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合集下载

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课件: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课件: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课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课前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讲练 课时 探究整合应用
知能优化训练
课前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案
自主学习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外界条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程 不同 度 _______―→ 导 致 正 、 逆 反 应 速 率 不相等 _________―→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平衡 移动―→建立新的平衡。 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如下:
A:表示T2>T1,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表示p1<p2,A是反应物,正反应为气体 总体积缩小的反应,即a+b>c。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 下图所示变化规律(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 n表示物质的量):
例2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双 选)( ) A.反应Ⅰ:ΔH>0,p2>p1 B.反应Ⅱ:ΔH<0,T1>T2 C.反应Ⅲ:ΔH>0,T2>T1或ΔH<0,T2<T1 D.反应Ⅳ:ΔH<0,T2>T1
(1)新的平衡状态的v(正)或v(逆)与原平衡状 态的v(正)或v(逆)不同。 (2)平衡混合物里各组分的质量(或体积)分数 不同。 事实表明,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存在 一定的限度,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某个反 应是可逆反应,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条件改 变时,平衡移动的方向,下面具体举例分析 说明。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注意以下两点: (1)四个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及曲线的变化 趋势。 (2)四个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解析】 由反应Ⅰ的图象可知,温度升高, 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 反应,ΔH<0,由反应式得:压强越大A的转 化率越大,故p2>p1,A不正确;由反应Ⅱ的图 象可得:先达平衡对应的温度高,即T1>T2, 温度越高时n(C)越小,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 放热反应,即ΔH<0,B选项错误;

【优化方案】2012高中化学 第2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精品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优化方案】2012高中化学 第2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精品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学生用书P 46]1.(2011年沈阳高一检测)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B .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D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解析:选D 。

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反应达到限度时,即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此时v (正)=v (逆),对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当外界条件不变时,反应的限度不变,与时间长短无关,但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引起v (正)与v (逆)不相等时,化学平衡被破坏,化学反应的限度也会发生改变。

2.可逆反应:2NO 2(g) 2NO(g)+O 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③用NO 2、NO 、O 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A .①④⑥⑦B .②③⑤⑦C .①③④⑤D .全部解析:选A 。

本题不仅考查了化学平衡的直接标志,也要求对化学平衡的间接标志进行分析判断。

①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必同时消耗2n mol NO 2,而生成2n mol NO 2时,必同时消耗n mol O 2,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②不能说明。

③中无论达到平衡与否,各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变,则表示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⑤体积固定,气体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密度始终不变。

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

⑦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气体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3.(2011年湘潭高一检测)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 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 -1、0.1 mol·L -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 .SO 2为0.4 mol·L -1,O 2为0.2 mol·L -1B .SO 2为0.25 mo l·L -1C .SO 3为0.4 mol·L -1D .SO 2、SO 3圴为0.15 mol·L -1解析:选B 。

第2章2.1.2第二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第2章2.1.2第二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设y 1=40.9,y 2=80.48,y 3=(12)-1.5,则( ) A .y 3>y 1>y 2 B .y 2>y 1>y 3C .y 1>y 2>y 3D .y 1>y 3>y 22.若函数f (x )=⎩⎪⎨⎪⎧ a x ,x >1(4-a 2)x +2,x ≤1是R 上的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A .(1,+∞) B .(1,8)C .(4,8)D .[4,8)3.函数y =(12)1-x 的单调增区间为( )A .(-∞,+∞)B .(0,+∞)C .(1,+∞)D .(0,1)4.已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1,2),则函数y =f (2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1.设13<(13)b <(13)a <1,则( )A .a a <a b <b aB .a a <b a <a bC .a b <a a <b aD .a b <b a <a a2.若(12)2a +1<(12)3-2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1,+∞)B .(12,+∞)C .(-∞,1)D .(-∞,12)3.下列三个实数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12011)2<212011<1B .(12011)2<1<212011C .1<(12011)2<212011D .1<212011<(12011)24.设函数f (x )=a -|x |(a >0且a ≠1),f (2)=4,则( )A .f (-1)>f (-2)B .f (1)>f (2)C .f (2)<f (-2)D .f (-3)>f (-2)5.函数f (x )=12x +1在(-∞,+∞)上( )A .单调递减无最小值B .单调递减有最小值C .单调递增无最大值D .单调递增有最大值6.若x <0且a x >b x >1,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 .0<b <a <1B .0<a <b <1C .1<b <aD .1<a <b7.已知函数f (x )=a -12x +1,若f (x )为奇函数,则a =________.8.当x ∈[-1,1]时,f (x )=3x -2的值域为________.9.若函数f (x )=e -(x -u )2的最大值为m ,且f (x )是偶函数,则m +u =________.10.讨论y =(13)x 2-2x 的单调性.11.已知2x ≤(14)x -3,求函数y =(12)x 的值域.12.已知f (x )=(12x -1+12)x . (1)求函数的定义域;(2)判断函数f (x )的奇偶性;(3)求证:f (x )>0.。

