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软骨鱼纲

第十四章     软骨鱼纲


• • • •
5、真鲨目:
特征:(1)鳃裂5个。 (2)背鳍2个,无硬棘、有臀鳍。 (3)眼有瞬膜 世界有7科49属210种。我国有6科27属 62种。

• • •
1)皱鲨唇科
特征:眼小、喷水孔小,第一背鳍位于胸鳍与腹鳍 之间。 代表鱼类:皱唇鲨属——皱鲨唇 特征:体灰褐色,有褐色横纹13条。

• 3)姥鲨科:
• 特征: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角质鳃耙细而常,鳃 裂十分宽大。
• 代表鱼类:姥鲨属——姥鲨
• 4)长尾鲨科:
• 特征: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尾很长呈镰刀状。
• 代表鱼类:长尾鲨属——狐形长尾鲨
• • • • •
4、须鲨目: 特征:(1)鳃裂5个。 (2)背鳍2个,无硬棘、有臀鳍。 (3)前鼻掰常有一鼻须或喉侧有皮须。 世界有3科13属约32种。我国有3科7属12种。 1)须鲨科——斑竹鲨属——条纹斑竹鲨属 特征: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有口鼻沟。
• 2)真鲨科——斜齿鲨属——尖头斜齿鲨 • 特征:喷水孔细小或无,牙侧扁而大。
• 3)双髻鲨科:
• 特征:头的额骨向两侧突出,眼位于突出的两端。 • 常见:双髻鲨属——锤头双髻鲨和路氏双髻鲨。

吻沟双髻鲨 (双髻鲨科)Sphyrna lewini [地方名]相公帽、官鲨、丁字鲨。 [形态特征]体粗大,侧扁而高,一般体长1米左右,大 者可达3米。头的额骨区向左右两侧呈铁锤状突出。眼圆 形,位于头两侧突出部的端面。吻前缘波曲状,中间凹入, 鼻孔平扁。口弧型,牙侧扁,向内斜,微呈锯齿状。体被 细小盾鳞,有侧线。体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鳍2个, 无硬棘,第1背鳍甚大,第2背鳍小;尾侧扁,尾鳍甚长, 基部有缺刻,呈浅灰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 黄海均产之。为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无显著渔 期。 [经济价值]肉供食用;鳍加工成鱼翅;肝可提取鱼肝 油。

软骨鱼纲的名词解释

软骨鱼纲的名词解释

软骨鱼纲的名词解释软骨鱼纲,也称为软鳍鱼纲,是一类古老而神秘的水生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骨鳃鱼纲的一个纲。

与硬骨鱼纲相比,软骨鱼纲具有独特的外部特征和结构。

软骨鱼纲的特征之一是身体骨骼的构造。

与其他鱼类不同的是,软骨鱼纲的骨骼部分并非由硬骨构成,而是由軟骨组成。

軟骨是一种柔软而坚韧的结缔组织,其存在使得软骨鱼纲的身体更为灵活而具有一定的弹性。

相较于硬骨鱼类的骨骼,软骨鱼纲的骨骼更轻巧,有助于提高游泳的灵活性和速度。

除了骨骼的差异外,软骨鱼纲的鳍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它们的鳍一般较小,比较平坦,几乎貼身连在身体的两侧。

这种构造使得软骨鱼纲能够在水中敏捷地前进。

另外,鳍的边缘通常带有细小的锯齿状骨刺,这使得软骨鱼纲在游动时能够更好地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软骨鱼纲的天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

据化石记录显示,软骨鱼纲在地球上的大部分水域都有存在。

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软骨鱼纲经历了多次物种进化和灭绝事件,但仍然存活至今。

目前,已知的软骨鱼纲物种大约有五百多种,包括鲨鱼、射口鱼等。

骨骼特征和鳍的构造不仅使软骨鱼纲成为优秀的游泳者,还赋予它们出色的捕食能力。

软骨鱼纲的大部分物种以肉食为主,它们可以利用锐利的牙齿和强大的咬合力来猎取食物。

其中鲨鱼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出色的视觉,成功地捕捉到水中的猎物。

此外,软骨鱼纲还具有独特的生殖方式。

大部分物种为卵生,即通过产卵的方式繁衍后代。

有些物种则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完全后再产下幼体。

这种生殖方式使得软骨鱼纲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和生育条件。

在生态系统中,软骨鱼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作为掠食者调控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同时也是其他物种的食物来源。

