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炼制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石油炼制复习题 新 优质文档

石油炼制复习题  新 优质文档

石油炼制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石油?2、什么是石油炼制,它与石油化工有何区别?3、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章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与性质1、石油具有哪些性状?2.石油中的元素组成有哪些?它们在石油中的含量如何?3.什么叫分馏、馏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4、馏分以什么来命名?馏分是不是石油产品?5.石油中有哪些烃类化合物?它们在石油中分布情况如何?6.烷烃在石油中有几种形态?每种形态各包含哪些馏分?7.石油中所含的石蜡、微晶蜡有何区别?8.与国外原油相比,我国原油性质有哪些主要特点?9、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有哪些表示方法?10、什么是族、族组成表示法?族的分类取决于什么?11、掌握结构组的表示方法,能够用结构法对某一馏分进行表示。

12、掌握n-d-M法图解法,了解其限制条件。

13、汽、煤、柴油的沸程范围是多少?它们的烃类组成如何?14.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有哪些类型?这些非烃类主要存在形式和特点?它们的存在对原油加工和产品质量有何影响?15、烃类蒸汽压的定义,纯组分烃类的饱和蒸汽压与哪些因素有关?16、石油馏分的蒸汽压的变化规律与纯组分烃类有何不同?17、掌握通过图解迭代法求取石油馏分的蒸汽压。

18、了解石油馏分蒸汽压的表示方法。

19、什么是馏程?其通常的测定方法是什么?了解恩氏蒸馏曲线斜率的求取方法及其意义。

20、馏分的平均沸点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各用于求取油品的哪些性质?掌握用图解法求取各种平均沸点。

21、什么是油品的相对密度?有哪两种表示方法?二者的关系如何?22、掌握图表法求取油品的相对密度。

23、什么是油品的特性因数?它有什么重要作用?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4、掌握图解法求取特性因数。

了解特性因数的变化规律。

25、什么是相关指数?它与特性因数有何异同?26、什么是油品的粘度?其反映了油品的什么性质?对油品的哪些参数有影响?27、粘度有哪些表示方法?各种方法的意义是什么?各种粘度直接的关系?掌握图解法求取油品的粘度。

石油炼制培训资料

石油炼制培训资料

石油炼制培训资料第一章基础知识 (4)一、石油 (4)1、石油分类: (5)2、原油加工方案 (6)二、元素组成 (6)三、馏程及油品馏分组成 (6)四、石油气体及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7)1、石油气态烃组成 (7)2、直馏汽油馏分的烃族组成 (7)3、石油中间馏分及高沸馏分的烃类组成 (8)五、石油中的硫、氮、氧 (8)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 (8)石油中的含氧化合物: (8)六、石油中的微量元素 (9)七、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 (9)1、蒸汽压: (9)2、馏分: (9)3、密度和相对密度 (9)4、相对密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10)5、石油及其馏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10)6、粘度 (11)八、汽油的主要性质 (11)1.馏程 (11)2.饱和蒸汽压 (12)3、汽油的安定性 (12)4、汽油的抗爆性 (14)5、汽油产品的品种和牌号 (15)九、柴油 (15)1、评定柴油发火性能的指标——十六烷值 (15)2.柴油的十六烷值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16)3、评定柴油蒸发性的指标 (17)4、柴油的流动性 (17)5、柴油的安定性、腐蚀性和洁净度 (18)6、柴油产品的品种和牌号 (18)十、石油焦 (19)第二章炼厂的构成和工艺流程 (19)第一节炼油厂的构成 (19)一、炼油生产装置 (20)二、辅助设施 (20)第二节炼油装置工艺流程 (21)第三节炼油过程的结构分析 (22)第三章石油蒸馏过程 (23)第一节蒸馏简介 (23)第二节原油精馏塔 (24)一、常减压蒸馏流程 (25)二、原油常压精馏塔的工艺特征 (28)三、减压精馏塔的工艺特征 (29)四、减压蒸馏的抽真空系统 (29)五、常减压蒸馏主要操作条件: (30)第四章焦炭化过程 (31)一、概述 (31)二、工艺流程 (31)三、延迟焦化的原料和反应条件 (32)四、石油焦 (33)第五章催化裂化装置 (35)第一节概述 (35)一、催化裂化在炼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5)二、催化裂化的原料和产品 (35)三、催化裂化的工业型式 (36)四、催化裂化技术发展的趋势 (37)五、催化裂化工艺流程概述 (37)第二节烃类的催化裂化反应 (45)一、各类单体烃的反应行为 (45)二、烃类催化裂化是个气—固非均相反应 (45)三、烃类催化裂化反应的热力学特征 (46)四、烃类催化裂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46)第三节催化裂化催化剂 (48)一、裂化催化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48)二、催化剂的使用性能 (50)三、工业用分子筛裂化催化剂的种类 (51)四、裂化催化剂助剂 (52)第四节裂化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54)第五节渣油催化裂化 (57)一、渣油催化裂化的主要技术因难: (57)二、渣油催化裂化对催化剂的要求: (57)三、渣油催化裂化的操作条件: (57)四、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的进展: (58)五、工艺技术: (58)第六章加氢精制装置 (59)第一节加氢过程的化学反应及动力学 (59)一、加氢精制的化学反应及动力学 (59)二、加氢精制的催化剂 (60)三、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与再生 (61)第二节加氢过程的影响因素、工艺过程及操作条件 (62)一、影响石油馏分加氢的主要因素 (62)二、加氢精制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 (63)第三节加氢反应器及其他高压设备 (65)一、固定床反应器 (66)二、加氢装置的其他高压设备 (66)第七章催化重整 (68)一、催化重整的原料和产品 (68)二、、催化重整工艺流程概述 (68)三、催化重整的化学反应 (71)第八章气分装置 (73)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石油石油(或原油)通常是黑色或褐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相对密度一般介于0.8~0.98之间。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提纲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1、过汽化率;2、原油评价3、芳烃潜含量4、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微反活性、平衡剂活性5、污染指数6、“一脱四注”7、实沸点蒸馏8、二、填空1、根据目的产品的不同,原油加工方案可以分为()、()和()三种基本类型。

