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二单元第课时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课件专题2-第2单元-第1课时.pptx

【问题导思】 ①不同食品中含有油脂的数量和种类相同吗?
【提示】 不同食品中含有油脂的数量和种类不同。 猪、牛、羊等家畜体内的脂肪和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 物的种子中油脂含量较高,而家禽和水产品中油脂含量较 低;某些植物油和鱼油中的不饱和酯含量丰富,而动物脂肪 中饱和酯含量很高。
②人体摄入饱和程度大的脂肪太多对身体的危害有哪 些?
【提示】 容易发胖,可能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血管 硬化等疾病。
1.组成: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 成的酯。它们的结构简式为:
结构式里的R1、R2、R3分别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 基,它们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如果R1、R2、R3相同, 这样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如果R1、R2、R3不同,就称为 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是混甘油酯。
葡萄糖、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被菲林试剂氧化; 而果糖、蔗糖、淀粉分子中无醛基,不能被菲林试剂氧化。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体提供热能,还有 一部分转化为糖原,少量参与机体的构成或发挥其他生理作 用 B.葡萄糖与菲林试剂混合加热煮沸一段时间,会看到 有红色沉淀 C.如果摄入淀粉过多,多余的淀粉就会转化为脂肪储 存在皮下 D.淀粉在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水解为 葡萄糖
说明:①在常温下,植物油脂一般为液态,习惯上称为 油;动物油脂一般呈固态,习惯上称为脂肪。②天然油脂是 混合物,有其他杂质。
2.油脂的转化:在人体内,油脂主要在小肠内被消化 吸收,消化过程实质上是在酶的作用下,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发生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氧 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 出能量。这个过程为:
●教学地位
本课时介绍了六大类营养素中的两大类,它与上节课所 讲的人体必需元素和下一课时要讲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第一 专题讲到的水,完整地构成了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素。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解析】A 项,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错误;B 项,CH3COOK 的摩尔质量为 98 g·mol-1,错误;C 项,“2 mol 氧”中“氧”是指 氧原子还是指氧分子,题目中不明确,错误;D 项,1 mol CH3COOK 含有 3 mol H,所以 1 mol CH3COOK 含有 3×6.02×1023 个 H,正确。
【解析】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A 项错误; 使用物质的量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或微粒,B 项错误;物质的量是国 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其单位,C 项错误;3 mol O2 含有 6 mol 原子,2 mol H2O 中含有 6 mol 原子,D 项正确。
[答案]D
四、准确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1 或 kg·mol-1 等,同种物质的摩尔质量 因单位不同而数值不同;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的单位为 1,同种原子 或分子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相同。
1.物质的量——“四化” “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
专有化 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
【解析】在 D 项中 0.1 mol H2SO4 中含氧原子 0.4 mol,在 0.4NAH2O 中氧原子也为 0.4 m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0.3 mol O2 和 0.3 mol H2O B.6.02×1023 个 CO2 与 0.1 mol KMnO4 C.0.1 mol CuSO4·5H2O 和 0.1 mol C6H12O6 D.0.1 mol H2SO4 和 0.4NA(用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H2O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说明:使用“mol”时,只用于表示微粒及它们的特定组合,不 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且常用化学式表示微粒的种类,如 1 mol H(√) ;不能用汉字笼统的描述,如 1 mol 氢(×)。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标要求]1.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及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了解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了解Na 2O 、Na 2O 2的性质。
4.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5.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钠与O 2、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O 2===2Na 2O(白色) 2Na +O 2=====点燃Na 2O 2(淡黄色) 2Na +2H 2O===2NaOH +H 2↑ Na 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浮、游、熔、响。
