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佛山市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故选C。

点睛: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则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A.44:25 B.22:5 C.4:1 D.44:32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铜的质量为y。

32

CaCO CaO+CO

100g44

x A

高温

100x

=

44A

X=100A25A

= 4411

2

Δ

2Cu+O2CuO

12832

y A

128y

=

32A

y=4A

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4A∶25A

11

=44∶25

故选A。

【点睛】

本题中要抓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来做,分析其原因就是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等于跟铜反应的氧气质量。然后根据两个化学方程式就可以就是出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

3.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B.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硝酸根质量分数随加入铁粉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C .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 、Y 、Z 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

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为3X+Y=4Z

D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 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图中c

点时,可以加BaCl 2溶液来检验硫酸是否被反应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误将少量KMnO 4当成MnO 2加入KClO 3中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然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故b 为高锰酸钾,在t 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t 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故a 为氯酸钾,c 为氧气,符合题意;

B 、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

332=Fe Fe+2AgNO NO ()+2Ag ,56份铁生成216份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

硝酸根的质量不变,故硝酸根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和硝酸铜反应3232=Fe+Cu(NO )Fe(NO )+Cu ,56份铁生成64份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变,故硝酸根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硝酸根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X 、Y 质量不断减小,则X 、Y 为反应物,Z 的质量逐渐增加,则Z 为生成物,t 1时,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X 减小量为9,Y 减小量为3,则Z 的增加量为12,X ∶Y ∶Z=3∶1∶4,但是由于不知道X 、Y 、Z 的相对分子质量,无法确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符合题意。

D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c 点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但是溶液中一直含有硫酸根离子,无论稀硫酸是否完全反应,加入氯化钡都会生成白色沉淀,因此不能用氯化钡来检验硫酸是否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

4.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分开。故选A.

5.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

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故选A。

【点睛】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6.现有一包由5.6g铁、7.2g镁、1.0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中。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26. 2g

B.26.6g

C.26. 0g

D.25. 8g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

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详解】

设7.2g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Mg+CuCl=MgCl+Cu

22

2464

7.2g x

2464

=

7.2g x

x=19.2g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5.6g=25.8g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Fe+CuCl=FeCl+Cu

22

5664

5.6g y

5664

=

5.6g y

y=6.4g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6.4g=26.6g

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5.8g,小于26.6g。

故选B。

【点睛】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为碳、铜和铁,镁完全反应,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

7.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④错误。

故选B。

8.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

...的是( )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

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钡,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故选C。

9.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一氧化碳B.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丙可能是碳或氧气D.丁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各组内四种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间发生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判断物质间反应与转化关系图中所示的物质间关系相符合的选项;丙与丁均能和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所以可判断它们是氧气与碳,推断结论是否正确可采用依据选项分析判断转化是否完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A、甲是一氧化碳时则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氧气,丁是碳,符合该转化过程;但当甲是二氧化碳,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丙是碳时,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该说法错误;

B、当乙是二氧化碳时,丁是碳,丙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说法错误;

C、当丙是碳时,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甲是二氧化碳可完成该转化;丙是氧气时,乙是二氧化碳,丁是一氧化碳,甲是碳可完成该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丁是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无法与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该转化无法完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0.某同学将mgMg 、A1、Zn 、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2.4≤m ≤6.5 B .2.4

将mgMg 、A1、Zn 、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是由金属离子(Mg 2+、A13+、Zn 2+、Fe 2+)和Cl -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中含有Cl -的质量为(m+7.1) g-mg =7.1g 。则该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7.1g ÷35.5

36.5

=7.3g 。 假设分别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则

22321

2

Mg +2HCl =MgCl +H 2Al +6HCl =2AlCl +3H 2473542197.3g

7.3g

x x ↑↑

1224

54

==737.3g 2197.3g x x 12=2.4g

=1.8g x x

22223

4

Zn +2HCl =ZnCl +H Fe +2HCl =FeCl +H 657356737.3g

7.3g

x x ↑↑

3

4

6556==737.3g 737.3g x x 34=6.5g

=5.6g x x

由计算可知,若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时,m 最大值为6.5g ,最小值为1.8g ,而该物质为混合物,故m 的最大值应小于6.5g ,最小值应大于1.8g ,故选D 。

