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
中国民间音乐流派分类及特征系列

中国民间音乐流派分类及特征系列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间音乐流派进行分类,并介绍每个流派的特点和特征。
一、北方宫调音乐北方宫调音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它采用宫调,并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闻名。
北方宫调音乐通常使用中国民乐中的弹拨乐器,如古琴、古筝和二胡等,以及打击乐器如锣鼓和木鱼等。
这种音乐流派在表现力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常用于宫廷音乐、歌舞表演和庆典等场合。
二、南方民谣音乐南方民谣音乐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它以简洁的乐曲和流畅的歌词见长,呈现出独特的南方音乐特色。
南方民谣音乐常以吉他、口琴和竖琴等乐器伴奏,并以民间故事、生活琐事和情感表达为主题。
这种音乐流派表达了南方地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三、西北唢呐音乐西北唢呐音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唢呐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的民间管乐器,其音域广泛,音色宏亮。
西北唢呐音乐常以农村婚丧嫁娶、庆典和舞蹈等场合中进行演奏。
其特点是音乐激昂,节奏明快,并常以唢呐独奏或者集体合奏的形式呈现。
四、东北满族舞蹈音乐东北满族舞蹈音乐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传承并发扬了自己的音乐舞蹈艺术。
东北满族舞蹈音乐常以木管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音乐节奏明快,舞蹈动作独特,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西南藏族山歌音乐西南藏族山歌音乐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藏族山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
西南藏族山歌音乐通常以人声为主导,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和铜鼓等。
这种音乐流派歌词深情表达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家园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色彩。
六、华南潮剧音乐华南潮剧音乐是中国华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
潮剧是一种典型的音乐舞蹈戏剧,以其特有的旋律、唱腔和表演形式而著称。
华南潮剧音乐以潮剧的唱腔、伴奏乐器(如二胡、板鼓等)和音效等为特色,演绎出一个个具有传统民间色彩的戏剧故事,富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和戏剧张力。
简析民歌及其分类

简析民歌及其分类
民歌,在古代被称为风、诗、讴、歌,词等,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百姓中间的一种文化。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劳动、生活、礼俗过程中即兴唱的一些歌曲统称为民歌。
中国民歌品味高、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数量丰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民歌按地区分类,分为东北民歌,西北民歌等。
也有按体裁分类,儿歌、号子等。
一般讲的是按地域分类,山西民歌、陕西民歌、东北民歌、河北民歌等等。
1.地域分类
按照地域的不同,民歌可以分为北方、南方、西南、东北等不同的地域类型。
每个地域的民歌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题材分类
按照歌曲的主题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历史传说、宗教祭祀、社会生活、战争革命等不同的题材类型。
3.音乐形式分类
按照歌曲的音乐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山歌、花鼓戏、弹唱、古曲、曲艺等不同的类型。
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技巧。
总的来说,民歌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同时,它也是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对于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都有哪些种类民间音乐的分类介绍

民族民间音乐都有哪些种类民间音乐的分类介绍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子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在汉族地区普遍淬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灯、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车灯、太平鼓、竹马灯、高跷等。
说唱音乐,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说(白)、唱(腔)、表(作)古位一体的艺术。
说唱音乐大致有:与语言紧密结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乐器简便,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等特点。
戏曲音乐,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
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协调舞台节奏。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子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在汉族地区普遍淬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灯、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车灯、太平鼓、竹马灯、高跷等。
说唱音乐,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说(白)、唱(腔)、表(作)古位一体的艺术。
说唱音乐大致有:与语言紧密结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乐器简便,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等特点。
戏曲音乐,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
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协调舞台节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传统音乐分类: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
二、民间音乐的特点:1、创作过程口头性和集体性; 2、乡土性;3、即兴性;4、流传变异性;5、人民性;6、多功能性。
三、王光祈将世界音乐分为“世界三大乐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
四、民歌定义: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时间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五、民歌的功用: 1、教育与传承功用; 2、人生礼仪功用;3、祭祀与驱邪功用;4、交际功用;5、娱乐作用。
1、定义:又称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在劳动号子中,最常见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
2、分类及代表作品:(1)搬运号子:《哈腰挂》、《走绛州》;(2)工程号子:《打硪歌》;(3)农事号子:《催咚催》;(4)作坊号子:《打蓝调》;(5)船鱼号子:《渔民号子》、《川江船夫号子》。
3、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狂的音乐性格;(2)节奏的律动性;(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唱、合唱相结合的歌唱方式;(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八、山歌:1、定义: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2、分类及代表作品:(1)一般山歌:①信天游:《蓝花花》、《脚夫调》;②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③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对白鸽子》;④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⑤云南山歌:《赶马调》、《弥渡山歌》;⑥湖南山歌:《浏阳河》、《郎在外间打山歌》、《一堂清水一莲塘》;⑦湖北山歌:《盼红军》;⑧江浙山歌:《对鸟》、《红菱牵到藕丝根》。
(2)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年儿童所唱。
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

