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歌剧欣赏》结课论文我眼中的《巴黎圣母院》软件学院*** *****114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歌剧,无论是歌曲还是舞蹈,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歌剧有如此的魅力。
一首《大教堂时代》便让人对这部歌剧期待不以,我也是因为这个极具震撼的开场而喜欢上了游唱诗人“葛林果”。
他的声音和眼神是如此的具有魅力,在欣赏歌剧时,一直期待他的出场,因为我觉得,他的每一首歌都是那么的好听。
作为全剧的“主述”,游唱诗人游走在巴黎的各个角落,吟唱着,优雅地走着。
直到这个时代的终结。
与普通的演唱者不一样,歌剧的演唱者,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如此有气质,葛林果望向远方的眼神,仿佛是看透了这个时代的尽头,看透了一切,直到看到了没有隔阂的未来世界。
另一个让我喜欢的场景,便是流量者们的集体舞,一边在舞台上奔跑旋转,一边高喊着“包容”和“庇护”,虽然表演者们在卖力地舞动着,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声,每一声呼喊,都是那么沉稳有力,似乎要穿透了我的身体一样。
我想这就是身为一名歌剧表演者的基本素养吧。
在高强度的舞蹈中,仍能保证发声的平稳有力。
同时,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到位,当流浪者被驱赶时,每个人的愤怒都写在了脸上,当流浪者之王快死亡的时候,他的表演丝毫不逊于职业演员。
断续的歌唱,沉重的呼吸声,以至于角色死亡时,眼珠都没有动一下。
我想,若他们去唱歌,将是优秀的歌者;若他们去跳舞,将是优秀的舞者;若他们去演戏,将是优秀的演员。
可当这些都集合在一起时,他们就是伟大的歌剧表演者,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上的极致体验。
我想正是他们的专业,才使得我们有幸看到这样一出完美的歌剧。
其实整部歌剧中,我不是很喜欢加西莫多的声音,他的声音,每次都好像在声嘶力竭的哭号,让我觉得有点可怕。
甚至数次我都想捂住耳朵。
但是听到老师说才知道,这是为了配合加西莫多这一“怪人”的形象,特意刻画的声音。
的确这声音和加西莫多的外表是很搭配的。
整部剧中,加西莫多的扮演者都是驼着背,哈着腰,看得出,为了表演加西莫多,他掩盖了自己原来优美动听的声音吧。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第一篇:歌剧赏析论文--猫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
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
音乐剧欣赏结课论文

简析音乐剧与歌舞类电影之区别——主要谈谈歌舞类电影相对于音乐剧的特点论文纲要: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音乐剧与歌舞类电影之间的区别。
偏重对歌舞类电影的分析,和与音乐剧的比较。
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一些例子,我将主要从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观后感受来谈谈我的见解。
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而歌舞类电影则重在表达思想、反映现实。
二者之间的区别最终被我概括为三方面:中心主题、借助手段、发展形势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论文中的例子都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音乐剧和电影,所以个人观点比较浓重。
关键词:音乐绝、歌舞类电影、异同、芝加哥、歌剧魅影、黑暗中的舞者、理发师陶德正文:作为两种不同却又相似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和歌舞类电影近年来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如在第八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休杰克曼所呼喊的:The musical is back! 作为一名音乐和电影爱好者,我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多部音乐剧和歌舞类电影,从中发现了二者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一些例子,我将主要从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观后感受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说一说音乐剧的。
说到给音乐剧定义,首先必须提到著名音乐剧作词人奥斯卡?小哈姆斯坦的一句话,他说:“It can be anything it wants to be.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a musical absolutely must have - music.”(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
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这就是音乐!)每部音乐剧尽管对戏剧、音乐和舞蹈侧重点不同,比如《悲惨世界》是以唱为主的,《爱的接触》是以跳为主的,《屋顶上的提琴手》是以戏剧为主的,但音乐才是它的灵魂。
至于歌舞类电影,目前尚没有比较严格的定义。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歌舞类电影仍然属于电影的一种,又将音乐歌舞融入其中,所以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它既有电影的特点,又有音乐剧的影子。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一个学期的歌剧欣赏课,一场听觉与知识的饕餮盛宴。
歌剧,这种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意大利。
一开始主要是神话题材,后来逐渐取材于身边的小人物。
独唱中分为宣叙调(叙述性强,通常用来表达剧情)、咏叹调(情感抒发,如《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谣唱曲、咏叹叙、卡巴莱塔(速度快,展示歌唱家的技巧,90%放在咏叹调后)。
除了独唱外,还有重唱和合唱(比才《卡门》最后一幕的合唱、《弄臣》最后一幕的合唱)。
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产生于1597年的佛罗伦萨。
之后,歌剧在意大利落地生根,迅速发展。
17世纪上半夜,蒙特威尔第创作了《奥菲欧》、《尤利乌斯还乡》等一系列以神话为题材的歌剧,对于歌剧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威尼斯歌剧中,通常可以看见阉人歌手的身影。
这个时期,人们重视音乐家的演唱水平,而非歌剧本身内容。
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然后是文艺复兴时期,再之后是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几乎为美声运动和其歌剧代表作所占据)。
我们来看看浪漫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德国的瓦格纳和意大利的威尔第。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承接了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