2、催化裂化工艺主要由1 、2 和3 三部分组成。

3、重整催化剂的失活原因1 、2 、3 和44、工业催化裂化所产生的焦炭可认为包括四类焦炭:1 、2 、3 和4三、单项选择题1、减压塔顶一般采用:A、循环回流B、冷回流C、二级冷凝冷却2、压塔设置中段循环回流A、为了提高分馏精度B、为了减少回流热C、为了改善汽液相负荷5、塔的分馏精度出现脱空是:A、分馏效果好B、分馏效果不好4、常压塔底温度:A、高于进料段温度B、低于进料段温度C、等于进料段温度。

5、为了提高减压塔拔出率:A、不断提高进料温度B、提高塔的分离精度C、提高塔的真空度。

6、润滑油型减压塔和燃料型减压塔:A、气液相负荷分布是一样。

B、塔的分离要求不一样。

C、塔板数是一样的三、判断正确(在正确的答案题号打“√”错误的打“×”)1、催化重整只能生产高辛烷值汽油。

2、催化重整汽油的安定性不好。

3、催化重整不能副产氢气。

4、常压塔顶一般采用塔顶冷回流。

5、常压塔侧线柴油汽提塔的作用是提高侧线产品的收率。

6、相邻组分分离精确度高则两个组分之间有重叠。

7、加热炉出口的温度小于进料段的温度。

8、减压塔采用塔顶循环回流是为了提高真空度。

9、提升管反应器是固定床。

10、催化裂化分馏塔脱过热段的作用是把过热油气变成饱和油气。

11、轻柴油的十六烷值越高越好。

12、催化重整只能生产高辛烷值汽油。

13、减压塔采用塔顶循环回流是为了提高真空度。

14、催化裂化分馏塔脱过热段的作用是取走回流热。

四、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石油蒸馏塔是复合塔?2、为什么石油蒸馏塔采取中段循环回流?3、绘图说明石油精馏塔汽—液分布规律(无中段回馏、有中段回流)?4、为什么一般石油蒸馏塔的塔底温度比汽化段温度低?5、大庆原油的典型加工流程是什么(流程简图,并简单说明)?6、胜利原油的典型加工流程是什么(流程简图)?7、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活性过高有什么不好?怎样控制催化剂的活性?8、采用初馏塔的好处9、常压塔顶循环回流的优缺点、中段循环回流的优缺点10、常减压蒸馏主要操作条件、催化裂化工艺的主要操作条件、催化重整的主要操作条件。