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
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音乐作品通常由特定的乐器、节奏和曲调组成,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和情感共鸣。
在中国,我们有众多的民族音乐,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分类。
首先是汉族音乐,汉族音乐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汉族音乐有种类繁多的曲调,如江南丝竹、山东大鼓等。
江南丝竹是江南地区经典的民族音乐形式,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情感传达着人们的生活感悟。
山东大鼓则是山东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以饱满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表达着人们的豪情壮志。
其次是蒙古族音乐,蒙古族音乐以其独特的呼麦技巧而闻名。
呼麦是一种独特的喉音表演方式,既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又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蒙古族的音乐饱含着草原的豪情和牧民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和情感共鸣。
再次是藏族音乐,藏族音乐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具有宗教色彩和神圣的氛围。
传统的藏族音乐主要由独唱、合唱以及特殊乐器演奏组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拜。
此外,还有朝鲜族音乐、维吾尔族音乐等。
朝鲜族音乐以其婉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而闻名,喜庆而富有朝气。
维吾尔族音乐则融合了中亚和中东的音乐特点,饶富节奏感和情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充实的体验。
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通过听取和欣赏各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交流。
正是因为
这样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让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欣赏。
中国民族音乐介绍

中国民族音乐介绍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
民族乐器类别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
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如唢呐、笛子、笙;拉弦乐器如二胡;弹弦乐器如琵琶,阮、柳琴;打击乐器如锣、鼓、镲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器乐演奏方式和曲目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
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一)民族器乐1.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包括笛、箫、唢呐、笙等。
笛子,又称竹笛。
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主要作品:《五梆子》、《鹧鸪飞》、《姑苏行》、《荫中鸟》等。
箫,也称洞箫。
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
唢呐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
主要作品:《百鸟朝凤》等。
笙可以同时发音达到三个以上,有和声乐器之称。
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2.拉弦乐器拉弦乐器主要有二胡、马头琴、京胡、板胡、艾捷克等。
其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代表作分别有《二泉映月》、《赛马》、《蒙古小调》、《赞歌》等。
3.弹拨乐器中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如古筝、古琴、扬琴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 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
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
代表作分别有《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
4.打击乐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镲、板、梆、铃等。
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二)民歌民歌特点: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悍性、鲜明的风格色彩。
1.号子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
2.山歌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
3.小调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三)中国歌舞音乐其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
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1.汉族民族音乐通常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种类型。
2.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跟生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艺术特点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3.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
劳动号子的特征: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跟劳动有关。
2.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3.号子的曲调也工种而异,负荷重的号子,音乐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负荷较轻的号子,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合等。
而以一领众合最多,最富有特色。
5.号子的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句式较规整,平叙性结构和对应性结构较多。
4.花儿,在当地又称少年。
花儿唱法多样,有尖音与苍音之别。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花儿的唱词分为两种形式:头尾齐和斩断腰。
6.根据唱法的不同,有的地区分别把山歌分为:高腔、平腔、矮腔三种不同类型。
7.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将小调分为三类: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
小调的特征;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风格。
2.小调由职业艺人演唱,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与完善。
3.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
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
4.小调的节奏节拍规整,节奏形式丰富多变。
南方小调的形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显得活跃、跳荡。
5.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城市小调多有四弦乐器伴奏,旋律曲折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
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民族音乐分类: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
这些资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
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1、器乐音乐中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两个类别:独奏和合奏。
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
同样,合奏类音乐也可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
这五种合奏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2、戏曲音乐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
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1)皮黄腔;(2)梆子腔:(3)昆腔;(4)高腔。
京剧属于皮黄腔。
3、说唱音乐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说唱音乐很丰富的国家。
说唱就是指曲艺中所含的音乐成分。
这类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演唱中往往要叙述故事情节。
根据初步的调查,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说唱曲种,它们可以划分成八个类别:(1)鼓词;(2)琴书;(3)弹词);(4)渔鼓);5(牌子曲;(6)走唱;(7)杂曲);(8)板咏。
4、民歌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