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
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
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
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歌剧欣赏论文

《图兰朵》观后感一、图兰朵简介二、作者介绍三、歌剧信息四、歌剧解说五、相关歌曲六、观后感及歌剧的意义图兰朵简介《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
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图兰朵》,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哥兹于1762年把它写成剧本。
之后德国诗人席勒在哥兹剧本上翻译并加以改编的图兰朵是其名作。
该剧本最著名的改编版是由普契尼在1924年创作,但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
在普契尼去世后,弗兰科·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于1926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其他一些剧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编该剧或为其创作音乐,其中包括作曲家韦伯、布索尼和中国当代剧作家魏明伦。
歌剧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中国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
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
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
作者介绍普契尼——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歌剧欣赏论文

这个学期很高兴能够选到“歌剧欣赏”这样一门很有艺术人文素养的通识课。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歌剧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多。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也正是由于这个“另类”的特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相当好听”是我对《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这些风格独特的曲子很吸引人、琅琅上口,而且还有一种咄咄逼人得磅礴的气势,甚至在DVD版本中也能感受到类似于现场的宏大气势。
在看完DVD版本后,真的有一种想去买一张现场门票的冲动,但是它就是有这样的独特的魅力。
对《巴黎圣母院》表现形式的感受歌剧的本质无论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是由音乐的表达所决定的,都必须借由音乐这个中心艺术媒介来展示出来。
音乐在歌剧中承担起了它的重要责任,如承载剧中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塑造情节、人物心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用音乐的感性思维来营造建立歌剧的独特世界等,在《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同样起到了极强的渲染作用。
从《大教堂时代》作为开篇之曲中游吟诗人般的演绎,到“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一曲《孤儿》述说了悲凉身世;从菲比斯与恋人在月下互诉情语,到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在绞刑前凄美的为爱而活;还有最后一幕加西莫多在死去的艾丝美拉达前唱起《舞吧,爱斯梅拉达》时的撕裂哀恸……一连好几首感染力极强的歌曲与唱段,无不牵动着我的心,真的是听得如痴如醉。
《巴黎圣母院》一大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在“淡化”名著叙事作用的同时,突出了歌舞和音乐的表演,且让歌唱与舞蹈既可以一分为二可以合二为一,分合自如,并特别注重以舞蹈音乐刻画原著中的也是剧中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而且该剧完美的音乐呈现极其意蕴,如:大幕拉开,由那位身材高大挺拔、极具雕塑感且作为全剧叙述者的游吟诗人葛林果,像观众唱出的开场歌曲《大教堂时代》,旋律之唯美激昂,歌词之气势磅礴,令人惊叹不止——“大教堂时代已经来临/世界迈进了/新的千年/人们向星空的高度攀登/在那里记下了他们的历史/镌刻在玻璃上/镌刻在岩石上”——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的精髓。
音乐剧欣赏课论文、总结

音乐剧欣赏课总结一、我所认识的音乐剧在中国,音乐剧并不为许多人所熟知,甚至有小部分人将音乐剧等同于我们习惯的歌剧或轻歌剧,其实不然。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
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此外,音乐剧是一种年轻的、有生命力的表演形式,它能得到这么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1、音乐剧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
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表演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剧融合了音乐、舞蹈、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二、音乐艺术形式的多元性。
音乐剧中,演唱可能有古典唱法,也可能有通俗唱法;音乐可能有传统的爵士乐、也可能有摇滚乐、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还可能有现代的电子音乐。
其三、题材的多样性。
一部音乐剧,可以是悲剧、喜剧、正剧;可以是单纯的爱情剧,也可以是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可以是古代故事、现代故事,甚至想象未来的故事。
其四、它可以接受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同台表演。
这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其五、音乐剧与电影、文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很多著名的音乐剧往往就是由一些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比如《猫》就是改编自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许多音乐剧被人们搬上银幕并获得成功,如《贝隆夫人》、《窈窕淑女》;2、音乐剧能紧贴时代的步伐,非常具有现代感。
它的灯光、布景等都极具现代感,而且,很多曾经用在音乐剧中的歌曲都名列当年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前列。
