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野外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3. 通过综合实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实验内容本次综合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三、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 通过野外考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 对所选生态系统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组成等。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 调查和测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 采用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等)进行测量。
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 对生态群落进行调查,记录物种组成、生物量、密度等指标。
- 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落演替等。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 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 选择典型受损生态系统,如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区等。
-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 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通过野外考察,我们识别出以下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我们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如下:- 光照:森林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低,草原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光照强度适中。
- 温度:森林生态系统温度适中,草原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温度较低。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说明⽣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态学采⽤的⽅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态因⼦: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氧⽓、⼆氧化碳。
⾷物和其他⽣物等。
⽣态幅(⽣态价):每⼀种⽣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态上的最低点和最⾼点。
在最低点和最⾼点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指对⽣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候:⼤环境中的⽓候,是指离地⾯以上的⽓候,是由⼤范围因素所决定⼩⽓候:⼩环境中的⽓候,指近地⾯⼤⽓层中以内的⽓候。
⽣境:所有⽣态因⼦构成⽣物的⽣态环境,特定⽣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如⾷物、天敌等⽣物因⼦,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变化,从⽽调节了种群数量。
⾮密度制约因⼦:指温度、降⽔等⽓候因⼦,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
限制因⼦:任何⽣态因⼦,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
2.什么是最⼩因⼦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因⼦定律: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特定因⼦,是决定该种⽣物⽣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个⽣态因⼦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物衰退或不能⽣存。
3.⽣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哪些⽅⾯1)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环境与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就具有了一些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即自然力量与人周围的动植物的知识。
环境是人类以及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客观条件,因此只有对具体的环境、生物进行研究,才能了解环境与生物的生态作用规律及其机制。
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等,这些因于对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态致分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了解各生态因子的特性,下面将介绍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这些条件在生物和人类还未出现前就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其中有需要的,也有不需要的甚至有害的。
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改造,消除有害因素,或使其逐步转变为更适合于人类活动生存的环境。
但是如果人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为地破坏,使生态失去平衡,那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因此,人类生存的环境既不能是单纯的自然因素,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因素所构成,应是两者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它体现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质和水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一)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1.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带,有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每个带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物种类都有明显的不同。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生态环境系实验一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水热组合状况在决定植被类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Walter生物气候图解能较好地反映水、热二者综合的气候特点,是目前解释植被分布规律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Walter 生物气候图解主要是用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匹配关系来表示生物气候类型。
通常以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为两个纵坐标(右边为降水量,左边为温度),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为P=2T(其中P为月平均降水量,T为月平均温度),而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作为横坐标。
实验目的:(1)掌握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方法(2)加深理解植被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研究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点实验器材:1、气象资料(世界主要城市气候数据)2、实验器材坐标纸、直尺、铅笔、橡皮等方法与步骤1、气象数据的整理2、坐标轴刻度的确定(1)按P=2T分别建立两条纵轴(降水与温度)的坐标刻度值,每个刻度的大小视站点逐月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的具体数值大小而定,如月平均温度曲线1刻度(即1格)等于10℃,则月平均降水刻度1格等于20mm。
若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则刻度单位缩小1/10。
(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和年平均温度曲线,并标定图示。
(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示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区,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
(2)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3)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4)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
(5)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生态种间关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种间关联是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面,了解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特定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种间关联性,为该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实验地点位于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具有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复杂。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保护区内的植物、动物等生物物种,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如土壤、水分、光照等)。
3. 实验方法(1)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记录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等特征,并测量环境因子。
(2)室内分析:a. 数据整理:将野外调查数据整理成Excel表格,进行初步分析。
