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老子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立道家的

⽼⼦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道家的⽼⼦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道家的 刘在平经常有⼈说“⼊世随孔孟,出世追⽼庄”。
中国哲学史上,经常将⽼⼦于庄⼦并提。
的确,庄⼦在阐发、发扬⽼⼦学说的过程中,居功⾄伟。
陈⿎应、⽩奚所著《⽼⼦评传》中引⽤《庄⼦·天下》篇中概述⽼⼦学术思想时的说法:“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聃闻其风⽽悦之。
”陈、⽩两位作者认为:“按照这样的说法,⽼⼦的学说有其直接的思想来源,那就是‘古之道术’。
这些‘古之道术’,有据可查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所明⽩引述的古书或古⼈之⾔,⼀是⽼⼦所吸取的、其他古籍中先于⽼⼦的有关思想。
”从⽼⼦的许多⾔论来看,的确如此。
所谓“古之道术”,集中体现了前⼈的智慧与经验,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汉书·艺⽂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南⾯之术也。
”其实,古代王官之学,仅仅是⽼⼦关注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将⽼⼦学说概括为“君⼈南⾯之术”,是相当偏颇的。
按照陈⿎应先⽣的说法,这样的概括只适⽤于黄⽼之术。
⽼⼦着眼于“古之道术”中的哲理,决不仅仅是从“术”的层⾯进⾏整合与吸取,⽽是进⼀步从“道”的层⾯进⾏发掘和提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正是⽼⼦清醒的意识和初衷。
如《尚书·⼤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于汝争功。
”《⾦⼈铭》:“君⼦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强烈主张谦下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章)“天之道,不争⽽善胜。
”(《⽼⼦》第七⼗三章)《⽼⼦》中许多⾔论,都是前⽼⼦历史上有出处或有相应的记载的,⽐如功遂⾝退、柔弱胜刚强、明道若昧、欲取姑予、欲歙固张、知⽩守⿊……这些政治的、军事的、⼈⽣的智慧经验,给了⽼⼦巨⼤启发。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摘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
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
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
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
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
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古今观念;道论思想;文艺思想作者简介:李波,男,西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1 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26-08古今观念是指人们在古今认识的基础上对古今关系、古今发展历程所形成的理解以及由此构成的观念,它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今问题形成的观念性认识。
古今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种观念形态,它作为人们观念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其他思想观念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而由于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古今问题在先秦诸子那里显得尤为突出。
在先秦思想家们看来,古今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区分,更是一个关涉理想社会建构的文化选择。
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已成为一种文化祈向的时间标识。
总之,古今问题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我们对诸子思想的探究显然也离不开对其古今观念的考察。
但是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从古今观念层面对先秦诸子思想展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古今意识相当强烈的老子而言,在古今观念层面研究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老子《道德经》误解达两千年,只可取文学价值不可取实用主义

老子《道德经》误解达两千年,只可取文学价值不可取实用主义老子,本名李耳,也叫李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来说老子是值得尊敬的,为什么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见到名人解读老子之言,比如鲁迅、林语堂、南怀瑾、于丹、曾仕强、白岩松等,而且讲国学必然提到或联想到老子。
然而这些人所解读的老子《道德经》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内部打转,始终无法突破它的束缚。
所以自己也去网上搜了各种关于《道德经》的解注,始终带着遗憾。
于是就把自己所想发出来。
其一是觉得敢于批判才会有进步,其二,科学时代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发展,而不能停留在《道德经》局限性思想中。
以下全部以传世通行本《道德经》作为例子分析,《道德经》局限性在哪,不可取之处又在哪。
本文是理性探讨,绝非胡言乱语来骂老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参考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逻辑分析:道是可以去说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道”是天地间运行规则,是生存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是全部都包括。
天地规则是什么连科学时代我们都没有弄清楚,用一个未知的道来说,有何意义呢?万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万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种体现吗!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增加,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一些事物去命名,记载以及流传。
无论是非常名还是非恒名都无法改变这种文明化进程。
这句话背后意思是指老子心中的“道”是非一般的道,名没法用普通的名字来用。
可是无论是非一般的道还是非一般的名,对推动文明化进程并不起作用,反而是阻碍作用!因为没有探索本质,只部分现象注定会是阻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参考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
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
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
《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
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
《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
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一、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创作手法,这对于哲理作品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
《老子》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饮;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作者以其创造性的想象构拟出鲜明生动的得道之士的意象。
得道之士慎重、庄严、豁达、恬静、淳厚、浑朴,幽微玄妙,高深莫测。
得道之士的人格形态难以拟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这个“强为之容”而构拟出的意象,也只是作者头脑中呈观念形态的幻影,可感而不可见,或者只是在想象中见到。
作者正是要使读者以想象来接受这一包蕴哲理的艺术意象,并填充本文中的艺术想象空白。
《老子》有些章节与《楚辞》相近,如这里具体形容得道者深不可测、微妙玄通的仪态和心境的几句,即“豫兮,若冬涉川”一节,以及下文要提到的第二十章“众人熙熙”一节,即被人们认为“似《楚辞》体者”(陈柱《老学八篇·老子之文学》)。
老子“为道”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

