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回顾】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强弱影响要素 过程和原理 影响结果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太阳高度大 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 纬度 太阳高度角) 的地区, (太阳高度角) 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 度地区递减 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穿越路径短、 同纬度地区, 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穿越路径短、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 地形 海拔高度) 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 (海拔高度) 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日照强 高地区太阳辐射越强 度大、时数长 度大、
[课堂训练题] 课堂训练题]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青藏Hale Waihona Puke 区太阳辐射很强而气温却很低!为什么?
中 国 太 阳 能 分 布
解题步骤二:提取信息并依据信息推测判定相关结果 解题步骤二: 提取有效信息 推测判定过程
太阳高度较大
推测判定结果
削弱作用小 日照强度大 削弱作用小 日照强度大 削弱作用小 日照强度大 日照时数长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青藏地区太阳辐射很强而气温却很低!为什么?
中 国 太 阳 能 分 布
解题步骤三:简洁归纳, 解题步骤三:简洁归纳,规范表达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高原上大气的密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 度小(空气稀薄),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上述原因, ),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 度小(空气稀薄),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上述原因, 使折射、散射和吸收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大 使折射、 减弱、日照时数长,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所以, 减弱、日照时数长,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所以,青藏 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 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 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很差, 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 面辐射的热量;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 面辐射的热量;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 积累和保持。所以, 积累和保持。所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很 低。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嘿,朋友们!咱今天就来聊聊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看,这大气就像一个神奇的大舞台,各种过程在上演呢!太阳就像个超级大明星,源源不断地把能量洒向地球。

这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时候,一部分被散射啦,就好像大明星的光芒被稍微挡了一挡。

然后呢,地面这个忠实粉丝就开始接收太阳光的温暖啦,地面被晒热了,这温度可不就上去了嘛!这地面受热后,也不含糊呀,它也开始向外辐射能量。

就好比你吃了顿大餐,有了能量,也得散发出来不是?这地面辐射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啦,大气也就跟着热乎起来。

咱再说说气温。

这气温可真是个调皮的家伙!有时候高得让人直冒汗,有时候又低得让人直哆嗦。

它就像个爱变脸的小孩子,一会儿高兴了,温度蹭蹭往上涨;一会儿不高兴了,温度又哗哗往下掉。

你说为啥夏天热冬天冷呢?这就跟大气受热过程有很大关系呀!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地面吸收的热量多,气温自然就高啦。

冬天呢,太阳好像也变懒了,照射时间短,强度也小了,地面吸收的热量少,气温可不就低了嘛。

咱生活中也有很多跟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相关的有趣事儿呢!比如夏天你去海边,为啥感觉海边比内陆凉快呢?这就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大呀,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升高得没那么快。

就好像一个大胖子和一个瘦子同时吃一碗饭,胖子感觉不咋饱,瘦子可能就撑得不行啦!海水这个“大胖子”就起到了调节气温的作用。

还有啊,为啥城市里有时候比农村热呢?这是因为城市里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水泥路,这些可都是会吸收热量的呀!农村呢,有大片大片的绿地,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凉爽的毯子。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这可真是跟咱的生活息息相关啊!咱得好好了解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多变的天气呀!所以说,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看似普通的大气和气温,它们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它们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气候变化。