11.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 )

① 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② 表示C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的固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③ 表示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 KMnO4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制O2、MnO2、锰酸钾,所以开始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②C还原CuO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铜的质量,所以反应中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不再改变;③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会析出,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钙的的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的质量会减少,反应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部分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溶质的质量增多,但是由于水比反应前少了,所以最终溶质的质量小于开始时,溶质的质量。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快,先反应完;锌比同质量的铁反应生成氢气少;最终铁的平线比锌的高;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2.用足量的CO 还原8.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12.5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A.FeO B.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

C.FeO与Fe3O4的混合物D.Fe3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设生成12.5g碳酸钙,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2

32 2

CO+Ca OH=CaCO+H O

44100

x12.5g

44100

=

x12.5g

x=5.5g

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夺取一个氧原子,该氧原子来源于铁的氧化物,故8.0g

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6

5.5g100%=2g

44

??;则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8.0g-2g2g

:=6:7

5616

,当FeO与Fe3O4的分子个数比为3:1时,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6:7,故选C。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C.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

【答案】B

【解析】A、不知道溶液的状态,故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否相等,错误;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正确;C、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错误;D、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表明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4.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加水溶解,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无法得到氧化钙,错误;

B、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无现象,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无法得到二氧化碳,错误;

D、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易溶于水,错误。故选B。

CaCl、KCl的固体混合物,可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15.分离2

A.水、硝酸银、盐酸B.水、碳酸钠、盐酸

C.水、碳酸钾、硫酸D.水、碳酸钾、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银难溶于水,氯化钾、硝酸钙、盐酸易溶于水,可加水溶解,再进行过滤,分离出氯化银;但氯化钾、硝酸钙、盐酸均能溶于水,不能分离出氯化钾、硝酸钙、盐酸,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B、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C、碳酸钾能与硫酸反应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错误;

D、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进行过滤,分离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正确。故选D。

16.将金属镁和另一种金属X的混合物共a g,加入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

B.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

D.若滤渣的质量为a g,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可能是Mg>X>Fe>Cu

【答案】C

【解析】

A、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Mg>Fe>Cu,金属镁先置换出铜,再置换出铁。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正确;

B、若金属镁的量不足,没有将Fe(NO3)中的铁置换完,则滤液中溶质有硝酸镁和硝酸亚铁,滤渣有铜和铁,由于金属X的活动性不确定,可能位于铁之后,故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正确;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此金属为铜,若镁没有将硝酸铜中的铜置换完,则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错误;

D、镁与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铜、铁,滤渣质量增加。由于加入混合物的质量为ag,且滤渣的质量为a g,那么X必须置换出铜或铜、铁,且相对原子质量比铜、铁要大(如锌),正确。故选C。

17.已知A—H为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且A、C、G均为常用化肥且C为复合肥,其反应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一定错误

..的是

A.B物质一定是酸

B.D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若H是碱,则A一定是钾肥

D.若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的相对分子质量,则G一定是氮肥

【答案】A

【解析】初中化学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主要有两类,①碳酸盐与酸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②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盐、水和氨气,由于A是复合肥,所以应为硝酸钾,D 应为水。如果B为酸(或碱),则E为二氧化碳(或氨气);所以H为碱(或酸),F为氨气(或二氧化碳)。

A、B物质可能是酸或是碱,故错误;

B、D物质是水,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C、若H是碱,则B为酸,A为碳酸钾,属于钾肥,故正确;

D、若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的相对分子质量,则E为二氧化碳,F为氨气,所以H是碱,G是氨态氮肥,故正确。