古代文学研究老子/为道0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张惠军众所周知,道体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以/道0作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思想指导了老子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有智能、能体道、能弃智、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所谓有智能,是指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5老子633章)所谓能体道,是指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和大道的法则,并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的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
大道的本性是虚静,故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0(5老子616章);大道的法则是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5老子625章)因而体悟大道,说到根本上就是使人的内心虚静,使人的行动自然。
所谓能弃智,是指人顺应自然,不炫耀自己的智慧,不有意使用自己的智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5老子622章)所谓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的形体是可以死亡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永久长存。
只有体悟大道,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与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0(5老子623章)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精神成了老子思想的突出特点。
老子把大道视为衡量一切事物本性的准绳,也视为衡量人之本性的准绳。
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不是别的,就是遵从大道而行,并用大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问题。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0(5老子614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0(5老子621章)所以,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充分认识/道0的本质,并能依照/道0的本质去行事,即培养/为道0之人。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0(5老子654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为道0之人呢?老子认为,理想完善的人生境界只能是自然的境界,婴儿般天真未凿的境界。
《老子》的文学性

《老子》的文学性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性,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提出了“道”的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老子》的文学性体现在语言上,它采用了抽象的、深奥的语言,使用了大量
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例如,老子把“道”比作“水”,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比喻“道”,表达了“道”的温和、柔和、包容的特性。
此外,《老子》还采用了大量的对偶手法,使文章更加简洁、有力。
例如,老
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里的“知者不言”和“言者不知”是一对对偶,表达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思想。
《老子》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它的结构上,它采用了“先反后正”的结构,先提
出一个问题,然后反过来解释,最后得出结论,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有力。
例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里先提出“美之为美”,然后反过来解释“斯恶已”,最后得出结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有力。
总之,《老子》的文学性体现在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使它成为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之老子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浅谈老子与《老子》【摘要】:“道”与“德”与今天一般所说的道德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道”原指道理,引申为方法、规律、原则。
《老子》中则指宇宙的本源和实质,它常被称作“大道”、“常道”、“恒道”。
“德”的原意为“得”,《老子》中则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能顺应获得大道之人的一种品性、表现与作为。
【关键词】:老子《老子》影响【正文】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聃,又名耳。
春秋楚国苦县人,身处乱世,以其独特的思想,闪耀至今。
著有《老子》一书。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曾经概括说:“所遗道,虚无,因应变化而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道”与“德”与今天一般所说的道德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道”原指道理,引申为方法、规律、原则。
《老子》中则指宇宙的本源和实质,它常被称作“大道”、“常道”、“恒道”。
“德”的原意为“得”,《老子》中则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能顺应获得大道之人的一种品性、表现与作为。
老子的万物看法老子由于身处乱世,主张无为而有为的处事原则,老子认为一切行事均要顺从自然,任何事物都要顺着它自身的情况与发展,不必强加外界的意志。
因次老子认为,万物起于无中,皆应起而起,亡而亡,一切皆在自然中。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有,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此中,老子认为万物皆应起才起,是万物源于无中生有。
如同佛家的‚因缘说‛。
在对待个人的发展的问题上,老子也有独特的一面,老子主张‚功成,名遂,身退‛的即入又出的主张。
世人皆知无为之说,却很少知无为前有为之为。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在看待事情上,并非一味无为胜有为的观点比较。
他并不反对人的追求,不反对人的拥有,也并不主张一味避世,他想要求的是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要哦适可而止,不可以过分膨胀,所以最后老子不忘‚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也‛,认为万人要以道而自然行事。
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