石油炼制技术复习

石油炼制技术复习

第一章石油的一般性质和化学组成一、石油的一般性质石油通常是黑色、褐色或黄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

多数原油的密度集中在800~980kg/m3之间,但也有个别原油的相对密度在1000kg/m3以上或800kg/m3以下。

二、石油的元素组成原油中除C、H外,其中C占83~87% ,H占11~14%。

还有S、N、O及其他微量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1~5%) 。

原油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有V、Ni、Fe、Cu、As等石油中的非碳氢原子称为杂原子。

与国外原油相比,我国原油的含硫低、含氮量高。

三、石油的馏分组成1.馏分:是指用分馏方法把原油分成的不同沸点范围的组分石油是一个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个组分有其各自不同的沸点用分馏的方法,可以把石油馏分分成不同温度段,如<200℃、200~350℃等,称为石油的一个馏分。

馏分不等同于产品2.馏分与产品的区别:石油产品是石油的一个馏分,但馏分并不等同于产品。

石油产品要满足油品的规格要求,馏分要变成产品还必须对其进一步加工。

3.直馏馏分:从原油直接分馏得到的馏分。

它基本保留了石油化学组成的本来面目,如:不含不饱和烃,在化学组成中含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

4.石油中含有的馏分,一般规定:小于180℃的馏分为汽油馏分(也称为低沸点馏分,轻油或石脑油馏分)180~350℃的馏分为煤、柴油馏分(也称中间馏分,AGO)350~500℃的馏分为减压馏分(也称高沸点馏分或润滑油,VGO)大于500℃的馏分为减渣馏分(VR)四、石油的烃类组成石油中的主要成分是烃类,在天然石油主要含有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一般不含有烯烃。

1.石油中的烷烃石油中带有直链或支链,而无任何环结构的饱和烃称为烷烃或链烃化学性质不活泼,C1~C4常温常压下为气态,C5~C15为液态,C16以上的正构烷烃为固态石油中的烷烃根据石油类型的不同含量可达50~70%或低到10~15%石油中的正构烷烃一般比异构烷烃含量高随沸点的增高,石油中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的含量逐渐降低2.石油中的环烷烃环烷烃是环状的饱和烃,其性质较稳定石油中大量存在的环烷烃只有含五碳环的环戊烷系和含六碳环的环己烷系我国的几种主要原油中一般环己烷系多于环戊烷系石油中的环烷烃除单环外,还有双环及多环环烷烃,环的连接方式以并联为主3.石油中的芳烃芳烃在石油中普遍存在五、石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有含硫、含氧、含氮化合物以及胶质、沥青质等。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重点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重点

石油的化学组成1. 我国主要原油的主要特点大多数原油的相对密度(d204)>0.86,属较重原油;凝点(CP)高,含蜡量高,庚烷沥青质含量低;含硫量较低,含氮量偏高,大部分原油N>0.3%;Ni含量大大高于V含量,Ni/V>10。

2. 原油中的主要元素是C、H原油中除C、H外,还有S、N、O及其他微量元素(1~5%) 。

原油中主要的微量金属元素有V、Ni、Fe、Cu、Ca等45种3. 石油中的非碳氢原子称为杂原子。

与国外原油相比,我国原油的含硫低、含氮量高。

4. 馏分:是指用分馏方法把原油分成的不同沸点范围的组分。

石油中含有的馏分,为了统一称呼,一般规定:小于200℃(或180 ℃)的轻馏分为汽油馏分(也称为低沸点馏分,轻油或石脑油馏分)200~350℃的中间馏分为煤柴油馏分(也称常压瓦斯油,AGO)350~500℃的高沸点馏分为减压馏分(也称润滑油馏分或减压瓦斯油,VGO)大于500℃的馏分为减压渣油馏分(VR) ;大于350℃的馏分为常压渣油或常压重油( AR) ,它包含了减压渣油馏分。

