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理想读后感

合集下载

包豪斯观后感

包豪斯观后感

包豪斯观后感在我眼中,包豪斯(Bauhaus)是一座时代的明灯,一股变革的力量。

这座位于德国的艺术学院,从建立到解散,仅仅持续了短短的14年。

然而,它对设计、建筑和艺术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次包豪斯学院的展览,并对其所倡导的理念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与读者分享我的观后感。

包豪斯学院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面对德国社会的剧变和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涌现出来,这就是现代主义。

包豪斯作为这股潮流的代表,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注重简约和实用性。

他们追求“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力图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美好。

在展览中,我对包豪斯设计师所追求的简洁、几何和现代感深感震撼。

他们以简单明了的几何形状、直线和曲线的组合创造了许多标志性的家具和建筑。

这种简洁而又富有动感的设计风格,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设计。

除了家具和建筑领域,包豪斯在绘画、雕塑和纺织艺术等方面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就。

他们提倡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试图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约束。

通过使用鲜明的颜色、大胆的构图和新颖的材料,包豪斯艺术家们给人一种新的感官体验,引领艺术走向了新的境地。

然而,包豪斯并非没有争议。

在当时,德国社会充满了对于现代主义的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包豪斯的设计过于冷漠和功能主义,对于人的需求和情感缺乏关注。

尽管如此,包豪斯仍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我也深入思考了包豪斯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包豪斯的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

现代社会注重效率和功能,人们追求简洁和便利。

包豪斯对于设计的理念无疑与当下的价值观相契合。

同时,包豪斯的设计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应该成为现代设计师的借鉴与追求。

在包豪斯学院的展览中,我还了解到了包豪斯的解散经历。

纳粹政权对于现代主义抱有强烈的敌意,并将其与“无用的艺术”、“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

1933年,纳粹政权掌权后,包豪斯被迫关闭,许多设计师被迫流亡他乡。

现代设计的摇篮读后感

现代设计的摇篮读后感

《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读后感“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

“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

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

包豪斯又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校"(Staatliches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für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y Weimar),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在其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

他们区别于同代人的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致力于美术和工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

格罗披乌斯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

他认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证明工业的倍增是正当的。

格罗披乌斯关注的并不只局限于建筑,他的视野面向所有美术的各个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无论达芬奇或米开朗琪罗,他们都是全能的造型艺术家,集画家、雕刻家甚至是设计师于一身,而不同于现代社会中分工具体化了的美术家,包豪斯对建筑师们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们是这样“全能造型艺术家”。

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他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

此外,书中还说明了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披乌斯(WALTER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

包豪斯的启示

包豪斯的启示

包豪斯的启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内容提要: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因此开设此专业各高职院校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但是高职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需要以实际职业需求为导向,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特点为前提,高职学生素质为基础,重新审视,重新制定。

包豪斯作为成功设计学校的典范,给我们三个启示:1、认清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专业特征,2、教学与市场接轨,3、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在借鉴其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包豪斯教学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导向高职学生素质Abstract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is not perfect, need to practice occupational demand,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s the premise,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o re-examine, re-enacted. Bauhaus design school a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spiration to us three: 1, recognize the art of design is a discipline of professional features, 2, teaching with the market,3, individualized, not to engage across the board.KeywordsBauhaus teaching philosophy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features Demand-driven vocat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门类,已走进现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日益注重生存环境的今天,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包豪斯的反思