b. 种间关联性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和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采用Simpson指数(Simpson Index)和Pielou均匀度指数(Pielou's Evenness Index)分析植物群落结构。
- 采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Jaccard Similarity Index)和Sørensen相似性指数(Sørensen Similarity Index)分析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种间关联性。
- 采用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和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分析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水分与植物种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分是影响植物种类分布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六、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 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 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 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 律。
以后不少学者对此定律进行了补充。认为最小因子定律只能 在能量注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稳定状态下才适用。例如,在 湖泊的初级生产过程中,光照、氮、磷的供应都超过需要, 而CO2相对有限并且输入和支出大致相等,这时CO2处于最 小量状态成为限制因子。如果一场暴雨把更多的CO2带进湖 水,稳定状态被破坏,这时初级生产力将取决于所有营养物 质的浓度,CO2就不成为最小量因子。此后随着各种养分被 消耗,生产力又发生剧烈变化,直到某种成分被耗尽并成为 新的稳定状态下的限制因子。此外,必需考虑到因子间的相 互作用和替代作用。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 他因子可能有替代作用或改变其利用效率。例如在钙不足而 锶丰富的环境中,软体动物的贝壳中可用锶替代部分钙;有 些植物在弱光下生长时只需要较少量的锌,因此在阴蔽处锌 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较在强光下为小。
生态学实验指导新

生态学实验指导学院:专业:年级:姓名:福建农林大学实验1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观测【实验目的】1、熟悉野外生态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2、掌握主要生态因子的对比观测方法及相关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3、掌握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研究方法4、掌握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的方法,验证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生物对周围环境适应的理解。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及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实验器材】全球定位系统(GPS)、海拔仪、测高器、便携式气象站、数显照度计、紫外辐照计、热球式风速测定仪、温湿度表、数字温度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叶绿素测定仪、电导率仪、真空泵、离心机、真空干燥器、电子天平、人工气候箱、分光光度计、活体叶面积仪、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直尺、游标卡尺、低温冰箱、培养皿、烧杯、塑料方盘、具塞试管、移液器、洗瓶、玻棒、镊子、滤纸等。
【实验设计提示】选择1—2种在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的个体中取样品,或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养植物的样品(可选择某一生态因子,设定一定的梯度)。
在实验室测定样品的形态解剖结构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或基因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变异。
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比的环境条件是否需要有较明显的区别?每一环境条件下的样品数量?应根据具体的植物和设定的环境条件选取和测定哪些指标?【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
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
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3、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二、实验原理: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
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
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
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需要的光强不同。
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要求,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类。
阳地植物与阴生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上。
又因为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若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结构和生理的趋异性;而不同基因型的植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会出现趋同性,所以,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
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2、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
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
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 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在冬季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护。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地下芽植物(Cryptophytes)又称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是只能在良好季节生长的植物,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2)《中国植被》一书中即按植物体态划分出下列生长型类群:
Ⅰ.木本植物
1.乔木:具有明显主干,又分出针叶乔木,阔叶乔木,并进一步分出常绿的,落叶的,簇生叶的,叶退化的。
2.灌木:无明显主干,也可按上述原则进一步划分。
3.竹类。
4.藤本植物。
5.附生木本植物。
6.寄生木本植物。
Ⅱ.半木本植物
7.半灌木与小半灌木。
Ⅲ.草本植物
8.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可分出蕨类,芭蕉型,丛生草,根茎草,杂类草,莲座植物,垫状植物,肉质植物,类短命植物等。
9.一年生植物:又分冬性的,春性的与短命植物。
10.寄生草本植物。
11.腐生草本植物。
12.水生草本植物:又分挺水的,浮叶的,漂浮的,沉水的。
Ⅳ.叶状体植物
13.苔藓及地衣。
14.藻菌。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定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特别是气候)的关系。
从各个不同地区或各个不同群落的生活型谱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地区或群落的环境特点,特别是对于植物有重要作用的气候特点。
三、实验材料:
校园内生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种类
四、方法与步骤:
1、在校园内选择20种完全展叶的成年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分别按下列指标分级进行观测,结果填入”结果1-1”中。
生活型:乔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
冠形:伞形、近伞形、近圆锥形、圆锥形。
枝叶分布:稀疏、较稀疏、较浓密、浓密。
透光度:枝叶透光面积占树冠面积的百分比。
叶型:“阳生叶”-只着生阳生叶;“阳、阴”-有阳生叶和阴生叶分化;“阴生叶”-只着生阴生叶。
枝下高(m):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冠高比: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
相对高:植物株高(树高m)与基径(胸径cm)之比。
生长速度:快,较快,较慢,慢。
开花结实:早,较早,较晚,晚。
寿命:短,较短,较长,长。
生境:干旱贫瘠,较干旱贫瘠,较湿润肥沃,湿润肥沃。
2、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20种植物的耐荫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1,2,3,…)排序;
3、根据各植物的耐荫性顺序,并结合年龄、气候、土壤条件对耐荫性的影响,确定不同植物的耐荫性类型(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
结果1-1植物耐荫性鉴别调查记录表
4
5
植物耐阴性指标量化表
结果1-2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观察记录表
结果1-3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观察记录表
附注:根据不同植物对气温的反应,可将其生态类型分为:(1)喜冷植物:例如某些藻类,在零上低温(0~20℃)环境中生长发育,当温度在15~20℃以上即受高温伤害。
(2)中生植物:例如水生和阴生的高等植物,地衣和苔藓等,在中等温度10~30℃环境下生长和发育,温度超过35℃就会受伤。
(3)喜温植物:可能在30~100℃中生长。
其中有一些是在45℃以上就受伤害,称为适度喜温植物,在65~100℃才受害,称为极度喜温植物。
实验报告要求
写出小组合作成员姓名(以6-12人一组为宜),根据调查记录表分析你所调查植物的耐荫性、光适应性、生活型、生长型的典型特征,主要内容就是三个表格(结果1-1、1-2、1-3)。
简要说明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强度的不同适应性在栽培管理及群落配置的应用上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