咱可得跟它们好好相处,这样才能让咱的生活更加舒适、美好呀!。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12~13题。
由于太阳辐射引起逆温的生消过程。
12.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13.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19∶00~22∶00 B.04∶00~07∶00 C.07∶00~10∶00 D.13∶00~16∶00
总结:影响某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 日照时间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物体辐射定律:物体温度愈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 愈短(称为短波辐射);温度愈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 长愈长(称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对流层中的CO2、H2O主要吸收红外线长 波辐射,所以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 而增温,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却很少。因 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大气和地面的 反射散射34% 太阳辐射 100% 太阳常数 8.24J/cm2∙min
散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19% 大 气
反射
地面吸收47%
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_________ 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 吸收 红外线 _________ (有选择性) 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对能量最强的_________
思考:降水的形成条件? 凝结核(杂质)
空气的上升运动(降温)
前提: 空中有云(水汽) 人工降雨 一般措施: 播撒干冰(降温)
播撒碘化银(凝结核)
人类活动影响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和蔼温课件
目录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气温变化 • 大气中的热量传输 • 大气中的能量平衡 • 大气中的温室效应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的传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情势向外发送的能量,它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大气中气体分子和蔼溶胶粒子的吸取和散射作用, 导致太阳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太阳辐射的传输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辐射、漫射辐射和反射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蔼溶胶粒子 能够吸取太阳辐射能量,其中水 汽、二氧化碳和臭氧是主要的吸
取气体。
吸取作用会导致太阳辐射能量减 少,从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和化学
组成。
吸取作用对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有不同的影响,导致大气温度和 化学组成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差异
温室效应增强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能量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台风等增多 。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能量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05
大气中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温室效应定义
大气层能够让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 禁止地面热量散发出去的自然现象。
甲烷
对红外辐射有强吸取力,但含量相 对较少。
温室效应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应对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热辐射的传输不受物质的阻挡,可以穿越空间和透明介质。在大气中,太阳辐射 通过短波辐射的情势被大气吸取、反射和散射,进而量平衡的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难点 读图技巧----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大气的受热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大气的削 弱作用
主干精讲
大气的保温作 用
高考真题回顾 大气受热状况
1.(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
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下降约6 ℃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
海陆间
间水
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 内陆地区
化分
地区气温高
布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
沿海地区 海水温度较低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 3.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的分布规律
B.大气降水增多 D.气温变率增大
D 该地基塘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城市 热岛效应增强,因此大气湿度减小,A选项错误; 大气降水减少,B选项错误; 对近地面风速影响较小,选项C错误; 气温变率增大,选项D正确。
高考真题回顾 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2013·全国卷Ⅱ·T6)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题。
主干精讲
时空表现
分布规律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
时 日变化 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

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
化 年变化 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
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附带气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附带气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

⽓温--⼤⽓受热过程(附带⽓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温—⼤⽓受热过程⼀、⼤⽓分层名称对流层平流层⾼层⼤⽓⾼度0—12km12—50km50km以上⽓流状况上升和下沉平流现象天⽓现象飞机航天器1、两个来源地球⼤⽓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主要、直接的热源:地⾯辐射。

2、两⼤过程地⾯增温:⼤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射到地⾯,使地⾯增温。

⼤⽓增温:地⾯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传递热量。

3、两⼤作⽤削弱作⽤:⼤⽓层中的⽔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

保温作⽤:C⼤⽓逆辐射对近地⾯⼤⽓热量的补偿作⽤。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地区⽽⾔,地⽅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时13点时,地⾯温度最⾼,地⾯辐射最强;地⽅时14点时,⼤⽓温度最⾼,⼤⽓辐射(包括⼤⽓逆辐射)最强。

三、⼤⽓受热过程原理的应⽤1、⼤⽓保温作⽤原理的应⽤(1)温室⽓体⼤量排放带来全球⽓温升⾼温室⽓体(CO?、甲烷等)→排放增多→吸收地⾯辐射增多→⽓温升⾼→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些现象:①采⽤塑料⼤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棚内或室内,⽽地⾯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使热量保留在塑料⼤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造烟雾、浇⽔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常⽤⼈造烟雾来增强⼤⽓逆辐射,使地⾥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可增加空⽓湿度,增强⼤⽓逆辐射;⽔汽凝结释放热量;⽔的⽐热容⼤,浇⽔可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不但能防⽌⼟壤⽔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削弱作⽤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海拔地区地势⾼→空⽓稀薄→⼤⽓的削弱作⽤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候较为⼲旱→晴天多、阴⾬天⽓少→⼤⽓的削弱作⽤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的分析主要从⼤⽓的削弱作⽤和保温作⽤去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的程度与气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是用来描述大气中分
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大气层吸收部分辐射并
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增加,从而提高了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使其分子内的
能量增加。

辐射的能量传递主要通过光子的传播完成。

不同波长的光子能
量不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而红外线则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太阳辐
射到达大气层时,紫外线的一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其余部分则可以穿透大
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时,能量被
吸收并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温度升高。

传导是指能量通过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传递。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之间
存在着碰撞和相互作用,热能可以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使得温度在
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分布。

传导是大气中温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传
导作用,热能可从地表传递到大气层,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升高。

