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0-4-6 星期三
地点:田家炳实验中学东校区3楼阅览室
参与人员:刘贵英欧阳海涵俞旺
主讲:欧阳海涵
背景及主要内容:
通过前段复习八下中国地理,对其进行测试,发现一些问题,备课组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复习要求:欧阳海涵老师提出复习强调课本和地图册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能
背的一定要背下来,使考试有更充足的时间。
这次很多同学就没做完,是很深的教训,所以要求学生按照先在家对照书和地图册把考点管理和限时集训先做一遍,要求家长签字,老师检查。
课堂上在讲知识点时,要特别注意基础较差的同学,课后要求在家把考点管理背下来。
2、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层次,督促每一位学生落实复习任务,采取在学生中
一帮一,密切与家长联系,落实每天的任务过关,成而确保每位学生能顺利拿到理想的成绩。
5、备课组还商量了下次段考的范围:八年级上下册所有内容。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0-3-24 星期三
地点:田家炳实验中学东校区3楼阅览室
参与人员:刘贵英欧阳海涵俞旺
主讲:刘贵英
背景及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毕业学业考试临近,新课已经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备课组就复习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1、复习进度:刘贵英老师提出先从八年级上册开始复习,这一部分内容刚学过
不久,相对来说学生印象更深刻一点,趁热打铁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复习资料的选用:对几种复习资料进行一番比较研究,经领导批准,决定选用《全效学习----中考学练测》(湖南教育版)作为主要复习资料,该书
考点明确,知识点齐全,习题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复习方法:因为学业考试以开卷笔答的形式进行,所以老师强调课本和地图
册的主体地位,能背的要背下来,使考试有更充足的时间。
要求学生对照
复习资料,课前将课本的知识点过一遍,将复习资料的空格填好,并做好
后面的习题,课间老师再重申本章节的重点、考点,并讲解习题(解题思
路和方法)。
4、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层次,督促每一位学生落实复习任务,确保每位学生
能顺利将地理科结业或拿到理想的成绩。
5、备课组还商量了本次月考的范围:八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目的1.了解高一地理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二、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1.教材:《高一地理》2.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与地理科学、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成与构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地理图表和影像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计划和安排1.教学内容:地球与地理科学2.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构造。
-串讲:讲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质构造。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地壳运动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地球与地理科学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和改进1.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教学内容有些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教学改进:下节课可增加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的实际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评价和展望1.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教学展望: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八、备课总结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我们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确定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我们会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一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初一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0年09月17日作者: 李成名这个学期初一地理备课组共有4名成员,组长:李成名;是这些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全部集中一次不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备课时间为:每周四上午第三节课;地点:初一年级办公室.备课内容:第二章认识地球一共3节课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认识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地球仪中的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经纬网.)教学重点及抓重点的方法:一,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规律.二,经纬网的确定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三,因为缺乏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主要运用地球仪或篮球来讲解,并让学生运用篮球画出经线与纬线并理解划分的方法.作业布置:经纬网地图的运用与方向的确定初二地理备课组第1、2周集体备课情况记录时间:第一周9月3日第二周9月10日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中心发言:李成名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内容:第一周:1.学习初中地理课标。
2.探讨“中国的疆域”与“中国的行政区划”两节重点教学内容的处理办法,我们决定充分运用地图落实重点,着实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第二周:1.探讨如何处理课堂时间紧与记忆知识点多的矛盾,例如课标要求学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但是不太可能在两节课里全部学生全部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所以我们决定在这个月、这个学期,甚至这一年里,让学生逐步记住这些内容。
2.探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设计在课堂中开展接龙、拼图等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3.确定由四位老师轮流命制单元测试题,各自批阅任教班级试卷。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3周集体备课记录时间:9月17日第二节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本年级四位地理任课教师中心发言:李成名主要内容:1.学习与本周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课标部分。
2.确定教材重点为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民族风情。
通过设计旅游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查找代表性少数民族的分布位置,并归纳民族分布特征。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备课过程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一、学习目标1、记住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的判读方法。
2、分析说出金字塔图的组成和结构、用途、掌握其判读方法3、学会三角形统计图和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二、教学活动认真阅读教材P25-P27容及相关图表,注意以下问题:A1、常见的人口统计图主要有哪些?2、利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3、读图1-4-1,哪一个洲的人口数最多?是多少?哪一个洲的人口数最少?是多少?4、读图1-4-4,中国2000年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5、读图1-4-5,哪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试分析其原因。