软骨鱼纲的生存状况受到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捞的威胁,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变得更加重要。

总结起来,软骨鱼纲作为一类独特的水生动物,在骨骼构造、鳍的特征、捕食能力和生殖方式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软骨鱼纲的概况和分类系统

软骨鱼纲的概况和分类系统

2、下孔总目(鳐形总目):
• (1)鳃孔位于头腹;(2)胸鳍前缘与体侧或头侧相连;(3) 体平扁。有5个目。 • 电鳐目——头侧与胸鳍间有大型发电器 • 锯鳐目——无发电器;吻特别长,呈剑状突出,侧缘具吻齿 • 犁头鳐目——无发电器;尾部粗大,具尾鳍,D二个 • 鲼形目——无发电器;尾部细小如鞭,无C,背鳍一个 • 鳐形目——无发电器;V前部分化成足趾状构造。 • (二)全头亚纲:仅银鲛目,我国有2科、3属、3种 • 1 .银鲛科:吻短圆,圆锥形,雄鳍脚 2-3 分支。银鲛属黑线 银鲛、兔银鲛属曾氏兔银鲛 • 2.长吻银鲛科:吻长而尖,雄鳍脚棒状不分支。吻银鲛属长 吻银鲛
• 软骨鱼类的经济价值很高,其肉可食用,皮可制皮革,肝脏 可制维生素A、D,鳍加工后制成高鳃孔5-7对(个别开口体外)或一个(外包膜状假 鳃盖)。 • 2、内骨骼全为软骨,但有钙盐沉淀。 • 3、体被盾鳞或裸露无鳞。 • 4、雄性有鳍脚。 • 5、肠内有螺旋瓣。 • 6、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胎生。 • 7、歪尾型。 • 8、无鳔。
二、分类:
• 由两个亚纲组成 – 板鳃亚纲: – 1、鳃孔5-7对,个别开口体外。2、上颌不与脑颅愈合。3、 具泄殖腔。 – 全头亚纲: – 1、鳃孔一个,外有膜状假鳃盖所包。2、上颌与脑颅愈合。 3、无泄殖腔。 • (一)板鳃亚纲 – 由两个总目,13个目组成。
1、侧孔总目(鲨形总目):
• (1)鳃孔位于头侧;(2)胸鳍前缘因分离,不与吻相连; (3)体常呈纺缍形。有8个目,我国产7个目,缺皱鳃鲨目。 有的将鼠鲨目分为须鲨目和鲭鲨目。 • 六鳃鲨目——鳃孔6-7对,D一个 • 虎鲨目——鳃孔5对,D二个;具臀鳍;D前具棘 • 鼠鲨目——鳃孔5对,D二个;具臀鳍;D前无棘 • 真鲨目——鳃孔5对,D二个;具臀鳍;D前无棘;眼具瞬膜 或瞬褶 • 角鲨目——鳃孔5对,D二个;无臀鳍 • 扁鲨目——鳃孔5对,D二个;无臀鳍;体平扁 • 锯鲨目——鳃孔5对,D二个;无臀鳍;吻具锯齿 • 须鲨目——具鼻口沟或鼻孔开口于口内 • 鲭鲨目——无鼻口沟或鼻孔开口于口内

14第十四章软骨鱼纲

14第十四章软骨鱼纲

第十四章软骨鱼纲【时间安排】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软骨鱼纲鱼类的主要特征。

掌握软骨鱼纲鱼类分类系统。

认识一些常见种类。

【重点与难点】1、常见软骨鱼纲鱼类鉴别特征。

2、软骨鱼纲鱼类分类系统。

【教学内容】第一节软骨鱼纲的特征1、内骨骼全为软骨,常以石灰质沉淀的方式来加固2、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3、鳃孔5—7对,分别开口于体外,银鲛例外,具膜状鳃盖和一对外鳃孔4、雄性的腹鳍内侧有一鳍脚演化的交配器,体内受精5、多为歪形尾6、鼻孔腹位7、卵大而数量少,卵生、卵胎生或胎生8、肠短,内具螺旋瓣第二节软骨鱼纲的分类概述我国的软骨鱼已知有200种左右,分属2个亚纲,其检索如下:1(2)头侧各具5—7个鳃裂,分别开孔于体外;上颌不与脑颅愈合…………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2(1)头侧鳃裂4个,有膜质鳃盖,上倾与脑颅愈合…………………全头亚纲Holocepha 一、板鳃亚纲绝大多数的软骨鱼都是本亚纲的种类。