对流是指由于热的差异导致气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传热现象。

当大气中
的一部分受热后,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密度降低,从而产生上升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冷却的气体密度增加,从而产生下降运动。

这种上升
和下降运动形成了大气中的对流循环。

对流运动通过空气的运动将热能从
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而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分布趋于均衡。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

02
03
辐射转换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粒 通过吸收和发射辐射能, 实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
对流转换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运 动,形成对流,使热量得 以在大气中传递。
潜热转换
水汽在大气中凝结或凝华 时释放潜热,对大气温度 产生影响。
大气温度分布与变化
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但由于逆温等现象的 存在,实际温度分布并非 简单的递减。
实验设计和操作
控制实验
在室内模拟大气环境,通过控制 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观察 不同因素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
的影响。
对比实验
选择不同地点和时间进行观测实 验,比较不同条件下大气受热过
程和气温的差异。
数据分析实验
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 视化处理,揭示大气受热过程和
气温的变化规律。
数据分析和结论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探讨大气环流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响 应,以及气候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发展更完善的地球系统模型,综合考虑大 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提 高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认识。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数据观测与验证
提高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 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以验证 和改进气候模型的预测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影响因素 及其作用机制,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06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研 究前沿与挑战
研究前沿
气候变化机制与预测
大气辐射传输过程
深入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变化的内在 机制,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精确模拟和观测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 揭示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对大气受热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练习题(2018·赣州测试)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中箭头的粗细表示辐射量的多少。

据此,完成1~2题。

1.与同纬度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下列代表青藏高原地区辐射量的箭头较粗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亚马孙平原的太阳能资源比撒哈拉沙漠丰富,是因亚马孙平原的①箭头比撒哈拉沙漠的粗B.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⑤箭头较细C.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因为天气晴朗时,①箭头较细D.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2019·湖北宜昌4月模拟)2019年1月24日,湖北遭遇了第二轮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

下图为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湖北某高中的校园景观图,图中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

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 )A.桥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B.桥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C.路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4.据图推测图中道路的走向最可能为( )A.东北—西南B.东南—西北C.东—西D.南—北(2019·唐山第一中学冲刺)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

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5~7题。

5.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D.④6.此隧道(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7.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陕西省西瓜雪又称作“雪藻”,是一种具有微红或者粉红颜色并带有新鲜西瓜气味的雪。

西瓜雪的红色是由一种名叫极地雪藻的绿藻引起的。

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

据此完成8~10题。

8.在阿尔卑斯山区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位置是( )A.冰川带 B.雪线附近 C.山麓D.山顶9.在阿尔卑斯山山腰地区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季节是( )A.晚春 B.盛夏 C.早秋D.隆冬10.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雪藻所占据的地方会形成一个红色的小凹坑。

看上去像装过红葡萄酒的小酒杯。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雪藻能增强地面辐射,加速积雪融化B.融化的积雪与底部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热量C.雪藻能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得雪藻周围温度较高D.大风挟带的沙石击打积雪,使得该处较周围深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注:1月和7月等温距相同)。

读图完成11~12题。

11.对该区域中部7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海陆位置12.A地的气温年较差可能是( )A.24 ℃ B.22 ℃ C.20 ℃ D.18 ℃作物生育期一般指作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

下图为吉林省作物生育期(5~9月)内等积温线(≥10 ℃)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13~15题。

13.影响吉林省作物生育期内等积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季风D.地形14.与吉林省作物生育期内等积温的变化呈负相关的是( )A.雨水下渗量 B.海平面高度 C.冻土层厚度D.无霜期15.吉林省作物生育期内等积温的变化对当地农业产生的影响是( )A.改变耕作制度 B.丰富作物品种 C.减轻病虫害D.加重旱灾程度(2019·高考江苏卷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17.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小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吹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温直减率是模拟山地气候、生态过程的输入参数,亦是气候变化的基础资料,其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植被遮蔽率呈负相关。

根据某些山区的实测气温直减率还可推估无资料山区的气温直减率,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

秦岭是重要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生态分水岭,山脉平均海拔2 000 m以上。

下面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坡各月气温直减率及变化趋势图。

(1)比较图中太白山南、北两坡气温直减率的异同。

(2)分别分析冬季和夏季南北坡气温直减率不同的原因。

(3)据太白山气温直减率,推测太行山东、西两坡气温直减率的时空特征。

1. C 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反射的太阳辐射少,即①箭头较细。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较多,即③箭头较细,④箭头较粗。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且气温低,大气辐射较弱,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故大气逆辐射较弱,即⑤箭头较细。

