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石灰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石灰吟》教学设计(附反思和评课)

《石灰吟》教学设计(附反思和评课)

《石灰吟》教学设计(附反思和评课)一、梳言:读通诗句1.导入解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

(板书)(2)吟,吟诵之意,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还记得吗?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这首《石灰吟》,其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

(板书)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父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自由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

学习生字:焚。

读音:前鼻音。

是一个会意字。

火烧丛木。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

注意“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身碎骨”不一样。

(3)还要读出七言诗的韵味,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1.请看一段石灰的介绍(1)指名读(2)听明白了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吗?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3)说说你的感受。

(千难万险,不易)2.理解诗意(1)师: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想想刚才的文字,读好这三个词语)(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全不怕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相机点拨:与《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等闲”。

《石灰吟》完美教案1

《石灰吟》完美教案1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并背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中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石灰图片)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是的这是石灰,你们知道石灰是怎么形成的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师: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石灰有关的诗《石灰吟》。

二、解诗题石灰吟,吟,指吟颂,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就是石灰赞歌。

三、知作者1.知作者。

(出示作者简介)师:《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请同学们浏览他的简介。

2.知创作背景。

(出示背景介绍)四、读诗句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注意红色字体的生字。

2.再和老师读一读。

五、懂诗意1.(出示古诗和注释)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逐句出示及解释。

(1)千锤万凿出深山。

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诗意: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2)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诗意: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3)粉骨碎身全不怕。

粉骨碎身:也作“粉身碎骨”;浑:亦作“全”;怕:也作“惜”。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4)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诗意: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六、悟诗情1.师:这首诗在歌颂石灰,写了石灰不怕千万次捶打,也不怕被熊熊烈火的焚烧,这实际也在表明了作者的一些志向,请同学们想一想。

2.师小结: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4. 诗歌拓展:对比其他咏物诗,探讨《石灰吟》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于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句,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撰写诗歌鉴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2.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4. 诗歌拓展:咏物诗对比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2. 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诗歌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咏物诗,与《石灰吟》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作者故事、解析诗歌内容、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石灰吟》的知识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灰吟》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情感。
(2)词语解析: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举例: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内容理解: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以石灰为喻,表达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
3.内容理解: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以石灰为喻,表达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石灰吟》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语言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比喻手法和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石灰吟》是一首描绘石灰开采过程的古诗。它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崇高品格。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深层含义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石灰吟》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如何运用石灰的比喻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仰。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8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一)读出诗的节奏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

前两遍,读准字音。

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自由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

女同学读前两句——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

男同学读后两句——(三)初识“托物言志”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了解作者于谦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资料收集、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诗歌主旨:探讨诗人表达的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意境。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石灰吟》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语气、情感。

3. 解读: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指导。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于谦的其他诗作,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石灰吟》教学设计2.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3. 诗歌鉴赏:意象、修辞手法4. 诗歌主旨:高洁情操、坚强意志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2. 搜集作者于谦的其他诗作,与同学分享交流。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石灰吟》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

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
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
1.初读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
找三名同学示范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
2.理解
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

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石灰的组成成分;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
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

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
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
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

(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同学集体读后两句)
3.感知
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
的思想和感情。

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

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预设:若等闲,全不怕,清白。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用石灰的特点,突出人的品质。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是石灰更是作者。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那于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老师给大家讲讲于谦小时候的故事:于谦像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

有一天,他正出神的凝视着画像中的人。

教书先生问他这是何故呀?于谦应声回答我要成为像他那
样的人。

画像中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并写下
了《过零丁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他一次次在心里许下承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把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偶像。

于是在他17岁那年,他面对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读(《石灰吟》全诗)。

那么,于谦在成年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边读边想哪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诗句。

在旁边标注一下,读完可以交流一下,你对诗句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预设:清白、坚定的志向、誓死的决心……
配乐:这一天的北京乌云压城,北风凛冽。

但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

此刻于谦
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感慨吟诵到:生读石灰吟。

于谦感慨此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

死亦何惧?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轻轻的吟诵着《石灰吟》。

生命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完全战胜了对当权者的恐惧。

因为他,人越聚越多,那声音也越来越高昂(生再
读《石灰吟》)。

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

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们感天动地的吟诵
声却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生再读《石灰吟》)。

那声音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远(生再读《石灰吟》)。

这声音成为天地间的回音,这声音永不消失。

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久久
回荡。

(三)自学《竹石》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写的一样清清白白。

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
的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形象。

同学们在古诗当中还有许多托物言志的诗。

请你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这首诗与刚刚学的《石灰吟》在写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同学们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思维导图,向我们刚刚学习《石灰吟》一样,从词体会人的感情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展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诗一首是《石灰吟》,还有一首是《竹石》。

从中我们体会到清白是于谦之志,但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民族之魂。

艰苦卓绝是竹子的生存现状,更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根。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如石灰般坚忍不拔,像竹子那样不惧困苦,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好,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