分为侧孔总目和下孔总目。

包括: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虎鲨目Heterdontiformes鼠鲨目Lamni{ormes真鲨目Carcharhiniformes角鲨目Squaliformes锯鲨目Pristiophoriformes锯鳐目Pristiformes鳐目鲼目Myliobatiformes电鳐目Torpediniformes二、全头亚纲Holocephali本亚纲仅银鲛目Chimaeriformes一目,我国分布较广的是黑线银鲛Chimaera hantasma。

第三节软骨鱼纲的生态习性及渔业价值赤红Dasyatisakajei,在珠江水系可上溯到广西左江。

很多鲨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鼠鲨目的噬人鲨Carcharodoncarcharias,有袭击渔船和噬人的记录。

有些鲨鱼如星鲨Mustelus及下孔总目的种类以底栖动物为食。

有些大型的软骨鱼如鲸鲨,最大可达20米,重5吨,双吻前口鲋鲼Manta birostris,体盘宽6米多,重2吨以上,但它们却滤食小鱼虾。

软骨鱼纲

软骨鱼纲

特征:鳃孔5对,背鳍2个,前方各具1有毒线相附的棘;无吻软骨,具鼻口沟;上下颌牙齿前后方异性(异齿类)前牙尖细,后牙平扁食性:蟹、海胆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繁殖:卵生,卵具螺旋形外壳,两端有细丝用于固定在附着物上,年产卵一次,产卵2枚二、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分类:只1科虎鲨科Heterodontidae,1属Heterodontus,8种。

我国只产2种宽纹虎鲨 Heterodontus japonicus Dumeril狭纹虎鲨 H.zebra(Gray)比较-暗色横纹多于或少于20条分布-东海和南海三、鲭鲨目Isuriformes特征:鳃孔5对,背鳍2个无硬棘,具臀鳍。

锥体具辐状钙化区域,4个不钙化区无钙化辐条侵入分类:4亚目,4科,7属,约14种。

我国有5属8种检索特征(一)锥齿鲨亚目Carcharioidei我国仅1科锥齿鲨科Carchariidae,1属锥齿鲨属Carcharias,2种沙锥齿鲨C.arinarius Ogilby,分布于南海欧氏锥齿鲨C.owstoni Garman 分布黄海和东海亚目特征-尾柄无侧嵴,上方具一凹陷。

牙大,锥状。

欧氏锥齿鲨具有目的特征,第一二背鳍与腹鳍几乎等大,上颌第四齿很小,与第五牙齿有一孔隙相隔,达到6米长卵胎生(二)鲭鲨亚目Isurioidei仅有鲭鲨科Isuridae1科,2属2种;第二背鳍和臀鳍很小,尾鳍叉形;尾柄具侧突,体近纺锤形鲭鲨属Isurus,灰鲭鲨I.glaucus(Muller et Henle)噬人鲨属Carcharodon,噬人鲨C.carcharias(L.)仅有姥鲨科Cetorhinidae,姥鲨属Cetorhinus,姥鲨C.maximus(Gunner)(四)长尾鲨亚目Alopioidei仅有长尾鲨科Alopiidae,长尾鲨属Aloipias 有3种特征弧形长尾鲨Alopiasvulpinus(Bonnaterre)长尾鲨的特点是尾长,大于全长之半,稍上翘,口弧形,具唇褶,喜群居围猎捕食。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及硬骨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及硬骨