包豪斯的反思

Josef Albe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扶手椅
约瑟夫〃霍夫曼——坐椅
• 霍夫曼的代表作品就 是他为普克斯多特疗养院 设计的“坐椅”(适于坐 的机器)。这种“坐椅” 可能是在19世纪60年代英 国威廉〃莫里斯公司制造 的著名的莫里斯椅的基础 上加工制成的。霍夫曼以 木球为特色的椅子有一个 可调式椅背(那时弯曲木 材的技术在奥地利是告诉 发达的),霍夫曼超越传 统英式椅子的简单而创造 出一种新的几何技法。这 把椅子集中表现了他生活 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是机械 的、现代的、运动的。这 把 “坐的机器”因此也被 赋予了独特的时代精神。
包豪斯的反思
LESS IS MORE.
包豪斯设计理念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以认为中心的设计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Ludxig Mies van der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是德国和美国 的建筑师。他担任的最后的包豪斯校长。随着勒〃柯布西 耶,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和弗兰克〃劳埃 德〃赖特,他被视为开拓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他创造了 一个有影响力的20世纪的建筑风格,表示极端的清晰性和 简洁。他成熟的建筑使用现代材料,如钢和平板玻璃工业 定义的内部空间。他努力朝向建筑与权衡的暗示的自由流 动的自由,开放空间最小的框架的结构的顺序。他呼吁他 的建筑“皮肤和骨骼的架构。他寻求一个合理的方法,以 指导建筑设计的创作过程。他常与警句,“ 少即是多 ” 和“ 上帝在细节中 ”。
AkiraLight——野口勇
• 设计的Akira灯的灵 感源自日本式的住宅, 住宅里只有苍白的榻榻 米床垫、纸糊的窗户, 没有家具。这个纸灯表 面缠绕了金属丝线,用 轻薄的纸将这些金属丝 线包起来,就成了一个 Akira灯,它主要给人的 感觉就是简单大方,同 时骨子里透出一种日本 人最求精神上的简单。

包豪斯600字观后感

包豪斯600字观后感

包豪斯600字观后感
我看完《包豪斯宣言》,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更加明确了。

首先就是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它却包含着一种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说,没有灵感你根本不可能做出成功的作品来。

每天只要坚持去想一些新颖的东西并记录下来,那么总会有收获的。

比如我们可以把今天碰到的事情都写进脑子里面去,然后再拿出来琢磨一番,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最近因为学习紧张的缘故,我已经好几周没动笔了,所以一定要赶快补回来啊!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这样,他们的工作忙得昏天黑地,但一旦空闲下来,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平常的练笔还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当我觉得心浮气躁的时候,多读书或者去散步,这些让人安静的行为都能帮助我们找回创造力。

除此之外,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有异于常人的特点。

他们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具有超强的专注力。

像著名画家梵高,他曾经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在一张小小的白纸上,描绘出让世界震惊的杰作《星夜》;还有电影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他仅凭一台摄像机,便在导演过程中拍摄出一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电影——《出租车司机》……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还缺乏这类型的师资力量,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出现很多优秀的人才,而且我也希望将来的自己可以在创新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是创新的方法。

每个领域的顶尖设计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而且这个规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包豪斯理想读后感

包豪斯理想读后感

包豪斯理想读后感篇一包豪斯理想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包豪斯理想的一些内容,哎呀,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轻!包豪斯理想,这玩意儿听起来就高大上,对吧?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一堆复杂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但对我来说,它可不仅仅是这样。

我觉得吧,包豪斯理想就像是一盏明灯,在那个时代照亮了艺术和设计的道路。

它强调的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可能在当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啥?功能和形式还能统一?”这是不是很多人的疑问?反正我一开始是这么想的。

不过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直在追求的吗?就拿我们每天坐的椅子来说,要是只追求好看,坐起来难受得要死,那能行吗?反过来,要是光舒服,长得丑得没法看,你愿意摆家里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在乎,能坐就行!”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两者兼具的吧。

包豪斯理想还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这可太酷了!以前我总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技术呢,就是冷冰冰的机器和工具。

但包豪斯告诉我们,它们可以手拉手,一起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这难道不让人兴奋吗?可话说回来,实现包豪斯理想真的那么容易吗?我觉得不一定。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设计能真正做到功能、形式、艺术、技术的完美融合呢?可能不多吧。

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离包豪斯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读了包豪斯理想,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它让我对艺术和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路的思考,真好!篇二包豪斯理想读后感嘿,朋友!你知道包豪斯理想吗?我最近读了相关的东西,那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看到“包豪斯理想”这几个字,心里还嘀咕:“这是啥呀?能有啥特别的?”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包豪斯理想主张打破传统的艺术界限,把建筑、绘画、雕塑等等都融合在一起。

哇塞,这想法够大胆的!我就在想,要是以前那些古板的艺术家听到这个,不得跳起来反对?也许会说:“这不是瞎搞吗?艺术就得有规矩!” 可包豪斯偏不,它就要挑战这些所谓的规矩。