18.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单质, 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D和E的物质类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若D是一种白色固体,则B→D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C为单质, 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其他条件不变。则D→B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答案】B

【解析】

【详解】

A、A为单质, 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A能生成B和C,故A→B的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也可能是置换反应,如A是碳,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故A选项错误;

B、当A为碳,B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时,D、E分别可以是碳酸钠和碳酸钙,都属于盐;D、E分别也可以是碳酸钙和碳酸,属于不同类物质,故B选项正确;

C、当D为碳酸钙,B为二氧化碳时,B→D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若C为单质, 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则C可能是氧气,A可能是过氧化氢,B可能是水,则D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9.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错误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④②⑤①③B.⑤④②①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

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20.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A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此反应中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1:1

【答案】D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A的分子为由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的CH4分子,反应物B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C的分子为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物质D的分子为由1个O原子和2个H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A是甲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C、A是甲烷,是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爆炸,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防止爆炸,正确;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D是水,不是有机物,错误;

D、由方程式及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A,B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2,错误。故选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

(实验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 在A、B中各放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A中加入

约1/3试管的80℃水,A、B中白磷均不燃烧;

② 从a处通入O2使A中热水恰好完全进入B中,A中白磷

燃烧,B中白磷不燃烧;

③,B中白磷燃烧。

(实验2)探究MnO2在H2O2分解中的作用

① A中加入约1/3试管的H2O2溶液,B中放入一面粘有

MnO2的玻璃片,A、B中均无明显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步骤③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得出“MnO 2是H 2O 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你的判断及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从a (或c )通入O 2 步骤① B 中白磷不燃烧,步骤③ B 中白磷燃烧

2

22

222H O 2H O +nO O M 不能,因为没有证明MnO 2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

不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1:步骤③中的操作是从a (或c )通入O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B 中的白磷没有氧气,故要使B 中的白磷燃烧,故要通入氧气;步骤① B 中白磷不燃烧,步骤③ B 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的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

MnO 2H 2O + O 2↑;催化剂具有“一变二不变”的特点,即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但

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于还没有判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故不能说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2.(1)小丽在学习了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提出如下疑问: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而氯酸钾却不需要?

①你认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小刚分别观察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发现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而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需不需要塞棉花团与反应物的物理性质有关。

②你认为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________,棉花团上的黑色颗粒物最可能是________。 A 高锰酸钾 B 锰酸钾 C 二氧化锰

小华认为除了反应物的物理性质还可能与其化学性质有关,于是查阅资料,发现高锰酸钾相比氯酸钾更具有可燃性,且容易发生爆炸。

(2)在学习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后,赵老师提问: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有那些优点,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③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优点_______。

在比较了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条件后,小刚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既不需要加热,又不需要催化剂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老师告诉同学们潜水员在海底呼吸用的氧气就是用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叫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制取的。

于是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④进行上述实验,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原因是_______

⑥待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液加几滴酚酞,发现溶液变红,写出锥形瓶里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海底潜水员呼出的气体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关于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如下猜测。

⑦猜测一:氢氧化钠猜测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测三:_______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⑧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发现蜡烛先熄灭,随后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燃烧起来,以此得出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⑩a 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燃烧具备的条件

________,以此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答案】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不需要加

2H O+2Na O=4NaOH+O 热,节约资源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2222

碳酸钠 NaHCO3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硬质玻璃管

CaCO+2HCl=CaCl+H O+CO↑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可燃物、氧气、温度3222

2CO+2Na O=2Na CO+ O

达到着火点222232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故填: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②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高锰酸钾加热容易升华,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A、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锰酸钾也不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填: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2)③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

需要加热;

故填:不需要加热,节约资源。

④在制取气体前,为了能收集到气体,加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是分液漏斗上面的瓶塞没有取下;

故填: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制取氧气后的溶液显碱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也就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 O+2Na O=4NaOH+O↑;

2222

2H O+2Na O=4NaOH+O↑。

故填:

2222

(3)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可能是①氢氧化钠;②氢氧化钠和

碳酸钠;③碳酸钠;

故填:碳酸钠。

⑧图中第一套是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把制取的气体通过X的饱和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要除去氯化氢气体,用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根据所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仪器a是硬质玻璃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2HCl=CaCl+H O+CO↑;

3222

故填:NaHCO3 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硬质玻璃管

CaCO+2HCl=CaCl+H O+CO↑。

3222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蜡烛在烧杯的底部,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故填: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⑩a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2Na O=2Na CO+ O;

222232

2CO+2Na O=2Na CO+ O。

故填: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222232

23.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

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图中I、II、III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1)你提出的假设是。

(2)通过实验I可以证明。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II和III,在III中应该加

入。

(4)探究的结果为,你认为除实验II和III所用的试剂外,还能够溶解氧化铜的另一种常见物质是。

【答案】(1)溶液中H+使CuO溶解

(2)H2O不能溶解CuO

(3)硫酸钠溶液

(4)溶液中的H+可以使CuO溶解,H2O和SO42-不能使CuO溶解稀HNO3或HCl

【解析】(1)一般提出假设是按照正确结论进行假设的,所以假设使氧化铜溶解的是可能氢离子;

(2)因为现象是氧化铜不溶解,所以结论是水分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

(3)因为Ⅰ实验证明了H2O不能使CuO溶解的结论,实验Ⅱ中既有H+,又有SO42-和

H2O,其中水分子已经证明了不能使CuO溶解,而且知道实验Ⅱ中的现象是氧化铜溶解,但三个实验必须得出实验结果,如果实验三再加盐酸,那硫酸根就没法证明了,所以实验Ⅲ中应加入的物质应该是含硫酸根的溶液.

(4)通过实验可以得知,水分子和硫酸根离子都不能使氧化铜溶解,使氧化铜溶解的是氢离子,只有含有大量氢离子的溶液才可以和氧化铜反应,使之溶解.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故还可以是稀HNO3或HCl。

24.现要制取一些二氧化氮气体来做演示分子运动的实验。

已知二氧化氮气体可以通过铜和浓硝酸反应:

Cu+4HN03(浓)=Cu(NO3)2+2N02↑+2H2O得到。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和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气体,NO和NO2都是大气污染物,NO2能与碱溶液反应。现给出下列装置(A—F):

(1)制二氧化氮的发生装置可以选 ,收集二氧化氮的装置最好选 。 (2)写出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氮可将其通过 。(填物质名称) (4)NO 一遇到O 2就会变成NO 2,收集NO 应用 法。

(5)用如上图F 装置演示分子运动时,为了缩短演示的时间,NO 2最好放在 面的集气瓶中,另一瓶是空气,抽去两瓶之间的玻璃片,可以看到 。

(6)小林同学用装置BC 组合制取了一瓶无色无味纯净的气体,他制取的气体可能是_____; 试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他制取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E 3NO 2+H 2O=2HNO 3+NO 浓硫酸 排水法 上 两瓶气体的颜色逐渐一致 氧气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气体中,小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干可知,二氧化氮使用铜和浓硝酸作为反应物,且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有毒,所以采用B 装置来制取,采用E 装置来收集;(2)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生成HNO 3和NO 气体;(3)二氧化氮可以通入浓硫酸干燥;(4) 收集NO 应用排水法,这样可以避免和空气接触;(5)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为了缩短演示的时间,应将二氧化氮放在上面,抽去两瓶之间的玻璃片,可以看到两瓶气体的颜色逐渐一致;(6)制取的气体可能是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作为反应物,验证方法为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气体中,小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考点:实验室的基本仪器使用和常见气体的制取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基本仪器使用和常见气体的制取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和气体比较有限,应牢记基本知识点,注意细心。

25.某矿井中的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 、CO 2、CH 4等气体。为确定该瓦斯气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查阅资料)422Δ

CH +4CuO 4Cu+CO +2H O

(实验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