5. 石油中的烃类主要有烷烃、环烷烃、芳烃和在分子中兼有这三类烃结构的混合烃构成6. 石油烃类组成表示方法:1.单体烃组成2.族组成3.结构族组成7. 硫的存在形态:活性含硫化合物有元素硫、硫化氢、硫醇、非活性含硫化学物:硫醚、噻吩、二硫化物等8. 硫的分布的总趋势是,随沸点升高,硫含量增加,大部分集中在重馏分及渣油中(70%~80%)9. 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质量分数通常集中在0.05~0.5%范围内,随沸点的升高,原油中的氮含量增加,90%以上的氮富集在胶质沥青质中9. 石油中的氧元素都是以有机含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这些含氧化合物大致有两种类型:酸性氧化物:环烷酸、脂肪酸、芳香酸、酚类等,统称石油酸中性氧化物:醛、酮、酯等,含量极少9. 渣油是原油中沸点最高、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杂原子含量最多和结构最为复杂的部分渣油的四组分分析可以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

石油炼制知识点(一到八章)partA

石油炼制知识点(一到八章)partA

石油炼制知识点(一到八章)partA石油炼制一到八章重点知识点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2.石油主要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4.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给石油加工过程和石油产品质量带来的危害有?5. 加氢裂化反应6.同碳数各种烃类的特性因数大小顺序?7.油品20d的物理意义?48.同一种原油,沸点,相对密度;闪点;燃点;自燃点之间的关系?9.表示油品粘温特性的指标?10.影响石油馏分的热焓的因素?11.汽油馏程的10%点;50%点所代表性能12.汽油的理想组分和喷气燃料较理想组分14. 催化裂化装置的主要产品15.催化裂化生产流程16循环回流组成17.催化裂化的主要反应18.炼油厂设备腐蚀的主要原因19.一脱三注内容20.温度对蒸气压、相对密度、粘度、比热、蒸发潜热、热焓有何影响?21.加氢处理过程的化学反应22.催化裂化主要的化学反应名词1.催化碳2.流态化3.碳堆积4.蒸汽压5.自燃点6.结晶点7.蒸发潜热8.催化裂化9.苯胺点10.浊点11.相对密度12.特性因数13.粘度14.运动粘度15.粘温特性16.闪点17.热焓1.比较汽油机和柴油的工作过程,并从原因及危害阐述二者爆震的异同点?2.原油评价的内容有几种类型?3.油品失去流动性的原因?4.操作温度如何影响催化裂化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分布?6.回流的作用是什么?7.减压塔与常压塔比较有什么工艺特点?9.原油的二次加工的目的10.为何不能将柴油兑入汽油中作车用汽油使用?同时也不能将汽油兑在轻柴油中使用?11.催化裂化的原料和产品有什么特点?12.简述催化剂汽提目的?13.柴油机与汽油机相比,主要有哪些优点?14.催化剂再生的目的?15.为什么催化裂化气体中C3、C4多, 而热裂化气体中C1、C2多?催化裂化装置图,简单的蒸馏计算(主要与油品的性质,汽油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原油的蒸馏,催化裂化为主,减少催化加氢,催化重整的内容)。

高一化学石油炼制

高一化学石油炼制
解析 石油分馏所得的馏分依然是混合物。
( A )
A.石油分馏所得的馏分是一种具有固定熔、沸点的
2 .下列关于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 A.乙烯分子中 6 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乙烯与酸性 KMnO4 溶液发生加成反应能使其 褪色 C.乙烯分子没有同分异构体 D.乙烯分子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解析 乙烯分子为平面型分子, 分子结构中含有一
(2)乙同学推测此乙烯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 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 为此乙同学设计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 ①Ⅰ、Ⅱ、Ⅲ、Ⅳ装置可盛放的试剂是Ⅰ Ⅱ C.浓硫酸 ________。 (3)为验证乙烯与溴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 应,丙同学提出可将上述乙除杂后的气体通入溴水 中,用 pH 试纸测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你认为是否 合理________(填合理、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 ;Ⅳ B.NaOH 溶液 D.酸性 KMnO4 溶液 A.品红溶液 ; (选填序号)。
D.除去石油中的杂质 解析 A 项,石油的裂解是深度裂化,目的是为了获
取大量石油化工原料。 作为合成原料的主要是气态烯 烃,其中以乙烯产量为最大,其次还有丙烯、丁二烯 等。裂化产物中还有作为芳香烃的液态产品:苯、甲 苯、二甲苯;B 项,使直链烃转化为芳香烃属于结构 的重新调整;C 项,重油采用减压蒸馏是为了避免炭 化结焦;D 项与裂解原理和目的无关。
第 2 课时
一、石油的炼制