•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肠的长短与食性有 关。软骨鱼类肠的末端以泄殖腔孔通体外;硬骨 鱼类则是以肛门和泄殖孔与体外相通。 •软骨鱼类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尤以肝脏发达 (除消化功能外,还有调节自身比重的作用)。 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肝脏和胰脏组织混在一起称肝 胰脏。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脑明显分为5部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 延脑)。其中软骨鱼类大脑较硬骨鱼类发达,脑 顶部已出现神经物质。大脑的主要部分是纹状体, 以感嗅为主。调节肌肉运动的中枢—小脑
•盾皮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的另一类有颌鱼 类,绝灭于泥盆纪晚期,体被盾甲,骨骼为软骨, 上颌与头骨牢固愈合。具有成对鼻孔、偶鳍、歪 尾,被认为是软骨鱼类的祖先。
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起源于体被盾甲的盾 皮鱼类,其软骨的结构可能是次生性的起源。
•裂口鲨是最早阶段的软骨鱼类。泥盆纪时期软骨 鱼大量辐射发展,在石炭纪已很普遍,随后许多 原始类群绝灭,现代软骨鱼出现。
裂于腹面,鳃裂开口于体外。体被盾鳞。具泄殖 腔。本亚纲又分2目。
鲨目( Squaliformes):体呈纺锤形,鳃裂侧位。 如各种鲨鱼,它们的肝脏都很大,为制鱼肝油的 原料之一,因此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鳐目( Rajiformes):体扁平,胸鳍发达与头侧 相连成“体盘”。如孔鳐等。
全头亚纲(Holocephali):至少在3亿年前(泥 盆纪或石炭纪)从板鳃类衍生出来的一个特化支。 鳃裂被以皮膜状鳃盖,仅留1对鳃孔通向体外。 上颌与脑颅愈合并由此而得名。齿愈合成齿板。 体表光滑无鳞。无泄殖腔,以泄殖孔与肛门通体
•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 (或动脉球)组成。动脉圆锥为软骨鱼类所具有; 动脉球为硬骨鱼类所具有(图)。 •动脉系统主要由腹大动脉、入鳃和出鳃动脉以 及背大动脉组成,静脉系统与文昌鱼的相似(包 括前主静脉、后主静脉和总主静脉)。门静脉包 括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6.渗透压的调节和排泄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鱼纲: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楯鳞,鼻孔腹位,鳃孔5~7个。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尾形、无鳔和“肺”,肠内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纲: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尾形。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不同之处
1、骨骼不同。

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软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组成,而硬骨鱼有真正的骨骼。

2、有无鱼鳔。

硬骨鱼有可以调节自身比重的鱼鳔,而软骨鱼没有。

3、鳞片不同。

硬骨鱼的体表布满硬鳞、骨鳞,而软骨鱼体表光滑无鳞或盾鳞。

4、鱼嘴位置。

硬骨鱼的嘴一般位于身体前端,软骨鱼的嘴一般位于腹部靠前的位置。

5、鳃裂位置。

硬骨鱼的鳃一般有四对,由鳃盖保护不直接开于体表,而软骨鱼的鳃直接开口于体表两侧,鳃裂较宽容易看到。

6、尾巴形态。

硬骨鱼一般为多属正尾型(侧面看鱼的尾巴呈上下对称),软骨鱼多为歪尾型。

7、生殖方式。

硬骨鱼多为体外受精、卵生,软骨鱼体内受精,多为卵胎生或假胎生。

8、分布地域。

硬骨鱼约两万四千种,全球海域都有分布,包括现在所有肉鳍鱼和辐鲫鱼,软骨鱼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海域,约八百种,代表鱼类为鲨、鳐、魟和银鲛。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在志留纪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 下颌的脊椎动物,即鱼类的祖先,进而产生出 现生的适应水生的形形色色的鱼类。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主要特征 鱼类是最低等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
并适应水生生活而发展出许多特有的结 构。表现在: 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 骨骼为软骨或硬骨。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 结构。 头骨更加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3.3尾鳍
3.3.1作用
有平衡、推进和转向的作用,尾的扭曲和伸直使 鱼体产生前进运动。
3.3.2分类
根据鱼类的尾鳍外形和尾椎骨末端的位置,一般 将尾部分为三种类型:
原形尾(protocercal tail):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 的末端,尾鳍的上、下叶大致相等,这是一种原始的 尾型。见于圆口纲,鱼纲仅见于胚胎期和仔鱼期。
软条:柔软而有节,其远端分支(叫分支鳍条)或不分支(叫 不分支鳍条),均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不分支鳍条常是最 前面的几根。
在鲤形目中有些种类,例如鲤鱼,其背鳍与臀鳍前方的硬棘, 仍保留有分节和左右两列合并的痕迹,称为假棘,系软条 钙化后的变形物,不是真正的棘,因为真正的棘始终为单 一的结构而无法分开。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5.2.2侧线及侧线鳞
侧线 是低等水生脊椎动物(包括水生两栖类)特有的感觉器官,由感受
机械刺激的神经丘器官和感受电刺激的壶腹器官组成。它们分布 在头和躯干的表面,由侧线神经支配。
神经丘器官感觉水流的方向、速度和压力,而壶腹器官(鲨鱼的 壶腹器官又称罗伦氏壶腹(Ampulla of lorenzini))则感觉水中 动物因肌肉收缩而形成的微弱电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软骨鱼纲的主要特征1.内骨骼完全由软骨构成,有些部位钙化后也有一定的硬度,但不同于经过骨化形成的硬骨组织。