6、读图1-4-6,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阅读教材P27-P28教材容,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一般表示方法是?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特征之间的关系?3、思考并讨论28页问题2、3三、重要方法1、读图步骤:读图名图例、看坐标、读数据大小变化、图表图图转换、得出结论2、复杂统计图读法:四、习题讨论同步学案六、 下 周 进 度 安 排时间 课上安排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 完成人口分布第一课时练习册习题第二课时完成人口分布第二课时 练习册习题周末自主学习安排 回顾复习 +习题 下周主备人:晓萍 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集备领导签名______________集体备课重难点问题讨论整理人:__________1.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掌握到什么程度?2.政治因素可否放在社会经济因素里?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的理解4.三峡移民的安置措施5.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的理解6.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的地理因素。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过程
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的判读方法。
2、分析说出金字塔图的组成和结构、用途、掌握其判读方法
3、学会三角形统计图和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二、教学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P25-P27内容及相关图表,注意以下问题:
1、常见的人口统计图主要有哪些?
2、利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
3、读图1-4-1,哪一个洲的人口数最多?是多少?哪一个洲的人口数最少?是多少?
4、读图1-4-4,中国2000年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5、读图1-4-5,哪一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一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试分析其原因。
6、读图1-4-6,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阅读教材P27-P28教材内容,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一般表示方法是?
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特征之间的关系?
3、思考并讨论28页问题2、3
三、重要方法
1、读图步骤:读图名图例、看坐标、读数据大小变化、图表图图转换、得出结论
2、复杂统计图读法:
四、习题讨论
同步学案
A
集备领导签名______________
集体备课重难点问题讨论
整理人:__________
1.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政治因素可否放在社会经济因素里?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的理解
4.三峡移民的安置措施
5.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6.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的地理因素。
集体备课记录表(八年级地理第二周)

、( )、( )三级行政区 【演示】通过PPT演示自主学习的答
划。
案,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来。
(2)我国共有( )个省级行 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省(自治区、直
政区,其中包括( )个省, 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
( )个自治区,( )个直 治县)、乡(镇、民族乡)三级行
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政区划。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主备人 活动时
间 备课组 参加人
员
2022.09.07
课题 活动地点
负责人
从世界看中国之疆域(二)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学科
地理
集体备课过程
主备人立阐述备课思路Biblioteka 讨论修改教学目 标
在我国行政区图上熟练的找到 34个省级行政区,并记住它们 的省会城市和简称,认识行政
区的轮廓。
在我国行政区图上熟练的找到34个 省级行政区,并记住它们的省会城 市和简称,认识行政区的轮廓。
教学 重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中国34个省 级行政区的位置和轮廓。
2、用不同的方法记住34个省级 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和简称;区 分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
自治区。
1、记住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和轮廓。
2、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 和简称;区分省、直辖市、特别行
政区和自治区。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地球仪
、地图册、导学案、PPT课件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导入新课
和民族团结,我国也进行了进一步划
班级里,老师是不是对同学们
分,我们叫做行政区划。
进行了分组呀?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讲授
呢?
【自学】同学们阅读第六页和第七
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海陆的变迁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议主题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主持人
李卫中
主备人
肖云芝
地点
会议室
参加人员
全体综合组教师
主
要
内
容
摘
要
主讲人肖云芝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4、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吴洪敏: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分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李卫中:学生充分利用《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14),思考:
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
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
(分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李俊平:对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学生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学生自主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何晓菲:小组讨论: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小组派代表说说理由。教师及时点拨: 从《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教师及时点拨: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1)学生读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5)自主学习:
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
小组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春节时,我国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南方却已百花争艳。大家分析分析,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
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
学生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14),思考:
小组讨论: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小组派代表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