如《贝隆夫人》中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猫》中的“回忆”等。
3、具有高度的商业性。
给从事音乐剧创作、演出的人带来很大的收益。
在我国音乐剧事业起步较晚,而且由于音乐剧多数使用英语表演,对我国的普通观众来说,理解上还有点困难,因此,目前我国的音乐剧事业尚未得到从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欣赏之我见
(电信学院xxx xxx)
摘要:本文将结合本学期所选课程《歌剧欣赏》,并以课上所展示过且印象深刻的歌剧为例子,具体阐述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以来,对歌剧的认识,对歌剧欣赏方面的感悟以及歌剧带来的收获。
关键词:歌剧、欣赏
一、引言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
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柴可夫斯基曾说:“歌剧将许多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同因素(音乐、诗、画、雕塑、舞蹈、哑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的音乐形式”。
莫扎特说:“各种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
”可见,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一种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新结合体。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璀璨辉煌的歌剧年代,产生了罗西尼、威尔第、韦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众多以新技术与新精神相结合的歌剧作曲家,写出大量充满戏剧之力和音乐之美的歌剧作品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剧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
二、歌剧欣赏
本门课上课形式轻松愉快,以欣赏歌剧为主。
在老师的指点以及自我的理解下,我感悟到欣赏歌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剧的前提是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的结合。
在第一节课上,赵老师就说过,对于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起初简直听不下去。
因为四个字——不知所云。
歌剧采用的大多是意大利语,法语等难懂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听懂很困难。
但是,歌剧中的音乐与旋律往往能和故事情节联系到一块,因此,了解故事情节对歌剧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
比如普契尼久负盛名的经典歌剧之一《蝴蝶夫人》。
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
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
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
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
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
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当唱到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抒情的曲调唱出了蝴蝶夫人坚信平克顿会归来与期待幸福重逢的心情。
就知道剧情发展到第二幕中蝴蝶斥责铃木,独自沉醉在美国军舰进港平克尔顿归来的情景。
(二)用自己的情感去与歌剧连接在一起才能欣赏歌剧。
起初,我还不相信歌剧的神奇魅力,不相信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吸引着一代
又一代的人。
但是,我发现,当真正地静下心来的时候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内容,用歌剧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来影响和启迪自己。
有时候就觉得在歌剧欣赏中.除了单纯的欣赏作品外,若能通过一幕幕歌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歌剧的内涵和精神,感受歌剧带给我们的真、善、美,反而能给予我枯燥的专业学习中一个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机会。
比如在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的《茶花女》中,阿尔弗雷多和维奥列塔的爱情之路走得艰难,整个歌剧表现了它们相恋时的甜蜜,误会时的绝望以及真相大白时的悲情。
维奥列塔的那种无私伟大的爱以及那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令我感动。
在另一个爱情悲剧《蝴蝶夫人》中,对蝴蝶夫人纯洁、温柔、深情、忠贞的动人形象的成功塑造了也让我感受深刻。
(三)视觉与听觉要双重结合
在歌剧艺术中,作曲家与诗人、舞蹈家、导演、舞台美术家、服装设计师齐心合作,调动各种艺术的最佳表现力与发挥其优势来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刻画人物的情态与内心体验。
剧中人物的演唱方式、动作、表情、舞台调度与音乐伴奏都是来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是一种视与听的结合。
比如普契尼的《图兰朵)》歌剧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听到这个旋律之后我莫名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国这么经典的歌曲才能收录进去,可见《图兰朵》这一歌剧是有多么地经典。
此外,在勇敢、睿智、火热、真挚,敢于为爱而牺牲生命的人们面前,图兰朵的良知得以复苏,爱情的火花最终被点燃。
这一角色性格深刻、复杂,反差极大,在其所唱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中得以淋漓尽致的。
除了优美的旋律之外,课上所放的《图兰朵》的舞台效果也令我印象深刻。
场面壮观宏达,道具形象生动。
整体的舞台效果会随着格局的情节而改变,我当时就想,这么一场视听盛宴,如果能亲身在现场观看,一定终生难忘!
三、总结
我觉得本学期课程对我在歌剧欣赏方面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虽然现在我对歌剧还不太熟悉,但已经开始逐渐培养了我对歌剧的兴趣。
欣赏一部歌剧时,欣赏它的视听感受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更喜欢从一部艺术作品中感受出它的内涵,作者的思想,即如老师所说,歌剧终究给人们带来的事真善美。
总之,我觉得像歌剧这种高雅艺术,不仅能愉悦我的生活,更能提高我的素质,扩展我的视野。
以后若是有机会,我一定要现场亲身体验一回!
参考文献:
[1] 叶昆. 大学生歌剧欣赏之我见[J]. 文学与艺术, .
[2] 陈海珍. 《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歌剧欣赏[J]. 艺术百家,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