABC ∴AB AD =BC DE△DOE ∽△COB ∴OB OE =BC DE∴AB AD =OB OE,故③正确;④∵△ABC 的中线BE 与CD 交于点O 。
∴点O 是△ABC 的重心,根据重心性质,BO=2OE ,△ABC 的高=3△BOC 的高, 且△ABC 与△BOC 同底(BC ) ∴S △ABC =3S △BOC , 由②和③知,S △ODE =41S △COB ,S △ADE =41S △BOC ,∴S S ADE ODE △△=31.故④正确.综上,①③④正确.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要熟知: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长度的一半;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 (2016·四川广安·3分)下列说法: ①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定都在三角形内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④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⑤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考点】矩形的判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性质、矩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①错误,理由: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②错误,理由: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不一定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③正确,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④错误,理由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⑤错误,理由: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等腰梯形. 正确的只有③, 故选A .3. (2016·四川乐山·3分)如图2,CE 是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若35B ∠=,60ACE ∠=,则A ∠=()A 35 ()B 95()C 85()D 75答案:C解析:考查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
依题意,得:∠ACD =120°,又∠ACD =∠B +∠A ,所以,∠A =120°-35°=85 4.(2016山东省聊城市,3分)如图,AB ∥CD ,∠B=68°,∠E=20°,则∠D 的度数为( )A .28°B .38°C .48°D .88°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B=68°,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如图,∵AB ∥CD , ∴∠1=∠B=68°, ∵∠E=20°,∴∠D=∠1﹣∠E=48°,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2016江苏淮安,8,3分)如图,在Rt△ABC中,∠C=90°,以顶点A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AB于点M,N,再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边BC于点D,若CD=4,AB=15,则△ABD的面积是()A.15 B.30 C.45 D.60【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分析】判断出AP是∠BAC的平分线,过点D作DE⊥AB于E,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CD,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题意得AP是∠BAC的平分线,过点D作DE⊥AB于E,又∵∠C=90°,∴DE=CD,∴△ABD的面积=AB•DE=×15×4=3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画法,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2016·广东梅州)如图,BC⊥AE于点C,CD∥AB,∠B=55°,则∠1等于A.55°B.45°C.35°D.25°答案:C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解析:∠A=90°-55°=35°,因为CD∥AB,所以,∠1=∠A=35°。
7.(2016·广西贺州)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8,则它的周长为()A.12 B.16 C.20 D.16或20【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由于题中没有指明哪边是底哪边是腰,则应该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解:①当4为腰时,4+4=8,故此种情况不存在;②当8为腰时,8﹣4<8<8+4,符合题意.故此三角形的周长=8+8+4=2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边关系,解答此题时注意分类讨论,不要漏解.二、填空题1.(2016·黑龙江大庆)如图,在△ABC中,∠A=40°,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则∠BDC=11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由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可推出∠DBC+∠DCB=70,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DC的度数.【解答】解:∵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有∠CBD=∠ABD=∠ABC,∠BCD=∠ACD=∠ACB,∴∠ABC+∠ACB=180﹣40=140,∴∠OBC+∠OCB=70,∴∠BOC=180﹣70=110°,故答案为:11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2016·湖北鄂州)如图所示,AB∥CD,EF⊥BD,垂足为E,∠1=50°,则∠2的度数为()A. 50°B. 40°C. 45°D. 2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2=∠D;再根据垂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D=40°,从而得出∠2的度数.【解答】解:如图,∵AB∥CD,∴∠2=∠D;又∵EF⊥BD∴∠DEF=90°;∴在△DEF中,∠D=180°―∠DEF―∠1=180°―90°―50°=40°∴∠2=∠D=40°.故选B.