2.Na 2O 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不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可作漂白剂和供氧剂。
2Na 2O 2+2H 2O===4NaOH +O 2↑、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Na 2CO 3俗称纯碱或苏打,NaHCO 3俗称小苏打。
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 2CO 3溶液的碱性更强。
4.Na 2CO 3与NaHCO 3相互转化的反应: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1.钠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钠元素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2.钠的物理性质3.4.钠与水的反应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钠熔成小球钠熔点较低,且反应放热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钠与水剧烈反应,反应放热并生成气体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红有NaOH生成2Na+2H2O===2NaOH+H2↑[特别提醒](1)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反应容易失去,表现还原性且性质活泼。
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课件:专题1第二单元课时1

答案:Pt(或石墨) 2Fe3 + +2e - ===2Fe2 + Zn Zn-2e-===Zn2+
探究整合应用
原电池原理在高科技上的应用
抓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负极失电子,正
极得电子。常见的有关信息题都会给出一新
型电池进行设问,此类问题只要掌握原电池
的本质就可迎刃而解。
(2009年高考海南卷)Li-SOCl2电池可用 于心脏起搏器,该电池的电极材料分别为锂 和碳,电解液是LiAlCl4-SOCl2。电池的总反 应可表示为:4Li+2SOCl2===4LiCl+S+ S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池的负极材料为________,发生的电极 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2) 电 池 正 极 发 生 的 电 极 反 应 为 : 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来说,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 以设计成相应的原电池。具体设计时,先将 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两个半反应(即氧化反 应和还原反应),然后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 件,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及适宜的电解质溶 液,将两电极用导线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形 成闭合回路,即可成功设计原电池。
将 Zn + 2FeCl3===ZnCl2 + 2FeCl2 拆 分 为 : Zn-2e - ===Zn2+ (氧化反应)和2Fe3+ +2e - ===2Fe2+(还原反应);结合原电池的电极反 应特点分析可知,该电池的负极应用锌,则 正极所用材料活泼性应比锌弱,为保证Fe3+ 在正极得电子,则电解质溶液为FeCl3 等易 溶的铁盐溶液。
4.用于金属的防护 如要保护一个铁闸。可用导线将其与一锌块相 连,使锌作原电池的负极,铁闸作正极。 5.设计化学电池 例如:以2FeCl3+Cu===2FeCl2+CuCl2为依 据,设计一个原电池。 (1)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 个半反应,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的电极 反应式。 负极:Cu-2e-===Cu2+ 正极:2Fe3++2e-===2Fe2+
专题2第二单元第1课时

酚 羧酸 醛 ________类、________类和________类。
自我·检测区
解析
第1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答案
C
自我·检测区
2.下列含羟基(—OH)的有机物属于酚的是
第1课时
( C)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解析 —OH 与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物属于酚类。
自我·检测区
3.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B.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O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1课时
学习·探究区
第1课时
解析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芳香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之间的关
系如右图所示。①②⑤⑥⑦⑧中都含有苯环,都属 于芳香化合物,其中②⑤⑦为芳香烃,只有⑦为苯 的同系物。
答案 (1)①②⑤⑥⑦⑧
(2)②⑤⑦ (3)⑦
学习·探究区
2.下列化合物中,有多个官能团:
通式 相同,分子组成________相同)
(2)同系物的判断方法 一看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是否相同; 二看是否符合同一通式; 三看碳原子个数是否相同,同系物的碳原子数是不相等的。
学习·探究区
[活学活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B.具有相同分子通式的不同有机物一定属于同系物
官能团是__________。 —COOH
C2H4O (3)乙醛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CHO 官能团是________。
知识·回顾区
第1课时
3.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碳原子最外层有 4 个电子,不易失去或得到
高中化学选修4讲义专题2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 [课标要求]1.了解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的含义 。