2.体表被楯鳞,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

楯鳞和牙齿是同源结构。

3.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横裂(故称横口类);偶鳍呈水平位;尾鳍为歪尾型。

4.胃的分化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

肠内有螺旋瓣。

无鳔。

5.鳃间隔特长,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因而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

6.心脏具动脉圆锥。

7.雄性的生殖管道借用中肾管。

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8.雄性有交配器,称鳍脚。

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

产卵量小,但成活率高。

9.脑发达,比硬骨鱼还要高级。

大脑体积大,大脑顶部也出现了神经物质。

二、软骨鱼纲的代表动物——白斑星鲨学名:Mustelus manazo英文名:Dog fish分类地位: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鲨目(Selachoidei)星鲨属(Mustelus)白斑星鲨或简称星鲨(图5-1)。

体色灰白,背侧较深,腹侧较浅,间有许多白斑,故名白斑星鲨。

生活在海水中,游泳迅速,性凶猛,肉食性,以鱼、甲壳类等为食。

鲨鱼的体制结构很少特化之处,代表着脊椎动物的模式结构。

它的咽弓、动脉弓、主要的静脉以及泄殖系统的某些方面都和高等脊椎动物的胚胎有类似之处。

正因此,在动物学及比较解剖学上鲨鱼是重要的实验材料。

(一)外形体长约为60cm左右,体呈流线形。

头端扁平,靠近胸鳍处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坦,体侧有白线沿体全长纵行,是其侧线。

身体区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最末一鳃裂为头与躯干的分界线;泄殖腔孔为躯干与尾的分界线。

头的前端具吻突(snout),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横裂,因此本亚纲又名横口类(plagiostomi)。

上下颌的边缘有一系列呈覆瓦状排列的同型齿(棘鲨Squalus的齿为尖形)。

口前面有一对鼻孔,鼻孔中央有一皮肤垂瓣将鼻孔分为二,使水自一孔流入,另一孔流出。

由鼻孔通入鼻腔,鼻腔为一盲囊,与口腔不通。

头两侧有眼一对,具上下眼睑,下眼睑的内缘延成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可以上提,遮盖眼球。

两眼后各有一喷水孔(spiracle)与咽相通,该孔是由胚胎期第一对鳃裂退化而成。

喷水孔后各有5个分离的鳃裂,分别开口于体表。

躯干部包括奇鳍和偶鳍。

奇鳍有两个前后分开的背鳍、一臀鳍、一尾鳍;偶鳍包括一对胸鳍(pectoral fin)和一对腹鳍(pelvic fin)偶鳍呈水平位。

两腹鳍之间有泄殖腔孔(cloacal opening),为排泄、生殖、和排粪的共同开口。

泄殖腔孔的后方有一腹孔(abdominal pore),通过该孔,体腔与外界相通。

在雄鲨腹鳍的内侧有一对棒状的软骨突起,称鳍脚(claspers),为鲨鱼的交配器。

鳍脚的内侧各有一深沟,交配时,两沟合并成一管,输送精液至雌体,进行体内受精。

尾部侧扁,尾鳍上下两叶不对称,上叶大而下叶小,其内脊椎骨歪向上叶,称歪尾型(he -terocercal tail)(图5-32)。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鲨鱼的皮肤(图5-2)比较薄,其基本结构与圆口类的皮肤相似,代表着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前者是上皮组织,由胚胎的外胚层而来;后者是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