专题1第三单元知能优化训练

专题1第三单元知能优化训练

1.海水淡化大多采用的方法是()A.蒸馏B.过滤C.萃取D.电渗析法答案:A2.高分子分离膜可以让某些物质有选择地通过而将物质分离,下列应用不.属于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范围的是()A.分离工业废水,回收废液中的有用成分B.食品工业中,浓缩天然果汁、加工乳制品和酿酒C.胶体的渗析D.海水的淡化解析:选C。

胶体渗析采用半透膜。

3.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A.氯、溴、碘B.钠、镁、铝C.烧碱、氢气D.食盐、淡水解析:选D。

食盐和淡水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

其他物质要经过化学变化得到。

4.目前下列工艺过程没有直接使用离子交换技术的是()A.硬水的软化B.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NaOHC.电渗析淡化海水D.粗盐的提纯答案:D5.地球上海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紧缺。

据专家们估计,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地球上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而淡水中很大一部分又被南极洲、格陵兰和北极的冰山或冰川以冰的形式封存起来,剩下来的大部分为地下水。

所有的湖泊、溪流、江河和雨水则仅占淡水总量的0.1%还不到。

(1)已知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 km,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km,海水的平均密度为1.03×103 kg·m-3。

你能估算地球上海水的总体积和海水的总质量吗?(用3位有效数字表示)(2)你能估算地球上所有的湖泊、溪流、江河中淡水总质量吗?(用3位有效数字表示)(3)地球上海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紧缺。

你知道可用哪些物理方法淡化海水吗?解析:(1)在估算地球表面厚度为h的一薄层(相对于地球而言)海水体积时,由于地球的半径R远大于海洋的平均深度h,所以在计算时,可以忽略h的影响。

(2)地球上的海水占总水量M的97.5%,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而所有的湖泊、溪流、江河中淡水[m(淡水)]不足淡水总质量的0.1%,因此,m(淡水)<3.64×1016 kg。

高三化学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第2讲知能优化训练

高三化学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第2讲知能优化训练

1.(2011年高考安徽卷)电镀废液中Cr 2O 2-7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 4):Cr 2O 2-7(aq)+2Pb 2+(aq)+H 2O(l) 2PbCrO 4(s)+2H +(aq) ΔH < 0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A 。

A 项,平衡常数大小与温度有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A 项正确;B 项,pH 增大,c (H +)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r 2O 2-7转化率增大,故B 项错误;C 项,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D 项,增大反应物Pb 2+的物质的量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另一反应物Cr 2O 2-7的物质的量减小,故D 项错误。

2.在恒温、恒压下,a mol A 和b mol B 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2B(g) 2C (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质A 、B 的转化率之比为1∶2B .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a +b )∶(a +b -n 2) C .当2v 正(A)=v 逆(B)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 .充入惰性气体(如Ar),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解析:选C 。

根据化学方程式,A 、B 转化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5n mol 、n mol ,故A 、B 的转化率之比为0.5n a ∶n b=b ∶2a ,A 错误;由于该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因此起始时和平衡时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1∶1,B 错误;当2v 正(A)=v 逆(B)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正确;充入惰性气体(如Ar),由于保持恒压,则容器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 错误。

3.(2010年高考重庆卷)COCl 2(g) CO (g)+Cl 2(g) ΔH >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 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 2转化率的是( )A .①②④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③⑤⑥解析:选B 。