2.了解熵的基本含义及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基本内容。
3.能依据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然界变化的方向性(1)自然界的变化具有方向性。
(2)实例①室温下,冰会融化成水,而水不能结成冰;②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而不会自动从低处流向高处。
2.化学反应的方向性自动进无法进行,而其逆反应自动(1)化学反应具有方向性,许多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能行。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能自动进行:自发反应: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
[特别提醒](1)自发反应可被利用来完成有用功。
例如: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称之为自发反应。
2.同种同量物质的熵值:S (g)>S (l)>S (s)。
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固体溶于水的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
3.大多数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大多数熵增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4.焓减(ΔH <0)、熵增(ΔS >0)反应在所有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焓增(ΔH >0)、熵减(ΔS <0)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焓减、熵减反应在低温下自发进行;焓增、熵增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自然界变化的方向性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性①甲烷燃烧可在内燃机中被利用来做功; ②锌与CuSO 4溶液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
(2)非自发反应要想发生,则必须对它做功。
例如: ①通电将水分解成H 2和O 2;②植物在光照下,能将CO 2和H 2O 转化成C 6H 12O 6和O 2。
1.下列过程非自发进行的是( )A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 .天然气的燃烧C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D .室温下水结成冰解析:选D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天然气的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均属自发过程;室温下,水结冰属非自发过程。
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课件:专题3第二单元课时1

混合溶液pH的计算
1.两强酸混合 + + c1H · 1+c2H · 2 V V + c(H )混合= →pH V1+V2 2.两强碱混合 - - c1OH · 1+c2OH · 2 V V - + c(OH )混合= KW,c(H )→pH V1+V2 3.强酸强碱混合 + (1)强酸与强碱正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c(H )= c(OH )。 如室温下, 中性溶液的 c(H )=10 pH=7。
【规律方法】
溶液呈中性的根本标志是c(H+)
=c(OH - ),不能认为c(H + )或c(OH - )等于10 -
7mol· -1或pH=7的溶液就一定是中性溶液,不 L
能把pH=7作为判断一切溶液酸、碱性的分界线, 应比较c(H + )和c(OH - )的相对大小。若用pH来 判断,必须指明温度,如25 ℃时pH<7的溶液一 定是酸性溶液。
+
1 - ×10 4 2 + -7 -1 2- 释 10000 倍时,c(H )≈10 mol· ,c(SO4 )= L 10000 1 - - + - mol· = ×10 8mol· 1,c(H )∶c(SO2 )=20∶1。 L L 4 2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 pH 的简单计算。由题 意知:n(NaOH)=x· 10
a-14
mol,n(HCl)=y· mol, 10
=14→cH+=cOH-中性 pH=7 >14→cH+<cOH-碱性 a+b pH>7 + - <14→cH >cOH 酸性 pH<7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第一课时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第一课时【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9-021.设计思想:利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内容主要从2 个方面: 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并安排了钠的有关性质的探究实验,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物质的丰富多彩。
3.学情分析: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合理的探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原有知识、归纳类比的能力。
思想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法、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5.重点、难点:钠的化学性质。
6.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设计、启发思维、分析、归纳7.教学软件环境:powerpoint2003、windowsxp操作系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璃试管、大头针、玻片、三脚架、泥三角、坩埚、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钠与水、盐溶液的反应。
教学中一开始以滴水点灯实验引入新课,以创设学习情景,把学生思路带入探究的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课 时 栏
被取代的氢
1
原子数
3
目
开 关
反应速率
较慢
快速
结论
苯酚比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