两者都包含多层细胞,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少,因之皮肤与肌肉相接甚紧密。

皮肤产生的衍生物有粘液腺、鳞片和色素。

表皮内分布着大量单细胞的粘液腺,分泌粘液以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富有单细胞的腺体是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一个特点。

鲨鱼的体表被楯鳞(placoid scale)(图5-2)。

楯鳞是板鳃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棘突(spine)和基板(basal plate)两部分组成。

各棘突均向后伸出于皮肤之外。

以手由前向后抚摸鲨鱼皮肤无甚感觉;由后向前抚摸,则如摸砂纸一样,这种粗糙感觉就是向后伸的棘突刺手所造成的。

基板埋在真皮之内,内有髓腔(pulp cavity),有血管和神经通入腔内。

楯鳞在切面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釉质,或称琺瑯质(enamel),为表皮细胞分泌而成;内层为齿质(dentine),由真皮而来。

楯鳞与牙齿是同源器官,牙齿同样是由釉质和齿质形成,内也有髓腔;在胚胎发生上,它们全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两部分组成。

鲨鱼的牙齿事实上是颌边的楯鳞加大弯向口内而成。

化石上证明:泥盆纪的裂口鲨(Cladoselache),体表已有楯鳞,嘴边成排的楯鳞比身体其他部分的为大,这种位于颌缘上加大的楯鳞在功能上转变为咬捕食物之用,代表着原始牙齿的出现(图5-3)。

皮肤的衍生物中还有色素细胞(chromatophore),大多分布在表皮的下层,也有些分布在真皮。

在鲨鱼头部的背腹侧,散布着许多小孔,用手轻轻挤压此处,即有粘液流出,在孔的深处通一小管,管的末端膨大成球,即罗伦氏壶腹(ampullae of Lorenzini),这是一种电感受器,能接受微弱的电刺激。

(三)骨骼系统鲨鱼的骨骼完全是软骨的,有些部位的骨骼由于含有钙盐,也有一定的坚硬度,称之为钙化(calcification),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过骨化(ossification)形成的硬骨。

全身骨骼依着生部位可以分为中轴骨骼(axial skeleton)和附肢骨骼(appendicularskeleton)两部分,前者包括脊柱与头骨,后者包括带骨与鳍骨。

1.脊柱:鲨鱼的脊柱已取代了脊索的地位,成为支持身体的中轴和保护脊髓的结构。

脊柱的分化程度低,仅分为躯椎和尾椎两部分。

从鲨鱼的尾椎(图5-4、图5-5)可以看到脊椎动物典型脊椎骨的模样。

中央部分是椎体(centrum),椎体背面是椎弓(neural arch),相邻椎弓连接形成椎管(vertebral canal),容纳并保护脊髓。

前后两椎弓之间尚有一小的软骨片,称间插弓(intercalary plate)。

椎体的腹面有脉弓(haemal arch),脉弓连接形成脉管(haemal canal),包围着血管。

椎弓与脉弓都有延伸的长棘,分别称为椎棘(neural spine)和脉棘(haemal spine)。

鲨鱼椎体的前后两边均向内凹陷,称双凹型椎体(amphicelous),在相邻的两个椎体间所形成的球形腔中仍有残余的脊索存在,此外,在每一椎体正中有一狭窄的孔道,为残余的脊索通过处,使整条脊索串连成念珠状(图5-5)。

双凹型椎体是几种椎体类型中较原始的一种,这种类型的椎体灵活性小,不能有局部的活动。

鲨鱼的躯椎缺脉弓和脉棘,椎体的两侧有短小的横突(transverse process),其上连有短小的肋骨(rib)。

2.头骨:由脑颅(cranium)与咽颅(splanchnocranium)两部分组成。

脑颅保护脑及嗅、视、听3种感觉器官,咽颅围绕与保护消化道前端部分,分别支持上下颌、舌及鳃。

在鲨鱼,脑颅与咽颅的关系并不很密切,仅以韧带相连。

鲨鱼的脑颅为一完整的软骨囊,无分界及合缝,仅在背前方留一孔,称囟门(fontanelle),其上覆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星鲨脑颅的最前端有3条软骨棒支持吻部(棘鲨的吻软骨呈构状),吻软骨基部两侧是鼻软骨囊(olfactory capsule),其后面有一对眼窝保护眼球。