石油炼制资料

石油炼制资料
未来石油炼制工艺的发展方向
• 生物质炼制:利用生物质资源替代石油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精细化炼制:通过调整石油产品的组成,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石油产品的需求 • 智能化炼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石油炼制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
03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主要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 大气污染: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 • 水污染: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石油类、重金属和化学污染物等 • 土壤污染: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土地质量
石油炼制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
• 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和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油炼制行业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 技术创新:石油炼制技术的创新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 政策支持:政府对石油炼制行业的支持和政策优惠将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挑战
• 市场竞争:全球石油炼制行业竞争激烈,国内石油炼制行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 环保政策: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将对石油炼制行业的生产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 能源转型: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对石油炼制行业市场需求产生影响,行业需 要积极应对能源转型的挑战
石油炼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石油炼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环保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 环保化:石油炼制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研发和推广环 保技术和设备 • 精细化:石油炼制行业将发展精细化炼制,满足市场对高品质 石油产品的需求 • 智能化:石油炼制行业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 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
•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 火灾和爆炸:石油炼制过程中涉及高温、高压和易燃物质,存在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 泄漏和溢出:石油炼制过程中涉及液态和气态烃类物质,存在泄漏和溢出的风险 •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1、下止点时的总的汽缸容积与上止点时总的燃烧室容积之比叫压缩比。

2、压缩比是表征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3、汽油机对燃料的使用要求:挥发性、抗爆性(辛烷值)、安定性、腐蚀性、环保性4、汽油抗爆性的表示方法—辛烷值:异辛烷100,正庚烷0.两者混合物则以其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含量值为辛烷值。

5、评定柴油发火性能的指标—十六烷值:十六烷值高,表示该燃料在柴油机中的发火性能较好,滞燃期短,燃烧均匀且安全,发动机工作平稳。

十六烷值过高也会由于局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少量黑色排烟。

正十六烷100,七甲基壬烷15.6、石油二次加工:焦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7、润滑油粘度指数(VI):UHVI超高、VHVI很高、HVI高、MVI中、LVI低W(winter)低凝:UHVIW VHVIW HVIW MVIW LVIWS(super)深度精制:UHVIS VHVIS HVIS MVIS LVIS8、内燃机润滑油要求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较小,计具有较高的粘度指数9、润滑油在内燃机中作用:①润滑②冷却发动部件③密封④保持摩擦部件清洁⑤防锈和抗腐蚀10、内燃机润滑油的主要质量要求与化学组成关系:①粘度②粘温性质③抗氧化安定性④清洁分散性⑤低温流动性⑥抗磨性11、石油沥青的评价方法:①针入度②延度③软化点④蜡含量⑤抗老化性12、三种蒸馏方式分离效率差别:实沸点蒸馏的分离精确度最高,恩式蒸馏次之,平衡汽化最差13、烃类热作用下发生哪些反应:裂化(吸热)、缩合(放热)14、烯烃催化裂化反应:①分解反应分解为两个小分子烯烃,分解速率比烷烃高得多。

大分子烯烃分解反应速率比小分子快,异构烯烃分解反应速率比正构烯烃快。

②异构化反应:正构变异构、双键转移*③氢转移:环烷烃或环烷—芳烃使烯烃饱和而自身逐渐变为稠环芳烃;两个烯烃分子之间也可以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烷和二烯。

氢转移反应是造成催化裂化汽油饱和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15、辛烷值测量方法:马达法、研究法、道路法马达法(M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规定为:转速9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149℃。

研究法(R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为:转速6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不控制。

研究法条件不如马达法苛刻,所得到的RON比MON高5到10个单位。

MON和RON的平均值(MON+RON)/2成为抗暴指数。

道路法:用汽车进行实测或者在全功率实验台上模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测量数值介于MON和RON 之间。