3. 在 少 量 苯 酚 溶 液 中 滴 加 FeCl3 溶 液 ,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__溶___液__显__紫__色_______________。
学习·探究区
[归纳总结]
(1)苯酚分子中羟基对苯环产生的影响是:羟__基__使___苯__环__邻__位__、__对__ 位___上__的__氢__原__子__变__得__活___泼__,__易__被__取__代__。 本 (2)检验酚羟基存在的方法有 ①_过__量__的__浓__溴__水__产__生__白___色__沉__淀__,
是 __分__层__现___象__消__失___, 取 (65 ℃以上)时能与水
本
课
出 试 管 冷 却 静 置 后 以任意比互溶
时 栏
_底___部__出__现__晶__体____
目
开 关
(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
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 2 易溶于有机溶剂
作比较
学习·探究区
2.按表中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
本 课
(2)苯酚钠与稀盐酸
时
栏
目
开 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苯酚钠溶液与 C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探究区
[归纳总结]
专题第二单元第课时
知识·回顾区
3.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醇的是__C__D__,属于芳香醇的是___C___,属于 酚的是__A__B____。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学习·探究区
探究点一 苯酚的溶解性和弱酸性
1.苯酚的溶解性实验
本
实验内容与现象
课
时 栏
(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气味
目
开
关 (2)在试管中加少量水,逐渐加入苯
酚晶体,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_晶___体__溶__解____,继续加入苯酚至有
较多晶体_不__溶__解___,振荡试管,静 置后_分__层_____
结论
无色晶体、略带粉红 色,具有特殊的气味
苯酚能溶于水,较多 量时振荡可形成悬浊 液,静置后会分层
学习·探究区
(3)将 2 中的试管放在热水
浴中加热,观察到的现象 易溶于热水,温度较高
课
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时
栏 B.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目
开 C.苯酚可以与 NaOH 反应,而乙醇不能与 NaOH 反应
关
D.苯酚与溴水可直接反应,而苯与液溴反应则需要 FeBr3 作
催化剂
学习·探究区
解析 甲苯中苯环对—CH3 的影响,使—CH3 可被 KMnO4(H+) 氧化为—COOH,从而使 KMnO4 溶液褪色;苯酚中,羟基对苯 环产生影响,使苯酚分子中羟基碳邻、对位碳上的氢原子变得
课
时 ②_F__e_C_l_3_溶__液__会__显__紫__色_______。
栏
目 (3)苯酚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呈粉红色。
开 关
学习·探究区
[活学活用]
3.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团)之间会相互影响,导致相同的原子(团)
表现不同的性质。下列各项事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本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基环己烷不能使酸
目 开
_显___弱__酸__性__(_酸__性__比__碳__酸__弱__)_____________。
关 (3) 试 管 内 壁 附 有 苯 酚 时 清 洗 方 法 : ①__高__于__6_5__℃__的___热__水__ ;
②_酒__精__洗___。皮肤上沾有苯酚,应立即用__酒__精____清洗。
活泼,更易被取代;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是因为含碳
(1)苯酚的分子式__C__6H__6_O___,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官能
团_—__O__H_。
本 课
(2)苯酚具有弱酸性是因为苯___环__对__羟__基__的__影__响__,__使___苯__环__中__羟__基__
时
栏 上___的__氢__原__子__变__的__活__泼__(_酚__羟___基__比__醇__羟__基__更__活__泼__)_,__能__发___生__电__离__,_
为苯酚的同系物。
学习·探究区
2.已知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 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HCO- 3 ,则下列化学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学习·探究区
解析 根据给出的酸性强弱顺序知,CO2 可以与苯酚钠反应生成 苯酚,苯酚又可以与 Na2CO3 反应生成 NaHCO3;
②中产物可以继续反应而生成 NaHCO3,错误;
本 课
③若能进行,则说明苯酚的酸性强于 H2CO3,显然错误。
时 栏
答案 C
目
开
关
学习·探究区
探究点二 苯酚的取代反应、显色反应、氧化反应
1.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饱和溴水,现象为
___有__白__色__沉___淀__生__成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学习·探究区
[活学活用]
1.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CH2OH
B.(CH3)3
时 解析 同系物首先必须要结构相似,苯酚的同系物则应是—OH
栏 目
与苯环直接相连,满足此条件的只有C项。同系物的第二个必备
开
关
条件是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比苯酚
多一个CH2,所以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反应中,苯酚分子中苯环上的___氢_____原子被____溴____原
子取代,发生了取代反应。
学习·探究区
2.苯和苯酚溴代反应的比较
苯
反应物
液溴
苯酚
溴水
反应条件
催化剂△
常温常压无催化剂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得到浑浊液体
室温下,苯酚在水 中的溶解度较小
本
课
时 栏
苯酚能与 NaOH 溶
目 开
浑浊液体变澄清 液反应,表现了苯
关
酚的酸性
两溶液均变 浑浊
苯酚的酸性比 碳酸的酸性弱
学习·探究区
3. 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