《包豪斯道路》阅读笔记与读后感

《包豪斯道路》阅读笔记与读后感

包豪斯设计艺术理念与影响浅谈--------------读《包豪斯道路》有感“包豪斯”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

“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

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

从这个新造字的字面就能看出,格罗皮乌斯是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两个已被长期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

更广泛地说,艺术与工艺应该合而为一。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

《包豪斯道路》向读者展示了包豪斯一种特别而有生机的设计理念。

包豪斯设计学校,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其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德意志制造同盟。

他们区别于同代人的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致力于美术和工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

格罗皮乌斯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

他认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证明工业的倍增是正当的。

格罗皮乌斯关注的并不只局限于建筑,他的视野面向所有美术的各个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无论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他们都是全能的造型艺术家,集画家、雕刻家甚至是设计师于一身,而不同于现代社会中分工具体化了的美术家,包豪斯对建筑师们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们是这样“全能造型艺术家”。

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他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

此外,书中还说明了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包豪斯的100字观后感

包豪斯的100字观后感

包豪斯的100字观后感
本书是国内专门介绍这一现代艺术运动的第一部专著,见解深刻,阐释全面,文笔幽默,展现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发端时期波澜壮阔,充满激情、叛逆精神的历史画面。

艺术家就是高级的工匠。

由于天恩照耀,在出乎意料的某个灵光乍现的倏忽间,艺术也许会不经意地从艺术家的手中绽放开来。

但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首先必须具备手工艺的基础。

正是在工艺技巧中,蕴涵着创造力最初的源泉。

包豪斯,设计史中的一段传奇。

虽然只存在了14年。

在这14年中,它对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在它的宣言中所提到的正是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些至关重要的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豪斯理想》读后感
《包豪斯理想》这本书从扫盲式的角度谈包豪斯从产生到之后的发展以及渐渐从现代主义走到后现代主义的的整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没有谈得很深入,很适合作为闲暇时候的读物。

全书基本是围绕两个主题,功能还是形式?有点向谈形而上学那般,不同于通过很多实例来阐述。

作者似乎是在自己所诉说的后现代语境中描述现代风格的,即所谓批判性的,张扬个性的,反思性的。

他不仅在自身的风格上是后现代的,在看待包豪斯的视角上也是后现代的。

此外,包豪斯设计时代是符合机器大工业需求的,一度成为了国际主义风格,提倡设计只用来表现功能,极简设计的风格,但是由于缺少民族化设计特征,并且在目前的个性化时代,批量设计生产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需求,因此作者在这本书里对包豪斯设计进行质疑和呼吁设计进行变革。

总体来说从观点和理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具有创新意义的部分。

与之相对,各种方面还是很务实,比如书中对buckminster fuller的批判。

包豪斯是一所设计学校,名字本身的意义是“house of building”。

它的建立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立志在设计和教育方面要和过去的习俗一刀两断。

他雇用有才华的教师来授课,然后这些教师会挑选出他们的得意门生来执教,目的是用符合机器时代的简洁风格取代维多利亚时代的设计风格。

包豪斯的首创逐渐发展成一项运动,将白色的室内设计、躺椅和玻璃摩天楼带进了我们的生活。

这个运动的发起者另有其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就是其中一个。

但是包豪斯开了一个好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有抱负的设计产品——可称其为“包豪斯理想”。

看到这里难免令人心驰神往,迫切想要了解这个追求理想的存在的兴衰历程。

而其后的文字也非常引人入胜,让简单实用美观进驻到人们的观念中。

读后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我更加明确了“任何进步的思想最后都会走向固步自封的道路”这一观点。

而且当一种思想走向没落,人们就开始通过倒退式的复兴以求更好的进步。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新想法的实践都是对自我的革命,而对于自身革命的觉悟是非常可贵的。

2.没有艺术是为了艺术。

将艺术家与工匠区分开来的正是对于“理想”的追求,是理念、精神和热情。

3. 设计是对于作品和用户整体的把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正如书中所述:“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根据人类的局限来调整设计的问题,也是一个知道人类可以从中学会什么的设计。


在最后,我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包豪斯依然活着,但已经是指向过去的成品。

我从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不懈努力、让理想成为现实的热情,拥有这种热情,就能够一直把更贴近理想的东西带入自己的日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