16、为何石油蒸馏汽化平衡达不到简答题1、原油加工流程原油——分水分泥——水洗脱盐——常减压——气体、汽油、煤油、柴油;减压蜡油、减压渣油减压蜡油—(催化裂化)—气体、汽油、柴油、油浆(—重油)—脱蜡精制—润滑油—焦化—气体、汽油、柴油、焦化蜡油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气体、汽油、柴油、重油—加氢裂化—气体、汽油、柴油、重油2、汽油辛烷值:汽油抗爆性的表示方法。

人为规定抗爆性极好的异丁烷的辛烷值为100,抗爆性极差的正庚烷的辛烷值为0,两者混合物则以其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含量值为其辛烷值。

马达法(M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规定为:转速9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149℃。

研究法(RON)辛烷值测定的试验工况为:转速600r/min,冷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不控制。

研究法条件不如马达法苛刻,所得到的RON比MON高5到10个单位。

MON和RON的平均值(MON+RON)/2成为抗暴指数。

道路法:用汽车进行实测或者在全功率实验台上模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的。

测量数值介于MON和RON 之间。

汽油抗爆性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对于同种烃类,其辛烷值岁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当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各族烃类抗爆性顺序如下:芳香烃>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正构烯烃及环烷烃>正构烷烃。

烷烃分子上碳链上分支越多、排列越紧凑,则抗爆性越好。

烯烃比同碳数的直链烷烃抗爆性好,而且,烯烃中双键越接近分子链中间位置,其抗爆性越好。

环烷烃比同碳数的正构烷烃的抗爆性好得多,但比异构烷烃的差。

环烷烃上如带有侧链则其抗爆性变差,侧链越长,其辛烷值越低,如果侧链上有支链,则其抗爆性有所改善。

芳香烃的抗爆性在各类烃中是最好的,许多芳香烃的辛烷值超过一百,带有侧链的芳香烃抗爆性略差,其辛烷值随侧链的增长而降低。

2、十六烷值是衡量燃料在压燃式发动机中发火性能的指标。

十六烷值高,在柴油机中的发火性能好,滞燃期短,燃烧均匀且完全,发动机工作平稳。

十六烷值低表明燃料发火困难,滞燃期长,发动机工作状态粗暴。

十六烷值过高,也会由于局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少量黑色排烟。

十六烷值=100W(正十六烷)+15W(七甲基壬烷)。

十六烷值与化学组成关系:正构烷烃>正构烯烃>无侧链环烷烃>有侧链环烷烃>侧链无支链的芳香烃>侧链有支链的芳香烃>芳香烃>稠环芳烃【汽油机(点燃式)燃烧过程——进气过程,压缩过程,做功过程(点火燃烧),排气过程。

柴油机(压燃式)燃烧过程——滞燃期(发火延迟期),急燃期,缓燃期(主燃期),后燃期。

】3、柴油在柴油机中的燃烧与汽油在汽油机中的燃烧是有原则区别的:前者是靠自然发火,后者是靠点火燃烧。

从燃烧的角度看,对柴油的要求是自燃点低,容易自燃,而对汽油则要求自然点高,难于自燃。

当柴油的自然点过高时,会造成滞燃期过长,着火前气缸中积累燃料太多,急燃期压力升高太猛,因而使燃烧粗暴,导致敲缸,这种情况发生在燃烧阶段初期。

而汽油机的爆震则是由于汽油的自然点过低而引起的,这种情况并不发生在燃烧阶段初期,而是出现在火焰的传播过程中。

4、汽油和柴油化学组成要求不同的原因:①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点燃式,柴油机压燃式。

②引起爆震的原因不同:汽油机的爆震燃烧是在火焰传播过程中,未燃混合气体的局部温度升高超过自燃点引起自燃,则燃烧不稳定引起爆震。

柴油机的爆震是由于滞燃期过长,发火前积累的柴油过多导致大量柴油同时燃烧。

③汽油辛烷值与化学组成的关系:芳香烃>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正构烯烃和环烷烃>正构烷烃。