苏教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苏教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硫酸钠灼烧时焰色反应呈黄色B .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C .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弱酸性D .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解析:选C 。

NaHCO 3的水溶液呈弱碱性。

2.下列六种物质:①Na 2O ②Na 2O 2 ③NaCl ④Na 2CO 3溶液 ⑤NaOH ⑥NaHCO 3其中不.能与CO 2反应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C .③⑥D .⑤⑥解析:选C 。

NaCl 和NaHCO 3不能与CO 2反应,其余物质和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①Na 2O +CO 2===Na 2CO 3;②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④Na 2CO 3+CO 2+H 2O===2NaHCO 3;⑤2NaOH +CO 2===Na 2CO 3+H 2O 或NaOH +CO 2===NaHCO 3。

3.(2011年淮阴高一检测)检验Na 2CO 3溶液中混有K 2CO 3的方法是( )A .加HCl 溶液B .加CaCl 2溶液C .加AgNO 3溶液D .焰色反应解析:选D 。

检验Na 2CO 3溶液中是否混有 K 2CO 3,只要检验出K +就可以了。

可以用焰色反应,若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说明溶液中含有K +。

4.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a 2O 、Na 2O 2、Na 2CO 3、NaHCO 3、N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 逸出,X 通过足量的NaOH 溶液后体积缩小(同温、同压下测定)。

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粉末中一定有Na 2O 、Na 2O 2、NaHCO 3B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 2CO 3和NaClC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 2O 和NaClD .无法肯定粉末是否含有Na 2O 和NaCl解析:选A 。

【优化方案】2012高中化学 第3章第一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精品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优化方案】2012高中化学 第3章第一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精品练 新人教版必修2

[学生用书P56]1.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烷烃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递变到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则为固态B.烷烃同系物的密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逐渐增大C.烷烃跟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它们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烷烃同系物都能使溴水、 KMnO4溶液褪色解析:选D。

烷烃的性质与甲烷的性质相似,不能与溴水、KMnO4溶液反应,依据甲烷的性质即可推得该题答案。

2.(2011年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错误的是( )A.CH3CH2OH和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B.干冰和冰为同一种物质C.CH3CH3和CH3CH2CH3互为同系物D.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解析:选B。

干冰的成分为CO2,冰的成分是水,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

3.(2011年包头高一检测)异戊烷和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 )A.分子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B.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分子式相同,但分子内碳原子的空间结构不同解析:选D。

根据同分异构体的定义,需注意两点:①分子式相同,②结构不同。

4.下列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解析:选B。

A项二者属于同种物质;B项二者互为同系物;C项二者所含氯原子数不同且分子组成不是相差CH2原子团,不互为同系物;D项二者不属于同一类物质,不互为同系物。

5.写出下列各烷烃的分子式。

(1)烷烃A在同温同压下蒸气的密度是H2的43倍________。

(2)烷烃B的分子中含有200个氢原子________。

(3)1 L烷烃C的蒸气完全燃烧时,生成同温同压下15 L的水蒸气________。

(4)0.1 mol烷烃D完全燃烧,消耗标准状况下的O2 11.2 L________。

解析:(1)M=2 g/mol×43=86 g/mol,所以14n+2=86,n=6,即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6H14。

2013年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二单元课时1知能优化训练

2013年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二单元课时1知能优化训练

1.考察下述自然界的一些自发变化,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某一物理量标度由高到低自发进行B .都可以用来做功,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后体系做功的本领就会降低C .有一定的进行限度,自发过程总是单向地趋向于非平衡状态D .有一定的数据差来判断自发变化能否发生解析:选C 。

自发过程是不借助外力,就能发生的过程。

由图知,都是从高―→低的过程,且都对外界做功,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数据差,可以判断过程是否自发进行,故A 、B 、D 正确。

2.将等物质的量的F 2和ClF 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 2(g)+ClF(g) ClF 3(g) ΔH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 .恒温恒容时,当ClF 转化40%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初始时的0.8B .若c (F 2)∶c (ClF)∶c (ClF 3)=1∶1∶1,则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 .达到平衡后,若增大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左移D .平衡后再降低温度,保持恒容,达到新的平衡,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 解析:选AD 。