政 治 实践 中 . 并 因其 思 想 的 深 刻博 大 而呈 现 出 一种 复 义 多 解 的形 态 。 鉴 于《 老 子》 这 一 带 有 早 期 专 著 所 特 有
的 综合 特 质 的 事 实 . 本 文 着 重从 “ 自然 无 为 ” 的思想 内 则 李泽 厚 指 出 : “ 在老子看来 . ‘ 道’ 的 自然 无 为 的原 涵、 美 学 内容 以及 美 学 价 值 三 个 方 面 , 试 图对《 老子》 则 支 配 着 宇宙 万物 .同 时也 支 配 着 美 和 艺 术 的 现 象 .
理
论
核. 深深地根植于“ 道” 的 哲 学 体 系与 “ 为无为” 的 社 会
强字之日道。 ” 那么 . “ 道 法 自然 ” 的意义也就在于“ 道” 以“ 自然 ” 为法 规 . 换 句话 说 . “ 道” 因 自然 而 然 之 性 而 独立 . 而周行 . 进 而 成 为 天 地 万 物 共 同遵 守 的 普 适 原
一
“ 为无为” 的统 治 方 略 。 “ 为无为” 是对“ 无 为” 的否定 . 更是对“ 为” 的 否 定 之 否 定 “ 无 为” 以无 功 利 为 出发
种 强 烈 的形 而 上 学Fra bibliotek性 。从 共 时 的角 度 看 . 中 国 古 典 点 。 却 带 来 了大 功 利 的 客 观 效 果 . 这 个 悖 论 鲜 明地 体
可见 , 《 老 子= 》 ‘ ‘ 自然 无 为 ” 的美 学 范 畴 ,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由“ 道” 的哲 学 特 性 进 行 统 摄 的
春秋争霸 , 中原 鼎 革 . 这一 时期古 中国完成 了由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美 学 范 畴 往 往 并 不 拘 泥 于 具 体 宗 法 制 向封 建 制 过 渡 的 社 会 形 态 的 巨 变 “ 自然 无 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内容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入人工的态度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
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主题词:老子哲学理念文学批评思想关系
《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言论和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我们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老子》,正是蕴含在其哲学思想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辩证趋反
辩证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辩证思想导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
老子辩证趋反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批评对象
双方对立统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
比如老子对美和恶、善与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老子认为世间美的东西和恶的东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东西也是共存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恶,没有善,也就无所谓不善。
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
二是从批评对象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
一方面,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
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批评目的。
”
2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观里,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老子自然无为哲学思想体现的文学批评上,就是强调一种完全顺应自然的批评理念。
在老子看来,客观事物,包括文学作品,以一种自然状态呈现出来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旦加入了人工雕琢,就会损害其自然状态,破坏其内在的美质。
同时,老子也认为,批评要有群众性,不要以自己的欲念为出发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文学批评如果失去了群众性,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3大音希声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
在老子看来,“无”可以看做事天地万物的原始。
老子“大音希声”的文学批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哲
学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
“大音”乃高妙之音,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声音,“希声”则是听了但听不见的声音,但“希声”并不是无声,声音是有的,只是常人听不到,或曰体味不到,也就是属于“无”的范畴,“无”为事物的最高境界,那么“希声”也就是声音的最高境界了。
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说的是“把婴儿的自然的声音,看成了音乐的最高标准”,而是将顺应自然,体味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因为这种“大音”,只有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才能体味得到,只有体味到这种“大音”的“无声”,才能达到完美的批评与鉴赏,才是真正的“知音”。
4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老子的另一个代表性哲学理念,亦是其文学批评理念。
老子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重视内质,反对外饰。
在老子看来,事物本身的内质是决定一切的,内质不行,外在自然少功。
老子坚决反对对言辞的美化,它认为真实的语言是不美的,而华丽的语言自然也是不真实的,真实的语言是不需要装饰的,经过装饰的语言则是不真实的。
老子此处虽就一般言辞而言,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那就是去掉雕饰,返朴归真,“复归于朴”则是其最高的目标。
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体系紧密相连,博大精深,影响广远,并且自成体系,与中国古代其他学派的文学批评思想有着极大的差异。
以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为基础的道家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老子及道家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应更深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
[2]张恩善.《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探讨.东北师大学报.2001(3)
[3] 张少康.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