2.B 亚马孙平原的太阳能资源比撒哈拉沙漠的少,因为亚马孙平原云层多,反射的太阳辐射多,A项错误;晴朗的夜晚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的幅度大,气温降到0 ℃以下时易形成霜冻,B项正确;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项不正确;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D项错误。

3.B4.D 第3题,桥面结冰而路面没有结冰说明路面温度比桥面的温度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或桥面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而不是大气,故A、D项错误;地面或桥面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导致温度降低,路面温度高,所以路面释放的地面辐射比桥面要少,故C 项错误,B项正确。

第4题,由材料可知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

根据所学知识,河流的向阳面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没有积雪;背阴面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所以有积雪覆盖;该河流位于湖北,所以可以判断向阳面为河流北岸,背阴面为河流南岸,因此可以判断河流为东西走向;再结合图示道路和河流垂直可判断道路走向为南—北,故D正确。

5.C6.D7.D 解析:第5题,1月份气温较低,隧道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符合1月隧道内气温变化曲线,因此正确答案为C。

第6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低,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隧道墙壁隔绝内外的热量交换,具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据材料可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7月份②相对①大部分时间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爽,1月份③相对④大部分时间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高值。

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午后2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应在东七区。

四个答案中,黑龙江省在东八区~东九区,时间比北京早,A排除;山东省在东八区,与北京大致一致,B排除;内蒙古自治区跨时区广,C排除;陕西省在东七区~东八区,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符合题意,D正确。

8.B 据材料可知,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因此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位置是雪线附近,故B项正确。

9.A 根据材料信息“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可知,在阿尔卑斯山山腰地区看到西瓜雪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季或秋季,早秋时节气温相对较高,而山区春季气温回升较平原晚,因此晚春时最可能出现符合西瓜雪要求的温度条件。

10.C 由材料信息“西瓜雪的红色是由一种名叫极地雪藻的绿藻引起的”可知,雪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使其所在区域的温度较周围高,积雪融化较多,形成小凹坑。

11.A 由图中看,该区域中部7月等温线呈闭合曲线,再根据此处是河流源头可以判断出此处地形为山地,故对该区域中部7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地形,A项正确。

12.C A地7月气温为26~28 ℃,1月气温为6~8 ℃,则可以推断该地气温年较差为18~22 ℃,两端极值不可取,故C项正确。

13.D 读图可知,图中吉林省作物生育期内等积温线大体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林省地形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南部为山地,西北部为平原,所以影响作物生育期内等积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故D项正确。

14.C 雨水下渗量与积温关系不大,A项错误;海平面高度是海水平均高度,与温度关系不大,B项错误;冻土层厚度越厚,积温越低,C项正确;无霜期越长,积温越高,呈正相关,D项错误。

15.B 据图可知,吉林省作物生育期内等积温的变化比较大,在2 400~3 100之间,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丰富作物品种,由于积温数值范围及无霜期基本稳定,所以耕作制度不会变化,图示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不会减轻病虫害,是否干旱与降水量与蒸发量有关,故B项正确。

16.C 17.B 第16题,三峡库区的云海是由水面上大气上升,气温降低,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

结合选项中大气运动方向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①④正确,故选C。

第17题,大气中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中的云层还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

故选B。

18.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

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19.答案(1)同:夏季大于冬季;3、4、10月基本相等(或3、4月相等);异:北坡变化幅度大于南坡;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北坡小于南坡;夏季(5~9月)北坡大于南坡。

(2)夏季:南坡是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北坡是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于南坡);南坡水热资源丰富,植被遮蔽率明显高于北坡(北坡水热资源较少,植被遮蔽率明显低于南坡),所以气温直减率南坡小于北坡(气温直减率北坡大于南坡)。

冬季:北坡太阳高度角小,背阴坡,太阳辐射低于南坡(南坡太阳高度角大,向阳坡,太阳辐射高于北坡);北坡为西北季风(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南坡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于北坡),所以气温直减率北坡小于南坡(气温直减率南坡大于北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