辛烷值高,自燃点就高,汽油的抗爆震性能就越好。

柴油十六烷值和化学组成的关系:正构烷烃>正构烯烃>环烷烃>芳香烃。

十六烷值高,自燃点就低,柴油机的抗爆正震性能就越好。

5、催化裂化与热裂化的区别:裂化类型催化裂化热裂化反应机理正碳离子反应自由基反应烷烃①异构烷烃的反应速率比正构烷烃快得多①异构烷烃的反应速率比正构烷烃快得不多②裂化气中C3,C4多,C4+的分子中含α烯烃少,异构物多②裂化气中C1,C2多,C4+分子中含α—烯烃多,异构物少烯烃①反应速率比烷烃快得多①反应速率与烷烃相似②氢转移反应显著,产物中二烯烃较少②氢转移很少,产物不饱和度高环烷烃①反应速率与异构烷烃相似①反应速率比正构烷烃慢②氢转移反应显著,同时生成芳烃②氢转移反应不显著带烷基侧链(C3+)芳烃①反应速率比烷烃快得多①反应速率比烷烃慢②在烷基侧链与苯环连接的键上断裂②烷基侧链断裂时,芳环上留有一到两个碳的短侧链6、原油常压塔工艺流程特点①一次汽化过程热烈化产生焦炭,尤其是胶质所产生的胶状炭易于阻塞它设备,从而引起生产事故。

为了减少重质油在塔底停留时间,采用无再沸器和无提馏段的加热炉加热一次汽化工艺。

②多侧线精馏段原油通过常压蒸馏要切割成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和重油等五种产品,若分离要求不高,则可以通过采用单塔抽侧线的方式降低需求塔的数目。

③汽提塔侧线汽提塔、塔底气体段。

④恒分子流假定完全不适用⑤全塔热平衡A.常压塔气化率至少应等于塔顶产品和各线产品的产率之和,否则不能保证要求的拔出率或轻质油收率。

原料油通过加热炉一次汽化,按照平衡汽化原理,在轻组分汽化的同时,重组分也会发生汽化,这些重组分会造成最下一个侧线产品馏程变重,因此原料油进塔后的汽化率应比塔上部各种产品的总收率略高一些,高出的部分称为过汽化度。

B.过汽化度越高,测线产品质量越好,但加热炉的热负荷会越高,加工能耗就越高。

实际生产中,只要测线产品质量能保证,过汽化度低一些是有利的,这不仅可减轻加热炉负荷,而且对于炉口温度降低、减少油料的裂化是十分有利的。

C.常压塔只靠进料供热。

9、中段循环回流的优缺点:优点:①改变汽液分布和热负荷,②有利于回收热缺点:中段回流上方塔板上的回流比相应降低,塔板效率有所下降;终端循环回流的出入口之间要增设换热塔板,使塔板数和塔增加;相应的增设泵和换热器,工艺流程变得复杂。

10、原油蒸馏塔回流取热的影响:在塔顶冷凝器取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任何一个中段循环取热器的取热负荷,将改善该取热器以上产品的质量;在各中段循环取热器的取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塔顶冷凝器的热负荷,将改善各侧线产品的质量。

但是两种情况的最直接结果是降低各测线产品收率。

其因是原油蒸馏塔的总取热量是恒定的,取热负荷的增加,工艺上将降低对理论板数需求,提高分离效果,但会引起过汽化量的增加。

过汽化量相当于常规精馏塔精馏段流向提馏段的液相。

11、原油精馏塔工艺特点:处理量大,回流比是由精馏塔的热平衡确定而不是由分馏精确度确定,塔内气液相负荷延塔高是变化的,甚至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延塔高的温差比较大。

因此采用除塔顶冷回流和塔顶热回流以外的回流方式:塔顶油气二级冷凝冷却,塔顶循环回流,中段循环回流等。

12、一级冷凝和二级冷凝由于油气和水蒸气在第一级冷凝冷却上全部冷凝,故集中了绝大部分热负荷,而此时的传热温差较大,单位传热负荷需要的传热面积可以减小;到二级冷却时虽然传热温差较小,但其热负荷只占总热负荷的很小部分。

总的来说,二级冷凝冷却方案所需的总传热面积要比以及冷凝冷却方案小得多。

无论是哪一种方案,回流热是相同的,在采用二级冷凝冷却方案时回到塔顶的是热回流,因此回流量要比冷回流量多,输送回流所需的能耗也相应增大。

此外,采用二级冷凝冷却方案时,流程也要复杂些。

(二级冷凝方案的缺点:①能耗大②流程复杂③回流比升高,气相分布改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