设F 2和ClF 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 ,F 2(g)+ClF(g) ClF 3(g)开始(mol) 1 1 0反应(mol) 0.4 0.4 0.4平衡(mol) 0.6 0.6 0.4P 末P 初=n 末n 初=0.6+0.6+0.41+1=0.8,A 项正确; 不同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不同,反应物与产物的比例不同,故B 项错;增大体积,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C 项错;降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项对。

3.(2011年潍坊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热反应的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B .放热及熵增加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C .放热反应的焓变大于零,熵变小于零D .放热及熵减小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解析:选B 。

放热反应的焓变一定小于零,但熵变不一定大于零,也不一定小于零,A 、C 错误;由ΔG =ΔH -T ΔS 可推知,当ΔH <0、ΔS >0时,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B 正确,D 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1年福州高一检测)据报道,氢氧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B .发展氢氧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C .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D .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解析:选C 。

电解水制备氢气需要大量的电能,所以A 不正确;氢气属于易燃气体,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考虑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氢氧燃料电池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产物为水,对环境没有污染,C 项正确,D 项错误。

2.锂电池是新一代高能电池,目前已研究出多种锂电池。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式为Li +MnO 2===LiMnO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Li 是正极,MnO 2是负极B .放电时负极的反应:Li -e -===Li +C .放电时正极的反应:MnO -2+e -===MnO 2D .电池放电时,产生高锰酸根离子解析:选B 。

Li 为负极,发生反应Li -e -===Li +;MnO 2为正极,发生反应MnO 2+e-===MnO -2。

3.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B .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 6H 12O 6+6H 2O -24e -===6CO 2↑+24H +C .放电过程中,H +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D .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 mol 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 2气体22.46L 解析:选B 。

微生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高温条件下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A 不正确。

通入燃料C 6H 12O 6的极为负极,负极反应为:C 6H 12O 6+6H 2O -24e -===6CO 2↑+24H +(能放出CO 2应该是酸性,所以右边写H +。

不能在左边加OH -、右边写H 2O),B 项正确。

正极反应为:6O 2+24H ++24e -===12H 2O ,从两极反应可知:负极生成H +,正极消耗H +,即通过质子交换膜从负极到正极传导H +,选项C 不正确。

从总反应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可知,每消耗1 mol 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 2气体22.4 L ,D 项错。

4.(2011年厦门高一检测)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 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上通入乙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式为C 2H 6+18OH --14e -===2CO 2-3+12H 2O,7H 2O +7/2O 2+14e -===14OH -,有关此电池的推断正确的是( )A .通氧气的电极为负极B .参加反应的氧气与C 2H 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C .放电一段时间后,K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D .电解质溶液中,CO 2-3向正极移动解析:选B 。

燃料电池中,燃料为负极,氧气为正极,A 不正确;电池的总反应式为:C 2H 6+72O 2+4KOH===2K 2CO 3+5H 2O ,由于KOH 参与电极反应,且反应有H 2O 生成,所以KOH 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C 不正确;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D 不正确。

5.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 2(g)+O 2(g)===2H 2O(l) ΔH =-572 kJ·mol -1。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成物能量总和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物能量总和。

(2)若2 mol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则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或“=”)572 kJ 。

(3)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了一种新型装置,其构造如图所示:a 、b 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的碳块组成。

它的负极反应物为________,当正极消耗5.6 L(标准状况)气体时,外电路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

解析:(1)H 2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 mol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572 kJ ,由于液态水变为气态水需要吸收热,故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2 kJ 。

(3)在氢氧燃料电池中,根据化合价可判断,H 2失去电子为负极,O 2得电子为正极,正极反应为O 2+2H 2O +4e -===4OH -,消耗5.6 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6.02×1023个。

答案:(1)小于 (2)< (3)H 2 6.02×1023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B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沿外电路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C .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解析:选B 。

锂离子电池可以充电后再次使用,属于二次电池,A 项正确;铜锌原电池中铜为正极,故电流为由铜流向锌,而电子是由锌流向铜,B 项错;电池的实质即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 项正确;Zn 失去电子生成Zn 2+,故作为负极,D 项正确。

