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 (2)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知识点归纳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中心思想)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马说》中的名句。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整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养)(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1.《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5.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
祇,只是。
辱,受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
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倒装句,千里马者。
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一食,一餐。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
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同“才”,才能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22、临:面对6.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7.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8.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称——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10.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11.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
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12.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13.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文章中心句子)14.问题回答: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概括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