眼窝的后方各有一对听软骨囊(otic capsule),从外面隐约可见其中埋有3个半规管。

鲨鱼的咽颅代表典型的原始型结构,由7对软骨弓组成(图5-6、图5-7)。

第一对咽弓称颌弓(mandibular arch),形成上下颌。

背部左右两块腭方软骨(palatoquadrate)组成上颌;腹部左右两块麦氏软骨(Meckel’s cartilage)组成下颌。

第二对咽弓称舌弓(hyoid arch),支持舌部,包括一块基舌骨(basihyal)和成对的角舌骨(ceratohyal)和舌颌骨(hyomandibular),其中舌颌骨充当悬器的作用,将颌弓连于脑颅上。

颌弓与脑颅的这种连接方式称为舌接型(hyostylic)。

第三至第七对咽弓称鳃弓(branchial arches),由背侧向腹侧形成半环支持着鳃。

每对鳃弓基本上是由成对的咽鳃软骨(pharyngobranchial)、上鳃软骨(epibranchial)、角鳃软骨(ceratobranchial)、下鳃软骨(hypobranchial)和单块的基鳃软骨(basibranchial)构成,但各鳃弓的基鳃软骨多愈合成为一决。

除第五对鳃弓外,在各对鳃弓的上鳃软骨及角鳃软骨的后缘伸出许多软骨条,支持鳃间隔。

鲨鱼的头骨在比较解剖学上是很重要的实验材料,因各类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要经过一个软骨脑颅的阶段,鲨鱼终生保持软颅,代表系统发生中的一个原始阶段。

3.附肢骨:包括带骨(肩带和腰带骨)和鳍骨(胸鳍、腹鳍和奇鳍)(图5-8)。

肩带(pectoral girdle)是一个半环状的软骨棒,横列于胸部腹侧,称乌喙骨棒(scapulo - coracoid cartilage),棒的两侧各有一关节面,称肩臼(glenoid fossa),胸鳍骨在此处形成关节。

肩带不与脊柱直接相连,而是通过肌肉间接连于脊柱上。

腰带(pelvic girdle)非常简单,仅是一条横列躯干后部的软骨棒,称坐耻骨棒(ischiopubic bar)。

在鱼类,腰带不与脊柱直接相连(陆生脊椎动物的腰带和脊柱直接相连)。

胸鳍骨由基鳍骨、辐鳍骨和真皮鳍条三者组成。

基鳍骨紧接肩带,由外向内依次为前基鳍骨、中基鳍骨和后基鳍骨。

辐鳍骨与基鳍骨远端相连,再下即为真皮鳍条。

腹鳍骨也是由基鳍骨、辐鳍骨和真皮鳍条组成,但基鳍骨仅有二块:内侧较大的后基鳍骨和外侧很小的前基鳍骨。

在雄鲨,腹鳍的内侧由后基鳍骨延伸出一对棒状交接器,称鳍脚。

基鳍骨下面接连辐鳍骨,再接真皮鳍条。

(四)肌肉系统鲨鱼的肌肉按部位可以分为:1.体壁肌(parietal muscles):鱼类在水中游泳,运动形式比较简单,体壁肌仍保持原始状态,和圆口类相似也是由一系列肌节形成,肌节之间有结缔组织的肌隔(myoseptum),不同之处在于鱼类出现了水平生骨隔(horizontal skeletogenous septum)。

水平生骨隔为一结缔组织隔,内起于脊柱,外达于皮肤,隔的外缘正是侧线所在位置。

水平生骨隔把肌节分为背部的轴上肌(epaxial muscle)和腹部的轴下肌(hypaxial muscle)。

在躯干腹面正中线上,有一白色纵隔,称腹白线(linea alba),将肌节分隔为左右两部分。

鲨鱼的肌隔呈圆锥形,尖顶一个套着一个,结果形成若干互相套叠的漏斗,因之,在横切面上,肌隔呈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