【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性质和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之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垂直的性质:如果两直线互相垂直,则它们相交所组成的角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3. (2016·云南)由6根钢管首尾顺次铰接而成六边形钢架ABCDEF,相邻两钢管可以转动.已知各钢管的长度为AB=DE=1米,BC=CD=EF=FA=2米.(铰接点长度忽略不计)(1)转动钢管得到三角形钢架,如图1,则点A,E之间的距离是米.(2)转动钢管得到如图2所示的六边形钢架,有∠A=∠B=∠C=∠D=120°,现用三根钢条连接顶点使该钢架不能活动,则所用三根钢条总长度的最小值是3米.【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1)只要证明AE∥BD,得=,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2)分别求出六边形的对角线并且比较大小,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如图1中,∵FB=DF,FA=FE,∴∠FAE=∠FEA,∠B=∠D,∴∠FAE=∠B,∴AE∥BD,∴=,∴=,∴AE=,(2)如图中,作BN⊥FA于N,延长AB、DC交于点M,连接BD、AD、BF、CF.在RT△BFN中,∵∠BNF=90°,BN=,FN=AN+AF=+2=,∴BF==,同理得到AC=DF=,∵∠ABC=∠BCD=120°,∴∠MBC=∠MCB=60°,∴∠M=60°,∴CM=BC=BM,∵∠M+∠MAF=180°,∴AF∥DM,∵AF=CM,∴四边形AMCF是平行四边形,∴CF=AM=3,∵∠BCD=∠CBD+∠CDB=60°,∠CBD=∠CDB,∴∠CBD=∠CDB=30°,∵∠M=60°,∴∠MBD=90°,∴BD==2,同理BE=2,∵<3<2,∴用三根钢条连接顶点使该钢架不能活动,∴连接AC、BF、DF即可,∴所用三根钢条总长度的最小值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特殊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属于中考常考题型.4. (2016·四川广安·3分)如图,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2,6,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1.【考点】三角形的面积.【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来判定△ABE∽△ADG,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求得BE的值;同理,求得△ACF∽△ADG,AC:AD=CF:DG,即CF=5;然后再来求梯形的面积即可.【解答】解:如图,根据题意,知△ABE∽△ADG,∴AB:AD=BE:DG,又∵AB=2,AD=2+6+8=16,GD=8,∴BE=1,∴HE=6﹣1=5;同理得,△ACF∽△ADG,∴AC:AD=CF:DG,∵AC=2+6=8,AD=16,DG=8,∴CF=4,∴IF=6﹣4=2;=(IF+HE)•HI∴S梯形IHEF=×(2+5)×6=21;所以,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1.5. (2016·四川凉山州·4分)如图,△ABC的面积为12cm2,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则梯形DBCE的面积为9cm2.【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得出DE=BC,DE∥BC,推出△ADE∽△ABC,再求出△ABC 和△ADE的面积比值求出,进而可求出梯形DBCE的面积.【解答】解:∵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DE是三角形的中位线,∴DE=BC,DE∥BC,∴△ADE∽△ABC,∴,∵△ABC的面积为12cm2,∴△ADE的面积为3cm2,∴梯形DBCE的面积=12﹣3=9cm2,故答案为:9.6.(2016江苏淮安,16,3分)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根据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的长度是4,底边长2,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解答】解:因为2+2<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腰的长度是4,底边长2,周长:4+4+2=10,答:它的周长是10,故答案为:10【点评】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先判断出三角形的两条腰的长度,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列式解答即可.7.(2016·四川巴中)如图,▱ABCD中,AC=8,BD=6,AD=a,则a的取值范围是1<a <7.【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OA=4,OD=3,再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AC=4,OD=BD=3,在△AOD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4﹣3<AD<4+3.即1<a<7;故答案为:1<a<7.三.解答题1. (2016·四川凉山州·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记,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①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Heron,约公元50年),在数学史上以解决几何测量问题而闻名.他在《度量》一书中,给出了公式①和它的证明,这一公式称海伦公式.我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约1202﹣﹣约1261),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面积的秦九韶公式:.②下面我们对公式②进行变形:=====.这说明海伦公式与秦九韶公式实质上是同一公式,所以我们也称①为海伦﹣﹣秦九韶公式.问题:如图,在△ABC中,AB=13,BC=12,AC=7,⊙O内切于△ABC,切点分别是D、E、F.(1)求△ABC的面积;(2)求⊙O的半径.【考点】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分析】(1)由已知△ABC的三边a=3,b=12,c=7,可知这是一个一般的三角形,故选用海伦﹣秦九韶公式求解即可;(2)由三角形的面积=lr,计算即可.【解答】解:(1)∵AB=13,BC=12,AC=7,∴p==16,∴==24;(2)∵△ABC的周长l=AB+BC+AC=32,∴S=lr=24,∴r==.3、(2016广东,19,6分)如图,已知△ABC中,D为AB的中点. (1)请用尺规作图法作边AC的中点E,并连接DE(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2)在(1)条件下,若DE=4,求BC的长.考点:尺规作图,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