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
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
5、民间舞蹈音乐中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灯;(5)采茶;等等。
附:新民乐(现代民乐):概括的说,这种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
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
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
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
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但是,民乐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乐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
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方向。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远古、奴隶社会前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
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
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原始音乐歌舞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的社会功用也是显而易的。
但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用也随着扩大、而广泛用于锻炼身体、抒发感情、祀神祈年,以及娱乐、求爱等各种社会生活侧面;美的因素增长了,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从此,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到夏禹的时候开始崩溃,奴隶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了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
如夏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厦》,是直接歌颂法代统治者本身的。
与过去歌颂图腾祖先的情况很不相同。
传说《大厦》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
音乐的阶级分化,在乐器的应用上也有所反映。
奴隶社会创造了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贵重乐器,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类乐器,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有物,奴隶不必说了,一般部落民也是根本不可能备置应用的。
他们最多只能奏弄埙一类比较简单的乐器。
古人常称贵族家庭为“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这种真实写照。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
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
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在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
西周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
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西周的宫庭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和四夷之乐等几种。
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颂也是大典乐歌,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以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往往带有一些神话色彩;音调也以缓慢为特色,但比六代之乐可能要清越一些,唱时用瑟伴奏。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
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或者根据民歌改编而成。
常用于士大夫饮酒礼中,唱时用瑟或琴伴奏,称为"弦歌"。
房中乐是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唱奏的乐歌,以周南、召南之类民歌为主,唱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
四夷之乐是指来自秦、楚、吴、越等边区各民族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
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
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社会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旧的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而濒于崩溃,民间俗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受到一些倾向于政治革新的诸侯和士大夫们的重视。
民间俗乐首先是郑、卫、宋、齐等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繁荣起来的,所以后来士大夫们就用"郑卫之音"或"郑声"来作为俗乐的代称。
俗乐中以民歌和民间歌舞为最重要,从现存《诗经》所集的十五国风,可以大体看到当时民歌的丰富多采。
内容方面除一般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外、有倾诉农民痛苦生活的,如《七月》;有诅咒封建强迫婚姻制度的,如召南《行露》;也有揭露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讽刺歌曲,如魏风《代檀》等等。
歌词大都是四言体,也有长短句或楚骚体的,音乐多采用分节歌形式,在屈原整理或仿作的民间歌舞《九歌》和《离骚》中,还有"少歌"和"乱"等结构名称。
乱是音乐的高潮部分,说明当时的大型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已有新的发展。
所谓郑卫之音是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受到一些开明政治家的重视,当时如魏文侯、梁惠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都很注意利用俗乐。
对此,当时在思想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认为俗乐淫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
由于他们的意见都不符合新兴统治者的意愿,所以都末得到采纳。
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形制多种多样;编钟、编磬也日益完整。
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每钟能发两音,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乐器演奏水平也有很大进展,出现了琴、瑟、筑等乐器的独奏家,如善鼓琴的师旷、伯牙;善击筑的高渐离;善鼓瑟的瓠巴等都很著名。
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当时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加变宫、变徵则成七声音阶,但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
"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
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
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所谓郑卫之音是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受到一些开明政治家的重视,当时如魏文侯、梁惠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都很注意利用俗乐。
对此,当时在思想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认为俗乐淫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
由于他们的意见都不符合新兴统治者的意愿,所以都末得到采纳。
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形制多种多样;编钟、编磬也日益完整。
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每钟能发两音,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乐器演奏水平也有很大进展,出现了琴、瑟、筑等乐器的独奏家,如善鼓琴的师旷、伯牙;善击筑的高渐离;善鼓瑟的瓠巴等都很著名。
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当时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加变宫、变徵则成七声音阶,但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
"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
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
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秦汉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
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
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