2.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 +2MnO 2+2NH +4===Zn 2++Mn 2O 3+2NH 3+H 2O 。

在此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MnO 2和NH +4B .Zn 2+和NH +4C .ZnD .碳棒解析:选A 。

由锌锰干电池的总反应知,Zn 为负极,MnO 2为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NH +4为正极上的辅助反应物。

3.上海世博会有千辆氢氧燃料电池车上路,参看某种氢氧燃料电池原理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B.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C.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换率比氢气直接燃烧高D.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发出淡蓝色火焰解析:选D。

氢氧燃料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没有燃烧,所以不会发出淡蓝色火焰。

解析:选D。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会升高,所以在放电过程中被氧化的是Zn,即Zn为负极。

5.(2011年扬州高一检测)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源是锌锰电池,即大家所熟悉的干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

尽管这种电池的历史悠久,但对它的电化学过程尚未完全了解。

一般认为,放电时,电池中的反应如下:E极:2MnO2+2H2O+2e-===2MnO(OH)+2OH-F极:Zn+2NH4Cl-2e-===Zn(NH3)2Cl2+2H+总反应式:2MnO2+Zn+2NH4Cl===2MnO(OH)+Zn(NH3)2C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极是电池的正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B.F极是电池的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C.从结构上分析,锌锰电池应属于可充电电池D.锌锰电池内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解析:选B。

锌锰干电池为一次电池,不能作为可充电电池,所以C、D错;E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应该为电池的正极,同理F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 项错,B项对。

6.(2011年无锡高一检测)普通水泥在固化过程中自由水分子减少并产生Ca(OH)2,溶液呈碱性。

根据这一物理化学特点,科学家发明了电动势法测水泥初凝时间。

此方法的原理如图所示,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Cu+Ag2O===Cu2O+2A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2CaO·SiO2,3CaO·SiO2和3CaO·Al2O3B.测量原理示意图中,Ag2O为负极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Cu+2OH--2e-===Cu2O+H2OD.电池工作时,OH-向正极移动解析:选A。

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二钙、硅酸三钙、铝酸三钙,A正确;在总反应中Ag2O作氧化剂,氧化剂在原电池中作正极,B错;原电池的正极得电子,C错;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由电荷平衡可知,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应该流向负极,D错。

二、不定项选择题7.(2011年龙岩高一检测)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更大,而且没有铅污染。

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B.负极反应为Zn-2e-===Zn2+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D.电解液肯定不是强酸解析:选BD。

所以Zn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

如果电解液是强酸,由于c(H+)大,正极的反应是2H++2e-===H↑,而不是O2得到电2子。

因此B、D项是正确的。

8.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

其结构如图所示,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PbO2+Pb+2H2SO4===2PbSO4+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PbO2是电池的负极B.Pb是负极C.PbO2得电子,被氧化D.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减弱解析:选BD。

根据电池反应知放电过程中铅失去电子,因此它是原电池的负极,故B 项正确;PbO2在放电过程中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它是原电池的正极;因此A、C两项错误;由于原电池放电的过程中消耗硫酸,所以溶液的酸性减弱,故D项正确。

9.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DEFC),它用磺酸类质子(H+)作溶剂,在200 ℃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

电池总反应式为C2H5OH+3O2===2CO2+3H2O,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为电池的负极B .b 电极发生氧化反应C .电池工作时电流由a 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b 极D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 ++O 2+4e -===2H 2O解析:选BC 。

a 极为通入乙醇的电极,该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 2H 5OH +3H 2O -12e -===2CO 2+12H +,a 极为电池的负极故A 正确;b 电极为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4H++O 2+4e -===2H 2O 该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故B 不正确而D 正确;电池工作时,外电路电流由正极到负极,故电流由b 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 极,故C 不正确。

10.(2010年高考大纲全国卷Ⅰ)如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

电池的一个电极由有机光敏染料(S)涂覆在TiO 2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TiO 2/S ――→hυTiO 2/S *(激发态)TiO 2/S *―→TiO 2/S ++e -I -3+2e -―→3I -2TiO 2/S ++3I -―→2TiO 2/S +I -3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 )A .电池工作时,I -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B .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 .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 -和I -3的浓度不会减少D .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解析:选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